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

  • 古人怎么取名字和季节有关系的名字

      与春有关的名字:春, 春天万物生长的季节,万物复苏,以"春"字为名,生命力顽强。同时也引申指事物的开始,在此象征健康快乐。   与夏有关的名字:夏,夏天蝴蝶、蜻蜓满飞舞,荷花盛开,多为女性名字用字,荷花的花骨朵,象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为祥瑞、呈祥的使者,一生多得贵星的护佑,生活温和舒畅,内含兴旺家门的大吉之诱导。   与秋有关的名字:秋,秋天果实丰收的季节,秋爽黄昏别样美。在此象征将来的事业兴旺,万事和畅的大吉之诱导。另有一意还指女子德高望重,将来必为受人尊重之贵。   与冬有关的名字:冬,冬天梅花盛开,冷雪冰清。象征身心健康、环境优良,得贵人帮扶的事业成功昌盛的财运、名利大吉之诱导。

  • 关于古人辈分取名表字,懂得来

      字为名表,让民和涵字没有字以上的关联,所以,不算字。   名字宇行辈的联系在汉末还没有那么普遍,一直要到宋以后才比较常见。

  • 古人在取名字上有什么讲究?如题 谢谢了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 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在取名字的时候,是有讲究的。 1.名和字,是近义词。 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平”和“原”的词义就是相近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曹操,字孟德,德和操;周瑜,字公瑾(取自“怀瑜握瑾”)等等。 2.名和字,是反义词。 比如:韩愈,字退之。愈,是进的意思,和退是反义词。韩愈,字退之。表现的意思是“不进则退”。 3.字中的前一个字,往往是表示在兄弟中的辈分。 辈分第一个的,叫孟,或者伯。比如马超,字孟起,说明他在家是老大;孙策,字伯符,说明他也是老大。排行第二的,叫仲。比如许褚,字仲康;孙权,字仲谋…… 4.名字中的其中一个字,表现对男子的美称。 比如:子、甫等举例:赵云,字子龙;鲁肃,字子敬。 这里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古人取名时的好尚、愿望、期许等心理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取向…… 1、物质和地位的向往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是正视人们的这种欲望的,不过强调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去实现。到后世儒家提倡“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时,口头上不再承认人们的物质追求,而要把这种私欲掩藏起来。由于有了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念,士大夫之家取名总要避开这个方面,读书人都不愿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利禄之欲堂而皇之地表露出来。 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确立以后,做官就一并获得富与贵,以臣字命名的多了起来。 隋唐之后,为官的正途是科举,士人都被利禄引诱,埋头从事经义帖括、八股制艺,做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美梦。仅《清史稿》有传的人物,名字与科举有关的即有唐殿魁、许占魁、黄开榜、郑魁土、蔡廷魁、苏廷魁等好多人。 2、执著生命的祝愿 秦始皇平群雄,扫六合,混一区宇,以至高无上的权力役使许多人为他的长生梦而奔波,结果是枉然徒劳。但是,这种真诚的梦想并不是富贵已极的人独有的。 大部分人则虽不全信,也存着一丝希望。因而命名时表现这种意愿的很常见。这往往又是家长对子女的祝福。此外,与长寿有关的典故、人物、动植物等,往往被人们取以命名。 3、消灾化吉的期望 疾病是人类的大敌,总是在干扰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而在古代,人们怎能不为健康问题焦虑?这种心情反映在命名的时候,就有了消灾免病一类的名字,寄托着对得名者的深爱,苦心一片,欲邀天人共鉴。 先秦时楚平王篡位之前名弃疾,即位后改为居;汉代有骠骑将军霍去病,晋代有司马忌字公寿,北周有司马消难,宋代有冯去疾、黄去疾、著名词人辛弃疾,清人有苏去疾,等等。 安、吉这一类名字内涵很大,不仅有消灾免病的意思,它还包括了免除所有天灾人祸的用意,因此名字中用得最多。所见最多的是以吉命名的现象。 使用吉祥类的字命名,也包含着对命运的祝福。 以上几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实际都有关联,吉利的祝福自然有福禄富贵的含义;亨通的理想极致不过是仕途得意,青紫加身;长寿的愿望同时也是对疾病的憎恶和诅咒,不好分得很清楚。以上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勉强划分开来。而现实中的思......余下全文>>

  • 古人对韩信的评价?

    司马迁和司马光评价韩信: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馀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馀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臣光曰: 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拒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用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擒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译文: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佔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以卢绾不过是刘邦的邻居这种故旧恩情,还能够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只能够以列侯的身份按时晋见国君;这难道不是刘邦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诈诡谋在陈把韩信捉到京城,谈到亏待韩信方面不能说没有;不过,韩信也有过错,从而导致了这个下场。当初,汉和楚在荥阳相对抗之时,韩信正好消灭了齐国,但他并不立即回辅刘邦,反而自请立为假齐王;后来,刘邦率汉军追逐楚军一直到固陵,跟韩信约好时间一起攻打楚军,届时韩信却失约不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而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历代学者论韩信 (宋)司马光:“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鑑》卷十二《汉纪》四 (宋)苏轼:“(韩信)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明)唐顺之:“孔明之初见昭烈论三国,亦不能过。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 (明)王世贞:“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邓禹)之初说光武也,武乡(诸葛亮)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 (元)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明)董份:“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 (明)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清)王鸣盛:“观信引兵法以自证其用兵之妙,且又着书三篇,序次诸家为三十五家,可见信平日学问本原。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明)茅坤:“太史公传淮阴,不详其兵法所授,此失着处。” (清)王志湉:“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 (清)徐经:“史公为淮阴惜,实不仅为淮阴惜。” (明)茅坤:“予览观古兵家流,当......馀下全文>>

