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哲学

  • 哲学,像《易经》之类,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是一个哲学爱好者,但是不明白,目前它只是给我迷惑

      要是不想看下面总结就是一句话   《易经》是中国古代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专著。从古至今给历代文人极大的影响,不过因为现代的思想观念是唯一论,唯物论,坚决遏制二元论以及近代学习西方哲学和各种乱七八糟东西的思潮影响。所以易经从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慢慢向着只涉及占卜方向的书籍发展的趋势。   “《易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著作的名称,是从汉代开始流行的。汉代统治集团以儒学治天下,儒家学者选定了一套古代典籍(儒家十三经)作为知识传播工具,并把《周易》列为首经,始有《易经》之称。《周易》的编定者把前代的易书称为《易》。据《礼记》记载,在《易经》之前,共有三个《易》的版本,即《归藏》、《连山》和《周易》,后来的《易经》就是指《周易》。《周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术界有“《易》历三圣”的说法,即伏羲作八卦、文王系辞并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传。流传至今的《周易》,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传人编定而成。其实,《易经》还经历了老子和秦始皇两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检验。老子的《道德经》有88个句子引自《易经》(据《图解易经》,祖行编著,华威国际出版社,2009年3月1版,第2页),而秦始皇嬴政在“焚书坑儒”的政治文化运动中却保留了《易经》。为便于叙述,本文使用“《易经》”名称。   关于《易经》这部著作的性质和价值,中国现代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直到今天,学者们对《易经》的看法仍然大相径庭。《易经》的思想发端于伏羲八卦,在历经了周文王、老子、孔子、秦始皇,直至晚清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的科学性从来没有受到中国学者的质疑。到了二十世纪初叶,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时刻,中国却沦为科学技术的沙漠,并且维持着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践踏。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开明学者举起了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旗号,并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这种局面,也成为杨振宁等现代学者否定《易经》,认为《易经》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占据着中国哲学的统治地位,学术界关于《易经》的评价多数是负面的。比如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缩印本,1390页):   易经 ①即“周易”。②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爻的)两种文字构成,都是为着占卦用的。最早可能萌芽于殷周之际,惟全部经文当系长期积累的产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2,《经书浅谈》(杨伯俊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极其缺乏认识,因之产生不少迷信活动。卜和筮()便是一种迷信。尤其是上层人物,什么举动都得先请教神灵,问问吉凶(7页)。   孔子把《周易》看成一部哲学书,并不是看成一部占筮书(15页)。   汉朝人解释《周易》,离不开“象”和“数”……到三国魏末,王弼注释《周易》,开“玄学”之风,扫除术数(即上述“象数”、“互体”、“爻辰”之类),便把《周易》之为占筮书变成哲学书。宋朝道士陈抟又创为“先天”、“后天”、“太极”、《河图》、《洛书》之说,把周易变为方士书(16-17页)。   《周易》本是占筮书,应该还他本来面目,无妨仍把它看成古代占筮书。这是古人的迷信……(17页)   3,《中国文化辞典》(施宣圆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易经:指《周易》中相对《传》而言的经文部分,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之书。……在宗教迷信的形式下,保留了有关古人的思想和认识能力的资料,包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在中国思想历史上有深远影响。   在以上三部著作中,后二者基本上抄袭《辞海》的观点,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占筮书,而且是封建迷信的。三者都认为,占筮活动必然是封建迷信活动。   在中国民间,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的确与《易经》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算命卜卦、阴阳风水活动等等。但是,《易经》“迷信”论并没有统一人们的观点。与之相反,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易经》“科学”论也一直延续着。据张善文在马振彪遗著《周易学说》(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花城出版社,2002年1 月1版,)中的介绍,曾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的马振彪教授,“以弘扬《易》道为己任”,“倾其毕生心血”,著成《周易学说》遗稿。马振彪卒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对于《易经》的研究也就持续到了这一时期。张善文本人还与他的老师黄寿棋教授合著了《周易译注》,于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改“以经注经”的传统易学惯性,赵定理把中国《易经》、道德哲学与物理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当代中国“科学易”派的代表人物。赵定理于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室,从事太阳光谱研究工作,1984(有介绍说为1964)年改向从事古天文与《易经》、中医方面的研究。他先后编著了多部易学、哲学和科普性的著作,他的科学道德哲学著作《中华自然哲学的数理原理》,于2003年4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台湾的牟宗三、祖行等也有不少易学成果。牟宗三曾认为:“黑格尔就不能了解道家,他对中国的哲学完全不能了解”(《四因说讲演录》,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1版,63页)。1997年12月27日,首届国际《易经》大会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召开,开启了经常性的国际易学活动。   《易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呢。《易经》“迷信”论的根据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相传为文王的系辞,大部分都与占卜利害吉凶有关。比如:乾卦第一,元、亨,利,贞。节卦第六十,上六,苦节,贞凶,悔亡。《易经》在古代的用途,主要用于占筮,现代出土的大量殷商卜辞就是例证。《易经》在民间的传播也是与占卦算命等迷信活动共存的。但是,这些关于《易经》价值的判断,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占筮活动并不等于迷信活动。占,就是推断或预测,是问题解决活动。筮是一种草,作计算工具之用。对行动的厉害吉凶进行预测,不仅古人要做,而且是现代人经常要做的工作,只不过占筮和推测的过程要以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要实现准确的占筮,就需要精确的设卦;要做到精确的设卦,就要全面地认识事物运动和变化的特性。