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命运

  • 《俄狄浦斯王》为什么被称为希腊悲剧的典范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谢谢~~《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好书。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约公元前430~前426年首演。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索福克勒斯处理的主题是伟大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感叹人类的可怕力量,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充满着特殊情感的张力。剧作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多描写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与命运的冲突,但终究不能挣脱命运的摆布而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索福克勒斯的命运观,有它必然形成的客观基础。剧作家生逢盛世,曾与著名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友善。然而物极必反,盛极一时的雅典城邦,横征暴敛,滥行霸权,直至发动伯罗奔尼撒战争;内部挥霍奢侈,分崩离析,终于迅速没落。索福克勒斯站在民主派领袖的个人立场上,无法理解忠诚的服务、善良的动机、无私的作为、一帆风顺的坦途,究竟为什么全部走向了反面?他迷惑、悲愤而无从解脱,只好归之于“命运”安排。他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民主派志士仁人,与俄狄浦斯王太相像了。这是剧作家创作《俄狄浦斯王》的动机之一。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影射着雅典奴隶主民主派英雄的历史悲剧。

  •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命运观???

      西方戏剧史发展的三座高峰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性格悲剧”以及二十世纪的欧美荒诞派戏剧。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人性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相对而言,悲剧比喜剧更具有震撼力和思考性。   拉伊俄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后,得到神谕暗示,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斯林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城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女:分别是安提戈涅及伊斯墨涅;两个儿子:埃忒奥克洛斯及波吕涅克斯。   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俄狄浦斯的悲剧就是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俄狄浦斯想极力逃脱命运的安排,但最终在逃脱中中了命运的圈套。无论俄狄浦斯怎样的努力,最终难逃命运的掌控。   俄狄浦斯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的主人公,其悲剧就是恋母情结,杀父娶母。当然,此情结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曾有过经典论述。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是“也许 们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 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 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的故事表明了男性婴儿的恋母情结,即在一定的时期内,一种占有母亲而排斥父亲的心理。在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中的

  • 如何理解体现在俄狄浦斯王身上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   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他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剧作家深感愤慨,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因此,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映。   希腊悲剧的题材大都从神话传说或荷马史诗中来,“宿命”是始终贯穿剧本的最重要线索,用神化的英雄人物与曲折多难的命运的冲突、争斗来反映当时社会日益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完整的希腊悲剧形式于公元前5世纪初形成,它的全盛时代也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   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点,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俄狄浦斯症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渎神圣和其他许多方面上。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 李广悲剧命运的原因

      李广悲剧原因浅析李广一生七十余战,声名远播,胡人慕之,后人仰之,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为证。但就是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李将军,至死都未能封侯,并且最后是悲愤难抑,抽刀自刭。王勃曾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确令人嘘唏。究其原因,司马迁和后人多认为是汉朝统治者扼杀人才所致,这一因素确实存在,但笔者认为李广的命运和他自身的能力、性格和思想也有很大的关系。李广世世受射,人长,猿臂,是一个射箭的天才,一次还把箭射入石中,可以说是勇力过人,战斗中常常冲陷折关,斩将夺旗,匈奴称之为“飞将军”,可见其行动迅速,箭法高明,两军交战,取敌人性命是眨眼之间的事。如果说是一场或几场战斗,凭借将军这样的勇力,或许可以取胜,但对于两国之间,又是较为长期的作战,单靠勇力或许就不够了,则还需要谋略,而在这一点上,李广就有些欠缺了。诚然,李广是有一定的谋略的,如追杀射雕者后,自己的百余骑碰上匈奴的数千骑,李广表现得非常镇定,让士兵往前靠,并且故意下马解鞍,使匈奴认为他们是诱饵而不敢贸然进攻,最后得以逃生;还有后来的佯死逃跑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李广是有一定的谋略。但这些谋略只是小的谋略,或者说只是关乎个人性命的“雕虫小技”,距离指挥大兵团作战所需的谋略还远远不够。仍以这两件事为例,第一件事追究一下起因,是李广为了替中贵人出一口恶气,悄悄地离开大军追杀数十里,射杀二人,生得一人,但也一下子把自己和百余骑置入了险境。匈奴人是中计了,万一匈奴没有中计呢?不仅李广恐怕是必死无疑,连同去的士兵也很难幸免。幸好李广只是一个偏将,若是三军统帅的话,结果就可怕了。所以李广的行动显然是太唐突了,可以说是“逞一时之勇”。再看李广被俘一事,汉武帝时一次分兵四路向匈奴进攻,李广是其中一路的统帅,匈奴集中兵力迎击李广,一个伏击就打败了汉军,生擒了李广。虽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这样容易就被十分畏惧自己的匈奴击败了,且自己还被活捉,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李广的军事能力了。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不敢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战时最起码的地况地貌还是应该要知道的吧,而李广则太令人遗憾了。清代黄淳耀曾说:“李广非大将之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知意》引)说得很有道理。李广对下仁爱,比霍去病强,比李广利更强;但对上则自负其才,敢于顶撞通过关系爬上去的卫青,应该说,这是司马迁心目中理想

