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的由来

  • 莫姓的由来?

      莫氏之起源,许多典籍如《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古姓氏词典》、《百家姓》、《万姓统谱》等俱有记叙,然而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上古圣帝颛顼造“莫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阳城,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的后代,以官名为姓。莫敖在楚国是一种世袭的官职,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   3、《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5、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   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 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电影《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6、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7、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以莫为姓的;   8、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 齐姓的由来

      齐姓的由来(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载,西周初年太公望姜子牙受封于营丘建立齐国,至齐桓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田氏代齐,原王族乃为“齐”氏。(2)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字齐子,其支孙以王父的字“齐”为氏。(3)抚北少数民族姓氏。

  • 常姓的由来?

      常姓的由来 姓: 常 排名: 94 由来: 在历史传说时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现,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今天的河南。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现在的四川崇庆)常姓多有显者,河内温(现在的河南温县)常姓发展成为望族。隋、唐时期,长安(现在的属于陕西)常姓比较兴旺,新丰(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常姓也是茂族。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衮。宋代,常姓有迁到福建、安徽、内蒙者。明、清时期,湖南、辽宁等省有常姓人物载入史册。清代以后,常姓有移居海外者,现在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明初有名将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屡立战功,死后追封开平王。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乾坤,曲艺相声演员常宝文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常姓排名第94位。

  • “童”姓的由来?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栢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余下全文>>

  • 信姓的由来

      查证《风俗通》和《左传》:信姓出自姬姓,是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的后代。从古至今,信氏的名有不少,秦朝有将领信梁;北齐时信都芳精通数学;明朝时有辽东判官信时、永乐举人信顺等。     仅供参考。

  • 杜姓的由来?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河北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三、郡望堂号【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 冯姓由来

      出现年代: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畅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郡望堂号: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

  • 梅姓的由来?

      梅姓起源参考之一   梅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梅姓出自子姓。殷商时候有梅国,是殷的同姓封国。殷王太丁分封他的弟弟于梅国(今安徽毫县东南),后来太丁有封了他为伯爵,于是世称梅伯。梅伯是位忠于国家、爱护百姓的王族,但后来到了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统治的时候,由于纣王的残暴荒淫,导致国家败坏,百姓苦难。梅伯关心民生疾苦,看到殷商如此,心急如焚。梅伯曾多次劝说纣王改邪归正,而纣王竟恼羞成怒并因此用残酷的刑法将梅伯折磨至死。后来周武王起兵,打败纣王夺得天下,周武王很尊重梅伯的为人,追加给梅伯的称号叫忠侯,并优待梅伯的子孙后代。而梅伯的子孙为了纪念梅伯,就以封地为姓氏,并且世代姓梅。在古代,梅姓望族大多聚居在汝南。 梅尧臣,北宋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他认为写诗应注重政治内容,在写作技巧上要重视细致深入。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对转变当时靡丽的诗风影响很大。     姓氏:梅   祖籍:汝南   祖宗:梅伯   郡望:汝南郡 华萼堂   分类:以国为氏   历史名人   最早的梅姓名人就是十分有名气的高士梅福,宋、明这际,较有地位、名声的梅姓人士很多,如梅询、梅尧臣、梅旋等人,都是备受后世推崇的文人学者;又如曾助岳飞讨贼有功的梅成和,明初靖难之变时尽忠维护建文帝的大臣梅殷等,也是受人敬仰的人物。清代画家梅清、天文数学家梅文鼎、古文学家梅曾亮等,都是很在影响的文人、学者   姓氏来源   根据明代宋濂所著的《梅府君墓志铭》记载,梅姓出自子姓,始祖是梅伯,在殷商时被纣王所灭,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封梅伯的孙子黄梅,号称忠侯,后代从此就以梅为氏。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梅姓出自子姓,殷王太子受封于梅,称为梅伯,后代以国为氏。另一支梅姓,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古代南蛮之地有梅姓,在魏志中记载,北狄族奠长中有梅姓。望族居于汝南郡,即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     【梅】梅 MEI   一、姓氏来源 梅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居136位,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人口约占全国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 梅姓起源有三:一为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殷商时,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县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到商纣王时,纣荒淫无道,梅伯数进谏均不听,反遭纣王废黜,后遭纣杀戮。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称梅氏。二为汉时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三为清满族八旗姓梅佳氏者,改为梅姓。 梅氏的郡望为汝南郡,世称汝南世第。汝南郡,汉高祖时设置,其地相当于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梅姓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居住。二、梅姓名人 梅兰芳: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京剧世家,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 梅派 。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 四大名旦 。代表戏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1961年逝世,终年67岁。 梅文鼎:宣城人,清代天文数学家。以学识为康熙赏识。他曾系统地考察古今中外历法,指出《明史》历志初稿谬误五十余处;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对后世颇有影响。一生著作达八十余种,富有科学价值。 梅尧臣:宣城人,国子监直讲,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为同僚,切磋诗文,推动了宋初的古文运动。其诗平淡朴素,含意深刻。与苏舜钦齐名,人称 “苏梅 ”。 梅询,年少时即好学,尤爱诗词,官至许昌知州。喜焚香,每日清晨必焚香两炉,罩住香炉,灌香盈袖,坐后方......余下全文>>

