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行和西方四象

  • 中国的算卦和西方的占卜

      中国的算卦和西方的占卜 不好说谁先谁后 但是西方的占卜如中国早期的物占一样(比如龟甲 兽骨) 中国后期的算卦在物占的上面有了变化 细化了 并变化很大   太极生两仪 两仪衍四象 四象化八卦   西方的占卜就如太极 现代的中国算卦就是八卦

  • 四象和五行如何怎么对应?

      中央土乃是后天太极不在四象之内

  • 阴阳五行是中国的宇宙论说,那西方国家有什么宇宙论说

      中国文化起源——阴阳宇宙观中国传统文化从起源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炎黄时期起,“阴阳”学说就初见雏形,期间经过先秦的演变和完善,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阴阳”的概念已被诸子百家广泛应用。儒、墨、道、法、兵家等学说的形成,无不是建立在阴阳学说理论的基础上,阴阳理论不仅纵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脉络,也是整个东方哲学和宇宙观的认识论。《易传》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性也,成之者善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相济”;《老子》中“万物负阴而艳阳,冲气人以为和”的诗句;以及《荀子·礼论》中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诸多典籍中无不渗透着阴阳五行理论形成的世界观。阴阳理论认为,自然周而复始,阴阳的流转,化生万物。世间万物无不是一阴一阳相对应,刚与柔,天与地,乾与坤,日与月,寒与暑,男与女等等,自然界遵循着一个统一的规律。所以中国道家思想认为人应当“道法自然”,并一直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直到今天,这种思想在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家庭等等方面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纵深——四方八维时空观《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易经》阐释的从天地未开到化生万物的整个过程。两仪即天地,即阴阳。四象从方位角度论即:东、南、西、北;从时间角度论即:春、夏、秋、冬。在方位上,从四象到八卦又细化为八方,这一系列的演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时空观。加上由五行理论与及星象的运行规律总结出的天干地支组成干支纪时法,这就完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时间与空间交叠的格局。干支纪时法是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合而成的六十个基本单位,用以纪时。干支与阴阳、五行及四时、五方的配合关系中可以看出,每个干支除了各自的阴阳、五行属性外,还各代表着一个时空关系,即一个时空坐标。如“甲”属阳木,代表春季(时间)和东方(空间);“子”属阳水,代表十一月(时间)和北方(空间);“己”属阴土,代表四季中的六月、十二月(时间)和中央(空间);“酉”属阴金,代表八月(时间)和西方(空间)。所以说干支两组符号所形成的时空坐标所反映的时空观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辩证的时空观。