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佛经

  • 佛经和易经哪个深奥

      佛经可浅解得浅利益,深解得大利益。佛经通达易经也通。一起学可以看蕅益大师的易经禅解。南无阿弥陀佛!

  • 易经与佛经的中心思想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1]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 佛经为何和易经是相反的。

      喔?佛经与易经相反,这个结论还是很新鲜。   可以问问楼主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吗?   小佬看过佛经也看过易经,虽然至今仍没有入门,也看出了这两个经都是指月的路标,只是路标上用的词汇有些差异罢了。   佛经一部《大藏》太过浩瀚,只举《金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易》曰:周流六虚变动不拘。此两句都是说一个人如果要真正得彻底的大解脱大自在,心就不要执着任何人、事、物。   具体方法上,佛家如上座部通过九次第定(或禅宗参禅)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易(或说儒家)通过闭目养神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里的“通”是指通达“六十四卦周而复始无终点,没有一卦是全吉从而知道都不可执着”这个结果。   这种对一切自然现象中的人、事、物都不执着,“境来相应境去不留”,不正是佛家的大圆镜智吗?这种心境,佛家称做:“空”,儒家(易)中称为“虚”,不就是个同体异名吗?   佛经三藏、易六十四卦,都是为了说明这个心态而不厌其烦地没完没了的解释来解释去。可惜,解释的越多,引入的概念越多,把人都给搞糊涂了。所以绝大多数学佛学易的人都被经中一词一句困惑一生,不得其解,这也是佛与圣人没有想到的结果吧。   离开了实修实证,无论头脑如何聪明如何能思辩,想要看懂佛经和易经,真是难于上青天啊。

  • 读佛经应该注意什么呢

      佛法在恭敬中求,所以无论诵经念佛拜佛首先都要先具备恭敬心。   再者,如果您不吃素,读诵佛经之前一定要先刷牙漱口。诵经前也一定要注意要净手也就是洗手。正襟端坐,是否焚香视条件而定。强调一点就是从始至终一定要恭敬。

  • 佛经上是怎么解释一见钟情的,是前世的缘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经典记载,从前有一个国王,和他的王后非常的恩爱,他们俩就想今生是夫妻,那么来世最好也是夫妻。可是来世怎么样才能是夫妻呢?于是他们俩听说佛陀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就去问佛陀,如何来世也成为夫妻,佛陀就告诉他们,首先他们应该有相同的意愿,并且有相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语言,有相同的造作行为等等,这样他们来世才有可能还是夫妻。   根据阿毗达摩的观点,一见钟情是和业相关的,可能是由于过去世的造作,比如种种的善缘,也可能是因为这个使自己一见就能够钟情的人,身上或者行为,或者样貌或者语言或者是习惯,有和自己从前所喜欢的人或者和自己比较熟悉且亲近的人,比如朋友,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自己就是很喜欢某一种类型的人,而这个让自己一见钟情的人身上正好有某一个或者很多个地方有相似处,这样就会一见钟情。这种可能是过去世带来了,也可能是今生的亲朋好友身上的相似。

  • 易经与保险

      保险都是好的,只要买到合适自己的保险才是最好的保障

  • 如果易经是群经之首,那么佛经之首是哪部?中国易经和佛经之首有哪些相似的观点?怎么办

      易经在中国哪个时代出现的? 周文王(前1152~前1056)《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周易》。《连山》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可惜,《连山》、《归藏》已失传。   佛教创立在什么时候呢?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佛35岁。   当时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的时候,中国处于古代哪个时期哪个朝代呢?   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1027年农历四月八日   中国的佛历历来以周昭王二十年(即公元前1027年)   在佛教创立之前有因果报应吗? 有   佛教创立之前是哪些神仙和鬼王来主宰世间人的命运呢? 盘古、伏羲、女娲   中国道教之祖是太上老君吗? 道教发端萌芽于上古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正式创建于东汉中后期祖天师张陵(34—156)立教,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   在还没有佛教的时候,佛教创立之前有太上老君了吗?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 解梦,求佛经注解。

      建议你 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如按《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做的话 对你本人也会有极大益处   念: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睡梦中悉皆安乐。   《地藏菩萨本愿经》: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读经是消业障的第一步,以后坚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名号,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转变不好的命运。如果坚持每天念一千遍,念满一千天,可使本人一生平安 富足。   在读佛经的问题上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明确说明可用来读 可消业障 。佛经不打诳语,有此经典明确说明,不必疑惑。对于佛经,一信解百惑。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本书 读完一遍需要90多分钟吧

  • 怎么知道自己念什么佛经合适?

