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的哲学

  • 坤卦的《哲学易经》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而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彖》日: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缰,柔顺利贞。君子攸往,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缰.《象》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是开创,坤是承接,为此我们说天过就是大地了。它含弘光大,生化了万物,造就了一切,万物依乎她而得以开辟展布生生不息,牝马依乎她而得以奔驰缰土咤叱风雄。因此作为君子当前去行事,当为人类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当然,或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绪多迷茫,但必能凭借着执着的理念探求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主者而普利天下。有什么不利呢!面向西南向着明媚的大道前进必能处处得到和应与发展,如行向晦暗处事不明则必然会有所失。因此要按于现状服从发展观,中正而吉祥。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其它能生存人类的星球,地球是唯一生存人类万物的空间,是人类唯一的依托。因此《彖》辞说第二就是大地了,万物依乎她而获得了生存的条件,这通通归功于上天的神奇造化。大地博厚,承载着万物,她的品德超大无比而从不分地界。她含弘广大光绪绰着,因此物类全得造化和伸展。牝马属于地中产物,凭借了大地的无限辽阔而得以行地无缰施展其能。大地多么的柔顺和利贞啊!因此君子当有所行动,当博击于大千世界,当投身于无限光华的事业中去。或许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而感到茫然和迷惑,但必能凭借执着的理念成就功德,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走的道路。没有什么不利呵,践踏着明媚的大道必处处得到和应与发展,若行向晦暗处事不明则必然会有所失,但只要内心美好充满激情最终必有所庆。因此君子当服从发展观不断前进,无处不能通向成功的大道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明天。《象》辞说:大地含弘广大,因而孕生了万物;大地广博舒展,因而万物生机盎然;这是《坤》之象。是以君子观之思只有博大的胸怀、和美的品德、才能百业兴起百花齐放,形成一个和谐的、健全的、繁荣的社会。从而君子当厚其德、载其物、成就完美品德,创造完美世界。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日: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致坚冰也。开始降霜了,坚厚的冰冻也就快到了。可见,一切事物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逐步形成的。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君子当点滴积累,每天有所行动。只有点滴积累才能驯致其道,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日: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直是通直,方是方正,大是广大。大地通直,一往无前;大地方正,可圈可点;大地宽广又何处不是用武之地。因此君子当永不间断地努力,也决不轻言放弃,只要执着和坚定不移何处不可通向成功的大道。有什么可自暴自欺的呢?人的出生境遇或许千差万别,但上帝并不偏爱任何一个人。因此没有必要把自己定位在自己的命运之中,一切的成功与伟大完全在于永不间断的努力和不断拼搏的精神。假如你想获得成功,就要为它创造条件,坐等机遇期望时运就会一事无成。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日: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彰也。含章可贞,以时而发,容光必照矣。心怀美好的愿望和理念又从不间断努力则必有所成,“以时发也。”因此若以此心即或建不了丰功伟绩致力于王道服务于社会也必有好的结局,“知光大也。”“一个好的理念和伟大的设想总是能振奋人心的,一个好的建义和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引导又未尝不能带来社会轰动效应。”因此我们需先进的理论,伟大的思想,更需要不断实践的精神。六四:括囊,无咎无誉。《......余下全文>>

  • 哲学,《易经》中的“体”“用”怎么解释

      一、孔子对易学最大的贡献是孔子发现了《易经》的价值,并把它列入“六经”,使《易经》升华为经典著作,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二、孔子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包括《易经》在内,对《易经》的保存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孔子作《易传》,从此把《易经》由一部占筮之书变为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巨著。 四、孔子把《易经》作为六经教材之一,为易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孔子倡举义理,对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使《易经》成为儒学经典。 六、总之,因其对易学的贡献及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孔子堪称中国古代十大易学家之一。

  • 易经是哲学吗?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1.《易经》是哲学,但不仅仅是哲学,还包括了天文地理等许多知识。   2.《易经》的占卜术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易经》预测未来,而是学习里面蕴涵的哲理思想,并按照其去行事,这样做起事就会比较顺利。这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会易者不占”的境界。   《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易经》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司马迁称为《易大传》,以区别于汉代其他各家易传。《易大传》是最早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称为《十翼》。翼者羽翼,辅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释阐述《易经》。《彖传》是以卦象爻象来判断每一卦的意义。《象传》是解释卦象和卦辞爻辞的,分为《大象》和《小象》解释卦象和卦义的称为《大象》,解释爻象和爻义的称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为根据,故曰《象传》。《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以阐述《易》理及其作用为主,系于经之后,故曰系辞。《文言传》是解说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说卦传》的前一部分很简要地说明《易》的卦爻为观变穷理,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后一部分解说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和意义。《杂卦传》将性质相对或其义相近的卦组合起来说明其卦义,因不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错杂而述之,故名。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经》到《十翼》,源远流长。旧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虽未可尽信,但并非毫无根据。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上古,卦辞爻辞形成于西周初期。至于《易传》,虽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但传统的说法认为《十翼》皆孔子之作,则欠确切。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易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导源于孔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

