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姓的由来

  • 关于姓任的由来

      任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俯》中排名第58位。此姓氏(??)在韩国亦有分布。起源 出自黄帝的子孙,为天子赐姓。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这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出自风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任,为风姓之国,太昊之后,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裔便以国为氏。出自薛国。出自远古妊姓。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也有任姓;直到现在的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 才姓由来

      汉族才姓并非原本就有的,多为避祸改姓而来。据不同的才氏族谱等记载,才氏大致有以下几种来源:   其一,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重黎是颛顼之恭,为司掌天地之官。周宣王姬静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其后为司马氏。后司马氏犯错,被满门抄斩。管家偷偷用箩筐挑着主人的7个儿子逃至河北昌黎安家落户,并改姓为才。才氏人口不众,同姓不婚。   其二,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   与明朝大儒方孝孺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诛戮方孝孺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特改赐方宽姓“才”。   其三,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据《才氏家谱》记载,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世宗柴荣。其后代梁王柴桂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初立三誓传后人,其一就是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罪加刑。北宋后期,柴荣的后代柴进造反入梁山,家族被朝廷满门抄斩,仅逃出3人。为避祸,子孙皆改此氏为谐音的才氏,相传至今。   其四,为明朝方孝孺的后人。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该支才氏始祖。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学者,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世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期间,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并数指棣罪,声言“誓讨国贼”,被诛十族。遗孤方希贤在忠仆方良护卫下逃亡,改以“才”为姓。才隐士娶妻生五子,长子才久财。后明兵突围家宅,捕四子。才隐士带幸存长子才久财浪迹江湖,四海为家,这支才氏后人延续至今。   此外,也有源自少数民族的。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额尔德木图是蒙古族对知识渊博的学者、长者等的称呼,汉义“才子、有才学、智者”。其后裔有额尔德木图为氏者,并冠汉姓为才氏、鄂氏、乔氏等。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才姓人。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500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26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0%以上。

  • 常姓的由来?

      常姓的由来 姓: 常 排名: 94 由来: 在历史传说时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现,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今天的河南。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现在的四川崇庆)常姓多有显者,河内温(现在的河南温县)常姓发展成为望族。隋、唐时期,长安(现在的属于陕西)常姓比较兴旺,新丰(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常姓也是茂族。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衮。宋代,常姓有迁到福建、安徽、内蒙者。明、清时期,湖南、辽宁等省有常姓人物载入史册。清代以后,常姓有移居海外者,现在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明初有名将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屡立战功,死后追封开平王。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乾坤,曲艺相声演员常宝文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常姓排名第94位。

  • 唐这个姓的由来?

      唐姓,是一个起源中国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唐姓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地区均有分布。韩国唐姓主要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唐姓在日本主要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唐姓足迹攻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姓氏简介   《说文》:“唐,大言也。” 构成汉族唐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这包括汉朝的南蛮,三国时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6%,A型占29.6%,B型占26.7%,AB型占8.1%。   《说文》:“唐,大言也。”指言语夸诞不实之意。帝尧号陶唐氏,应是以烧陶为业的部落之首领。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个枝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外。汤沸时,声响大,故唐与汤音义可通。而后人在字典中所解释的唐字,已经失去了唐的本义,而引申“声响大”为“说大话”之意了。但是,唐作为地名和姓氏,它仍旧保留了本义。唐氏族与陶唐氏有关,唐即以陶器煮汤之意,说明这个氏族已经用熟食代替了野蛮的生食,是文明的进步,也即原始社会所称的陶唐孝。陶唐氏族是以制烧陶器的职业作为氏族名和族徽的,进而发展深化出陶、唐、汤、荡等相应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称唐,建成的城堡称为唐邑,最终形成唐国和姓氏。[1]     唐姓由来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5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   3、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4、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   5、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

  • 花姓的由来

      花姓的起源     姓氏起源     花姓的起源,典籍记载不详,传说较多。《通志.氏族略》载:“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注:花姓“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清段玉载《说文解字.华注》: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     ”《中国姓氏起源》载:“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珐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自改为花姓。除《述异记》载有南北朝时有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如唐代有仓部员外郎花季睦。见《通志》二九《氏族》五《平声》,还有唐代大将军花敬定等。 又,金代范用吉改花姓,其后代子孙亦称花氏。 二、郡望堂号 花姓望族居东平(山东东平县东)。     花 2054【江苏武进】花氏宗谱十二卷 (清)花庚富 花先开重修 清光绪四年(1878)含英堂木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花士眉创修於明崇桢二年。 2055【江苏武进】花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花棣辉主修 杨世芬编辑 民国七年(1918)含英堂活字本 十八册

  • 费姓的由来?