其次,《易经》被用于迷信活动,并不等于《易经》是迷信活动的产物,正如物理学被用于迷信活动,不能证明物理学是迷信产物一样。   《易经》这部书,在它成为儒家经典之前,一般就叫《易》,而没有人叫它《占》或《卜》、《筮》。至于“归藏”、“连山”和“周易”,则是夏、商、周三个朝代《易》的版本,据说与卦符或卦象的排列秩序有关。“易”字的语义,就是“变”或“变化”,这是不存在争议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易经》所关注的变化。狭隘地理解《易经》的人,只把易经的变化看成是六个位置上的阴阳爻所构成的全部变化形式,而不考虑六个位置和阴阳爻的象征。“易”作为象形字,有的认为象蜥蜴,有的认为象日月。许慎《说文解字》:“蜥蜴蜒(左虫右匽)蜓守宫也,象形;秘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其实,蜥蜴守卫宫室的行为,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易经》,是在伏羲氏所作八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说中的汉民族的文明始祖,有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黄帝等等。据当代史学界的推断,五帝时代的黄帝,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6世纪之初(据《现代汉语词典》),但是这只是推测。先秦两汉著作中多有关于太昊帝伏羲氏的记载,也都不能确定他的生活年代。我们现在对伏羲的生活年代进行判断,只能根据各种文献对当时文明程度的描述进行推测,那个年代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据后来文献的记载,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了万事万物的阴阳互变之道,并画出八卦以作为这种互变规律的象征。在伏羲氏的时代,汉民族的文字大约处于初创阶段,所以缺少关于八卦的书面语说明。至于阴阳、三才、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或为前人口传心授,或为后人发挥而出。到商朝末年,文王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以书面语言进行了定义和规范。   在《易经》中,“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象征”;“象征互动”也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一切符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比如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语言符号等。许慎《说文解字》:“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虽然大象今天仍然生活的南亚,但是,古人并不是经常能够见到大象的实体,而只是根据大象的骨骼去想象其模样。这就是“象”这个象形字所表达的语义的来源。在阅读和理解《易经》的过程中,要区别各种不同意义的象征。首先是八卦(或六十四卦)符号的象征。八卦符号所象征的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而不是个别的事物或具体的吉凶利害标志。其次,是三个位置的象征意义。所谓“三才者、天地人”,是用“天地人”的关系来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天地人”只是实例。古代学者之所以把三才命名为“天地人”,是因为天大、地大、人大,最容易被人们认识。第三,文王系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现象,这些象征用于解释文王所定义的卦义。   《易经》,是用阴阳两种符号(爻象)表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普遍形式,用三个(或三组)位置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关系的著作。如果根据现代学术规范重新命名,《易经》则叫做《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   一切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寻找到支配着我们这个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东西也叫做道或逻格斯。然而,佛家和量子物理学派的知识又告诉我们,宇宙或者是不定的。我们相信,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而不同的观察者和思想者,却总是得出不同的结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决定论和不定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逻辑原子主义等等,都是不同的观察者在不同的时空点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在凡此种种的主义和理论之中,谁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则另当别论。   人类是有意识的动物,是知性的动物。人类在世界中寻找自由,总是关注着自身行动的利害吉凶和成败得失。人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知识,又以不断积累知识的方式来支持自身的行动。人类有关于自身和环境关系的知性,也有关于个别事物和世界整体关系的知性。如果我们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科学。我们关于个别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无不以我们所持有的世界观为根据;而我们要得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则必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中抽象出万事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宇宙的无限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认识空间,因此,人类的哲学思绪也显得五彩斑斓。不过,近代影响世界的哲学思潮绝大多数都是从西方兴起,中国则象哲学真空一样,不断接受着西方哲学文明的启蒙。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中国哲学非法”论的根据。中国易学思想虽然发生于远古,近代以来又饱受冷落和非难,但是它的科学性、普适性、简洁性和彻底性却远远超出西方众多主要流派。   《易经》提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理论,创立了辩证法。《易经》的辩证法既不“唯心”,也不“唯物”,高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有人认为《易经》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其实,《易经》之外并无“豪华的辩证法”。相对于《易经》,黑格尔的辩证法不过是倒退。《易经》用最简洁的符号组合揭示出最复杂的道理,创立了人类最早的形式语言符号系统。《易经》包含有二进制计数法思想,给莱布尼兹以启示或支持。《易经》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他的一个卦象就是一个语句,而爻象则是词汇。《易经》提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在儒家的易学思想中,乾,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矛盾的方面,坤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的方面。《易经》创立了人类最早的问题解决程序,这就是被“《易经》迷信”论者所责难的占卜。设卦,就是建立形式语句或数据结构;占卜,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事物的运动规律,确定事物未来的运动状态。《易经》的问题解决手段,到现代仍然可以直接适用机器运算。以《易经》为基础,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易学,有着十分清晰明确的概念体系,并非如黑格尔所指的那样,是处于抽象的低级的层次。关于《易经》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思想,我们将另文论述。

