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姓的由来

  • 历姓的由来?

      我姓黎 (我爷爷他们说 老家是山东的) 我家是吉林的 我听家里的老人说 原来清朝(两百多年前) 一个姓什么的忘了 有哥鸡个 好像是在官府里犯事了 后来就跑了哥三个 个改一个姓   分别是 《黎》 《吏》 《历》   我们黎姓这一支 在闯关东的时候走散了 我太爷爷 还把家谱弄丢了   我太爷爷 国 字辈   我爷爷 长 字辈   我爸爸 向 字辈

  • 常姓的由来?

      常姓的由来 姓: 常 排名: 94 由来: 在历史传说时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现,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今天的河南。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现在的四川崇庆)常姓多有显者,河内温(现在的河南温县)常姓发展成为望族。隋、唐时期,长安(现在的属于陕西)常姓比较兴旺,新丰(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常姓也是茂族。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衮。宋代,常姓有迁到福建、安徽、内蒙者。明、清时期,湖南、辽宁等省有常姓人物载入史册。清代以后,常姓有移居海外者,现在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明初有名将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屡立战功,死后追封开平王。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乾坤,曲艺相声演员常宝文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常姓排名第94位。

  • 才姓由来

      汉族才姓并非原本就有的,多为避祸改姓而来。据不同的才氏族谱等记载,才氏大致有以下几种来源:   其一,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重黎是颛顼之恭,为司掌天地之官。周宣王姬静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其后为司马氏。后司马氏犯错,被满门抄斩。管家偷偷用箩筐挑着主人的7个儿子逃至河北昌黎安家落户,并改姓为才。才氏人口不众,同姓不婚。   其二,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   与明朝大儒方孝孺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诛戮方孝孺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特改赐方宽姓“才”。   其三,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据《才氏家谱》记载,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世宗柴荣。其后代梁王柴桂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初立三誓传后人,其一就是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罪加刑。北宋后期,柴荣的后代柴进造反入梁山,家族被朝廷满门抄斩,仅逃出3人。为避祸,子孙皆改此氏为谐音的才氏,相传至今。   其四,为明朝方孝孺的后人。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该支才氏始祖。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学者,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世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期间,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并数指棣罪,声言“誓讨国贼”,被诛十族。遗孤方希贤在忠仆方良护卫下逃亡,改以“才”为姓。才隐士娶妻生五子,长子才久财。后明兵突围家宅,捕四子。才隐士带幸存长子才久财浪迹江湖,四海为家,这支才氏后人延续至今。   此外,也有源自少数民族的。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额尔德木图是蒙古族对知识渊博的学者、长者等的称呼,汉义“才子、有才学、智者”。其后裔有额尔德木图为氏者,并冠汉姓为才氏、鄂氏、乔氏等。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才姓人。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500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26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0%以上。

  • 迟姓的由来

      迟(chi)   (1) 商代贤人迟任的后代,以迟为氏。   (2)南北朝时,北魏尉迟氏一部分改为迟氏。   郡望:   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格言:传求旧善政播维新 。上联说商代贤人迟任,盘庚迁都至亳时,作诰书晓喻百姓,曾引用迟任的格言:"人惟求旧(用人要找熟悉其性格、能力的老人);器非求旧,惟新(用器物则要找新的)。"下联说南朝时迟昭,官淮东太守,锐意维新,颇有善政。   《尚书》中记载,商代有个贤者叫迟任,这是迟姓的最早记录。东晋时有个太守也姓迟。以后史书于迟姓,尽于绝笔。   尚有迟歧祥,迟九锡但不知道其详细情况,迟浩田。   一、寻根溯祖   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镝余堂"、"忠武堂":唐朝时有鄂国公尉迟敬德,战功累累。有奸臣说他要造反,太宗问他,他回答说:"臣从陛下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随陛下身经百战,现在留下的,是枪刀弓箭里面捡回来的一条剩下的命。现在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吗?)说罢,就脱光衣服往地下一扔,要太宗数数他身上的伤疤,太宗留着泪抚摩着,安慰他。他卒后谥忠武。   【郡望】   尉迟复姓望族居太原。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三、历史名人   尉迟敬德:唐朝人。隋朝末年,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曾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从太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说:"臣妻虽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国公。   尉迟胜:唐朝于阗王珪长子。少嗣位,天宝年间来朝,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卫将军。与高仙芝击破萨马播仙,加银青光禄大夫。至德初命其弟曜领国事,自率五千兵赴安禄山之乱,萧宗待之甚厚。广德年间拜骠骑大将军、于阗王,令回国,尉迟胜固请留宿卫。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 尉迟迥:北周蜀公。他素有大志,好施爱士,为时人所颂。   尉迟乙僧:唐代画家。与其父尉迟跋质那(画家)皆以善画闻名,有大