这种观念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阐释。中国五行与北京五行之“金”。谈到北京城五方与五行的联系,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始于明朝初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功不可没”。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时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举兵反抗朝廷,从北方打到南方,史称“靖难之役”,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下的第一道诏书就是从南京迁都北京,到北京后首先做的三件事是铸钟、建天坛和营造皇宫(现在的故宫)。铸的大钟就是现在大钟寺里悬挂的“永乐大钟”。永乐大钟的意义,就是宣扬“靖难之役”的“伟业”和定鼎北京的壮举。无意中,也为五行之说的“金”字,在北京城打下了伏笔。五行之“木”。明朝永乐年间造北京皇宫,大量木料从运河运来。皇宫建成了,留下了一根最大的金丝楠木搁在了皇木场。这皇木场就在现今的花市一带,后将这根楠木和整个皇木场移至广渠门东。楠木的神化,是在清朝乾隆皇帝为其作《神木谣》并刻成御碑之后,实在是为五行之“木”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五行之“水”。北京城内的五行之水,一说为德胜门内的镇水观音庵,乾隆二十六年改为汇通祠,现在是郭守敬纪念馆。另一说为现在颐和园的昆明湖。镇水观音庵在前,昆明湖在后,似觉前者在明朝所建,亦为京城河网中心所在,代表五行的“水”,可信度是有的。后者是清朝时期,玉泉山水流过瓮山泊,经高粱河入西直门水关最后进入皇宫。这条水道经过的瓮山泊,就是在清朝建清漪园时扩大了水域面积的昆明湖。北京城在不断地建设,如果有将前者取而代之的事,既不割断历史,又显现出京城日渐之辉煌,从发展角度看,并不是坏事。五行之“火”。城南崇文区永定门铁道南,有一形似烽火台的砖台,称为“燕墩”(也称“烟墩”)。燕墩始建于元代,只是一座土台。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包砌以砖,才成为砖台。南方的方位属火,故筑烽火台以应之,但是并不排除在军事上的了望与“狼烟”报警作用。“烟墩”之称,也说明与火有关。但是,对“火”另有一说的是,北京南面良乡有座昊天塔,为隋、辽之物,因建筑在被称为燎石岗的赤色岩石之上,也被列为南方镇物,不过,从明朝初年之后北京城在辽、元时期基础上格局日臻完善来看,“燕墩”之说则更可靠一些。五行之“土”。北京中轴线中心故宫北面的景山,元代时只是个小土堆,名青山。兴建皇宫紫禁城时,曾经在此堆煤,故有“煤山”的俗称。还是明朝永乐年间,在建皇宫时将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在此,成为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又称大内“镇山”,景山的名称是清朝改的。如此一说,五行之“土”便跃然于眼前了。五行坛的起源风水是中国独有的地理占卜学。古人相信,地理和环境会影响人的命运。事实上,现代地理学证明,人类的命运,甚至历史发展与未来,都与地理息息相关。在风水学中,认为好的地理与环境会使人幸福,甚至得到与众不同的福禄与成功,通过风水布局可以达到这些效果;而坏的地理环境也可以让人发生灾难。为了超吉避凶,地理师不断研究印证,发现和发明了不少风水专用的方法和法器,比如石狮子、石碑石敢当,水晶柱,鱼池鱼缸,现代还用上了闹钟电灯等等。但是这些法器有两个共同的特性,一是功能单一,只能针对某种需求;二是作用有限,风水中依然有很多大凶大煞的地理环境无法解决,当不能搬走回避之时,就束手无策了。