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什么的哲学典籍

  • 哲学,像《易经》之类,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是一个哲学爱好者,但是不明白,目前它只是给我迷惑

      要是不想看下面总结就是一句话   《易经》是中国古代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专著。从古至今给历代文人极大的影响,不过因为现代的思想观念是唯一论,唯物论,坚决遏制二元论以及近代学习西方哲学和各种乱七八糟东西的思潮影响。所以易经从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慢慢向着只涉及占卜方向的书籍发展的趋势。   “《易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著作的名称,是从汉代开始流行的。汉代统治集团以儒学治天下,儒家学者选定了一套古代典籍(儒家十三经)作为知识传播工具,并把《周易》列为首经,始有《易经》之称。《周易》的编定者把前代的易书称为《易》。据《礼记》记载,在《易经》之前,共有三个《易》的版本,即《归藏》、《连山》和《周易》,后来的《易经》就是指《周易》。《周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术界有“《易》历三圣”的说法,即伏羲作八卦、文王系辞并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传。流传至今的《周易》,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传人编定而成。其实,《易经》还经历了老子和秦始皇两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检验。老子的《道德经》有88个句子引自《易经》(据《图解易经》,祖行编著,华威国际出版社,2009年3月1版,第2页),而秦始皇嬴政在“焚书坑儒”的政治文化运动中却保留了《易经》。为便于叙述,本文使用“《易经》”名称。   关于《易经》这部著作的性质和价值,中国现代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直到今天,学者们对《易经》的看法仍然大相径庭。《易经》的思想发端于伏羲八卦,在历经了周文王、老子、孔子、秦始皇,直至晚清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的科学性从来没有受到中国学者的质疑。到了二十世纪初叶,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时刻,中国却沦为科学技术的沙漠,并且维持着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践踏。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开明学者举起了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旗号,并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这种局面,也成为杨振宁等现代学者否定《易经》,认为《易经》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占据着中国哲学的统治地位,学术界关于《易经》的评价多数是负面的。比如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缩印本,1390页):   易经 ①即“周易”。②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爻的)两种文字构成,都是为着占卦用的。最早可能萌芽于殷周之际,惟全部经文当系长期积累的产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2,《经书浅谈》(杨伯俊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极其缺乏认识,因之产生不少迷信活动。卜和筮()便是一种迷信。尤其是上层人物,什么举动都得先请教神灵,问问吉凶(7页)。   孔子把《周易》看成一部哲学书,并不是看成一部占筮书(15页)。   汉朝人解释《周易》,离不开“象”和“数”……到三国魏末,王弼注释《周易》,开“玄学”之风,扫除术数(即上述“象数”、“互体”、“爻辰”之类),便把《周易》之为占筮书变成哲学书。宋朝道士陈抟又创为“先天”、“后天”、“太极”、《河图》、《洛书》之说,把周易变为方士书(16-17页)。   《周易》本是占筮书,应该还他本来面目,无妨仍把它看成古代占筮书。这是古人的迷信……(17页)   3,《中国文化辞典》(施宣圆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易经:指《周易》中相对《传》而言的经文部分,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之书。……在宗教迷信的形式下,保留了有关古人的思想和认识能力的资料,包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在中国思想历史上有深远影响。   在以上三部著作中,后二者基本上抄袭《辞海》的观点,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占筮书,而且是封建迷信的。三者都认为,占筮活动必然是封建迷信活动。   在中国民间,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的确与《易经》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算命卜卦、阴阳风水活动等等。但是,《易经》“迷信”论并没有统一人们的观点。与之相反,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易经》“科学”论也一直延续着。据张善文在马振彪遗著《周易学说》(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花城出版社,2002年1 月1版,)中的介绍,曾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的马振彪教授,“以弘扬《易》道为己任”,“倾其毕生心血”,著成《周易学说》遗稿。马振彪卒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对于《易经》的研究也就持续到了这一时期。张善文本人还与他的老师黄寿棋教授合著了《周易译注》,于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改“以经注经”的传统易学惯性,赵定理把中国《易经》、道德哲学与物理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当代中国“科学易”派的代表人物。赵定理于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室,从事太阳光谱研究工作,1984(有介绍说为1964)年改向从事古天文与《易经》、中医方面的研究。他先后编著了多部易学、哲学和科普性的著作,他的科学道德哲学著作《中华自然哲学的数理原理》,于2003年4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台湾的牟宗三、祖行等也有不少易学成果。牟宗三曾认为:“黑格尔就不能了解道家,他对中国的哲学完全不能了解”(《四因说讲演录》,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1版,63页)。1997年12月27日,首届国际《易经》大会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召开,开启了经常性的国际易学活动。   《易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呢。《易经》“迷信”论的根据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相传为文王的系辞,大部分都与占卜利害吉凶有关。比如:乾卦第一,元、亨,利,贞。节卦第六十,上六,苦节,贞凶,悔亡。《易经》在古代的用途,主要用于占筮,现代出土的大量殷商卜辞就是例证。《易经》在民间的传播也是与占卦算命等迷信活动共存的。但是,这些关于《易经》价值的判断,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占筮活动并不等于迷信活动。占,就是推断或预测,是问题解决活动。筮是一种草,作计算工具之用。对行动的厉害吉凶进行预测,不仅古人要做,而且是现代人经常要做的工作,只不过占筮和推测的过程要以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要实现准确的占筮,就需要精确的设卦;要做到精确的设卦,就要全面地认识事物运动和变化的特性。