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有什么禁忌

  • 去傣族家里吃饭,有什么禁忌!

      傣族的禁忌     吃饭时要有礼貌,不能抢着吃,不能在别人筷子下面挟菜,不能用筷子打猫、打狗,饭吃完后再添,不能将锅端起来。吃饭时不能随地吐痰。     不能用脚踢凳子给别人坐,不能用脚踢烧着的木柴,添柴不能在灶里添,烧柴时必须先烧大的一端。     家长的床铺(多在火坑旁)任何人不能往上坐。家长有一瓶“圣水”放在床边,任何人不能动。     睡的床不能头向门,认为这样不吉利,因为人死了才头向门外。     衣服破了不能用裤子补,认为这样会受穷;不能用上衣改做裤头;衣服也不能用来当枕头,枕头不能坐。女子的衣服不能晒在高处。     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弯腰细步,以示尊敬;不能摸别人的头。     不能在别人面前放屁,如实在忍不住放了要马上跑开,不能站在别人面前。     杀鸡不能先砍头,吃鸡腿不能只吃一只而只能吃一对。     不能在家里剪指甲,否则认为不吉利。     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随意移动。     进佛寺必须脱鞋;看见佛爷必须跪拜;走路时不能踩着佛爷、和尚的影子,不能摸他们肩膀以上的部分;在佛寺询问物件,只能嘴说,不能用手指或脚踢;妇女在经期或刚生过小孩不能进佛寺。     傣族村内有庙,庙旁有神树,经过神树下面时不得骑马、打枪。     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芒种日)过后,生产大忙,禁止谈恋爱和办婚事,直至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冬至日)后,男女青年的社交才变为正常。     在德宏傣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     ⑴不能称傣族为“摆彝”,要叫他们“傣族”。     ⑵每寨都有寨神,在寨头有寨神庙,外人不能进去。     ⑶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柴火只能由三脚架两边凑入。     ⑷不能跨过火塘,更不能触破火塘上的沙罐(烧茶的罐子)。     ⑸在傣族家中,不能随意闯入主人内房;未满月的产妇在家中,外人不能进去。     ⑹夜间不能到只有一个女人的屋中谈话。     ⑺在路上遇见一个女人时,最好不要与她谈话、同行,尤其是已婚的妇女。     ⑻傣族夫妇,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喜欢住在一起,洗脸、洗脚都用不同的盆子。     ⑼遇婚丧、新屋落成时,来的客人男客由男的招待,女客由女的招待。     ⑽不能砍折郊外或村外的神树,也不能在神树下大小便、拴马。     ⑾傣族男女青年夜晚谈恋爱,最好不要用电筒去照射,否则,男子会开枪或持刀相向。     ⑿遇祭寨时,外人不能进寨,寨子里的人要出来,也必须等祭寨完毕。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也还有许多禁忌:     ⑴傣族村寨里有以竹或木编的台子,并树木桩,称为“哉曼”,意为“寨心神”,不能     坐踏或拴马。     ⑵不能移动或触弄神树下送鬼的鬼匾、鬼篮、鬼台、竹竿等祭品。     ⑶旱地或菜园里,不能大小便;坟场上的森林不能砍伐。     ⑷佛寺里的鼓不能随便敲打,神像及作赕用的戈矛不能触摸。     ⑸到傣族家中至楼口要脱鞋,进去后脚步要轻些,不能用脚跺楼板。     ⑹房子内的中柱(傣族屋里,一般都有四根大柱,侧面较矮的两根代表女性,中间高大的两根代表男性。中间靠里面的一根楼上一端贴有色纸,插有蜡条,是老人死时才靠的)一般人不能靠,不能挂东西,楼下的一端不能拴马。     ⑺楼下的磨不能空转,碓不能空踩。     ⑻正在燃烧着的柴不能用脚踏,烧过的火炭不能用脚搓或扫。     ⑼在傣族家中,不要吹口哨。     ⑽在傣族家中睡觉时,头的方向最好不朝向主人的内室。睡前不用小篾树最好侧放在一     边。     ⑾不能跨过妇女的脚和触摸妇女的发髻。     ⑿有丧事的村寨,寨内的人禁止到其他村寨...余下全文>>

  • 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禁忌什么?