于是,古人从东方哲学中得到理论,从修行者的经验得到通天达地的符法,两者结合成最强的风水法器——五行坛。五行坛在吉祥的地方可以安镇守护人民,在凶煞的地方可以化煞解灾,解决一般风水法器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从大地到小地,从吉到凶,五行坛都可以起聚集正能量,使人奋发向上,使运气一帆风顺的作用。五行坛的理论依据五行学说是东方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以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为本,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地之五行有变,人的五行也有变。五行坛就是根据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在风水学中,一切吉祥之地都是因为五行流通相生,一切灾难犯煞是因为五行相克中止了流通。当五行坛镇守家宅与企业,基至镇守城市与国家,都会流通五行,从天到地到人都能开运得福。古代五行坛的结构古代修行者为了解决最难解的风水凶灾,按五行原理创造了五行坛,因为效果显著,于是一直在师承中秘传。古代五行坛之所以称为坛,是因为五行要以通神之力来驱动,然后才能流转,所以无论是家宅还是皇庭,都必须先建立祭祀天地的坛台。后来宗教发展,以道坛佛坛为基础也可以。先在坛上用一碗盛水,水中放金钱,水上横架筷子,筷子上点起香火蜡烛。以碗为土,以水为水,以钱为金,以筷子为木,以香烛为火,构成了五行的本质。又在这个五行阵下面压上五行符,在阵中加入五行的精神,于是与坛台一道组成了五行坛。然后法师会在坛前行法祈福,驱邪化煞,流通天地人的五行,行风水学不能达至之功。古代五行坛的问题古代五行坛存在许多问题:一,结构松散,摆放危险,不能长期设坛,容易倒下发生火灾。二,以宗教信仰坛台为基础,但很多家庭与企业没有坛台。三,五行之物随手拈来,都是日常用品做替代,如果没有法师开光,就不具有神力。一不耐用,二不适合现代优雅的室内审美风格。四,符纸与五行阵不能结合,也不耐用。在现代家居贴符纸会非常难看唐突,不用符却等于失去了五行阵的灵魂。五行阵是秘传风水法,本来懂的人非常少,就算法师会使用五行阵,因为以上问题,在现代也尽量不用。在实际风水操作中会遇到许多大凶大煞,就算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五行坛,也非常繁复并且不能持久,本来可以治本之法,最后只能治标。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重新设计适合这个时代,甚至能超越这个时代的五行坛,把古代智慧充分发挥,在今天为民造福。现代五行坛的优点材质:五行坛是聚集天地之间正能量的法器,材质耐用有效是一大重要。新五行坛使用了轻巧坚硬又充满正能量的钛合金作五行本体。钛合金坚硬无比,是太空科技的主要材料,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与实用性的金属,甚至在五行坛制作过程中,都因为钛合金太过坚硬而无法用模具,每个五行法器都是全人手打制。钛金属对人体有益无害,日本大量用于制造水壶。用钛合金制成五行法器,还能无限期使用,代代相传。坛台的材质使用了水晶。水晶的成份是二氧化硅,外观晶莹剔透,端庄典雅,既有简朴古风,也有现代的精致。最重要的是硅有吸收信息与释放信息的作用,今日电子芯片大量使用硅就是因为这种特性。所以,以水晶制坛,最适合作聚集能量通达天地的坛台。坛台之上必然有火,用水晶作坛还可以安全地避免了火灾的发生,使人能安定心神,无后顾之忧地运用法器。设计:古代五行阵有明显的民间法术形象,非常不适合现代家居。全新的五行坛则使用传统理念,加上现代设计师的结合,完全解决了外观问题。