其次,《易经》被用于迷信活动,并不等于《易经》是迷信活动的产物,正如物理学被用于迷信活动,不能证明物理学是迷信产物一样。   《易经》这部书,在它成为儒家经典之前,一般就叫《易》,而没有人叫它《占》或《卜》、《筮》。至于“归藏”、“连山”和“周易”,则是夏、商、周三个朝代《易》的版本,据说与卦符或卦象的排列秩序有关。“易”字的语义,就是“变”或“变化”,这是不存在争议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易经》所关注的变化。狭隘地理解《易经》的人,只把易经的变化看成是六个位置上的阴阳爻所构成的全部变化形式,而不考虑六个位置和阴阳爻的象征。“易”作为象形字,有的认为象蜥蜴,有的认为象日月。许慎《说文解字》:“蜥蜴蜒(左虫右匽)蜓守宫也,象形;秘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其实,蜥蜴守卫宫室的行为,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易经》,是在伏羲氏所作八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说中的汉民族的文明始祖,有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黄帝等等。据当代史学界的推断,五帝时代的黄帝,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6世纪之初(据《现代汉语词典》),但是这只是推测。先秦两汉著作中多有关于太昊帝伏羲氏的记载,也都不能确定他的生活年代。我们现在对伏羲的生活年代进行判断,只能根据各种文献对当时文明程度的描述进行推测,那个年代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据后来文献的记载,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了万事万物的阴阳互变之道,并画出八卦以作为这种互变规律的象征。在伏羲氏的时代,汉民族的文字大约处于初创阶段,所以缺少关于八卦的书面语说明。至于阴阳、三才、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或为前人口传心授,或为后人发挥而出。到商朝末年,文王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以书面语言进行了定义和规范。   在《易经》中,“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象征”;“象征互动”也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一切符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比如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语言符号等。许慎《说文解字》:“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虽然大象今天仍然生活的南亚,但是,古人并不是经常能够见到大象的实体,而只是根据大象的骨骼去想象其模样。这就是“象”这个象形字所表达的语义的来源。在阅读和理解《易经》的过程中,要区别各种不同意义的象征。首先是八卦(或六十四卦)符号的象征。八卦符号所象征的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而不是个别的事物或具体的吉凶利害标志。其次,是三个位置的象征意义。所谓“三才者、天地人”,是用“天地人”的关系来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天地人”只是实例。古代学者之所以把三才命名为“天地人”,是因为天大、地大、人大,最容易被人们认识。第三,文王系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现象,这些象征用于解释文王所定义的卦义。   《易经》,是用阴阳两种符号(爻象)表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普遍形式,用三个(或三组)位置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关系的著作。如果根据现代学术规范重新命名,《易经》则叫做《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   一切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寻找到支配着我们这个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东西也叫做道或逻格斯。然而,佛家和量子物理学派的知识又告诉我们,宇宙或者是不定的。我们相信,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而不同的观察者和思想者,却总是得出不同的结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决定论和不定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逻辑原子主义等等,都是不同的观察者在不同的时空点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在凡此种种的主义和理论之中,谁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则另当别论。   人类是有意识的动物,是知性的动物。人类在世界中寻找自由,总是关注着自身行动的利害吉凶和成败得失。人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知识,又以不断积累知识的方式来支持自身的行动。人类有关于自身和环境关系的知性,也有关于个别事物和世界整体关系的知性。如果我们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科学。我们关于个别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无不以我们所持有的世界观为根据;而我们要得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则必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中抽象出万事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宇宙的无限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认识空间,因此,人类的哲学思绪也显得五彩斑斓。不过,近代影响世界的哲学思潮绝大多数都是从西方兴起,中国则象哲学真空一样,不断接受着西方哲学文明的启蒙。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中国哲学非法”论的根据。中国易学思想虽然发生于远古,近代以来又饱受冷落和非难,但是它的科学性、普适性、简洁性和彻底性却远远超出西方众多主要流派。   《易经》提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理论,创立了辩证法。《易经》的辩证法既不“唯心”,也不“唯物”,高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有人认为《易经》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其实,《易经》之外并无“豪华的辩证法”。相对于《易经》,黑格尔的辩证法不过是倒退。《易经》用最简洁的符号组合揭示出最复杂的道理,创立了人类最早的形式语言符号系统。《易经》包含有二进制计数法思想,给莱布尼兹以启示或支持。《易经》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他的一个卦象就是一个语句,而爻象则是词汇。《易经》提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在儒家的易学思想中,乾,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矛盾的方面,坤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的方面。《易经》创立了人类最早的问题解决程序,这就是被“《易经》迷信”论者所责难的占卜。设卦,就是建立形式语句或数据结构;占卜,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事物的运动规律,确定事物未来的运动状态。《易经》的问题解决手段,到现代仍然可以直接适用机器运算。以《易经》为基础,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易学,有着十分清晰明确的概念体系,并非如黑格尔所指的那样,是处于抽象的低级的层次。关于《易经》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思想,我们将另文论述。

