易经不是老子写的吗

  • 易经写的是啥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简单说就是算卦的。

  • 曾仕强讲易经:为什么说老子是通神的而不是神通

      这个很简单,通神指的是明白天地万物大自然的规律,而神通指的是呼风唤雨的法术。老子主要的成就是创造了道家,他虽然在传说中是太上老君的转世,但是在任何版本的神话传说当中,他都是没有法术的,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只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

  • 结合老子三章写一篇感想

      [《老子心解》读后感(三)]五老子给人类开出的药方只有四个字:“修道、养德”大道至简至易,《老子心解》读后感(三)。这个药方比霍金的药方要切实可行。但是老子在论道时告诉天下人:“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所以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洋洋五千言,但还是让人感到“若昧”、“若退”、“若纇”。有一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的感觉。其实,“被褐而怀玉”的老子已经尽力了。他把如何修道,如何养德的基本方法已经散落到五千言的各个角落。老子的“有无相生”是在告诉天下人:“无”不仅能生“有”,“有”还能生“无”,人是“有”,所以人能生“无”。“无”是什么?“无”就是“天下母”、“无”就是“一”、“无”就是“朴”,得“无”就是得“道”。得“道”并不难,因为“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这不是拟人而是真实。要想得道,首先,要“涤除玄览”(《道德经》第十章),清心寡欲、排除一切杂念。排除“令人目盲的五色”、“令人耳聋的五音”令人口爽的五味”、“令人心发狂的驰骋畋猎”(《道德经》第十二章)还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等等。只有排除杂念、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才能“宠辱不惊”、才能“致虚极,守静笃”。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如果万物“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其次,是如何养德。修道之养德与我们现在的道德修养有所不同;修道中的养德与得道后的养德也不相同。现在的道德观基本遵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原则。而老子却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的这种说法并不是象庄子那样贬低儒家的“仁”、“义”、“礼”,相反,老子认为大道被废之后,只有“仁”、“义”、“礼”才能支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礼”是忠信的不足也是祸乱的开始。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连“礼”都抛弃了的时候,这个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是一个野蛮人、一个没有人性的民族、一个丧心病狂的国家。在彬彬有礼的表象下干出“烧、杀、抢、掠的野兽勾当。那么老子为什么又提出要“绝仁弃义”呢?这是修道的需要。而不是大道废了以后的需要。现在的道德观要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智者治国。而老子却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老子称修道之德为“玄德”。有人认为这是老子的“愚民政策”,也对。但从整章的意思来看,这是修道的需要,而不是治国的需要。现在的人们要求一个人从娘胎里就要学习,历经学前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本乃至研究生、博士生,而且要“活到老学到老”。而老子却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范曾先生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最贴近老子:“这段话的标点,历来之学者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使自己的解释陷入困境,其实老子的意思是必须和前面一章连起来看,才能明白……。”(《老子心解》35页)老子不仅要“为道,日损”,他甚至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当然老子也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报怨以德”与我们现在的道德观差不多一致。这是修道中的养德。得道之后,养德也非常重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这一条,除了得道后的“圣人”可以做到,一般的“凡人”是很难做到的。善良的人我对他也善良这条能做到,但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对他善良就很难做到.守信用的人我对他也守信易做到,但不守信的人我也要对他守信就很难做到,读后感《《老子心解》读后感(三)》。老子把这两条列为“德”的高度来认识,说明对得道后的“圣人”要求很高。“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这些都是对得道后的“圣人”之“德”的高要求。其三才是怎样修道。老子关于如何修道的总纲只有老生常谈的两句话: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一句话讲的是“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这是自然法则,与第二句话相对应也称为“顺”,象溪水一样从高处到低处顺流而下。第二句话讲的是“反”也就是“返”、是“逆”、是“倒”或称“颠倒”,是道的法则。也就是说,把第一句话给它“反”过来、“逆”过来、“倒”过来、“颠倒”过来,就能得到真一混沌之气,也就是能得“道”。正如古人所言:“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只要在中间这个地方颠倒过来,凡人就能成仙人。在具体谈这个问题之前,不得不温习一下老子的第四十一章。老子把人们对“道”的态度上分为三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前两种“上士”、“中士”不必多言,这第三种“下士闻道,大笑之”。笑什么?是开怀大笑?微笑?还是嘲笑?好像不是赞许的笑,应该是嘲笑,至少是冷笑。为什么笑?因为老子的“道”太可笑了,原来是这么个玩法,根本不可能!简直是耍笑天下人!怎么笑都无所谓。“不笑不足以为道”。还是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吧。其实,老子的“反”、“逆”、“颠倒”的那个“中间”正在人体的中间,也就是性器官的位置。老子在第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玄牝之门”有很多译法。前面提到的河上公说是“口、鼻”为玄牝,不靠谱;现代有人译成“奥妙母性的生殖之门”,后者比前者显然进步了不少,似乎也不对。在这里老子的话并不隐晦,直译过来就是“玄牝之门,说的是天根和地根”,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玄牝之门”说的就是男根女根,即男女性器官。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顺”。我们知道,人类可以通过性达成人类的生息繁衍,古人认为,男人虽然为阳,但不是纯阳,阳中有阴,名真阴,藏于肾;女人虽然为阴但也不是纯阴,阴中有阳,名真阳,也藏于肾。这就是“负阴而抱阳”。男女交合时,真阴随精入女体,与女体真阳相遇,遂成真一混沌之气。这就是“冲气以为和”。遇真一混沌之气的男女双方瞬间挣脱宇宙的一切束缚进入虚空,呈无人无我、天人合一;实现《道德经》第廿五章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状态。甘露者,真阴真阳也。平民百姓人人可得。这也是老子所谓“二生三”的过程。孕育后所产婴儿因秉父母真一之气,虽属凡胎,但其在婴儿未孩之前真一之气充盈,精之至、和之至也,也就是老子所言“含德之厚”这一时期,婴儿舌抵上腭,骨弱筋柔而双手握固----正在练功呢!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是不敢螫、不敢据、不敢抟也。不知男女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能勃起,整天嚎哭而嗓子不哑。此乃小神仙也。后来,父母,再后来,亲人,教他说话,让他懂得大人的意思……,再后来,学会认字,学会数数,逐渐有了知识,有了智慧,“为学,日益”。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从婴儿之已孩开始,由于智慧不断提高,知识面的不断扩展,真一之真阳之气渐减,阴气渐升,男16岁,女14岁左右,阴阳各占一半,人也进入成年。再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阳气又减,阴气又升,阴盛阳衰……,当阳气消耗殆尽的时候,便变成一团阴气随风而去。这就是“顺”。“逆则仙”,就是在男女交合的时候,男人的真阴之气不送给女体,反过来把女人之真阳之气设法“盗”过来,故有“道”者“盗”也之说。男人遂得先天真一混沌之气,这就是得“天下母”,这就是得“一”,得“朴”,得“道”。于是乎便可以“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乎便会觉得人类的智慧是何等渺小;于是乎会看到人类的能力是何等有限;于是乎会觉得自己是何等自在、何等神通……等等,等等。其具体做法老子没有详细论述,故不敢饶舌。但有一条必须说明:绝不是“房中术”。〔《老子心解》读后感(三)〕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求教:易经的卦辞、爻辞、系辞、说挂、序挂、杂挂分别是谁写的,都讲什么内容呢