      傣族的禁忌     吃饭时要有礼貌,不能抢着吃,不能在别人筷子下面挟菜,不能用筷子打猫、打狗,饭吃完后再添,不能将锅端起来。吃饭时不能随地吐痰。     不能用脚踢凳子给别人坐,不能用脚踢烧着的木柴,添柴不能在灶里添,烧柴时必须先烧大的一端。     家长的床铺(多在火坑旁)任何人不能往上坐。家长有一瓶“圣水”放在床边,任何人不能动。     睡的床不能头向门,认为这样不吉利,因为人死了才头向门外。     衣服破了不能用裤子补,认为这样会受穷;不能用上衣改做裤头;衣服也不能用来当枕头,枕头不能坐。女子的衣服不能晒在高处。     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弯腰细步,以示尊敬;不能摸别人的头。     不能在别人面前放屁,如实在忍不住放了要马上跑开,不能站在别人面前。     杀鸡不能先砍头,吃鸡腿不能只吃一只而只能吃一对。     不能在家里剪指甲,否则认为不吉利。     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随意移动。     进佛寺必须脱鞋;看见佛爷必须跪拜;走路时不能踩着佛爷、和尚的影子,不能摸他们肩膀以上的部分;在佛寺询问物件,只能嘴说,不能用手指或脚踢;妇女在经期或刚生过小孩不能进佛寺。     傣族村内有庙,庙旁有神树,经过神树下面时不得骑马、打枪。     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芒种日)过后,生产大忙,禁止谈恋爱和办婚事,直至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冬至日)后,男女青年的社交才变为正常。     在德宏傣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     ⑴不能称傣族为“摆彝”,要叫他们“傣族”。     ⑵每寨都有寨神,在寨头有寨神庙,外人不能进去。     ⑶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柴火只能由三脚架两边凑入。     ⑷不能跨过火塘,更不能触破火塘上的沙罐(烧茶的罐子)。     ⑸在傣族家中,不能随意闯入主人内房;未满月的产妇在家中,外人不能进去。     ⑹夜间不能到只有一个女人的屋中谈话。     ⑺在路上遇见一个女人时,最好不要与她谈话、同行,尤其是已婚的妇女。     ⑻傣族夫妇,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喜欢住在一起,洗脸、洗脚都用不同的盆子。     ⑼遇婚丧、新屋落成时,来的客人男客由男的招待,女客由女的招待。     ⑽不能砍折郊外或村外的神树,也不能在神树下大小便、拴马。     ⑾傣族男女青年夜晚谈恋爱,最好不要用电筒去照射,否则,男子会开枪或持刀相向。     ⑿遇祭寨时,外人不能进寨,寨子里的人要出来,也必须等祭寨完毕。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也还有许多禁忌:     ⑴傣族村寨里有以竹或木编的台子,并树木桩,称为“哉曼”,意为“寨心神”,不能     坐踏或拴马。     ⑵不能移动或触弄神树下送鬼的鬼匾、鬼篮、鬼台、竹竿等祭品。     ⑶旱地或菜园里,不能大小便;坟场上的森林不能砍伐。     ⑷佛寺里的鼓不能随便敲打,神像及作赕用的戈矛不能触摸。     ⑸到傣族家中至楼口要脱鞋,进去后脚步要轻些,不能用脚跺楼板。     ⑹房子内的中柱(傣族屋里,一般都有四根大柱,侧面较矮的两根代表女性,中间高大的两根代表男性。中间靠里面的一根楼上一端贴有色纸,插有蜡条,是老人死时才靠的)一般人不能靠,不能挂东西,楼下的一端不能拴马。     ⑺楼下的磨不能空转,碓不能空踩。     ⑻正在燃烧着的柴不能用脚踏,烧过的火炭不能用脚搓或扫。     ⑼在傣族家中,不要吹口哨。     ⑽在傣族家中睡觉时,头的方向最好不朝向主人的内室。睡前不用小篾树最好侧放在一     边。     ⑾不能跨过妇女的脚和触摸妇女的发髻。     ⑿有丧事的村寨,寨内的人禁止到其他村寨。...余下全文>>

  • 傣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生活习俗禁忌:进傣家时,忌到楼口不脱鞋;进屋后,忌用脚跺地板。忌倚靠室内中柱上,亦忌挂物于中柱上。傣家火炕旁一般是家长的床铺,禁忌随便乱坐,也不可乱动床边的"圣水瓶"。思茅等地傣族居处中厅所设的床,禁忌悬挂蚊帐。忌在家中剪指甲、吹口哨和玩响乐器,以为口哨及乐器声可唤鬼入室。忌在整齐的旱地、菜园里大小便。衣服破了,忌用裤子补,认为会受穷;反之,被破可和衣补。衣服不可用作枕头;枕头不可坐。佩挂刀时,忌刀口向内,否则,认为居心不良,是"刺客"。傣族每月属牛日禁忌使役牛,属马日禁忌使役马。

  •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傣族大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著,“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 【民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日。 【民族禁忌】 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大声喧哗。 【民族饮食】 日常食俗: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余下全文>>