  • 易经是哲学吗?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1.《易经》是哲学,但不仅仅是哲学,还包括了天文地理等许多知识。   2.《易经》的占卜术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易经》预测未来,而是学习里面蕴涵的哲理思想,并按照其去行事,这样做起事就会比较顺利。这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会易者不占”的境界。   《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易经》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司马迁称为《易大传》,以区别于汉代其他各家易传。《易大传》是最早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称为《十翼》。翼者羽翼,辅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释阐述《易经》。《彖传》是以卦象爻象来判断每一卦的意义。《象传》是解释卦象和卦辞爻辞的,分为《大象》和《小象》解释卦象和卦义的称为《大象》,解释爻象和爻义的称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为根据,故曰《象传》。《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以阐述《易》理及其作用为主,系于经之后,故曰系辞。《文言传》是解说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说卦传》的前一部分很简要地说明《易》的卦爻为观变穷理,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后一部分解说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和意义。《杂卦传》将性质相对或其义相近的卦组合起来说明其卦义,因不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错杂而述之,故名。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经》到《十翼》,源远流长。旧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虽未可尽信,但并非毫无根据。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上古,卦辞爻辞形成于西周初期。至于《易传》,虽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但传统的说法认为《十翼》皆孔子之作,则欠确切。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易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导源于孔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