  • 德国哲学家和科学家怎样看待《易经》的哲学科学原理

      网上搜来的一段资料。有点像地摊文学,仅供参考。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是一位有着极其广泛兴趣的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数学、哲学、逻辑学、力学、地质学、法学、历史、语言、法律及神学等,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兴趣的触角也伸向了中国。从年轻时候起,他就通过广泛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689年,莱布尼兹认识了从中国返回的耶稣会士闵明我。两人交往数月。1694年,当闵明我再次回中国时,莱布尼兹交给他一个希望了解中国的提纲,共30项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知识领域。1697年10月,另一位著名的法国传教士白晋与莱布尼兹开始了通信。1697年12月,在与白晋的通信中,莱布尼兹阐明了自己的二进制观点与设想,并希望白晋把它推荐给康熙皇帝。同年11月,白晋回复了一封长信,让莱布尼茨十分震惊。白晋在信中说:"你不应该把二进制视为一门新科学,因为中国的伏羲早已发明了。他建议莱布尼茨用中国的六爻来说明二进制,并附寄了伏羲六爻图。1703年4月1日,莱布尼兹收到了这封信,并看到了伏羲易图。1703年5月,莱布尼茨在复信中谈到了二进制与伏羲卦爻,并且认为伏羲是中国科学的创始人,卦爻图是科学史上最古老的里程碑之一。之后,莱布尼茨发表了著名的《论二进位制算法》。他完成了上述那篇递交给法国科学院的论文。此论文的题目是:《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透过这个长题目,不难窥出莱布尼兹在此论文中不但阐明了二进制,而且已经把它与中国的八卦联系在一起了。他为几千年前中国圣人的创造与自己的发现相一致而高兴,并为自己解开了《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

  • 易经是哲学吗?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1.《易经》是哲学,但不仅仅是哲学,还包括了天文地理等许多知识。   2.《易经》的占卜术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易经》预测未来,而是学习里面蕴涵的哲理思想,并按照其去行事,这样做起事就会比较顺利。这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会易者不占”的境界。   《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易经》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司马迁称为《易大传》,以区别于汉代其他各家易传。《易大传》是最早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称为《十翼》。翼者羽翼,辅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释阐述《易经》。《彖传》是以卦象爻象来判断每一卦的意义。《象传》是解释卦象和卦辞爻辞的,分为《大象》和《小象》解释卦象和卦义的称为《大象》,解释爻象和爻义的称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为根据,故曰《象传》。《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以阐述《易》理及其作用为主,系于经之后,故曰系辞。《文言传》是解说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说卦传》的前一部分很简要地说明《易》的卦爻为观变穷理,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后一部分解说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和意义。《杂卦传》将性质相对或其义相近的卦组合起来说明其卦义,因不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错杂而述之,故名。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经》到《十翼》,源远流长。旧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虽未可尽信,但并非毫无根据。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上古,卦辞爻辞形成于西周初期。至于《易传》,虽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但传统的说法认为《十翼》皆孔子之作,则欠确切。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易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导源于孔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