  • “童”姓的由来?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栢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余下全文>>

  • 生姓的由来

      “关于生姓的来源民间有两种传说:一是年羹尧之后。八十年代有一出电影。我看过。说是年被贬罪之时已经意识到诛族之灾。此时他身边有一爱妾有孕在身。年即托付一家奴带该妾出逃关外,并嘱咐孩子出生,不在姓年。改姓生。有死里头生的含义。我们这一支是明代建文帝的后代。到我这一代是二十四代。建文帝接皇位后,恐各潘王权力过大,危机中央皇权。急于削王权。有此引发各地潘王起兵进攻南京。打头的是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南京被围后,建文帝令火烧皇宫,自己化装为僧出逃云南。随行的儿子有弟兄三人。为避难,将朱姓下的两笔改为一横,即成生姓。从此不在姓朱。现云南楚雄狮子山上有一寺庙,该庙建筑有皇宫痕迹。与别处寺庙不同,寺内存有建文帝遗墨。朱棣上台后,怀疑建文帝未烧死,又听说外逃南洋。因此派太监郑和下南洋出访。这时我们生家一辈传一辈的口头传说。台湾作家伯阳对明史颇有研究。曾在其写的明史中反映了建文帝的野史。也反映了其后代姓生的考证。我们这一支是有字辈的。河南生秀雨可能也有所探讨。但他过于迷信权威。如武新立先生之说的两支渊源。应该是上古之时的说法。但当时有阶音通字之习。不一定就是我们现在的生字。而且经几千年的繁衍。其后代绝不可能像今天那么绝少!至少也应有上百万人,但生姓现在各支加起来。全国不过几千人。可能还不到。而且现从文献上查到的生姓。都是明代以后才有 。明朝之前的生姓还没见过。由此推论,生姓应是近代才出现的。民国期间流行的百姓中查不到生姓。最新版的百家姓收集了近千个姓。也单字生姓。有的只是复姓中的生字。可见生姓之少。即使武新立之说成立。也不能排除近代其他姓氏处于特殊原因而改姓生。据此,加上武新立的三个生姓渊源。至少还有我前面所说的两个渊源。从此而论,天下生姓不一定同出一支。现在生姓分布应查全国人口普查姓氏资料。但绝大多数应是建国后流动定居的。而且是零零星星的一个地方一户或衍出的几户。这不算是原籍,真正的原始定居应从农村去找。如云南楚雄狮子山下就有一生姓村。狮子山帝王庙里的建文遗迹:《述怀》: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龙吞声哭未休。见该寺藏经楼前石碑。《明史.恭闵帝记》:都城陷,帝不知所终....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来往迹。另有建文遗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常依然黄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我们生家老人们还有一说。我们的后代只要是纯血统。每人的脚尾指甲都是对半长的。与别的脚指平整有别。这也是旧时识别特有的记号。”

  • 唐姓的由来,名人是谁

      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   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   周武王姬发戏封叔虞于唐国(翼城)后有晋国,叔虞传26代有晋静公祭酒,B366年“三家分晋”驱到端氏、屯留后被杀,被赵国赶出来,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   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   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畅为唐氏。   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5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后又有外族加入唐姓。   唐昧:战国时代任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大将。唐勒: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辞赋家。   唐举:战国时期梁国(今陕西韩城南)相术家。   唐寓之:南朝宋时三吴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建吴国。   唐慎微: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宋代医药学家,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寅:江苏吴县人,字伯虎,明代画家、文学家。擅画山水,并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赛儿:山东蒲台人,明末山东农民起义女首领。   唐甄:达州(今四川达县)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后更名为《潜书》。宗阳明良知之学,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富民”。   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唐才常: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编辑《湘学报》,后被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将其杀害。   唐廷枢:清末广东中山人,曾任职英商怡和洋行总买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后开办开平煤矿和修建铁路,为洋务运动中主干分子。   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被封航王,总管水营事务。   唐绍仪: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时任天津关道、外务部侍郎等职,袁世凯任职临时大总统时,他任国务总理,后任护法军政府代表、国民党政府国府委员等职。   唐继尧:云南会泽人,为滇军军阀,曾任职贵州、云南都督。   唐澍:河北人,陕西渭华起义的领导人,曾任职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唐生智:湖南东安人,曾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委会中央常委、建国后任职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唐兰:现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