  • 索姓的由来?

      索姓起源有二:   1、出自子姓   商殷的七公族之一,汤王后代。据《元和姓纂》载,商朝的王公贵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在鲁(今山东境内),建立鲁国,并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迁徙到鲁国,这六姓分别为徐姓、条姓、萧姓、索姓、长勺姓和尾勺姓。周武王灭纣索氏出了不少力,后来定居在鲁国成为名门望族。   2、出自他族   南北朝及唐时胡人入居中原,有改姓索者;清朝满族有改姓索者;今满、藏等民族均有索姓。

  • 谁知道朱姓的由来?

      朱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7席,排当今华夏姓氏百强第14位,其发祥地是吴郡(江苏省吴县)。   朱氏源出有四:1.出自曹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载,颛顼有一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朝中任火正——祝融一职,生一子名陆终。陆终生有5子,其中的第五子名安,曹姓,封于曹(山西定陶县西南)。周武王克商后,封其弟振铎在曹国,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于邾国(山东曲阜东南),称为邾子挟。当时,邾附于鲁国。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有一部分邾子挟的子孙就“去邑而以朱为氏”。2.出自朱虎的后裔。据《姓氏急就篇??颜师古注》载,朱虎为舜帝时大臣,其后裔有以朱为氏者。3.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据《姓氏急就篇??王应麟补注》载,商纣王庶兄宋微子启的后人中有个朱晖,其后裔改宋为朱姓。4.出自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鲜卑族中有复姓浊厂氏、朱可浑氏者,在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皆改为朱姓。   朱氏宗祠中有“负荆勤读,折槛旌忠”一联,是谓朱氏先贤中有西汉朱买臣因家贫,负薪而读书;汉朱云请诛安昌侯张禹,成帝怒欲问斩,左右引之去,朱云手攀殿槛,以致槛折,后被成帝表彰其忠。   据镇江谏壁月河村朱氏“五经堂”宗谱载,丹阳朱氏开派始于南宋晚期,为理学大师朱熹之5世孙文宽、文泰兄弟俩,落户于丹阳北门外50里的后朱巷(后巷镇老街西)。因朱熹的后人遍布江南一带,由此朱熹被尊为江南朱姓始祖,朱文宽、朱文泰为丹阳后巷朱姓始祖。朱熹的6世孙朱焕,由福建建安迁居丹阳司徒镇曹巷村。朱焕成为丹阳司徒曹巷朱氏始祖,其宗祠为“紫阳堂”。   朱熹的9世孙朱思宗,官迁侍读学士,因见元朝纲纪不振,遂辞官回归故里。路经丹阳,船停于张官渡(练湖七分场),散步闲行,乘兴步上道人墩,见此地风光无限,遂率子彦辉定居云阳三思桥。朱彦辉继承父志,在临道人墩的后东岗村筑室而居,朱思宗成为后东岗村朱氏始祖。   朱熹的15世传人朱迳由丹徒儒里迁至丹阳练湖龙城定居,朱迳为龙城朱氏始祖。其宗祠为“在兹堂”。   埤城洪家朱氏另建有朱氏宗祠,据传其来源与后巷支系有别。   云阳朱氏均由朱熹传人先后抵丹落户肇基,子孙繁盛。现丹阳朱氏宗人分布在后巷、埤城、新桥、界牌、开发区、访仙、窦庄、运河、里庄、吕城、司徒、蒋墅、导墅、横塘、珥陵、练湖、云阳等镇。至2000年5月8日,全市在籍朱氏宗人为3289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