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的由来

  • 莫姓的由来?

      莫氏之起源,许多典籍如《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古姓氏词典》、《百家姓》、《万姓统谱》等俱有记叙,然而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上古圣帝颛顼造“莫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阳城,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的后代,以官名为姓。莫敖在楚国是一种世袭的官职,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   3、《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5、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   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 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电影《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6、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7、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以莫为姓的;   8、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 常姓的由来?

      常姓的由来 姓: 常 排名: 94 由来: 在历史传说时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现,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今天的河南。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现在的四川崇庆)常姓多有显者,河内温(现在的河南温县)常姓发展成为望族。隋、唐时期,长安(现在的属于陕西)常姓比较兴旺,新丰(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常姓也是茂族。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衮。宋代,常姓有迁到福建、安徽、内蒙者。明、清时期,湖南、辽宁等省有常姓人物载入史册。清代以后,常姓有移居海外者,现在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明初有名将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屡立战功,死后追封开平王。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乾坤,曲艺相声演员常宝文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常姓排名第94位。

  • 姓氏的由来,余姓的由来?

      余姓的起源:余姓的始祖是出自黄帝的长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大禹王。余姓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传夏禹之后有余氏”。按史书的记载,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赐姓为姒,继禹而为夏朝天子。次子宰,被封为显。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代相传为余氏。余氏是大禹之后,大禹的裔孙,夏代的中兴皇帝少康,有一位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他的子孙就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余。余氏的出于皇帝的一支血统源流,却是绝对可以肯定的。大禹之妻是涂山之女,大禹赐小儿子为余氏,有纪念妻子之意。   在上古时代,“余”字与“涂”字通假。姒罕的后裔子孙,以先祖赐姓为氏,称余氏,读音作xú(ㄒㄩˊ),是非常古早的行姓氏之一。传说,至殷商末期,余氏家族是姬姓周族人的主要敌对势力之一,显然姒姓余氏之源要早于姬姓余氏。

  • 姓罗的由来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钉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

  • 禹姓的由来

    姓氏来源 禹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禹 传说禹为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大禹的父亲叫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主要职责是治疗水患。但是,鲧即使在死后也没有放弃帮助人类的志愿,他留下了大禹。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坚持不懈地治理水患,他采用排、疏的方法,大禹终于将洪水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们的王。启,后来继承夏王之位,他推翻了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夏启特别喜好音乐,曾上天偷取了天帝享用欣赏的乐章回到人间,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古乐“九辩”和“九歌”。后来,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就是用这些音乐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大禹还有一个小儿子叫罕,封姓为馀,成为后世馀氏始祖。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选为继承人。舜帝死后,他继位担任夏部落联盟的领袖。 禹姓始祖--大禹 在大禹的后代子孙中,多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禹氏,世代相传。禹氏族人大多尊奉夏禹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附庸国鄅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子爵。鄅国位于中国山东省临沂市城北八公里处的南坊镇古城村。鄅,是西周初年的一个封国,是周公旦所封的夏后氏之裔,子爵,妘姓。公元前525年,鄅国国君出城督耕,邾国人乘机攻袭禹都。在鄅国守门将军准备关闭城门时,被邾国人羊罗杀死,遂攻入城内,后把鄅子的家属全部俘虏而走,而且还霸佔了鄅国“沂西之田”。此次事件发生后,鄅子叹道:“我已经无家可归了。”便干脆到了邾国。邾庄公曹穿是个淫夫,将鄅子的夫人还给鄅子,却将其女儿扣留下了。翌年,鄅子的夫人向孃家亲戚、宋国大夫向宁请求宋军出兵伐邾国,向宁为了给妹妹报仇,出兵围困了邾国的虫邑,把鄅国俘虏全部夺回。到了春秋晚期的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鲁国伐邾,邾国战败,鲁国顺带吞并了曾一度被邾国佔领的鄅国“沂西之田”,同时鄅国也被鲁国吞灭。考古学家在鄅国古城遗址中,发现了从两周至汉朝不同历史时期的陶器残片和铜戈、铜、箭镞等文物。古城村南部的“林子”,相传即为鄅子之墓地。 鄅国灭亡后,在鄅子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鄅姓,后来去邑为禹,表示亡国,称禹姓,世代相传。 源流三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禹氏,主要分布在中国陕西省安康市的恒口地区。 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后嗣为其始祖所立墓碑记载:“始祖禹开云,系西安府渭南人也。清顺治年间,跋山涉水,来到兴郡安邑(陕西安康),住在梅子铺东、越河西岸(越岭关)。”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禹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 牛姓的由来是什么

