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的时间

  • 如何学习古人取名,取字,取别号?能否给几个范例,参照。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取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例如: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礼记》日:“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余下全文>>

  • 问八字资讯是古人总结命运流传下来的。它不过是根据个人出生时间,确定好个人的资料档案,但是地球上每时

    一看这个问题就知道是个有独自思考能力的有智慧的人提的问题,我喜欢这样的问题和朋友; 您说得很对,八字命理,是用年月日时(专业术语成为四柱)的资讯来排人今生的吉凶祸福,所以但是并不全面,比如一个人所在的南半球、北半球,东南西北,出生的时候天气、所在的条件及家庭祖上传下来的阴德等都不一样,这些都会有影响的;即使算得很好,也只能算个大概。 另外算命有四种人是不算的,大善之人,大恶之人,修道者,修佛之人,因为他们当世的行为足以让命理出现偏移,如果去算只能自讨没趣,算不准的可能性不叫大。 给您分享一篇文章吧, 我本人误打误撞进了易学圈,这么久的算命经验使我对易学界和八字等算命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曾经在qq算命群整天的算命,也担任过国内各大主要易学论坛的八字斑竹,到现在一些论坛还没有把我的名字去掉。 这一年来我对中国易学界上至国内大师下至间高手基本都有了解和接触,对各种算命方式也清清楚楚,在北京和全国各地也拥有很多易友,更有数不清的算命qq群,我是从易学圈里走出来的佛子,最近看到有人聊算命的事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了: 1,命可以算准吗?答案是可以的 周易作为预测术来应用的时候,的确有一定的准确率,有精密的公式和逻辑,算不算得准只是预师的水平问题了,理论上来说都是可以算准的。大家所熟悉的生辰八字算命法主要可以算出人一生大概的趋势和流年大事,水平好的可以算到流月。 另外还有种类繁多的算命方式,如六爻奇门梅花测字紫薇六壬等等,有的可以算得很细致,比如六爻可以佔失物,走向,等等,从这一点上来说周易的确是一门广博精深的学问。 2,命既然可以算准,那么是一定不变的吗?答案是“不是”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周易,究竟可以准到什么地步: 举个例子吧,我曾经遇到某八字和我一样的人,但是她的经历和我有很大的不一样,学历,父母情况,身体各方面都有差异,她是本科但我是硕士,她父母离异,我的没有,但我父母某段期间的确关系不好,她有心率不齐我没有,我们还有很多大的方面不一样,包括流年应事都有一些差异。那我们相同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好比举一个例子吧,04年的时候我们同时都发生了类似的一件事,都是灾祸,但我呢是路上骑车被人把包给我抢了之前还丢手机前后加起来破财大概4000左右,她呢更不幸被一个疯子把腰给捅了。。。。同样都是灾祸,我显然比她幸运很多。 但是这件事在八字上都可以解释得通的,我们那年的问题出在申亥穿,以及羊刃被合上面。申在八字里可以类象为车,刀,金属,等等,所以对我来说骑车被抢和她被刀捅腰,实际上命理都是差不多一样的,但是实际应象就有很大不同。算命算的是什么呢?算的就是象,金木水火土10天干12地支所类象千千万万,故同时辰生人命运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大概的运势起伏是可以算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的命是绝对的。尤其是八字算命,因类象实在太多,故误差有时甚至会很大。 第二,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我们可信的依靠周易能算准的人到底有多少 大街小巷的那些,靠算命骗钱的不论,有的根本没学过易靠江湖本事混饭吃的,瞎吹几句那根本就不叫算命。我们看一下真正的易学大师我们可相信的又有多少呢。 前面已经说过了,就八字而言,好的大师都是类象高手。易学准确率的确有限。我算命这么久以来,深刻的感受就是,命越算越迷茫。我为什么会学算命呢?就是因为对大部分人给我算的命都不满意,后来就自己学了自己看了。 可是学会了以后又怎样呢?还是很迷茫,很迷茫…我自己的八字毫不夸张的说被算过至少不下一百次吧,高手高高手看过的都无数了。但自己会了以后,才真正的知道,算命真的不可靠啊。......馀下全文>>

  • 古人取名后的字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字奉孝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 易经对哪些古人影响最深

      伏羲画卦,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   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口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口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   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夫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   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口川)杨何,字元敬。无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   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口。口传张禹,禹传彭宣。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   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   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   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

  • 为什么古人都有字什么,号什么?

      古人为什么起字和号?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

  • 关于我国古人赠书、藏书。

      从具体内容方面来说,任何一则书写完整的赠言,通常均应包括赠言主体内容、受赠者姓名、赠言缘由、书赠者姓名、书赠时间等等。   受赠者姓名与赠言缘由叫作赠言的上款,书赠者姓名、书赠时间则被称作赠言的下款。二者在书写赠言时可略去其中之一,亦可同时被省略不写。   不论赠言在书写时具体内容是多是少,它都可被分为横式与竖式等两种格式。   (1)横式   横式的赠言,即将赠言横写。在具体书写时,通常应在左上方顶格写上受赠者的姓名与赠言缘由,在下一行正中央书写赠言主体,而将书赠者姓名与书赠时间另起一行写在前者的右下方。   在日常交往中,横式的赠言最为常用。   (2)竖式   格式的赠言,即将赠言竖写。其具体方法是:先于右上方顶格自上而下书写受赠者姓名、赠言缘由,再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地书写赠言主体,最后再将书赠者姓名、书赠时间另起一行自上而下地写于前者的左下方。   在民间交往中,尤其是在与长者与海外华人打交道时,此种格式较为适用。在采用诗词式、对偶式赠言时,也以采用竖式为佳。   至于藏书,古人一般都在扉页上印藏书章.章上可以是其书斋的名字,或**居士等雅号.

  • 古人取名讲究押韵,如:文徵明、夏徵舒、魏徵……为了不至于孤平(仄平仄),所以徵在此读征。但我有所不

      孤平概念只存在于“近体诗”,即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中。起名字与押韵没关系,起名字也不存在“孤平”问题。而是声调的高低,只要声调高低符合发声的规律,名字叫起来就会顺。以现代声韵为例,如文征明,其声调依次为:阴平、阳平、阴平,有起伏自然读起来就会顺。例如博客中从见到一个名字:温丽梨,其声调为:阴平、去、阳平,这就很绕嘴了,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说话的声调规律。

  • 古人怎麼称呼算命先生

      风水先生,阴阳师,方土,术土

  • 古人女人画眉是用什么?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古代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是古人的话 还是现代人的话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的,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 至于合时而著,《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清代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也”(《洙泗考信录·余录》)。 希望可以帮你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