  • 傣族的民族风俗

      婚恋习俗:   傣家青年恋爱不受任何限制,恋爱形式多样,婚俗方式不拘一格,犹如那里美丽的大自然一样色彩斑阑、自然纯朴和富有诗情画意。傣族青年的择偶求爱方式主要有丢包、串姑娘、对歌,赶街择偶、写情书等,还有举行奇独有趣的拴线婚礼仪式和“抢婚仪式”。   葬俗: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天葬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采取天葬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西双版纳傣族有一种很奇特的习俗,即镶牙和染齿。傣族人把镶牙和染齿视为人生的成年礼俗。傣族青年男女,一般自14岁到17岁左右,就要把白色牙齿换成金的或银的。染齿的年龄多为十四岁五岁左右,他们喜欢把自己整齐的白牙染成黑色或深紫色的。深紫牙齿,是最漂亮的牙齿。女青年如果把牙齿染得又黑又紫,就会被人夸奖染了一副漂亮又耐用的好牙齿。有时,镶牙或染齿与否,会影响到能否顺利完婚,有:“凿牙完婚”和“染齿完婚”之说。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

  • 傣族的饮食习惯

      一般吃两餐,主食一般是大米和糯米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 禁忌是怎么来的?

      说到禁忌的由来,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二是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四是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这里,简称之为: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和教训说。以下分别简要论述之。   灵力说   灵力,即曼那(mana)mana,英文,汉语又译作曼纳、玛那或马拉等等,是源于大洋洲的一个人类学术语,指事物或人所体现出的超自然力量。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即为“灵力”。,其含义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据说,禁忌就是灵力依自然的、直接的方式,可者以间接的、传染的方式,附着在一个人或物或鬼身上所产生的结果(参见《图腾与禁忌》及《大英百科全书》“禁忌”条)。这种原始的观念形成了原始人心目中的禁忌物和原始的禁制。鬼魂和精灵都被认为是具有曼那(灵力)的,因而附着有曼那(灵力)的人或物,也被认为是“似魔鬼的”、“不可接触的”。温德特曾经说道:“埋藏在所有禁忌里的那种无言的命令,虽然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而造成了无数的变异,可是,它们的起源只有一个而且仅只一个:‘当心魔鬼的愤怒!’”朱天顺在《原始宗教》中也说道:“有些禁忌是从鬼魂崇拜中产生的,人们知道有所触犯,也被认为要受到鬼魂的报复。”王充在《论衡》中则指出:“夫忌讳非一,必托之神怪,若设以死亡,然后世人信用畏避。”所以可知,禁忌的产生是与人们对灵力的畏惧有关系的。   灵力说,实际上是从人类信仰发展史方面对禁忌的认识,它分析了人们对灵力的信仰以及由此一信仰而产生的情感诸如崇敬和畏惧等等,并据此而追溯到了禁忌的来源。一般说来,灵力说更多的是着眼于禁忌的原始状态和原始的禁忌状态的。   欲望说   弗洛伊德认为单从信仰方面寻找禁忌根源是不够的。他在《图腾与禁忌》中说:“温德特使人们知道,禁忌是一种原始民族对‘魔鬼力量’信仰的表现和延伸。……温氏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追溯到禁忌的原始原因,或者发掘出深藏在它最底部的根源。‘恐惧’或‘魔鬼’在心理学上并不能被认为是‘最早的’东西,也就是说一种无法再找到其来源的东西,除非魔鬼的存在是真实的。”弗洛伊德的意思是应当从心理学方面对禁忌的由来进行更进一步的追溯。他指出“‘禁忌’本身是一个矛盾情感的字眼”,因为“一件强烈禁止的事情,必然也是一件人人想做的事情”。“一个具有能激发人们被禁止的欲望,或使他们的矛盾情感觉醒的人,即使本身没有触犯禁忌,他也将永远或暂时的成为禁忌”。而“破坏禁忌的人

  • 傣族最好有名的小吃是什么?