      什么佛经适合自己念,有几个原则:   一、有上师的,上师会根据自己的根基,安排适合自己的佛经让自己读。   二、没有上师的,但有自己感兴趣的佛法,可选同类的佛经诵持阅读。比如,自己喜欢念佛,可选《佛说阿弥陀经》,喜欢参禅,可选《六祖坛经》、金刚经阅读。喜欢药师法门,可选《药师经》,等等。   三、如果只是对佛教感兴趣,自己对哪部佛经感兴趣,哪部佛经就适合您。   四、如果决心学佛,但还不知从哪部经入手,推荐先从《地藏经》开始,这是一部修行开始和整个修行过程中都极为重要的经典。   所有的佛经,都是告诉我们离苦得乐的原因与方法,读哪部经,都有利于众生和我们的解脱成就,都功德无量。

  • 念完佛经后是回向给自己还是他人

      诵经等之后的功德回向,非常的重要。佛法要自利利他。诵经持咒,是在做功德。也就是说自身增加功德,然后,把这些功德利益,回向给他人。让他人也都能分享。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     在佛法修行中,只有把功德回向了,其意义才更深。自己的功德力才能更大。     回向,可以回向给自己的亲人,家人,朋友等熟人,也可以回向给社会,团体以及法界一切有情。     比如以下一些回向文,你可以参考组合使用:   建议行者在回向之前最好诵念下段句子:一心祈请法身观世音菩萨(或一心祈请南无法身○○○佛菩萨作主(三称),可迎请您所信仰的佛菩萨),作主,愿将今日所修(包括任何圣号经咒及所做......等)功德回向给......。   一般性回向范例:   一心启请法身观世音菩萨(或所祈求的佛菩萨)作主:   愿以此功德供养三宝尊上报四重恩下济六道苦   法界诸众生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再以此功德回向弟子身体健康、病体速愈、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解冤释结、常住安乐、吉祥圆满。(综合型回向(供养三宝+回向法界+求生极乐净土)→个人愿求)   专供解冤释结型回向范例:   「因果生生报不停,恶缘孽债两相寻,从今解脱千年结,善道频开福德门。无上解冤结菩萨摩诃萨。」(三遍)   以下择其中一种回向:   【无指定的冤亲债主(泛指无形的业障)的回向】:   一心祈请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或所祈求的佛菩萨)、南无无上解冤结菩萨慈悲作主。(三称三拜),弟子○○○今日愿与我的冤亲债主、无形业障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并将此修法功德回向超度我的冤亲债主、无形业障,愿仰仗佛力的加持,化解他们心中的怨恨、身心的痛苦,并帮助他们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往生净土。(此回向解冤释结的效果最大)   【无指定的冤亲债主(泛指无形的业障)的回向】:   「一心祈求大悲观世音菩萨(或所祈求的佛菩萨)作主:愿以此功德回向超度弟子的冤亲债主、无形业障,解冤释结,转恶缘为善缘,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特别针对造成某一部份业力(如病苦、情苦或人生种种苦难等)的冤亲债主回向】:   「一心祈求大悲观世音菩萨(或所祈求的佛菩萨)作主:愿以此功德回向超度造成弟子(病苦、情苦或人生种种苦难等)的冤亲债主、无形业障,解冤释结,转恶缘为善缘,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针对现世的冤亲债主(如家人、同事等不合之对象)的回向】:   「一心祈求大悲观世音菩萨(或所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