  • 六句文言翻译,关于哲学,多谢

      第一句:"阴"虽然(也)有美好的东西,(但是)抱着这样的宗旨、态度来进行统领天下的帝王之业,却是办不到的。(阴是)地的道理、妻的道理、臣子的道理。地的道理就是不能成就王道。【注:这里的到与“王道”的“道”、“大道之行也”的“道”是一个意思,指某种先验的、宿命式的道理。】。《易经》   第二句:“易”是做什么的呢?“易”使人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就是像这样而已。或译为:《易》这门学问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呢?这套学问简单地说就是揭开万事万物,让我们看到它内里的真实过程及其来龙去脉。一句话,就是将万事万物中不见不闻的道表露出来,只此而已,岂有他哉?《系辞下》   第三句:天的本性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之本性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易经》   第四句:可以做官就做,可以离开仕途就离开;该做官就做官,可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来自《孟子.公孙丑上》   第五句:孔子是一个顺应了天时的圣人。《孟子.万章下》   第六句: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放在心里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中庸》   借鉴了一些网上的观点,一些为完整的摘抄。   大部分经过本人思考,应该没错。

  • 怎样才算是哲学的思考?

      不同意义LS一句话,巨蟹怎么会没有激情呢?!   水象星座的特点就是浪漫与激情!   巨蟹不过是不象狮子那么躁动罢了!   PS...巨蟹男 VS 狮子女   容易经不起打击的巨蟹男,做任何事以前都会比较三思而后行,并且慢慢循序渐进,边观察边步步为营;反观狮子女他们阿莎力的性格、能力又强、野心勃勃,常常是大刀阔斧放胆投注,要他们畏畏缩缩又小心翼翼,恐怕是在作梦。   所以当巨蟹男和狮子女要共同决定一件事情时,麻烦就大了。就拿俩人决定共同创业的例子看来,巨蟹男或许会认为,一开始应该小额投资,风险才不会大;狮子女则认为,经过他精准的评估考量,这种投资风险哪算大,要做就做最好最大的啦!   一个嫌对方胆大包天,另一个气对方保守懦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下,终究是兵分两路了。这两人如果真能合得来,天空恐怕下起一阵红雨啰!   巨蟹女 VS 狮子男   巨蟹女生对感情的占有欲十分强烈喔!在他们温顺的外表下其实也潜藏着恐怖的忌妒心。   当他们想要一个绝对的感情领域,也想编织无边无际的梦想时,就会竭尽所能去约束掌控着对方的行踪、连电话手机也绝不放过,直到所有的局势都是她们了若指掌下。   但是狮子座的男人也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角色,他们有着狂傲的大男人主义之外,也有着男人绝对不可践踏的自尊,什么事都要当家作主,事情是他们说了才算数。   虽然狮子座男人喜欢保护对方,提供可靠厚实的肩膀让巨蟹女人依靠,但是,对于巨蟹女如此掌控欲望强烈的性情,想要完全独揽所有事,可是触犯了狮子男的最大禁忌,建议巨蟹女多多利用女人娇柔会有帮助的!   