      傣族风味小吃 (一)菠萝紫米饭 是具有傣族特色的糯制食品。 制作时, 首先要把紫糯米用水浸泡 7 至 8 小时, 然后淘洗干净,与剁细的猪肉搅拌均匀,把准备好的菠萝心放入紫糯米,再把切 去的盖盖上放到甑锅 里蒸热,当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时,即可食用。其味清甜可 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 (二)独具特色的竹筒饭 只需将新鲜竹节砍下,将优质糯米装入竹节,加水浸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 或干净的甘蔗叶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内用文火烧烤或置于烤炉上烘烤把水煮干, 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板上轻敲数遍,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 的米饭。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三)辣咪 是傣语对各种酱的统称,其种类有“辣咪布”(螃蟹酱)、“辣咪帕”(菜子 酱)、“辣咪南诺”(酸笋酱)等近 10 种。平时最常见是“辣咪帕”(菜子酱),其 做法是:把一块地上开花结籽的青菜的棵砍下来,舂细后装入罐内腌四五天,发 酸时去渣把酸汁倒进锅里煮, 煮到水分基本完时, 取出晒干即成。 食用时, 加盐、 葱、蒜、芫荽、味精、辣椒,舂拌均匀盛入碗内,就可蘸其他鲜菜吃,也可以用 糯米饭直接蘸吃。味道酸辣,开胃下饭。 (四)酸笋煮鸡 是傣族一道较为独特的菜肴。 其做法: 将酸笋用水洗净, 然后放入锅里煮透, 再把准备好的鸡肉放入锅里同煮,待鸡肉煮熟后起锅。随后将辣椒、姜、葱等佐 料放入油锅里炒热, 再把酸笋鸡汁倒入锅里回一下锅, 即可食用。 其味酸辣爽口, 味道独特,开胃 (五)香茅草烤鸡 把宰好的鸡洗净,放在火炭上烘烤至六成熟,然后把肉剔下来,用舂盐棒捶 软捶碎。把预先切好、拌拢的葱、蒜、芫荽、青辣椒、盐等拌合在一起,捏成拳 头大的一坨,用洗净的香茅草捆住、用竹片夹起来放在火炭上烘烤。肉烤熟后, 再抹上猪油继续烘烤几分钟,去掉香茅草就可以吃了。这种菜肴香辣可口,味道 鲜美,颇受欢迎。 (六)香茅草烤鱼 把鱼的鳞片去掉,用刀划开鱼背,去掉肠肚杂物,洗净;将葱、姜、蒜、青 辣椒、芫荽切细,与盐拌拢;把佐料放进鱼肚子里,把鱼肚子合拢,用二三根香 茅草叶捆好、用竹片夹紧放在火炭上烘烤。待八成熟时抹上猪油,继续烘烤 5 分钟左右即可食用。这种烤鱼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极能增进食欲 (七)油炸牛皮 其原料是牛皮和食用油。 制作时先将牛皮煮熟, 把毛刮净, 用刀划成半尺长、 2 寸宽的若干块,洗净、晒干备用。待食用时,把油倒入铁锅里加热,然后把晒 干的牛皮放入能浸没牛皮的油锅里, 慢慢地油炸, 使牛皮发泡、 微黄时即可取出。 这种油炸牛皮既可下酒食用, 也可以用来下米线、 米干, 是傣家人最喜爱下米线、 米干的食品。 (八)油炸青苔 青苔傣语称为“改”和“捣”,它是从江河里捞出来洗净后,加工成青苔干 片的食用品。油炸青苔傣语称为“改英”,它的做法是:先将青苔压成薄饼,撒 上细姜片、盐、水调成姜汤,晒干后而成干青苔片。待食用时,用剪刀把干青苔 片剪成巴掌大的小块,丢进油锅里煎黄就可以捞出,当作餐桌上的一道菜。

  • 傣族的乐器

      傣族的器乐较为普遍的有吹奏乐器“毕”、弹拨乐器“玎”以及打击乐器鼓、钹、铓锣等。?     “毕”是吹奏乐器的通称,横笛形的就单称为“毕”,是用竹子做管,管身多数七孔,吹口处有铜质簧片。毕有大毕、小毕、孤毕、对毕、母子毕等,音域大小不同,音色各有差别。     “葫芦笙”也是一种重要吹奏乐器,在葫芦底部插入三枝竹管,中间一管有七孔,按七音阶发出七个音律,另两管发和声。葫芦笙声音悠扬婉转,韵味深长,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吹奏,更令人神思悄然,仿佛身在人间仙境。? 储     有琴弦的乐器傣语都叫“玎”。一种用于弦拉,类似胡琴;一种用于弹拨,类似三弦(但也有四弦的)。玎类乐器,常被男青年用来独奏以自娱。     打击乐器中,象脚鼓最为有名。傣族每个村寨,几乎都有大小不同形制的几套象脚鼓。象脚鼓傣语叫“光”,因形似象脚而得名,鼓身用一段圆木镂空而成,大者五六尺长,小者也有二三尺长。演奏时用拳、掌、指、足交替击打鼓面。象脚鼓通常与铜钹、铓锣相配,构成傣族音乐的打击乐组,鼓点的节奏决定演奏的情绪和速度,鋩锣掌握节拍,铜钹则以其特殊的音色和音高调节合奏气氛,三者融为一体,使傣族打击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 傣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傣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被称为贝叶文化,一是因为这种文化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里;二是因为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贝叶经作为教科书,传承和孕育傣族传统文化。 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高度的概括,突出了傣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了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