新设计在东方审美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西方现代美学结构形式,用金银加上水晶两种配色方案,适合现代一切风格的环境。无论居所风格是中式西式,华丽简约,家居公,都可以与五行坛融为一体。文化适应:文明之始,因为地域封闭,形成了各种文化和宗教。在文化刚刚开始接触碰撞的时候,互相之间发现了差异性,无法马上互相认同。直至今日,也有些人认为各种文化宗教不能同时信奉执行。但是以五行哲学与实用效果为依据的五行坛,则完全跳出了文化与宗教的局限性,适合用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文化背景。五行理论就象中医理论,不会只对中国人有效。五行哲学通达天地万物,不会被文化局限。在应用中,五行坛可以融入佛堂和道坛以及其他文化背景的居所,就算是没有宗教背景的地方也可以有效应用。五行坛的结构太极垣:太极垣是五行坛的主要外在载体,外形象S形,实际是太极之道运行五行的路线,内含太极阴阳循环相生的宇宙能量。五行法器:五行法器全部以钛合金制成,以古风水理论的五行之形设计。在风水学中,把五行的形状分为“高直属木,尖角属火,方平为土,圆形属金,波浪属水”,在风水学中,这五行形态相生相克,事实证明五行之形有极为强大的左右命运的能量。以最纯正的五行的形态与最优异的材质取代旧五行阵,福力更显著。钛符:在五行法器中,镶有五道不同的钛合金符。这五道上古秘符称为五行补命制煞符,源自《度人经》修行秘法,是历代高真修行的心血结晶,正是五行坛的灵魂所在,能把五行法器之力贯通到人的命运。基座:太极垣下的基座中空,上下有秘符镇守。水晶炉:水晶炉的设计极为现代而精巧。上古坛台都会在中间供奉香火,两边供水供火,这样会在台上铺满法器,不安全又占地方。这个水晶炉把整个坛台结合起来,包含了香炉,水杯,灯盏三个主要坛台元素,通用于任何文化背景与宗教。而且在使用明火时,还可以使现代香薰通用的铝盘底小蜡烛,购买用品极为方便安全。香炉使用卧香,只要在炉底铺上香灰,就可以使用卧香。相对于插在炉上的直香,卧香不会被风吹倒,不会把香灰香头落在炉外,更加洁净安全。不但适合任何环境,还可以作香薰之用。香炉最大的秘密还在于点香。清香点燃,就能带动坛台之气流通五行,又能把供奉者的诚敬通达神明,是使用五行坛达到效果的一大秘诀。从铁符到钛符:符者,合也。符可以沟通天地人,把人的心意传达给天地,又能把天地之力贯注到人的身上。但是,一般认为符是写在纸上,对于坛台来说,这样不耐用不安全。事实上,古代最强大的符是用铁铸而成。史书记载,每当大旱大涝,朝廷举行大祭祈晴求雨,为天下祈福,皆铸铁符使用,而且每有神应神显,可见铁符之功,为天下符法最高。古代以铁为最优材质,现代以钛为文明标志,以铁符的传统发展到钛符的工艺,是文明发展与五行文化进步的必然产物。又因为钛比铁更纯更硬更轻,经亿万年吸纳天地灵气,一经炼制成符,其神力比古法更胜一筹。常规使用镇守中宫五行坛可以用于镇守中宫。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如企事业单位,商铺公司,家居厅堂,五行必然混乱,邪气丛生。以五行坛镇守中宫,可以平衡阴阳,调顺五行,驱邪镇煞,化解太岁与各种不显眼的煞气,使天地万物、人际关系、阴阳二界,都能五行相生,人人和气生财,身体健康,事业昌盛。化解煞气风水学看地理环境有许多煞气,要用法器化解。还有从理气卦象推算出来的理气煞,也要用真实的法器来化解。问题是很多煞气非常难解,甚至是无解的。比如常见的路冲(冲煞),天斩煞(凹风煞),犯太岁,就不能指望用小小的镜子或工艺品去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根源下手。风水煞的原理全部来自五行失衡或者相克,只要有一个本身就五行平衡,又能流通五行之气的法器,就没有不能化解的煞气。当居所遇到任何难解的煞气,都可以把五行坛直接面对形煞或放在理气煞的方位上。比如南方窗外有路冲,就可以把五行坛直接放在南方窗台;北方犯太岁,就可以直接把五行坛放置在北方,流通五行还能供奉太岁,保一切平安。

