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想

  • 老子的有无相生该怎么理解

      从本源处理解,自然而然处。   也就是说从最简单的发生处去理解。   在“无路”可寻,而本身留下了“有路”_足迹。   是一切“无形”与“有形”的统一。称为“无极”大道。   老子以身观身……而观天下就是从本源处理解,从最简单的发生处去说明的。   这才是本源发生的有无相生。这个“相生”就是互相触发,相互感触。

  • 老子的“有无相生”与孔子的那句诗相辅相成

      一般认为说卦传是孔子写的,《易经》说卦传里有句话叫观变于阴阳,其意思就是观察阴与阳之间的相互变化,与老子的有无相生很相似。

  •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的《有无相生》的翻译

      1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2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3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4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5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6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7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 梦见老子拿书,有什么意思

    老子的学派是倡导无为而治,又拿着书,就是说老子读不读书还是老子!!

  • 你对战争儿童的悲惨命运有什么感想

      战争的危害,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告诉了我们,“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因此,老子反对战争,称兵者为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因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是人民。杜再甫的《兵车行》让我们看到了征兵的一幕:“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兄弟如手如足,夫妇如宾如友,今日离别,何时是归期?而战争又是如此残酷:“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尸填巨巷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战争终于结束,侥幸生还,家中景象又如何?“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些诗句,是对战争的血泪控诉!战争让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争,带给人民苦难深重。   全世界的人们,都爱好和平,诅咒战争,但和平的上空,始终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严重的,还要引发世界大战。这是不是人类的宿命?欲望是个永远填不满的坑,贪婪也许就是人类的本性,如果不加限制,任其发展,势必会引发战争,比如日本,强硬把钓鱼岛国有化,枉顾事实,篡改历史,中国人民怎么会答应?人类的历史,既是一部发展史,也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和平循环不停,真希望有那么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亲和兄弟,和平相处,不再争夺,象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这种想法,大概,也许,肯定是痴人说梦,但美好总在希望中。正如鲁迅所说:“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先秦诸子选读 的 《有无相生 》原文和翻译是什么啊??

      第一章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2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3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4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译文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4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第三章1 不尚贤,使民不争。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5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6 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1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2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3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4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5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6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第四章1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2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3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3。译文1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2 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3 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第五章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1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2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3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第六章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3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译文1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2 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3 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第七章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3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1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2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3 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第八章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4 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1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3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4 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第九章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2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3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4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5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译文1 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2 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3 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4 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第十章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2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3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4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5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6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7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1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2 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3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4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5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6 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7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第十一章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2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3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4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1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2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3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4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第十二章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2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译文1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2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第十三章1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2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3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4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译文1 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2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3 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4 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第十四章1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2 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3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4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5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6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7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译文1 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2 “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3 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4 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5 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6 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7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第十五章1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2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3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4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译文1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2 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3 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4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第十六章1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2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3 归根曰静。4 静曰复命。5 复命曰常5,6 知常曰明。7 不知常,妄作,凶。8 知常容,容乃公,9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10 道乃久,没身不殆。译文1 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2 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3 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4 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5 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6 认识永恒便是光明。7 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知常曰明。8 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9 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10 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第十七章1 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3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1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2 信实不足,才有不信。3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第十八章1 大道废,有仁义。2 智慧出,有大伪。3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译文1 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2 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3 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第十九章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3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译文1 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2 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3 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第二十章1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2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3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兮若无所归。4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5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6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7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这是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俗译】   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 学了五行之后的感想

      我在中学读书时,学的是文科。文科与理科的不同之处是:文科多是以记忆为主,而理科多以理解为主。因为这一点,文科与理科相比,在学习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我在高二读文科时,当时的科目有以下几种:数学、语文、英语,这是文、理科共同的科目;历史、政治、地理,这是文科独有的科目。除了文、理科共有的科目外,历史、政治、地理这三门多以记忆为主,即使是记忆,也是有一定诀窍的。 对于历史来说,最难记的当属历史年代、年份之类数字性的东西,我在中学学历史时对这类东西也是头痛不已。当时我班一位同学就有个诀窍:她告诉我,对于重大事件的历史年份应按顺序记忆,也就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在这个基础上,对一些枯燥的数字可以用“谐音法”编成形象的东西来记忆,然后再想办法把年代与事件联系起来。历史当中,世界历史要比中国历史记忆难度要大一些,不仅那些事件我们不熟悉,光那些又长又拗口的人名就够为难我们的,对于这类东西,也可以用谐音法编成适合自己的口诀。在记忆法方面,自己创造的记忆方法要比从别人那里搬来的要好得多,同学们尽可能自己创造一些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我们所学的历史教材是比较枯燥的,有的同学如果对此不感兴趣,可以在业余时间读一些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之类的课外读物,读过这些书后,再看历史教材,对一些历史事件就比较熟悉了,这样对加深记忆也有好处。 地理这门学科,不知现在中学学科中有没有,当初我在中学时是有的。凭我自己的感觉,地理要比历史要有趣一些,也形象一些,这门学科中有些东西是需要理解记忆的:比如,大气层、地壳、气候方面的知识,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学好的。但地理与其他理解性学科相比还是侧重于记忆的,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如果没有任何兴趣,只凭记硬背是难以学好的。地理与历史相比,形象的东西比较多,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对照地图册来记忆,因为地图册是彩色的,比较形象,留在我们大脑中的印象会更深。有条件出门旅游的同学可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熟悉一下各地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然后再联系书本上所学的东西,加强记忆。 政治,我认为它是三门科目中最难记忆的一门学科。当初我在中学时,政治学得是比较差的:因为年纪小,理解能力差,又生性懒惰,不愿动脑记忆,所以政治很难得到高分。我自己感觉,政治这门课,对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中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只凭机械记忆,那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还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从这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政治越来越侧重于理解,纯记忆性的东西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学活。要学好政治,必须有一个关心政治的头脑,平时应该多注意收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要多向大人请教。记得我在中学时有些不理解的东西现在都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说明理解能力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增长的,一般来说,成年人的理解能力要比孩子要强许多。因此,作为中学政治老师,一定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学懂”政治,而不是“记住”政治。 另外三门课数学、语文、英语是文、理科的共同科目,也是不可缺少的科目。关于这几门功课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对它们良好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那将会象“填鸭”一样艰难。 虽然离开学生时代也有几年了,以上学习方法也不知是否适用。不管怎样,我祝愿现在的中学生们都能把知识学会、学活,学好,做到活学、活用,将来能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有无相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吗

      有与无本来就是相对的,体现在中国的基本辩证体系中的各个方面。

  • 老子的传说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后人有诗赞曰: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