      1。《易经》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是《经》,就是《周易》的本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例: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就是《周易》本经的卦辞。第二是《传》,就是所说的《十冀》。包括《大象传》、《小象传》、《系辞传上、下》、《乾、坤文言传》《彖上、下》、《说卦传》、《杂卦传》、《序卦传》。一般咱们现在在书店里买的易经,都是《经》、《传》一体的。   2。《十冀》相传是孔子和他弟子共同完成的,也有人说完全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对《易经》的理解而所写的,意思就点儿像《论语》。目前只能知道《十冀》和孔子是有关系的,但到底是不是他所著还有待研究。   3。文王作卦,周公作辞这个也是一种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周公等一批人参与了对卦象的作辞,很可能是以周公为首。在古代,尤其是像周朝的奴隶制王朝,《易经》不是谁都可以看的,只有士大夫才能看的书。   《易经》只所以到今天还能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有解释的空间,可以让你有无限的想像。

  • 老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怎样解释

      传说释迦牟尼出生后,七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易经上哪篇是写如何对待小人的?生活中我不敢做君子,我怕被小人坏,欺负 被小人整,我该咋办?所以我

      君子要做!小人常防!是非屈直!心有判断!处处小心!时时谨慎!

  • 庄子,老子,周易合称

      合称道家三玄,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易经,内经,道德经

  • 老子的传说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后人有诗赞曰: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 古代风水学老子是不是现在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 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太清宫镇)。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我想学习<四书五经>应怎样入手?大学是不是应该最先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属于哪个范畴 学佛最先读什么好?易经

      1、建议您从《论语》入手:买“儿童读经教育”系列的大字注音版,直接阅读原文。在熟读原文基础上,再看注解,获益较大。接着,可以顺序读:《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等。也是先看原文,再看注解。   2、老子〈道德经〉属于人生哲学的范畴。当然,也有人把它看作气功理论的著述。   3、〈易经〉属于原创性经典,不属于道家,也不属于儒家,而是儒家和道家共同的源头。但是,后来儒家为〈易经〉作传,所以后来也就把它归属为儒家经典。当然,也有学者把它归属为阴阳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