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 哲学的核心是什么?_?中国哲学(易经)的核心有是什么?_?

      哲学的核心是:用相对客观态度论证对与错价值,呈现作为人的复杂思维下的事物本质,   易经的哲学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道法自然,顺应更大的法则(天道)。   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中庸和忠君;主要表现为意思形态上的中庸和忠君。   希望可以帮到你。

  • 《易经》对中国书法有什么影响

      昨天刚看了下蔡邕的《九势》,开头就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都是观象而成,易经指导书法达到了平衡唯美的艺术效果。

  • 中国的易经和康德的哲学三批判 ,哪个体系大 ?

      没有任何一部学说或哲学理论可以比肩易经的,易经包含了宇宙万物,不过真的太难学了,现在的人根本学不到一半,中国的文化或手艺累的通病就是见效慢效果好,必须穷其一生来学习,现在生活节奏快,所以流失了,都在学习外国的方式,但是外国已经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智慧了,就那木匠来说,国内都用钉子胶木合板,丢失了铆榫,国外却在学习铆榫,用纯木做。

  • 《易经》对建筑学有什么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易经》是最早论及建筑起源及其基本功能的一部经典。《易经•系辞传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盖取诸于大壮。”意思是说“上古时代人们冬天居住洞穴夏天露宿野外。后来圣明之人建筑了房屋上有栋梁下有椽檐用以遮风避雨。以卦象而言这都是取法于大壮卦。”国学大师-李-冠-论讲《易经》中也谈及了房屋的栋梁结构、门窗结构、庭院结构等问题。比如大过卦是以房屋建筑之栋梁结构为取象来论述过头事物的专卦。在《易经》中还谈到了防御来自社会方面侵害的建筑功能的记载。《易经•系辞传下》“重门击柝音tuo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柝”打更用的木梆子。意思是说“在住宅建筑中设置多重的门并敲击木梆巡逻于其间以防备外来不速之客的侵入从卦象而论都是取法于豫卦。”

  • 为什么中国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希望

      这个看你如何来理解中国哲学。   先要搞清楚哲学是什么!   哲学分为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以外的哲学。这只是分类的方式而已。   中国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本身就是一个辩论题的题目。看你如何来论证而已。   可以作为正方,也可以作为反方。

  • 中国现在的易经大师是谁

      易经大讲坛-中国易经第一人邵伟华   现年71岁,1936年12月生人,湖北鄂州市人,是宋朝著名的哲学家、预测学家邵康节的第29代子孙,是享誉国际的著名预测学家。   几十年专注于易学、相学、四柱、建筑风水、破哗人类基因密码等学科的研究。1984年冬,因准确预测原苏共总书记契尔年科必死于次年农历正月,以及后来又准确预测西方某国总统和东南亚某总理的竞选成功,并用八卦否定了美国地震科学家断言日本有八级大地震的结论。遂被国内外政界高层人物和易学界高度重视。   从1990年起先后出版了《周易与预测学》、《周易预测例题解》、《四柱预测学》、《周易预测学讲义》等名著;21世纪又出新作《流年运程》(又名《请注意你在**年基因的动向》),革新了过去生肖流年吉凶千篇一律的不科学说法。因成就卓著,1985年2月曾受到中央国防科工委张震*副主任的亲切接见;1989年被接收为国际易经学会会员;1991年应邀去新加坡和泰国讲学,因教感人,又预测准确,被新加坡授予“易坛泰斗”的崇高荣誉称号;1991年被国家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1995年被列入《世界十大异功奇人》;1997年又被列入《东方之子》;1998年11月8日应邀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联合国第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开幕式,同年被列入《世界名流》。     国际易经研究院发布:中国最著名易经大师排行榜     1、邵伟华:相关网页约60,200篇网站访问量:1570000 相关新闻60篇 大陆周易应用先行者     2、李建军:相关网页约45,600篇博客访问量:44420 相关新闻60篇 人体工程学     3、张盛舒:相关网页约43,300篇博客访问量:8850640 相关新闻91篇 紫薇斗数、台湾时评     4、李守力:相关网页约40,300篇博客访问量:616000 相关新闻58篇 易经、国学     5、李涵辰:相关网页约34,500篇网站访问量:8585000 新派命理     6、麦玲玲:相关网页约26,600篇相关新闻660篇 媒体命理     7、董易林:相关网页约26,100篇博客访问量:1501600 相关新闻161篇 网络名家     8、曲 炜:相关网页约26,100篇 易坛明星     9、李洪成:相关网页约25,700篇 海南大师     10、张栋杰:相关网页约25,600篇博客访问量:131031 学者、风水数据分析     11、刘大钧:相关网页约22,500篇相关新闻320篇 学者、帛易、《周易研究》国际刊物     12、李居明:相关网页约21,200篇 流年运程畅销书。     13、张其成:相关网页约21,100篇网站访问量:24000 相关新闻93篇 学者、易医。     14、巨天中:相关网页约20,000篇找到相关新闻88篇 姓名、风水     15、李土生:相关网页约18,100篇博客访问量:4584000 学者、国学卫士     16、张志春:相关网页约18,000篇 奇门学     17、李顺祥:相关网页约17,500篇 盲派大师     18、林国雄:相关网页约17,200篇 香港名家     19、宋英成:相关网页约14,700篇 台湾名家     20、张延生:相关网页约13,200篇 易侠、大陆周易先行者...余下全文>>