。。。。。。。。两星座详解   狮子座:   狮子座,一个博爱和充满阳光,能量的星座,其实狮子座的人很向往爱情,他所拥有的爱情有的时候不是真的爱情,或者只是一种向往或者是自己的梦想,说白了就是狮子座的人最爱的是自己,他要让自己发光发热,获得别人的爱和崇敬,在这其中,他能够体会到这种来自他人的关爱而感到愉悦,于是,他就爱上了别人。。。可是,狮子座的我们想想,仔细想想,你真的爱了吗?真的象你说的那样的爱吗?   究其根本,我们爱了,是因为我们爱自己,狮子座的人的自恋程度可以说是十二星座之首,他可以因为别人的崇拜的目光或者是弱势的态度而展现自己的爱和博大胸襟,但是,这不是纯粹的爱;   此外,狮子座的人很喜欢征服感,或者他不爱你,或者还不足够爱你,但是为了一份征服感,他或者会“爱”上你,以证明自己的非凡魅力,当然,狮子座的人很不愿意伤害别人,因为他的内心是善良和充满正义感的,他是重视原则的人,但是,如果他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即便出于面子他没有说什么,但是其实内心里他会真的好自责好内疚的,虽然别人看不到,但是他的确会好难过。   狮子座的人,无论男女,都很容易陷入一份感情,但是热情来的很快,冷却的速度也快得惊人,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我是真的这样的。如果他可以对一份感情持续很长的时间,那么恭喜了,说明你真的很强势很有魅力,足以让他对你死心塌地,否则,狮子座这种内在没有安全感又很敏感的动物,很可能从更有魅力和新鲜的事物上找温暖,因为,狮子座的我们看起来好坚强好阳光好乐观,但是骨子里面的不安感从未消退过,表面的自信只不过是保护自己的盔甲,但并不是很真实。   同时,狮子座的人也可以很绝情,这点我认识所有的狮子座的人也包括我自己都很像,不可能吃回头草,字典里没有“后悔”或者“回头”这两个词,因为狮子座的人很爱面子,自尊心比什么都重要,一旦放弃了或者决定了,就不可能回过头去改变,狮子座的人也很怕被伤害。作为我,宁可错过一份感情,宁可放弃。宁可不要,也不会冒可能会被伤害的危险,因为太不值得,因为狮子座的人太爱自己了。。。   狮子座的人喜欢热闹,但是也很享受孤独,他可以把这两者之间搞得很平衡,他很喜欢跟朋友一起,疯狂的玩闹,成为一个party的主角,但是回到家里,他立马就可以变得异常安静,不喜欢被打扰,他需要自己的空间来思考,如果不给狮子这个空间,对他步步紧逼,那么他一定会抓狂,变得不可理喻,他还会离开你,因为在狮子的字典里,“自由”和“自我”这两词的比重几乎占据了全部。   还有,狮子座的人很喜欢新鲜的,华丽的,有质感的,昂贵的,有品位的东西,他也喜欢朴实,但是却不喜欢无聊和无趣,他害怕一成不变的枯燥,他害怕今天就能预见明天的可能性,他喜欢为止的新鲜有趣的事物,如果你恰好具备了这一点,那么你和狮子座的人很配合。   狮子座的人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很喜欢天然的东西,不喜欢过多的修饰;另一类是很喜欢奢华另类奇特的事物,更多是狮子座是两者兼有,我属于这一种,我讨厌过度无谓的修饰,但是欣赏另类特别和高雅的事物,对于爱人的选择上,可能也会结合这个标准。   狮子座的人很宽容,通常不会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他们喜欢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仁慈心和获得尊重。对于过往的爱人,狮子座的人很