  • 金字塔模型据说能连结宇宙的神祕力量。那么,中国的啥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六道八卦阵的模型能集齐天道的能力

    没那么玄吧,呵呵。金字塔的能量应该是利用场的微小变化(比如地磁的微小变化)产生某种微波。和微波炉的原理大致相同,而影响场变化的因素比较多,注重哪些场变化是主因就可以了。我们中国的那些东东也是以符合宇宙自然规律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不要把它们看得过于神奇。那些始终是人创造出来的,说神奇不如说创造它们的人很有智慧、很不一般的头脑。

  • 中国也有星座,我们为什么不看中国的星座,而要看西方的星座呢?

      当年几千年的中国星座学被当做迷信打倒了,所以后来全盘引进外国星座学。引进的人除了国内政治原因,也应该对以前的中国星座学并不十分了解,不如引进西方文化更省事。所以今天能够知道中国星座学知识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 西方的12星座和中国的12生肖有什么区别?

      中国传统的生肖和西方的十二星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毫不相干。西方的十二星座是按出生日期,每个人对应一个星座,每个星座的时间为公历一个月,十二星座为一轮回,恰好一年。而中国的生肖虽然也是十二个,但是生肖是用来纪年的,每一年对应一个生肖,所以生肖循环一次为十二年,即十二年为一轮。一个花甲六十年,恰好五轮。   月、日、时也有对应的地支,因此也会有对应的属相,但是一般问到某人的属相时,是指这个人的出生年的属相。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受限制的因素是什么?与西方城市相比,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中国城市规划 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 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 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 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 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 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 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在这些城市中, 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 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 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 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 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 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 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管子》 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 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 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 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抛开它迷信的部分不谈,风水理论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 自然观”的一面。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藏风得水” 都说明了中国城市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对所在环境的尊重, 这种尊重是基于一种科学的态度,而不是出于“礼”的考虑。 历史上“风水”曾经的名字如“勘舆”和“地理” 也都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风水理论中也常出现一些象征主义的符号, 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 就可以发现这往往是一种朴实自然观的神圣化。 如果说《周礼考工记》 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话,那么《 管子》和“风水” 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当然, 这两种规划思想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中国历史上, 很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反映了这两种思想, 其中典型的例子如南京(1949年以前)。可以说, 在西方的规划思想传入或者闯入中国之前, 这两种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的城市规划, 他们共同作用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富于个性的、人造之城。 西方城市规划 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 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 我们可以把西方城市的发展大致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工业革命前) :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每个阶段, 西方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因为,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外在缩影。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典时期),城市的中心是神庙、剧场、 竞技场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他们占据着城市的核心位置, 而普通的民居簇拥着他们,如同大哥手下的小弟。 如雅典和罗马都清晰地展现了这种城市结构。它反映了当时神、 统治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一种关系,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人神合一” 的思想,以及公共性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这一时期, 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居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利(包括王权)之上; 人们处于一种极度的愚昧状态, 知识的拥有权掌握在少数神职人员手中。这反映在城市规划上, 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城市几乎没有经过规划, 大部分城市处于自发形成的状态;城市缺少普通居民公共活动空间; 同时,教堂处于绝对统治性的位置,它往往处于城市的高地上, 而且其本身的高度也是其成为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统治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同样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随着“ 人本主义”的回归,人们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随着神的仆人光环的暗淡, 教堂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也逐渐地被淡化。