  • 《易经》六传有哪些

      没有易经六传的说法啊?   你说的是不是六艺经传?   六艺经传:“六艺”指《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种课本。   经,指六经的原文。“传”,不同于《史记》中的“列传”、《水浒传》等的“传”字,它是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传”即是阐述、解释的意思,也就是解经的,如《春秋左氏传》是解释《春秋》经的,《毛诗传》是解释《毛诗》的。因此,古书中常说的“经传”,即是指经书和古人解释经书的那些文字。   “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 六句文言翻译,关于哲学,多谢

      第一句:"阴"虽然(也)有美好的东西,(但是)抱着这样的宗旨、态度来进行统领天下的帝王之业,却是办不到的。(阴是)地的道理、妻的道理、臣子的道理。地的道理就是不能成就王道。【注:这里的到与“王道”的“道”、“大道之行也”的“道”是一个意思,指某种先验的、宿命式的道理。】。《易经》   第二句:“易”是做什么的呢?“易”使人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就是像这样而已。或译为:《易》这门学问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呢?这套学问简单地说就是揭开万事万物,让我们看到它内里的真实过程及其来龙去脉。一句话,就是将万事万物中不见不闻的道表露出来,只此而已,岂有他哉?《系辞下》   第三句:天的本性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之本性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易经》   第四句:可以做官就做,可以离开仕途就离开;该做官就做官,可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来自《孟子.公孙丑上》   第五句:孔子是一个顺应了天时的圣人。《孟子.万章下》   第六句: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放在心里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中庸》   借鉴了一些网上的观点,一些为完整的摘抄。   大部分经过本人思考,应该没错。

  • 大有卦的哲学解读

      起卦前必须客观地、全面地、准确地分析主方和客方的情况,必须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此卦才有参考价值:1. 主方与天很相似,客方与火很相似。2. 主方的阳数是7,客方的阳数是5.3. 主方的行动是阳,素质是阳,态度也是阳;客方的行动、素质和态度也是阳、阴和阳。 图的左边是大有卦的结构图,大有卦代表从主方看主客双方关系的形势。卦的下部是主卦 ,代表主方;上部是客卦,代表客方。主卦是经卦乾卦,客卦是经卦离卦。经卦的下爻代表行动,中爻代表素质,上爻代表态度,上爻是对中爻的补充。黑色的爻是当位的爻,对主方有利。灰色的爻是不当位的爻,对主方不利。客卦三条爻全不当位,表明主方的困难主要来自客方。客卦的下爻,也就是第四爻,是阳爻,表示客方积极主动,与其对应的主卦下爻也是阳爻,主方也是积极主动,客方与主方激烈竞争,是潜在的对主方不利的因素。因为主方也在积极主动地谋求发展,主方在维护和扩充自己的利益,客方不一定能赢主方,所以这种不利因素只是潜在的。客卦的中爻是阴爻,表示客方素质不佳,图中一个箭头从客卦中爻指向主卦中爻,主卦中爻是阳爻,表示主方素质良好,素质不佳的客方依赖主方,从主方取得补益,是真正的对主方不利的因素。客卦上爻是阳爻,表示客方态度强硬,客方企图制约主方,与其对应的主卦上爻也是阳爻,主方态度也强硬,客方难于制约主方,这是一个潜在的对主方不利的因素。尽管客卦的行动、素质和态度三方面都对主方不利,但是主方不能改变它,只能期望它发生变化,并且及时恰当应对。主卦下爻是阳爻,表示主方积极主动,主方积极发展开拓,有利于维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应当坚持下去。主卦中爻是阳爻,表示主方素质良好,虽然在与客方交往中可能遭受损失,但是,主方可以利用客方对主方的依赖,获取更多利益,实际上还是对主方有利的,主方应当坚持维护和加强。主卦的上爻是阳爻,表示主方态度强硬,上爻是对中爻的补充,主方的态度强硬是由于主方的素质良好,实力非常强,强硬态度有强大的实力支持,可以压制客方,对主方有利。主方应当做的是更积极主动,争取在竞争中获胜。对比主卦与客卦,下爻相同,上爻也相同,差别在中爻。主方的中爻是阳爻,客方的是阴爻,双方处于阴阳和谐状态,图中有一个箭头,表示这种和谐状态,这是有应。这种有应表明主方实力大于客方,客方依赖主方,因此,主方与客方的关系不仅是竞争关系,而是客方依附于主方,共同发展的关系,主方拥有客方的辅