  • 坤卦的《哲学易经》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而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彖》日: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缰,柔顺利贞。君子攸往,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缰.《象》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是开创,坤是承接,为此我们说天过就是大地了。它含弘光大,生化了万物,造就了一切,万物依乎她而得以开辟展布生生不息,牝马依乎她而得以奔驰缰土咤叱风雄。因此作为君子当前去行事,当为人类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当然,或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绪多迷茫,但必能凭借着执着的理念探求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主者而普利天下。有什么不利呢!面向西南向着明媚的大道前进必能处处得到和应与发展,如行向晦暗处事不明则必然会有所失。因此要按于现状服从发展观,中正而吉祥。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其它能生存人类的星球,地球是唯一生存人类万物的空间,是人类唯一的依托。因此《彖》辞说第二就是大地了,万物依乎她而获得了生存的条件,这通通归功于上天的神奇造化。大地博厚,承载着万物,她的品德超大无比而从不分地界。她含弘广大光绪绰着,因此物类全得造化和伸展。牝马属于地中产物,凭借了大地的无限辽阔而得以行地无缰施展其能。大地多么的柔顺和利贞啊!因此君子当有所行动,当博击于大千世界,当投身于无限光华的事业中去。或许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而感到茫然和迷惑,但必能凭借执着的理念成就功德,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走的道路。没有什么不利呵,践踏着明媚的大道必处处得到和应与发展,若行向晦暗处事不明则必然会有所失,但只要内心美好充满激情最终必有所庆。因此君子当服从发展观不断前进,无处不能通向成功的大道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明天。《象》辞说:大地含弘广大,因而孕生了万物;大地广博舒展,因而万物生机盎然;这是《坤》之象。是以君子观之思只有博大的胸怀、和美的品德、才能百业兴起百花齐放,形成一个和谐的、健全的、繁荣的社会。从而君子当厚其德、载其物、成就完美品德,创造完美世界。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日: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致坚冰也。开始降霜了,坚厚的冰冻也就快到了。可见,一切事物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逐步形成的。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君子当点滴积累,每天有所行动。只有点滴积累才能驯致其道,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日: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直是通直,方是方正,大是广大。大地通直,一往无前;大地方正,可圈可点;大地宽广又何处不是用武之地。因此君子当永不间断地努力,也决不轻言放弃,只要执着和坚定不移何处不可通向成功的大道。有什么可自暴自欺的呢?人的出生境遇或许千差万别,但上帝并不偏爱任何一个人。因此没有必要把自己定位在自己的命运之中,一切的成功与伟大完全在于永不间断的努力和不断拼搏的精神。假如你想获得成功,就要为它创造条件,坐等机遇期望时运就会一事无成。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日: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彰也。含章可贞,以时而发,容光必照矣。心怀美好的愿望和理念又从不间断努力则必有所成,“以时发也。”因此若以此心即或建不了丰功伟绩致力于王道服务于社会也必有好的结局,“知光大也。”“一个好的理念和伟大的设想总是能振奋人心的,一个好的建义和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引导又未尝不能带来社会轰动效应。”因此我们需先进的理论,伟大的思想,更需要不断实践的精神。六四:括囊,无咎无誉。《......余下全文>>

  • 择日典籍和方法很多,哪种比较合理、适用?

      择日的典籍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玉匣记》一书,此书对各种事件都规定了一些吉凶日子,很多人都以此书作为择日依据;市面上还有一本《玄空日卦择日务实》也是专门讲述择日的书籍,还有什么《择日宝典》、《择日秘典》之类的,都是择日类的书籍。这些书都各说各的理,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有道理的,到底孰是孰非,外行人很难辨别。 笔者在择日这方面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凭良心说,很多择日的书籍只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毫无实际价值,比如拿酒店开张来说吧,全国除了新年以外几乎每日都有酒店开张,难道在同一日同一时辰开张的酒店生意都好或都不好?这简直是无稽之谈,笔者在2000年遇见在一个市内有两家酒店同日同时开张营业,结果一个酒店开张当天就由于来客不和发生口角产生人命案,此家酒店生意不好,开了不到两个月被迫停业。而另一家酒店生意开业当天顺心如意,至今还很红火。这又如何解释? 笔者认为所谓哪日吉哪日凶的哪日利于做什么哪日不利做什么的择日论断都是不科学的,都是人为杜撰的,毫无科学道理,其择日方法没有针对具体的人以及具体的事。尤其没有针对具体的人,笔者认为择日必须针对具体的人而言,只有针对具体的人来择日才最符合情理最符合实际。若不针对具体的人就是空谈,毫无参考价值,比如两个人都去求财,一个做生意的,一个是小偷,结果小偷偷了做生意的钱,这事情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对小偷来说今日得财了,而对于作生意的来说是破财了。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哪天都有发财,哪天都有破财的;哪天都有死人的,哪天都有出生的。若不针对具体的人如何判断某日的好坏吉凶?所以说吉凶的日子是对具体人来说的。不同的人在同一日同一时间段到同一地方办同样的事情,有的办成了,有的没办成。充分说明了某一日的吉凶是针对不同人而言的,而不是某一日对谁都吉。 所以择吉日通过客户自己亲自摇卦,或结合此人四柱八字来选日子,还是比较合理的,起码他针对的是具体的人。当然通过此法选日子,得有很深的预测功底,并不是懂点卦和八字的人都能选日子。卦和八字看不准,照样误人不浅。