  • 易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谦卦对当代青年正确有效学习具有指教作用,对当代青年积极工作具有引导作用,对当代青年和谐美满生活具有指点作用。谦卦以其在《易经》中的特殊地位和理论优势,教导当代青年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不同阶段积极运用相关规律来不断地应对与调整,从而使当代青年在现代社会做到持经达变、亨通吉利、挺立潮头

  • 中国先秦哲学特点

      不敢自称有研究,   简单说说体会。希望帮得上点忙。   先秦时代被称为是华文化的高峰。 是因为有了文字记载和传播。   实际那是一个长期战乱时代, 智者们希望找寻到给国家带来和平的方法。 更早的五帝三代时候,人民安乐合谐。 是不会有人思考那些治国修身之法的。 正是“大道废,有仁义。 国家混乱,有忠臣。”   那个时代也可以称之为:“五千年以来,未有之大变革”   生产力的增加导致财富盈余,接着又导致私欲膨胀。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原有人心纯朴的合谐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膨胀的财富和私欲。   中国用了五六百年到了汉代,才再一次找到一个社会模式。于是,中国后来较少出现那种长期大混乱的局面。虽然,于人心来说,已经是十足的大退步。但总算农耕社会的模式,又让中华民族传承了2500多年。   到了近代,财富进一步增加,私欲更度膨涨。 原来的农耕社会再次不能适应。 不过呢,中国是被外国打破国门的被迫改变的。从清末到今天,中国人还在不停的摸索。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绩,但问题也相当多。   所以要了解先秦,要横向纵向的思考中国历史。 因为先秦的特点,是针对于其它历史时期特点而言的,比较的。   有几点特点:   1 刚才说过的,因为财富的增长,导致私欲膨涨。原有社会秩序打破。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这点上和现在有点像。   2 那个时代的人,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刚刚被物欲所染。心灵还没有那么污染。 所以还有很多圣人,并非仅是学者。 他们有很高的心灵成就。 而今的学者掌握的只是知识。 对于人体潜能的运用几乎消失了。 这是先秦诸子,最大的不同。 无论是鬼谷子、墨子他们的自身修行都非常之深,并非仅是学者。知识只是他们能力之一。 更不要说老子,庄子的大圣之人了。 老子之学和儒学,并不矛盾,在我看来。儒学是黄老学说(治天下)的延伸。 黄老学,还有另一层延伸变成道教,修出世之法。 把黄老学,当成百家之一。 并不合适。 实则是百家之基。 内圣外王之道体现到极致,便是我们的老祖宗五帝之首----黄帝。。 先秦诸子时代与现代最大不同用现在的话说叫:身心潜能运用大师。   不过,也不全都是潜能大师。形名家、法家大师想来就不是。   "重经世致用” 我拿捏不好这个词的意思。 社会现实情况是变化的,又如何以重经而能致用?经是过去环境的思维。 道理虽然是相通的,但在方法上,却大有不同。 事实上是,只要过于重经,就不能致用。   “内圣外王”。好像黄帝是最后一个由王而圣的皇帝了。 自后,能出一个明君就不错了。或是出个证道的大师那也是相当了得。 又治国又证道成圣,没有这种人了。偶尔会出个放弃皇位出家修行的。   对了,我想起一个皇帝---雍正,所说雍正有极高的禅宗成就。不知算不算圣。

  • 易经对现代物理学有什么影响

      如果搞易经的可以转行当物理学家,如果物理学家研究问题需要在易经中找答案,此时问这个问题才有意义

  • 如何评述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朱熹创立的"理本体"观念,以其对形上之"理"阐释的完善性、缜密性和深刻性而为理学家普遍认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论,是一个重大的发明。由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而上学哲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形上之"理"这一哲学范畴逐渐替代了"道"这一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运用的哲学范畴。形上之"理"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的儒家学者再没能做出真正的哲学意义的超越。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