  • 古希腊悲剧中蕴涵的现实性认识

      古希腊全盛时期的悲剧同后期的悲剧是不一样的,前期主要是说人与神即命运的抗争是英雄的悲剧,而后期就是普通人物的悲剧。   1.在古希腊悲剧中,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常见的主题。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知的,是不可抗拒的,是冥冥中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而人的行为与意志,常常处于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之中。三位悲剧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这一冲突。在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俄瑞斯特斯》三部曲中的人物都被复仇神所控制,一环扣一环地将自己投放在血腥的家庭谋杀之中。这里的命运似乎是神的力量,因为复仇的最初原由是阿伽门农为了出征而杀女的事件,于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悲剧。《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对普罗米修斯来说,命运就是宙斯,由于他盗火给人类,又拒绝说出宙斯的秘密,因此受到宙斯的严酷惩罚,最终牺牲了自己。对宙斯来说,命运却是一个他不知道的秘密,这个秘密是冥冥中注定他被推翻的下场。从这两部剧来看,埃斯库罗斯的命运观具有两个因素,即神和某种神秘力量,它们支配着人和神的生命以及行为。   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被认为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剧中,命运是一种超乎人类和神之上的抽象观念,是一种不可知但绝对邪恶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将正直、善良、勇敢的俄底浦斯投入杀父娶母的深渊。   欧里庇得斯则将社会因素与人的因素放进命运的观念中。《美狄亚》中,造成美狄亚悲惨下场的是伊阿宋的忘恩负义与男性文化对女人的蔑视,这种可见的男性社会力量,形成了作为女人的美狄亚的悲剧。   尽管三位悲剧家的命运观念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命运的抗争却是一致的:悲剧主人公用不同的方式,面对落到头上的不公的命运,意志坚定、竭尽所能的进行了英勇的反抗,而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显示了人的不甘屈服的精神,产生一种令人震撼的悲剧效果。   2.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常见的主题。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其实,人与命运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它是人类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的情况下受自然摆布而产生的命运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命运观也在发生变化。三位悲剧诗人在命运观上的差异就表明了这一点。包括支配神;在索福克勒斯心目中,命运虽是不可抗拒的,其正义性、合理性却是可以怀疑的;欧里庀德斯却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3。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剧作题材都取之于神话,悲剧风格却各有特点:埃斯库罗斯的风格是悲壮、雄浑、