城市变得更加宜人: 公共活动场地的出现,市政厅地位的提高,以及著名的, 文艺复兴式的大拱廊都成为了这一时期欧洲城市的标志。 其中著名的城市包括:佛罗伦萨和西耶纳。 西方城市发展的下一个时期是:巴洛克时期。在这个时期, 欧洲很多国家,如法国正处于国力最昌盛的阶段, 正如我国的唐朝一样, 统治者开始希望炫耀王权的伟大和国家的富足。 于是在城市建设上开始出现“大广场”,“大宫殿”等现象,这种“ 大尺度”在城市中往往扮演着一个“破坏者”的角色, 一方面为了建造他们必然要拆除掉很多原有的建筑, 另一方面他们的宏伟尺度也会使原有的周边建筑显得“娇小”。 这些大家伙不是为普通生活准备的,他们存在的意义在于“ 自我表现”。 结语 正如开头所言,这是一篇随感而书的“杂”文。 中西方城市规划比较实在是一个太大的命题, 但当我们横纵的比较他们时, 我们又似乎能嗅到一些这个命题的味道。 也许是因为地理条件和政治状况的不同, 中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 城市规划的思想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基本形成, 而后的演变只能说是其的补充和改良, 这好像和中国的哲学发展史是一致的。而在西方, 规划思想随着时空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更新。这种现象在工业革命后越发的明显,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宗教思想对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前言 一个民族在创造自己的神话与宗教时, 常把与自身的生存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力——环境, 当作首要征服与支配的对象。原始人类通过辨析、利用环境, 最终形成满意的栖息地模式,即理想景观的原型。 正是在环境适应过程所形成的各民族文化深处的理想景观模式, 引发了神话与宗教中关于“神境”“仙域”“乐园” 之类的直观思辨, 进而附会了一整套基于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解释体系。 中国古代城市与神话传说模式的关系 中国神话两大源头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中的仙山是人们想象中的理想 境域,以昆仑山、蓬莱三山为代表。传说中的悬圃、姑射山、 花果山,以及佛教中的须弥山等都属这种模式。据《山海经》记载: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非仁羿莫能上岗之岩”,《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 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 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丹水,饮之不死。《列子·汤问》 对于三山(五山)的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山之间相去七万里。”由此可知, 无论是传说中的昆仑山还是三山(五山), 都以强调空间隔离为主要特征,侧重于体现山体的高峻与隔绝。 中国神话中的这种神山和大海结合的景观模式, 呈现出水围山绕样式,山上植物和建筑俱全,是个安全性强、 生态环境特别优越的生存空间。 这种模式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园林建筑中“一池三山”的景观格局。 由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积淀, 不同文化理想景观模式的特点各有不同, 中国的理想景观模式偏重于“围合”、“隐匿”, 是一种依恋于自然的模式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周代是它的文化发展的一个定型时期。 周部族在文化定型时期主要在以岐山—— 长安以西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为活动地域。这一地域,南有秦岭山脉, 西北是黄土高原,是一个庇护性和可捍性很强的空间, 具有良好的小气候,夏季雨量充沛,日照强,热辐射多, 利于农作物生长。由这一时期的生态经验和文化积淀来看,围合的、 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是值得依恋和信赖的, 是一种可供藏匿和依恃的天然庇护所, 因而中国先民的理想景观是一种依恋于自然的、藏匿的、 注重防守和偏于“内向性格”的景观模式。 西方古代城市与神话传说模式的关系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理想景观模式, 以诸神聚居的奥林匹斯山为代表。奥林匹斯山“位于希腊群山中, 是凡人无法攀登的峻峭之山”,气候适宜,长满奇花异草, 诸神在那里享受着幸福。主神宙斯居住在陡峭的峰顶, 其余诸神居住在各峰之巅,都居于空间重要位置, 强调对制高点的占有和视控点的控制。 欧洲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区域, 在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及沿岸地区度过其定型时 期,随后扩散到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 欧洲先民的生活场所土地贫瘠,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 缺乏适宜农耕的土地和气候,没有一个自给自足的天然庇护所, 使栖息地的捍卫行为失去实际意义。 因而欧洲先民没有支持一个集权社会的土壤和空间, 稀缺的资源只能维持分散的小型城邦。 这些城邦以占据制高点的城堡为中心,城堡是财富的集聚地。因而, 欧洲人信赖的是以人工构筑的城堡,是对自身力量的信赖, 在没有天然庇护所可以依恃的情况下, 炫耀自身的强悍和对他人的震慑。因而, 欧洲人更强调对制高点的控制, 与之相匹配的是一种外向型的炫耀式的建筑景观。 神话传说模式对城市选址和布局结构上的影响 中国的理想景观模式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更偏好隐藏于屏蔽式结构, 选址多在远离尘世的幽静之所。所谓“深山藏古寺”, 将人文隐迹于自然,风格相对平和、含蓄。 一般会刻意对周围自然环境有所维护,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的山围水绕、“一池三山”的布局结构, 表现就最为突出。最集中地表现在皇家宫苑的建造上: 秦始皇建造规模空前的“阿房宫”,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 神仙意境”的园林。汉武帝时,“上林苑”建筑出现“一地三山” 为主体的神仙意境。北京的“中、南、北海”,南京的“玄武湖” 等也是“一池三山”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欧洲城市的选址多是在聚落的中心位置,建筑上表现其宏大, 注重装饰,体现出对自然的征服和对自身的炫耀。 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就是建于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台地上,山势险要, 从卫城内可看到周围山峦的秀丽景色,既考虑了置身其中之美, 又考虑了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 表现出了对于制高点和视控点的强烈偏好。 总结 作为一种对于居住环境的最高期望和美好理想, 每种文化都对理想景观有独特的理解和想象, 神话与宗教是原始的哲学和宇宙观,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化思想, 它们同所在地理环境中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认识和经验紧密联系。 神话传说中的理想生活模式是人类早期生存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在现实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 浅析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