  • 谁就中国古代没辩证法下的哲学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   1.中国传统哲学是注重辩证思维的哲学。运动变化、全面联系的观点,系统或整体的观念,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联系的观念、整体的观念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早就有伏羲画八卦的传说,即伏羲创造了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现象的“八卦”。八卦的核心概念是阴阳,阴阳分别代替了宇宙问两种相依且相反的事物、性质、状态、功能、作用和力量。   3.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整合、万物一体思想的特点,在于天、地、人三者同处于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流之中。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易经》中说:“立天之乎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中庸》强调:“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为成体,不可一无也。”(反映了联系的观点)   4.中国古代哲人创造了“五行”观念。认为水、木、金、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世界的万物。万物正是在阴阳的分合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有序关联中不断发展的。八卦与“五行”成为中国人用来说明世界及其演化的一种整体性的观念。老子认为,整个世界的演化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上的“多”由“一”演化而来,因而“一”与“多”是内在统一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古代哲人总是用整体的观念来看待天、地、人以及天下万物,把天、地、人看成是不同的系统,并肯定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感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有这些思想,说明系统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产生了。   二、变化、发展的思想   《周易》的“易”就有变化、变易的思想;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夫之提出的“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等等。庄子强调“万物皆化”。王充、柳宗元提出元气自生自化、自己运动的思想。   三、量变、质变的思想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既表达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又说明了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思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过犹不及”等。   四、矛盾的思想   中国哲学家早就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莫不有对”、“物生有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关于有无、阴阳、大小、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在后来的发展中,中国哲学对矛盾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安石提出万物“皆个有偶”“偶中又有偶”。朱熹则认为万物“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一物两体”、“阴阳大化”、“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等等,都是中国传统哲学对矛盾观念极其深刻的表述。   中国哲学对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的认识,在春秋时期就已具雏形。春秋时期就有人提出“物生有两”的观点并作了阐述。这一观点在《老子》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老子》认为,“有两”的思维方法是人们分析事物的出发点。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存在对立面。对立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吸引。《老子》还提出了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道”是老子哲学的宇宙本原,本原必须向外转化,道必须有物,无必然生有。道之运动就体现在向对立面的转化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注重从对立面把握事物,是老子辩证思维的显著特点。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包含了矛盾无处不在以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韩非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矛盾”这一概念并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他指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同时,他也肯定了矛盾的同一性。他说:“理想夺予,威德是也。”意思是理有相夺与相予两个方面,相夺是威力的表现,相予是施德的表现。相夺相予,两者相反相成。汉代哲学家杨雄提出了事物对立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他指出:“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芽。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宋代哲学家陈颐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物极必反”的命题。他说:“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王夫之则提出了“分一为二”与“合二为一”的命题。对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表述。   五、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老子说:“物壮则老”。管子说:“至则反,盛则衰”。中国传统哲学家主张

  • 马哲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具有什么样的哲学含义

      其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成之,是说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过人性来实现的。   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   语见《周易·系辞上》。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   其语义为:一阴一阳就是“太极生两仪再生四象,继之生八卦至六十四卦乃至成之与天高”的道路,始终以“一阴一阳”继续垒生并继承“生爻”的过程叫做“善”,使“一阴一阳”继续垒生至天高而成就万物的秉性叫做“道性”。这是孔子体悟“道”的心得,此语来自“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从下往上数,第一层是太极,第二层是一阴一阳(称作两仪),第三层是第二层所生之一阴一阳即四象,第四层是第三层所生之八卦……每层都是一阳生出一阴一阳且一阴也是生出一阴一阳,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路,故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此继续永无止境的生下去可与天齐,故称成之者性也,这里的“性”指的是“道性”;而每一层的生化过程都是一阴一阳的生化,至简至易而且每一层的生化都是继承了前一层的生化规律并予以延续,故称继之者善也。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从细微到显著以至于质变,所以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用数字表示就是杨辉三角形,是数学中(a+b)的n次幂的展开式系数。此图还说明一件事,“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句话不但涵盖了“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而且涵盖了“对立双方都体现了整体的信息”的内容,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 梦见给死人说哲学

      梦是愿望的达成。还有自身处境的解决。   兴许   1.是你很想对人说哲学   2.对象表现上不搭理你   换一个对象,或直接问他感不感兴趣对哲学上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自己要果敢,决事就快。

  •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在唐朝之前,《十翼》一般都认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提出疑问,朱熹则深信不疑,现在已证明非孔子所作。吕绍纲先生说道:“《易传》已经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易传》研究《周易》,像汉人那样另搞一套,是一条绝路,没办法走通。”     《易经》包含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相叠构成八卦,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以及这八种事物内涵的特质,并借由以上特质可以取类比像万事万物。     《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绝非随意排列,而是象征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每卦的卦画也富有深意。首两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仅止于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状态中纯阳和纯阴的性质。接着阴阳相荡,化生万物,接下来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时混沌的状态......     至第六十三卦为既济,其卦画是阴爻与阳爻均匀分布,并且阳爻居于奇数位(阳位),阴爻居于偶数位(阴位),意思是阴阳已发展至完全调和的平衡态,似乎世界归于静止了。但《易经》令人叹服......余下全文>>

  • 求问各位哲学与幸福,周易哲学这两门公选课怎么样啊

      1.《易经》是哲学,但不仅仅是哲学,还包括了天文地理等许多知识。   2.《易经》的占卜术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易经》预测未来,而是学习里面蕴涵的哲理思想,并按照其去行事,这样做起事就会比较顺利。这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会易者不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