  • 窦娥悲剧命运的成因是什么

      《窦娥冤》是一出杰出的悲剧。窦娥是全剧的中心人物,正旦扮窦娥主唱。剧本充分展示了窦娥一生的悲剧命运。她三岁失母,七岁因父亲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将她抵给蔡婆当了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病故,成了一位年轻的寡妇。她服从命运的安排,决定侍奉婆婆,守节终身。就连这种最低的生活要求社会也不肯给他,黑暗势力最终将她送上了断头台。从孤女、童养妇到寡妇、死囚,窦娥短暂的一生,悲剧在她的身上不断发生。《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前面从孤女到寡妇,只是作了简单的交代。主要写她的冤案,重点挖掘了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一是社会邪恶势力张驴儿。张驴儿父子因偶然的机会救了蔡婆的性命,并以此作为资本要挟窦娥婆媳俩给他们当老婆。蔡婆性格软弱,只得答应,而窦娥是坚决不从。我们不能否定窦娥有“一女不嫁二夫”的贞节观念,但不嫁张驴儿却是绝对正确的。张驴儿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企图毒死蔡婆强占窦娥,却将自己的父亲毒死。张驴儿借此威逼窦娥就范,否则到官府告她药杀公公。对官府还抱有一丝幻想的窦娥,勇敢地走上公堂,打一场显然于自己不利的官司。二是草菅人命的贪官桃杌太守。昏庸贪婪的桃杌太守偏听一面之词,认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严刑逼供不能让窦娥屈服,太守又要对蔡婆用刑,为了婆婆的性命,窦娥只得屈招,被判死罪。在走上刑场之时,逆来顺受的窦娥对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发出了最强烈的控诉:“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地,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对日月、鬼神、天地的控诉已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被压迫对黑暗势力的诅咒,是关汉卿对现实不平的抨击。《窦娥冤》是一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大悲剧。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提出,《窦娥冤》“列之世界大悲剧之林,亦无愧色。”《窦娥冤》的冲突在窦娥与张驴儿、桃杌太守之间展开,窦娥是一个年轻的寡妇,而张驴儿是一个心狠手辣、狡诈多端的流氓,桃杌太守则是一个草菅人命的贪官,冲突的双方力量悬殊,而冲突的性质则非常严峻,人命关天,结局却是明确的,一个年轻、善良、无辜的生命,死在了流氓与贪官的手中,其冤屈感天动地,确实是一出大悲剧。“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中国人讲究哀而不

  • 歌词,命运安排我认识了你

      谁知道又和你相遇在人海   命运如此安排都叫人无奈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迪克牛仔   常常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   常常后悔没有把你留下来   为什么明明相爱   到最后还是要分开   是否我们总是徘徊在心门之外   谁知道又和你相遇在人海   命运如此安排总叫人无奈   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   只是好像少了一个人存在   而我渐渐明白你仍然是我不变的关怀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愿意等待   能懂得珍惜以后会来却不知那份爱   会不会还在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当爱情历经桑田沧海   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谁知道又和你相遇在人海   命运如此安排都叫人无奈

  •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孔乙己、祥林嫂、阿Q,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们各自有什么缺点?

      他们的悲惨命运都是因为身处于一个封建大背景下,鲁迅曾说过封建礼教是吃人的东西,孔乙己是一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旧沿袭旧俗,迂腐不堪的书生,他的自命清高与处于封建民主交替时期的社会背景格格不入,但他的悲剧更是由于他人对他的嘲笑和漠视,让他在这个社会毫无立足之地。祥林嫂善良朴实,但是依旧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迷信的人,她的凄惨命运是由那些伤害她和想帮助她的人共同造成的,他们用封建这张大网将她限于万劫不复之地,阿q的盲目乐观以及自大等都是中国人劣根性的体现,鲁迅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 浅析杨志命运悲剧的必要性

