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姓氏

  • “鲜于”做姓氏时念什么啊?

      XIAN YU

  • 鲜于氏的辈分

      正大光明,景开文运,永士其昌

  • 鲜于姓的名人

      鲜于煌,男,四川省阆中市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衔导师、三峡文学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文学学会副秘书长、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在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多篇;出版有《历代名媛诗词选集》、《历代少数民族汉文诗词集》、《杜甫三峡诗新论》、《白居易在三峡·忠州》,以及与人合著《中国三峡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编》等专著:多次获得省市有关奖励。

  • 与水有关的姓氏?

      与水有关的姓氏:   1,水;2,永;3,氾;4,汝;5,江;6,池;7,汪;8,汲;9,汻;10,游;11,沂;12,沃;13,沈;14,沐;15,沓;16,冲;17,沙;18,沛;19,河;20,况;21,泄;22,泉;23,法;24,波;25,泥;26,洂;27,洋;28,洗;29,洙;30,洛;31,洩;32,洪;33,洼;34,浦;35,浩;36,浪;37,海;38,涉;39,涓;40,涬;41,液;42,凉;43,淖;44,凌;45,渠;46,温;47,渫;48,渻;49,浑;50,湖;51,湛;52,汤;53,源;54,溪;55,滑;56,滕;57,滹;58,满;59,渔;60,漆;61,漕;62,汉;63,潘;64,潚;65,潜;66,潭;67,澓;68,泽;69,激;70,浊;71,濮;72,瀛;73,淳;74,渊;75,漳;76,灌;77,蒲。   1,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   2,永:《康熙字典》:《列仙传》有永石公。   3,氾:《康熙字典》:《广韵》出敦煌、济北。皇甫谧曰:本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氾水,因改焉。汉有氾胜之,晋有氾毓。   4,汝:《康熙字典》:《书亡篇》有汝鸠、汝方,汤之贤臣。《左传》有汝宽。   5,江:《康熙字典》:本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以国为氏。   6,池:《康熙字典》:汉中牟令池瑗。   7,汪:《康熙字典》:《广韵》:汪芒氏之后。《姓苑》:新安人。   8,汲:《史记•汲郑列传》:汲黯。是中国历史上名臣。   9,汻:《康熙字典》:今泾州有之。   10,游:   11,沂:《康熙字典》:《一统志》有沭阳令沂州。   12,沃:《康熙字典》:沃丁之后。吴有沃焦,著《神仙传》。   13,沈:《康熙字典》:《广韵》:出吴兴,本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子孙以国为氏。   14,沐:《康熙字典》:汉有陈郡太守沐宠。   15,沓:《康熙字典》:《北史•孝义传》:沓龙超。   16,冲:《康熙字典》:明洪武中香山县丞冲敬。   17,沙:《康熙字典》:宋勇将有沙世坚。   18,沛:   19,河:《康熙字典》:明河清,长沙人。   20,况:《康熙字典》:《蜀志》:有况长宁。   21,泄:《康熙字典》:鲁泄柳。   22,泉:《康熙字典》:《南史》有泉企。   23,法:《康熙字典》:《后汉•法雄传》:齐襄王法章之后。   24,波:   25,泥:《康熙字典》:汉犍为功曹泥和。   26,洂:《康熙字典》:《姓苑》:本作液。   27,洋:   28,冼:著名音乐家冼星海。   29,洙:   30,洛:   31,洩:《康熙字典》:《左传•僖七年》:郑有洩氏。   32,洪:《康熙字典》:《广韵》: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   33,洼:《康熙字典》:《后汉•儒林传》:大鸿胪洼丹。   34,浦:《康熙字典》:晋《起居注》:浦选。   35,浩:《康熙字典》:青州刺史浩赏。   36,浪:《康熙字典》:晋浪逢。   37,海:   38,涉:《康熙字典》:《左传》有涉佗。   39,涓:《康熙字典》:《列仙传》有齐人娟子常。   40,涬:《康熙字典》:五代有涬寅逊。   41,液:《康熙字典》:《急就章》液容调。   42,凉:《康熙字典》:魏太子太傅山阳凉茂。   43,淖:《康熙字典》:《路史》:楚淖国先为淖氏。   44,凌:《康熙字典》:《三国志》:吴凌统。   45,渠:《康熙字典......余下全文>>

  • 姓氏是怎么来的?

