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新年禁忌

  • 汉族有什么禁忌吗

      汉族禁忌:   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忌踢门槛、扫地、抹灰、倒垃圾、挑水、劈柴、动用刀斧锄、动土和打骂人等;“白露”节令时,忌人体各部位沾水;每天早间忌说梦、鼠、虎、鬼怪等;农历无立春节气为“哑年”,忌结婚、做屋、砌灶、迁居、发蒙等。   过年和立春日,出嫁女儿忌在娘家住宿;已婚女婿女儿忌在娘家同床,出嫁女儿忌在娘家分娩,产妇坐月子期间,房间忌外人入内,忌人踏门槛、倚门框。   每逢七、八日,忌办喜庆和去亲友家做客;年节喜庆时宰杀牲畜,忌说“杀”,应说“放”;几户同住一幢屋,忌在一年内连续举办几桩婚嫁喜事;送客饯行忌说不吉利的话,在菇农家做客忌说“谢谢”;在船筏民家中吃饭忌说“翻”。

  • 汉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 汉族习俗 汉族都有哪些禁忌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这里仅选其中的一部分,以显示其层次关系。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     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     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     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称之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不过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   婚姻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 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丧葬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余下全文>>

  • 回族和汉族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现在天津的回民大部分已经被分离开了(主要是拆迁弄的)基本上是不穿本民族服装,大部分还是保留着民族习俗,只有小部分人已经被汉化(叛徒,没有民族尊严的败类.)从饮食上讲回民不只是不吃大肉,只要是不反刍的动物回族都不食用(还有无磷的鱼也不吃,在纯正一些的连烟酒都不动).因为要工作和学习所以有些回民没有时间去清真寺做礼拜(一些退休的老人或是经常有时间的回民按照习俗来讲应该每天去清真寺做礼拜)回族最盛大的节日是"开斋节",还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前的一个月(按照回历计算)叫做斋月,在斋月中白天是不可以吃东西的(晚上看月亮后就可以吃了).开斋节当日穆斯林们通常会去墓地给"无生"(去世)的亲人上坟,表示尊重与怀念!   现在很多回族都和汉族通婚,从法律上讲是允许的,但是从民族观念上讲是不可以的,因为从很多方面上都有太大的民族差异,在说了,本身回民就少,如果在和汉族结婚,那就等于基本被汉化了.(长期如此的发展下去回族将被彻底汉化,真的不想看到这一幕!)   我也是回民,从我本身讲我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个回族女孩做老婆(我是天哗的,今年21了,住河西区.)可现在事实摆在眼前,回民太难找了,即使找到了两个人也未必就说的上来,真的太困难了,面太窄了!   我也希望天津的穆斯林们要团结,当然和其他民族也要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

  • 少数民族过元宵节和汉族过元宵节有什么不同

      除了汉族之外,我国还有16个少数民族也过这一节日。   这16个少数民族是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   汉族过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很多,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观社火等等,是一个盛大的狂欢节日。少数民族过元宵节,多数习俗与汉族相随,但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独具特色。布依族的习俗是在正月十五祭奠逝去的亲人,要在坟茔的四周点灯。朝鲜族则有在元宵节喝“耳明酒”,吃“五谷饭”的习俗,预祝风调雨顺、人泰年丰。元宵节是黎族的小年,晚上要杀鸡设家宴,全家大小齐集。

  • 汉族的服装是什么样的

      汉族服装要说传统的是旗袍

  • 为什么汉族衣服那么简单

      原来的汉族衣服是相当繁琐的,战国时赵国的赵武灵王进行了改革,名称叫做胡服骑射。就是学习少数民族穿衣方式和骑马作战,从那时汉族才开始服装改革简化。

  • 汉族的民族服饰真的不能恢复吗?

      你们好像都很有学问的,我是少数民族,对汉族历史了解不多,据我所知,汉族从他诞生的汉朝起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族的先民穿的裤子就像是一个面口袋,是不分叉的,因为汉人的先民生产是农耕,打仗用战车。北方的少数民族就不一样,他们是游牧民族,放牧需要骑马,打仗也需要骑马。后来汉人的祖先也学会了骑马打仗,这时的裤子才开始分叉(不相信可以查查“胡服骑射”),到汉朝的时候沿袭了这些服装,虽然汉朝有汉人了,也穿汉服了,其实汉服也是少数民族的服装,只不过被汉族人拿过来了,汉族人天生的就是拿来主义者。到了唐朝的唐装也不能算是汉族人的服装,因为连李世民都不是汉族人。至于后来嘛,一个朝代一个装束。现在汉族人穿的衣服是民国以后的服装了,30年前北方农村的汉族人穿的裤子还叫笨装裤子,裤子不用裤带,在裤腰的位置卷起来就可以了,裤子掉不下来的,裤子前面不开衩,小便也要脱裤子,就这样的裤子还是参照少数民族的裤子仿制出来的呢。民国时期参照西服创造了中山装,至于现在的衣服嘛,一点汉族人服装的影子都没有,女人穿的裙子、旗袍都是山寨货,连飞机坦克都是山寨的。放眼中国上下五千年,真正属于汉族人的东西太少太少,不过也好,好的拿过来,差的扔出去,中国会越来越发达了,只是有些中国汉族人的优良传统和伦理道德扔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山寨来的西方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实在是太龌龊了。

  • 关于新年的对联

      新年春节对联:上联:牛气冲天度危机 景色九州独秀下联:虎威震世迎新战 风帆四海皆扬 横批:华夏腾飞   新年春节对联:上联:金牛踏雪去兮,接福禄寿喜庆盛世,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下联:瑞虎御风来也,纳春夏秋冬迎新年,祈盼人民幸福安康。横批:国富民安   新年春节对联:上联:吉牛劲,辞旧岁牵走艰难困苦,回首吼,炎黄子孙永享和谐盛世。   下联:祥虎猛,迎新年衔来福禄安康,仰头啸,中华民族永筑钢铁长城。横批:国富民强   新年春节对联:英雄气概如龙虎,祖国江山似画图   新年春节对联:丙部琳琅春馥郁,寅宾璀灿日光华

  • 汉族的民俗民风有哪些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面做成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任,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的粤、闽、皖、鲁、川、湘、浙、苏等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鼎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也有的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穿中山装,城乡男女则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蓝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进入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着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