  • 颐卦的《哲学易经》之《颐卦》---李建明

      (2014-07-02 12:15:19)[编辑][删除]转载▼ 颐卦颐:贞吉。观颐,自求口食。《彖》日:“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食。”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象》日: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有了丰盈厚实的蓄积才能得到充分的颐养,故受之《颐》。颐,养也。有所养,中正而吉祥。但观颐养之道当自求口食自己养活自己,如不劳而获和掠夺争抢天下将会是怎样呢。故凡事得靠个人自身努力,自身奋斗,不得用不光彩不正当手段谋求财物。《彖》辞说:颐,就是养的意思。有所养,中正吉祥,原因在于养正必吉也。所谓观颐就在于观其所养也,从而才能根据一切需要而作出相应的行动。所谓自求口食在于观其自养也,从而才能根据所需而作相应的自我调整和规划。天和地是不断地养育着万物的,而圣人应当根据天地规则养贤养能养天下也,因此如何颐养天下其义大矣哉,如能苟得其养则无物不长而取之不尽矣。故无故不得挥霍无度和乱搞排场,当从月令、量多少、以成岁事,制国用、明法度、而图不穷。这就是《颐》之意义所在。《象》辞说:山下有雷,含地而化,故万物苟得其养而生生不息,这是《颐》之象。君子观之,思物业唯艰,唯含弘广大则不失其养,从而当慎言语、节饮食、颐养天下。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象》日: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舍弃自己的铁饭碗而羡慕他人的事业会有凶险。原因是每个人的境遇和能力是不同的,忘却自身的实力而从事高远,忘却自己的有利条件而追随他业是不符实际的,是得不到有效发展的。一个人不要只会羡慕他人的富贵荣耀,而要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有利条件去创造财富。六二:颠颐,拂径于丘颐,征凶。《象》日:六二征凶,行失类也。颠,填也。要填饥糊口,就得自力更生。不开垦于丘园而想得到颐养,不从正道而攫取和征往必有凶险。原因是不开垦于丘园而想获得颐养无非是做坏事的勾当,这就叫“行失类也。”行失其类,必然凶险,受民打击而已。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象》日:十年勿用,道大悖也。拂,违背也。违背自力更生自求口食的颐养之道不用说是凶险的,原因是道不正则行不顺,是以十年无有作为,何利之有,道大相径庭也。人不应当欲望吞噬本性,骄侈靡乱心志,一旦迷离则万劫不复矣。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象》日:颠颐之吉,上施光也。虎视眈眈,凶狠贪婪貌也。其欲逐逐,贪利欲速

  • 《易经》到底是什么书?

      怎么说呢。。。 的确是有一些说法,你所谓的“精通易经”应该是只占卜吧?“洞察天机,必减阳寿,年轻人尤其如此。”我听说过这些讲法,但实在没法举这些例子。这是苦口良言还是故弄玄虚,无从解答。易经作为五经之首,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除了象术理占外,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也很是突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亢龙有悔”等等也都告诉了我们行事的哲理,实在没必要把重点放在“占”这一点上而自我禁锢,其精髓并非如此肤浅

  • 本草纲目属不属于史书典籍,典籍算不算呢?