  • 段姓的由来和历史名人

      公叔段是远古的的皇帝的第三十三代子孙   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   宪宗宣仁皇帝“段誉”   0大理总管“段功"   段干   一、寻根溯祖 以封邑名为姓。春秋时,有一个哲学家叫老子,他后来被尊为道家的始祖。老子名叫李聃,他的孙子李宗在鲁国任卿士大夫,享用"段"那个地方的物产,后来又受封享用"干"那个地方的物产。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或者姓段干,或者单姓段,或者单姓干。 段干复姓后来有的改为单姓段,有的改姓单姓干。   二、郡望分布 段干复姓望族居西河郡。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县。   三、历史名人   段干木:魏国人,李宗的后代。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来到魏国,住在魏国的城邑段木,所以人们称他为段干木。段干木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他很有才能,但不愿做官。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去拜访他,想授给他官爵。他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了。从此,魏文 侯更加敬重他。每当乘车路过他家门时,就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有人问魏文侯为什么要下车?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有贤德的人,他不为权势而坏了君子的道德     段 韶:南北朝时北齐姑臧武威人,累官至左丞相,封平原郡王。   段 随:十六国时西燕人。初为西燕大将,国内大乱之时被推为王,旋被杀。   段 业:西安人,十六国时北凉国君,初为后凉建康(今甘肃省高台南)太守,后为匈奴人所拥立,在位三年被杀。   段 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求学于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其潜学守道,不事诸侯,受到魏文侯敬重,据传文侯每过段干木家门,定站立伏于车前横木,以示尊敬。   段会宗:天水上邽(今甘肃省天水)人,西汉任西域都护、雁门太守等职。为人义气,重功名,受到各族敬畏。   段孝直:汉景帝时举孝廉,为长安令。性刚直纯孝。家有良马,为先父生前所乘,雍州刺史梁纬倚势索之,未遂,冠孝直以受脏之罪而下狱致死。   段匹石单:晋时鲜卑人。建武初任幽州刺史,与刘琨联盟讨伐石勒,兵败后至襄国,仍著朝服持晋书。后在国中推其为君主时,事露遇害。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文昌: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唐穆宗时为相,治尚宽静。文宗时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   段成式:文昌子,唐代文学家,官至太常少卿。其人博闻强记,藏书甚丰,撰有《酉阳杂俎》,清人辑其诗文成《段成式诗》。   段秀实:汧阳(今陕西省千阳)人,唐代司农卿。曾被叛将朱沘胁于军中议事,秀实以象笏猛击朱沘,遂遇害。   段思平:五代时白蛮人,世为南诏贵族。初为通海节度使,公元九三七年,建大理国。史称“大理第一世王”。   段成己:绛州稷山(今属山西省)人,金代著名文学家,与其兄段克己均为当时享誉文坛较有影响的人物。   段兴智:为段思平所建大理国末代国君,为忽必烈所灭。元籍其地,封兴智为摩河罗嵯,管领八方。及卒,后传十一代总管。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省金坛人。清代著名文学训诂家、经学家。有《......余下全文>>

  • 汪姓的由来?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汪姓是汪芒氏的后代,商朝时有汪芒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汪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成公的支子,食采于汪,后代以地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时汪芒国,国君叫防风氏,后被大禹处死,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称汪氏。古代的汪芒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

  • 姬姓的由来 5分

      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儿子。当时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到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範治理水患,并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帝位传给他。他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另一说,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为姓。大禹死后,帝位传给其子启,历经四百多年,至夏桀时,因为他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桀的后人有的就以国名夏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简狄的儿子。有一天简狄同两个妇女在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即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拣起来吞吃下去,不久就怀孕生下了契。契后来是舜的臣子,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务,并封给他商地。又因为契的母亲吞了玄鸟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赐姓为“子”。关于子姓来源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也是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