    姓氏由来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别:   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姚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4、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6、天子赐氏,以諡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便姓惠。   7、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10、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祕和神圣。   1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 姓氏文化 、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14、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1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16、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耽。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17、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18......馀下全文>>

  • 宁的姓氏介绍

    宁(Ning,扬声)姓源出有四: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八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佔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源流一出自嬴姓,以諡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諡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諡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諡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经后世出土文物铭文考证,秦襄公曾孙去世后諡号实为“宪”,而非“宁”。且目前甯氏家谱尚未发现源嬴氏的来源。故实为《姓纂》和《急就篇》谬误。此一来源不实,汉族甯氏只有姬姓单一来源。源流二 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上古周朝时,卫国有位公族叫卫成公,卫武公将其儿子姬季亹(Wěi 音伟)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宁氏,世代相传姓宁。据《元和姓纂》四十六:“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弟顷叔生跪,跪孙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潜夫论》引《世本》云:“甯氏出自卫武公子季亹,食采于甯,因以为氏。”再《姓氏考略》:“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城。”据此,宁氏发祥于春秋时代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古老家世,始祖卫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弟,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相当出类拔萃。卫武公则为卫国第二任国君,其在位时间相当于公元前812-758年。源流三出自满族复姓所改。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入关后有从汉姓习俗,改单姓为宁氏。源流四出自后周柴荣之五子曹王嫡后柴熙让;柴熙让原名柴祖训,出生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第五子,柴守礼之孙、柴友之曾孙、柴成诏之玄孙,祖籍古称河北邢州龙冈县。后周显德六年六月即(公元959年6月)与其兄柴宗训即周恭帝同时受封,祖训先封为左骁卫上将军,接着又封为燕国公;同年八月周世宗柴荣病逝,其兄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恭帝又封其弟柴祖训为曹王,受封曹王后祖训移居至古称河南洛阳彰善里之地隐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篡位自封皇帝后赐柴祖训名为熙让,从此又称柴熙让。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柴熙让因担心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进行加害,于是祕密从当时隐居地河南洛阳彰善里携带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柴少婴南下逃难,一开始逃到古城金陵(现在的江苏南京),后又继续南逃至吉州庐陵彰华镇(现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柴熙让因被当时彰华镇美丽富饶的景色所吸引,觉得该地很适合居住、生活,于是就决定在当地留下不走。恰好此时朝廷派出的官军也一路尾随追来,关键时刻曹王立即脱下蟒袍和鞋,并将鞋放在一口池塘边然后将蟒袍扔在池塘里造成投水自尽的假象。果然当官军过来后看到他的鞋在池塘边上而衣服却浮在池塘里时就误以为他投河自尽了,于是官军就放弃追赶带上他的鞋子和衣服回京复命去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老圩村那口池塘从此就叫“龙袍塘”。躲过官军后,曹王来到老圩村一个老妪的门口扣门问老妪贵姓,老妪告诉他自己姓宁。于是曹王请老太婆收留他以躲过灾祸,就这样曹王隐姓埋名同时也为报答老妪救命之恩于是就改柴为宁并做了老太婆的义子,同时也将其五岁的儿子柴少婴改名为宁少婴。这就是老圩村宁姓族谱上记载一世祖曹王柴熙让南逃至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老圩村并改为宁姓的历史由来。曹王柴熙让在我村娶当时李姓女子为妻,但并未生育子女,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在我村逝世,享年53岁,死后葬于我村,其坟墓虽历经千年但由于中途一直维修所以现仍保留完好。曹王为我村宁姓族人一世开基始祖,其子柴少婴为二世祖。柴少婴生有五子分别取名宁伯......馀下全文>>

  • 关于青这个姓氏?

      《风俗通义佚文》:青氏,青史善着书。(示儿编一五) 器案:类稿二九云:“青阳氏之后亦为青氏。” 青乌氏,汉有青乌子善数术。(广韵十五青、姓解三、五百家注柳先生集一三孙注、姓氏急就篇下) 青阳氏、青阳,黄帝子也,始得姓焉,见国语。汉有东海太守青阳愔,又东海王国中尉青阳精。(广韵十五青、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十七、路史后纪七、永乐大典六三八0) 器案:永乐大典见纯常子枝语三七引。 青牛氏。(广韵十五青) 青史氏。(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分门集注) 器案: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着录青史子五十七篇,大戴礼记保傅篇引青史氏之记。〔一〕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有青史子五十七篇,本注:“古史官记事也。”通志氏族略引贾执姓氏英贤录:“青史子,晋太史董狐之子,受封青史之田,因氏焉。汉书艺文志:‘青史子着书。’”案书亡,马国翰有辑本,亦见丁晏佚礼扶微。(风俗通义声音第六)

  • 姓氏相克

      假如真的有那么多禁忌,那什么事都做不了!     如果真的相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只要你们一起努力面对生活…一定会拥有你们的幸福,但是如果让这些东西主耿生活…很难说

  • 高的姓氏怎么来的

      高姓   高姓起源参考之一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 姓氏"何"的英文?

      这个不是英文,是外界的拼音,特别是“林”拼写为"Lam",“刘”拼写为"Lau",“张”拼写为"Cheung"等等都属于典型的香港式拼写,是出自文字的粤语读音,结合香港拼音规则得出的拼写形式。     “何”这个名字目前已知拼的各种写形式如下:     中国大陆普通话汉语拼音:He   中国香港式英文拼音:Ho(源自粤语读音"厚")   中国台湾式所谓通用拼音:Ho   汉字韩国式英文拼音:Ha(源自韩国文"하"的读音"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户籍人士只有汉语拼音拼写的形式是唯一合法有效的身份拼写,国际默认。其他拼写均不能带起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