      —.姓氏起源   1.远古大禹治水时,有个大臣叫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江夏即今武汉,他的后代有支以费为姓,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代有费昌,费仲,据说是夏禹的后代,子孙就其以名字中的“费”为姓。   2.古代春秋时,起源于姬姓,鲁桓公的儿子季友为大夫,被封为费邑(山东费县)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费。   二、迁徙分布   1.在三国时期,江夏费姓出了名人,于是,费姓在湖北江夏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江夏望。   2.费邑费氏因战乱或其它原因,迁徙到今江苏南部。   三.历史名人   1.费褘 (? - 253年)三国时江夏人,自文伟。刘备时任舍人,庶子。後主时历任黄门侍郎,昭信校卫,侍中,司马,尚书令,大将军,为诸葛亮所器重,多次出使吴国,终益州刺史,封成乡侯。   2.费震——明朝鄱阳人。洪武初以贤良征为吉水  知州。宽惠得民,升为汉中知府。岁遇灾荒,盗贼四起。费震发仓粟10余万斗贷民,到秋收时还仓,盗贼闻知,皆来归正。   3.费茂公——字谨与。清朝长白山东巴海人。崇顺治间从攻山东、江南,取  劳山,拔苏州。自入关以来,大小百余战,身受创伤无完肤,而 锐气不少挫。官至盛京工部侍郎。   4.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江苏省常州武进县孟河镇人。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埂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至咸丰(1851~1861)时,费氏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孟河水乡小镇此时也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费氏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   5.费彝民——江苏苏州人。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北京法文高等学校。 香港《大公报》社长。

  • 从姓的由来及族谱?

      出自姬姓,后稷之后也,始祖姬从和,以人名为氏,始居兖州曲阜之太山一带。有关从姓乃枞姓更改而来没有任何根据,网上盛传之汉将军从公之后版本,汉将军从公乃从和第三十世孙,因此,从姓的历史比之更早,安徽繁昌县大元至治元年辛酉三月春,任青阳县教谕英山县方守忠撰从氏家谱旧序:“予观从氏之先,本姬姓,后稷之后也,其后有从和公散漫于湘江之旁,而自乐于渔钓,筑室于兖州曲阜之太山,人皆曰从和,其子遂变姬而从姓为”,此为汉族从姓也,繁衍至今已有2700年历史。

  • 党姓的由来

      1、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全族的子孙,所以历史上称党姓出自夏的后代。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2、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封邑于上党(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党作为他们的姓氏。   3、出自任姓,以地名为氏。鲁国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后裔,因为被封于党,其后人以党为氏,所以也称为党姓。   4、源于党项羌人的姓氏。党项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根据《广韵》的记载,党姓本来是西北党项羌姓,后来改为党姓的。其中有个叫党耐虎的将军,就是出自此支党姓,见于史书记载。   5、出自北方鲜郫族人有党姓。据《路史》一书中说,鲜郫人也是黄帝的子孙,他们因为迁居到鲜郫山,而得到这个族名。   6、出自回族中的党姓,源自我国西夏党项族。在公元1038年,由党项人元昊建立了历时190年之久的西夏国后,一些党项族人逐步融于回回民族当中,故延用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   7、古代党姓的党(古读 Zhǎng 音掌),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Zhǎng)为姓,成为掌姓。后掌姓中又分出以音(Zhǎng)为姓的仉姓。即仉姓起源于党姓,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以择邻教子出名。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党家山村距传说中的孟母村仅8里之遥,党家山村的範面6里处为仉林村。仉姓多分布在鲁郡、琅邪郡、敦煌郡。其中鲁郡在西汉初置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琅邪郡在秦始皇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敦煌郡在汉武帝置郡,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其实,你用百度的网页一搜就行,用知道还要付20分。   我这个就是以前从网上搜的,保存在机子里的。

  • 朱姓的由来?

      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三人为同一姓氏,都是姬昌的后代,同一年逝世。   毛姓来源: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九子毛叔郑。   周姓来源:周文王姬昌的后代,次子姬发即周武王。   朱姓来源: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十三子曹叔振铎。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大封同姓宗族为诸侯于各地,同时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他先将自己的弟弟姬叔振铎封到古曹国旧地(今山东定陶)一带,又寻得古曹国苗裔曹挟,将他改封到邾地(今山东邹城)建邾国。曹姓国邾国自西周初年建国,到战国末期灭亡。其族人为纪念亡国,纷纷以邾为姓,后改为朱姓。     周文王(姬昌)的后代 :   长子伯邑考,早卒,   次子发,周武王,   三子管叔鲜,   四子周文公旦 ,   五子蔡叔度,   六子郕叔武,   七子霍叔处,   八子卫康叔,   九子毛叔郑,   十子冉季载,   十一子郜叔,   十二子雝叔(雍)伯,   十三子曹叔振铎,   十四子滕叔绣,   十五子毕公高,   十六子原叔,   十七子丰叔,   十八子郇叔。   本人考证,是否属实,请网友点评。

  • “祝”这个姓的由来?

    有关祝(Zhù)姓出处有四种说法,一说出自姬姓,为黄帝之裔;一说出自己姓,祝融之后;一说以官职为姓;还有一说出自他族改姓。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黄帝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黄帝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二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按史书如《史记》中的记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共工氏作乱,帝喾遣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重黎被诛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而在吴回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祝融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祝氏正宗。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路史》等的记载,古代有官职掌管部落、氏族、国家的祭祀活动,通鬼神、问吉凶,官名即称为“巫祝”。在古代的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类巫师皆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待遇极高,上古时期称为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等等。在典籍《国语》中记载:“楚令尹建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在史籍《左传》中也记载:“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其中所指的“祝史”,都属于这一类职官。在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这类行业中,教派诸多,互有交融,大多以世袭方式继承其职务,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祝史氏、祝司氏、祝师氏、巫史氏等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吐缶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北魏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吐缶氏(叱卢氏)部落,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吐......馀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