      本草纲目是医药典籍   不是史书   是典籍

  • 易经的主旨是什么?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产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现象。 阳是以一来代表,而以––来代表阴,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时因地的以阴与阳,也就是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昼、尊、贵、福等都属于阳、刚、动;而把地、女、义、下、后、暗、来、夜、卑、贱、祸等都属于阴、柔、静。阳刚阴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刚中孕育着阴柔,阴柔也包含了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如:男对女为刚,女对男是柔;前对后是阳刚,前对更前则成为阴柔。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经》在这里所要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到的;这就是,宇宙万物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作用的法则。所以称作“天人合一”。这样看来,“易”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宇宙万物因时因地的阴阳、柔刚、静动,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单,矛盾又统一,对立又和谐;这阴阳论就在阐明这一现象;所以说,它是《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生”在这里不是产生而演变。就是说,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两仪,阴阳即太极。 太极是什么?从《易经》的本义去探索,唐代孔颖达《正义》中说:“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就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这一宇宙根源的元气我们称作“太阳”也就是太极,也以━来表示,其推演如“附图”。儒家崇尚刚健正大其根本就在于此。 而老子主张“无”;这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种物质无声无臭。老子以“无”为道;“有”生于“无”,有形的物体产自无形的本体,“有”与“无”异位而同体。 庄子更将这一“无”的思想,提升为“无无”,“无无无”。“齐物论”中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无也?”庄子“无”的思想,不是由科学实验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断,但又符合科学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自然以地球为本体,然而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星,太阳系又不过是银河宇宙中一个系,银河宇宙又不过是大宇宙苍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无穷尽,而庄子“无无无”的思想,正象征大宇宙的无穷无尽。 地球、太阳,或在亿万年后会消灭;但大宇宙中必会有新的星球、星系诞生成长。大宇宙本身无始无终,永恒的生生不息,这正是《易经》所阐明的中心思想。以人来看,形体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心志......余下全文>>

  • 黑格尔欣赏中国哲学吗

      黑格尔对于中国哲学的看法     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东方哲学”部分,一开始他这样说:“首先要讲的是东方哲学……我们所以要提到它,只是为了表明何以我们不多讲它”(见该书第115页,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因为在他看来,哲学史是从东方开始的,这是哲学发展的低级阶段,严格来讲,还不是真正的哲学,而只是一种“宗教哲学”(同上书,115页)。   黑格尔在谈到《易经》时说:“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120页)“他们是从思想开始,然后流入空虚,而哲学也同样沦于空虚。”(122页)   因此,绝不像网上有人说的:“在他的自传中他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他对《易经》如此看不起,怎么可能从中得到启发?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的辩证逻辑与《易经》有什么关系。(这里需要澄清的还有:黑格尔从来就没有写什么《自传》。)   对于《道德经》,黑格尔在介绍了一些内容,尤其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那一段之后,他说:“但是我们从这个教训里得到了什么呢?”(127页)意思是,这些说法是没有意义的。   在另一个地方,介绍了老子说的一些带有辨证思想的说法之后,黑格尔评价说:“这也是说得很笨拙的。”(129页)   他对中国哲学的总体评价是这样的:“这里,在中国,在中国的宗教和哲学里,我们遇见一种十分特别的完全散文式的理智……中国人的想象力的表现是异样的:国家宗教就是他们的想象的表现。但那与宗教相关联而发挥出来的哲学便是抽象的,因为他们的宗教的内容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内容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132页)就是说,中国哲学完全没有成为体系,仅仅是一些零散的观点,而且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高级的精神形态——具体的思维(在黑格尔那里,抽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     2. 黑格尔对于中国的看法   黑格尔对于中国的看法,主要在他的《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中。这里摘几段代表性的观点:   “历史开始于中国和蒙古人”(见《历史哲学》119页)。按照黑格尔的看法,最初的阶段是最原始、最简单、最野蛮的,越是高级的阶段则越文明,整个世界历史的行程,从东方开始,最后到日耳曼世界结束,因为日耳曼世界是最文明、最高级的阶段。他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是个体的自

  • 古代官制典籍。不属于古代官职典籍的事,什么?

      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国,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被分封的诸侯实行世袭制。长此以往,诸侯权力强大,掌有财权,军权和官吏任免权,逐渐脱离中央管辖,导致地方割据。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避免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悲剧发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尤其规定,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的任免权都由皇帝官吏,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皇权,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