      转一篇论文供参考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归纳与演绎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其推理方向正好相反。作为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归纳和演绎都属于哲学思维方法的层次。   归纳和演绎作为思维形式化的方法,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1)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因为作为演绎的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由归纳得出来的。   (2)归纳需要以演绎为指导,人的认识一般是从研究个别对象开始,这表明归纳推理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完全脱离演绎的归纳是盲目的,所以要克服盲目性,就必须以某种演绎作为归纳的指导。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归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总的来说归纳的思维方式受到《易经》的影响,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受 到了古希腊文化的深刻影响。杨振宁先生在2004年北京文化高峰论坛上曾做出易经多中国文化的影响的精彩发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本论文主要对《易经》对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影响进行分析。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第四和第五点与《易经》的关系尤为密切。   第四点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的角度谈起,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大特色就是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归纳是从具体的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它有两种功能,一是概括一般情况,二是推测将来结果,其结论都超越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则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性的前提过渡到具体结论的推理,其结论没有超越前提的范围。   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和“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认为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西方文化受到古希腊文化的深刻影响,对古希腊文化许多伟人曾做出过评价,马克思说:古希腊文化是一种永久的魅力、一种规范,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罗素也曾说:古希腊文化在纯粹知识的领域里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首创了数学、哲学、科学和历史学等学术研究和学问。由此可见在西方人眼里古希腊文化是多么的重要。 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首先在认识论方面,为希腊哲学发展迈出第一步的是“智者学派”,他们是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活跃在雅典城邦一支哲学团体,他们持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观点。“自然论”者认为,人与社会的诸多习俗和制度是从自然而来的,有其自然的依据,是人自身难以认识与改变的。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约定论”者主张社会的习俗和制度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并无永恒自然的依据。这观点虽然突出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但他们否定了自然规律对于人认识的决定性,否认了人主体认识的客观内容主要是自然,逐步变成了“相对论”观点。   然而说到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奠基人,还要算古希腊人文哲学的真正开创者——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完善个人品德,是一种“可知论”。早在希腊哲学的开端时期,诗人克罗封的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既无人明白,也没有人知道,对于一切,所制造出来的不过是现象(或意见)罢了。” 这是一种较为明显的怀疑主义的观点的表述,他将人亲眼看到或通过第一渠道证实的东西与只能作为推论的主题的东西之间的区分提了出来,为哲学中的“不可知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其次在“本体论”方面,古希腊的哲学家为此做了不懈的探讨。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性的“火”,万物由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于火,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他还提出了“一切皆流”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他用“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名言表达了万物皆变,一切皆流的辩证思想。德谟克里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一种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粒,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中做无规则的运动,它们以不同的排列方式不断分离与结合,形成了宇宙万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里特都是唯物“一元论”者,他们将世界归结于一种具体的物质元素之上,有别于柏拉图的唯心一元论思想。在柏拉图看来,在个别事物和人类之外存在着一个作为万物本质的实体,即永恒不变的“理念”。真实的知识只能来源于“理念”,必须通过辩证思维“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念”,逐步上升到绝对理念,“理念”是一切知识和真理以至于一切存在的本质。然而,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一个与柏拉图“理念论”所不同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万物皆由质料和形式两者构成,形式是核心,它使质料变成现实的存在物,是质料存在价值的表现。从根本上说,亚里土多德的哲学体系是“二元论”。今天西方人研究哲学,“物质”和“意识”是最重要的概念,而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和“形式”,实际上就是现在“物质”和“意识”的原始表述。 无论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还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他们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都具有二重性。如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为例,从积极方面看,它容易使人对世界、对事物形成整体、系统和有机的观念,便于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正是在模糊、直觉、辩证思维方式基础上产生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医、气功、养生学,而且未来新科学也可能由此萌发。从消极方面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科学精神,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识。显然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与此有密切联系。因此,比较理想的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类2 1 世纪的更高形的科学兴起。

  • 看自己的命运,西方的占星和中国的占星哪个更准确呢?

      都准,不过很难碰见算得很准的人,算错了就被误导了。而且听说命越算越薄,我觉得还是不算为好。很多算命的人都有附体,东西方都一样,万一招上很麻烦。再说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性格决定命运,一般人改变不了命运是因为改变不了性格。还是靠自己吧,多努力,广结善缘,运势自然四通八达

  • 中国易经与西方星座哪个预测更准确

      都不准,如果非要有个高低之分,我选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