  • 中国哲学精髓?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之一就是西方哲学就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而中国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哲学的,精髓在于一种和谐的哲理、和谐的思想。因而可以明确地认定,中国哲学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伟大思想宝库。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是以《易经》、老子《道德经》的道家理论和孔子的儒家“中庸”思想为核心,以此为展开。才有后来的墨家 孟家 医家 兵家和武家等文化体系。   《易经》一般人认为《周易》就是《易经》这是不确却的。易经除了包括《周易》在内的易学经典之外,还包括夏朝反映《连山易》学术思想的《太玄经》,商朝反映《归藏易》学术思想的《元包经》。尽管这两部经典出于《周易》以后的人的整理,但它们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反映了《周易》以前夏商两代的易学内容。《周易浅述》说:“伏羲六十四卦,夏商相承用之,皆有其书。夏曰连山首艮、商曰归藏首坤,至文王、周公则首乾。连山、归藏不传,今经则文王、周公所作,故曰周易也。”从《周易·系辞传》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可知“易经”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基石,是智慧的先古人民在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发现和积累的智慧结晶。《周易》中的《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羽翼之作系孔子所为,。所以周易有起于文王,成于孔子之说。是当之无愧的群经之首。   “老子天下第一”是当时人们对老子的尊崇和`褒奖。现代人把此语用在那些“自大狂”身上有贬之意。老子的宇宙起源说:“道生一(宇宙没大爆炸”都是混沌一体的);一生二(大爆炸中产生出两种物质属性及阴阳):二生三(有了阴阳两种物质属性的和合从而产生出广义上的生命体)三生万物(有了这些生命体以平方式的繁衍从而使整个宇宙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这完全符合现代科学发现的宇宙生命起源规律.。由此可知道家理论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啊!   道家最高追求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智者静思其就,就能感悟到其中的奥妙。其次是阴阳理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把浩瀚宇宙从宏观向微观细分为阴阳。如:把可见的宇宙分为阳;不可见宇宙(现代发现的黑洞)分为阴;然后又从阴阳两个宇宙里面又分阴阳;又以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把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

  • 中医基础的哲学基础

      现代中医有三个哲学观(相似分形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学对人体的形态和生命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又是古代哲学思想与方法萌发的土壤。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主要是在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体悟之积累的基础上,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推理而获得的认识相结合,再进一步抽象、纯化而形成。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和方法的总和。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古代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其较高层次;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较具体的方法,是其较低层次。较低层次的思维方法一般都由较高层次者所涵括,因而本章将重点介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并从中概括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而将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融入其中来阐述。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 同化。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的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分开叙述。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气,首见于《周易·系辞上》与《管子》,在《吕氏春秋》、《淮南子》及《论衡》中也有所记叙。《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认为精即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淮南子》称气为精,认为精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上述各家,皆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淮南子》又把精(或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如《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人类禀受精气而生,动物类禀受烦气而成,故人与动物不仅形体有异,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为动物所不及。《论衡》认为精气是元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 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对哲学中精气概念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把本为医学中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相结合形成胚胎之论,进一步推理为雌雄两性之精相结合而生成万物,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如此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精气的概念虽源于“水地说”,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的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内经》亦认为精是充塞于太虚(宇宙)之中的极细微物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如此将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望神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1.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预后良好。2. 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3.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望面色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2.红赤:主热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3.黄色:主湿证、虚证。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血虚证面白而消瘦。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 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影响极为深远,以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拳术是哪一种

      这是传统武术考试的一道题目。   答案是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中的著名拳种,流传很广。八卦掌有五大流派。

  • 如何评述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朱熹创立的"理本体"观念,以其对形上之"理"阐释的完善性、缜密性和深刻性而为理学家普遍认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论,是一个重大的发明。由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而上学哲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形上之"理"这一哲学范畴逐渐替代了"道"这一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运用的哲学范畴。形上之"理"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的儒家学者再没能做出真正的哲学意义的超越。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