      牛姓族史考略     姓即表明家族的字。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古今姓氏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也约有3500个左右(新华社上海2002年7月27日专电)。在众多姓氏中,牛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按姓氏人口多少为序排在第96位(《当代百家姓》,王大良著)。尽管如此,但因牛姓寓意深刻,历来人才辈出,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倍受各界关注。   长期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牛姓的研究和发展孜孜以求,形成了丰富的史料。由于时事变迁,条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布极广,始终未形成统一的谱系,社会各界对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对牛氏始祖的有关史料加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从而睦敬族宗,共创文明新风。   一、牛姓起源   姓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然而,在商代以前汉族牛姓史无记载,最早出现牛姓始自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书·微子篇》记载,微子系商纣王庶兄(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为兄,其生时父帝乙尚未继承王位,母仍处于妾的地位,故称庶兄。及至纣生时,父已为王,母亦为正妃)。纣自幼能说会道,及长则体格健壮,深得父王喜爱,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商王,微子则成为他的卿士,共同维护商王朝政权。但纣王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微子启多次苦劝却无济于事(后来大臣比干以死相谏被剖心),一片忠心报国无门。史载,其时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即箕子。据考证箕子后去朝鲜),最终听取了箕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愤而他奔。   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济源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微子启“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山东省新泰市东牛家庄牛氏祖林谱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记载。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及历史传说均对牛姓起源作了与此一致的记载,并把微子作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于微(今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见《议语》微子篇)。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唐书·世系表》),后世遂称之宋微子。”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氏》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书均对“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作了相同记载。现在,国家筹巨资在陕西省建黄帝陵,有关机构在此编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对此作了确认,并刻制了牛父铜像供人们瞻仰。   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为避难而改姓尞(一说辽)近300年,而由皇帝赠姓恢复牛姓《隋书》,也有不少旁姓开明之士以牛姓为荣而自愿改姓牛氏。同时,回、藏、满、纳西、蒙古、土家、白、东乡、朝鲜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尽管如此,以宋微子为始祖,牛父为得姓祖的牛氏始终为中华牛氏的主体,且支脉清晰,源远流长。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后牛川得中进士,并迁任山西洪洞县令,遂成为遍布全国的“打锅牛(锅碴牛)”的起始祖。   二、牛氏世系   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余下全文>>

  • 景姓的由来

      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景姓出自芈姓。楚国公族子弟有三大姓氏:昭、屈、景。景氏有景差,很有才华,会作诗词。景差是俯国的贵族,楚襄王时任大夫。景差的家庭昌盛,他的后代都姓景,是今天景姓的起源。景姓还有另一支起源,战国时齐国君主有个叫齐景公的,他的谥号是“景”,齐景公的后代中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称景氏,是今天景姓的又一来源。 景廷宾,清末农民起义领袖,直隶广宗(今属河北)人。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家乡的农民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附近人民纷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16万人,起义失败后被俘牺牲。

  • 姓杨的传说由来

      杨姓来源有五: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 党姓的由来?

      一 姓氏源流   党姓的源流有四:     1 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全族的子孙,所以历史上   称党姓出自夏的后代。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2 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封邑   于上党(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党作为他们的   姓氏。     3 出自任姓。鲁国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后裔,   因为被封于党,所以也称为党姓。     4 源于项羌族。项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根据《广韵   》的记载,党姓本来是西羌姓,后来改为党姓的。     二 迁徙分布   党姓的望族居住在冯诩(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冯翊郡:根据《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的记载:党氏望   出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   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三国魏将左冯翊改为冯翊郡。相当   于今天的陕西省韩城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的地区。   堂号:   忠武堂:宋朝党进,因为征伐太原而有功劳,所以他被任命为忠   武军节度使。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实;。     四 历史名人   1 党还醇:字子贞,明朝时期三原人。天启年间进士,知休宁县   令。他勤于工作,处处为民着想,政绩很好。崇宁间,清兵攻击,他   守住城堡,英勇抵抗,但是最后因为援兵没有及时赶到,城被攻破,   他自己也因公牺牲。     2党崇雅:明末清初宝鸡人。天启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崇祯   年间,李自成在四川造反,因为党崇雅在朝廷上的言论失当,被定为   从贼罪,被革职。明亡清初,顺治年间授以他原来的职位,累升到国   史院大学士,加太保。兼太子博。后来因为年老体衰而退休。     3 党茂:祈州人,明代武功知县。     4 党进:宋代武士。     5 党祺:宋代进士,他的文章很有名气。     6 党湛:清朝名士,同州人。常言:“人生须做天地间第一等事   ,为天地间第一等人。”所丹号为“两一”。

  • 魏姓的由来

      一、以国名为姓,源于姬姓。据《史记》载: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是“周初四圣”。战国初期,魏氏联合赵、韩两家功灭其他家族,瓜分晋国,建立魏耿赵、韩三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魏氏便奉毕万为魏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