      为你奉上一篇论文,请你参考:   有功名又怎么样---杨志的悲剧   梁山好汉出身各异,三教九流皆有。但有功名的好汉只有两个---一个是天罡星里的青面兽杨志,另一个是地煞星里的百胜将韩滔。所谓功名,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取得的一种身份,一般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举人以上就有做官的资历,范进中举的故事由于选入中学课本,几乎人人皆知。杨志、韩滔二人都是武举人出身。   杨志可谓出自名门,是杨令公之后。杨家将的传奇自宋代就开始了,民间文学的力量简直可以改变历史,原本籍籍无名的杨业父子,竟然成了大宋的擎天柱,名将潘美则成了无耻小人,而在民间竟然形成了潘杨不结亲的习惯。   杨志出身好,而且应过武举,所以做到了殿司制使的位置。这段经历是杨志一生最辉煌的过去,此后一直挂在嘴上。杨志在初见王伦时的自我介绍是“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杨志这样的出身,他的理想自然是“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但是,杨志的将门出身及武举功名,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残酷的现实是走向反面---最终落草为寇了。   一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否,固然与社会环境有关,但与自身的条件与见识有很大的关系。杨志失陷花石纲逃亡江湖,天下大赦又想回东京“再理会本身的勾当”是自然的本能,但杨志走的路子却是错了,他没有认识到高俅是皇帝的红人,没有走高俅的路子,而是到枢密院打点了一番,因此买官失败了。这一点杨志连王伦的见识都不如,王伦在劝说杨志留在梁山时说“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亦且高俅那厮见掌军权,他如何肯容你?”   无奈的杨志卖刀杀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命运又一次给了杨志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大名府留守梁中书认识杨志想抬举他,杨志又将武举出身和做过制使说了一遍,“小人应过武举出身,曾做殿司制使职役”。可是杨志又一次没有抓住机会,在押送生辰纲的过程中,没有搞好团结,队伍内部充满了矛盾,生辰纲被晁盖们劫走了。   此时的杨志内心充满了后悔,当初应该听王伦的多好,想去梁山可脸上添了金印,恐人耻笑,竟然吃起霸王餐了,在饭店里白吃!在林冲徒弟曹正的帮助下,杨志才与鲁智深落草于二龙山。   在二龙山上,虽然鲁智深、杨志、武松武艺高强,下面还有四个小头领,但杨志看不到什么前途,他那颗报国之心难以实现。而杨志发现梁山的事业在宋江老大的带领下,迅速发展,可是如何再去梁山呢?   机会终于来了!白虎山的孔亮因叔父被青州慕容知府抓入监狱,孔亮路遇武松,急公好义的“鲁智深便要聚集三山人马前去攻打”,杨志却很突然地出了个主意---请梁山宋江大队人马来攻打青州。为何说杨志的主意很突兀,因为杨志与梁山并无渊源,此时欣赏且想利用他制衡林冲的王伦早死了。相反,鲁智深的拜把子兄弟林冲在梁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松的义兄宋江是梁山的二把手。鲁、武二人以前都没有加入梁山的意思,正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他们都没有提出请梁山大队人马前来攻打青州,杨志提出肯定是别有目的。况且鲁、武不是鲁莽之人,他们肯定认为凭借三山的力量是可以对付得了青州的,因为此前已与呼延灼交过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很显然,杨志是想借此机会加入梁山,宋江才是杨志实现理想的最大机会。   杨志来到梁山之后的发展一般般,在三十六名天罡星排中间,第十七名天暗星,也许昭示了他的命运。虽然武功不错,但资历浅,假如一开始接受了王伦的邀请,肯定会和林冲一样成为重要的元老,排名的时候大概能够进入前十名,可以在林冲之后秦明之前,最起码也是张清董平之前。   梁山接受招安,似乎杨志可以实现理想了,可现实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在征方腊的时候,他病了,没有立下功劳,最后竟然病死在丹徒县。   象杨志这样的人,可能自身本领很高,也有很高的理想,总觉得凭自己的本事能够干一番事业。但在与现实的对接中,总是不能将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不是超前就是滞后,以至于最后两手空空。   其实这既是杨志的悲剧,也是大宋的悲剧。

  • 是性格导致悲剧,还是命运导致悲剧

      性格和命运都有关系。性格决定你遇到某事时该怎样做,这是你的决定。命运则是你命中注定要碰到的事,你无法改变。一般来说命运占的比例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