  • 关于古人姓名字号。

      1.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2.(1)班固字孟坚,固与坚都是比较顽强的,不受扭曲的。“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动摇”之义;(2)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操和德都是品行,故有德行、操行;(3)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愈”与“退”意义相反;(4)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5)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6)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7)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8)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3.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一句。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语。清代的奚疑,字子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语。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语。

  • 古人喜得贵子古诗

      《庆张君俞都尉留後得子》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天上吹箫玉作楼,蟠桃熟後更无忧。   内家报喜车凌晓,太史占祥斗挂秋。   龙得一珠应献佛,虎生三日便吞牛。   鲁元福禄何人似,坐见张敖数子侯。   《王顺之得子寄二绝次韵报之》   年代: 宋 作者: 晁说之   宾客能谈少传儿,海中仙果得生迟。   自今一落人间后,奔云老骥敢言衰。   《徐京伯通判晚岁得二子》   年代: 宋 作者: 戴复古   竹隐种竹知几年,千竿万竿长拂天。   群飞不敢下栖止,常有清风凛凛然。   丹穴飞来两雏凤,凤来此竹为之重。   牙签玉轴带芸香,家藏万卷为渠用。   人间豚犬不足多,我来为作徐卿二子歌。   手传竹隐文章印,看取他日官职高嵯峨。   《贺徐提管可大得子》   年代: 宋 作者: 何梦桂   四十生儿得宁馨,试教啼看是真英。   五文凤自云间落,一角麟从天上生。   积善家应长孙子,读书种定作公卿。   他年大耋还推子,谩道同年我是兄。   《贺舍弟新得子》   年代: 宋 作者: 李刘   早来乾鹊鸣檐楹,报我庭阶玉树生。   告白祖宗知积善,喧传奴婢总欢声。   远增阿大中郎喜,足想殊常散骑情。   点校六经留汝读,吾家元不蓄金籯。   《贺彦泽新得子》   年代: 宋 作者: 王子俊   君不见白居易,五十八岁方得嗣。   当时立名曰阿崔,香绷绣襦胎发腻。   又不见元微之,五十八岁方生儿。   当时立名曰道保,可望成家得力时。   西邻有亲曰彦泽,天与明珠堪爱惜。   今年年方四十三,甲庚少似唐元白。   葛仙溪前燕子楼,燕子未老人风流。   一年一度作汤饶,但愿年年逢麦秋。   《贺周子问得子》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旬时织女渡银潢,付与天孙紫锦囊。   又向素娥圆满后,悬知丹桂异时香。   金鱼玉带传家旧,犀果银钱照坐光。   鹤发含饴天下乐,百年重庆侍高堂。   《用东坡韵贺可山得子》   年代: 宋 作者: 叶茵   祥光一夜照乡闾,迟晓邻翁毓凤雏。   举坐已夸沾玉果,传家应不负诗书。   生时恰恰逢秋半,长日骎骎课夜余。   自顾阿戎愚且鲁,提孩敢说巧相如。   《和文文溪庆徐固峰六十得子韵》   年代: 宋 作者: 赵必象   明珠生老蚌,光彩射西湖。   岁晚颖方实,春荣木不枯。   卿儿是麟否,陵母梦云无。   他日浣花老,骑驴索醉扶。

  • 古人三岁生日 有什么讲究

      古代三岁以下的孩子,古人称之为孩提,孩提过生日时是比较低调的,不会大张旗鼓的。在近代以来,一些地方在孩子满3、6、9、12周岁时,也会大事庆祝。   如南京一带,男孩满6周岁,主家通常又会大张旗鼓的设宴为孩子过生日。   

  • 古人是用八卦还是六壬占卜的?

      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来占卜。   六壬,又称六壬神课,是用阴阳五行占卜吉凶的一种古老的术数门类,与奇门遁甲、太乙神数合称三式,“六曜”起源于中国。据传,由诸葛亮首创,称为“孔明六曜星”,主要用于军事韬略。

  • 有什么道德高尚的古人

      道德,就是做人的规矩,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精神财富,无形的东西。   一个人道德的高尚,主要看他是不是诚实守信,有无崇高的人格,是否得到别人的信赖和支持。除此以外,还有勤劳和对待金钱的态度等。自古以来,真正有骨气的人,他的德行一定很高,源于他们自身相信“男儿当自强”,相信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去获得财富,他们的成功就是从自己的道德开始。   中国古代道德高尚的人比比皆是,如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

  • 古人的名字号是怎来的啊?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