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禁忌

  • 汉族在中元节烧纸的禁忌 50分

      【【【【避开鬼(精灵、镇尼)的十招】】】】   作者:台湾 刘柏君(索菲亚)     1. 请不要烧纸钱   2. 请不要拜偶像   3. 不要信通灵   4. 不要信算命   5. 不要碰法术   6. 避开清晨与黄昏   7. 有事没事动一动   8. 什么东西都不要   9. 穿背心比较好   10. 拜过的东西不要吃     十招防鬼技能   请不要烧纸钱(TOP10-1)   分类:灵媒之路   这一年多以来,我已经从正式专业灵媒转为无给职顾问,所以总有爱护我的长辈与朋友们会来询问我这方面的问题,先前就是因为问的人多、回答的都差不多,加上如果我每次回答的内容都一样,会对自己很失望---因为会觉得自己很没有创意,所以特别写了部落格,大家可以依照需求选取需要的参考解答,所以近来如果有人问我问题,我会先问:「你有没有先查询过我的部落格?请先读过之后再针对问题提问好吗?」   最近我自己检讨了一下,因为一方面大家反应写得太多字了,常常读过去就什么都忘记了,二方面是我写得太不友善(user-friendly)所以大家查询不到自己需要的关键字,基于社会责任,如果我想到TOP10人们最爱问的问题或最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此与各位分享。   首先,我最想呼吁的就是---「不要烧纸钱!!」   以下稍微复述一下这个脉络:就我的经验,世间上的"鬼"(精灵)最爱吃的食物之一就是「火炭」,也就是燃烧后的灰烬,对于她们来说是最美味的食物,老实说我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吃的?就如同我不清楚植物怎么行光合作用吸收养分一般,总而言之、她们就是爱吃,我只能说我懂得太少,世上智慧太多,很多我们人类都无法窥知,或许有朝一日我们会有智慧去理解吧?   在一般的道场当中,纸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灵媒在为求助信众祭改办事的时候,往往就是用"纸钱"作为与鬼谈判的筹码,贿络他们离开------而这正是"暂时性"的离开,换个角度想,如果你附身在某人的身上,然后那个人就会带你去一个地方「领钱」,收下这些钱的唯一条件是你要出去走走,如果是我、我当然是欣然同意啊!反正等钱光了再去附身就有钱领啦!唉~真希望我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人让我附身一下......所以啦~~坊间许多神坛根本是跟你「用纸钱换纸钞」!好好赚喔..........我有时候也想发行「柏氏纸币」:红色代表长寿、黑色代表除煞、绿色代表健康、黄色代表财运、白色代表灵修、紫色代表恋爱.......婴灵请务必认清孩童图案、超拔往生亲人请认明孝亲图案喔~~可针对个人需要采购,集满十张雷射防伪标签,还可参加「万寿无疆、喜从天降限量金纸大抽奖」~~I will be rich~~   以前去帮别人弄丧事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家属在烧大小银纸,只要是放在灵堂前面,在小铁盆里面围着烧、不要中断,我想这个动作的功效有两种:1.维持灵堂的温暖,你知道的~其实夜晚守灵天气都会很冷,烧个纸钱取暖比较不会感冒;2.维持体力调节,你知道的~整天折莲花和元宝手会很酸,换班去烧纸钱可以让大家保持体力。除此之外,我实在不清楚这些东西要烧给谁?又有何用?   现在要严肃一点了。先前说过烧纸钱的坏处---很容易招惹鬼(精灵),反正你这边有得吃啊!这跟喂养流浪狗的道理是一样的,你不要说你是因为爱心,怎么会变成他附身,不但不帮助你还害了你?当然他害你是他不对,不过对和不对是后世去审判,是你邀请他来的,怎么还怪他不走呢?还有,你以为你烧纸钱他就应该报答你吗?难道你是为了占她们的便宜、期待她们的回馈才......余下全文>>

  • 汉族习俗有哪些禁忌

      汉族群众忌用筷子敲击锅、盆、碗、碟,忌用有裂缝的碗碟、茶具;给客人盛饭菜或沏茶时忌用单手给长辈端送接东西。不能反手和左手舀饭、添菜、夹菜,不能口叼香烟端饭菜,添茶水;忌在客人面前走路;忌和客人谈话、打喷嚏、打呵欠,在客人、亲戚面前打骂孩子。对水源十分爱护,讲究清洁,不能在井、泉边洗脏物。蒸酥盘、酿造和油炸食品时,忌讳生人撞入厨房。长辈或上级面前不能虎担腿(翘二郎腿)、仰趟而坐,妇女坐时须两腿并拢。同桌就餐,不能迫不及待地抢吃、抢喝,坐在上席的长辈不动筷子,下席忌先动筷子;不能把桌子的剩余的肉食、面食带走。忌讳年青人对长辈和庄院的前辈不问话,否则将会惹人笑话,或是笑话父母对儿女教养不够,或没有教养。信件、电话或电报中报喜不报忧。   不能从劳动工具、衣帽和人身上跨过去。短裤凉晒不能挂在人的迎面处。上炕必须脱鞋,不能在灶门口烤鞋袜等物。一些地方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比较浓厚,妇女不与男客同席,妻子不与丈夫同宗长辈同桌吃饭。妇女一般情况下不祭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忌讳从窗户递碗筷。   忌把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这是祀鬼神的方式。一双筷子不能长短不齐。忌用筷子掏牙齿。忌别人夹菜时,伸过去夹另一盘菜或夹菜时自己的筷子翻来覆去、挑食或大口贪吃。   忌讳与客人谈话时随意打断或插话。吃饭时忌讳脱鞋、摸脚趾、伸懒腰,忌暴食暴饮。宴席中有隔席不说话、不问酒和不迟到的讲究。忌在卧室和厨房里吐痰、擤鼻涕。饮酒时不与长辈猜拳,若征得长辈的同意,向长辈敬酒两杯后方可猜拳行令,猜拳时拇指和食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不能同时出数,忌讳掌心向下、或上下抬的幅度过大等习俗。

  • 汉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 汉族有什么特色风俗?

      汉族,现有人口10.4亿多。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松辽平原及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农业发达地区,并散居于全国各地。在中华族的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发展成现在的通用简化汉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面做成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任,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的粤、闽、皖、鲁、川、湘、浙、苏等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

  • 汉族的习俗和节日

      汉族节日: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春节:春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旧俗春节临近,一般人家均买活鱼养在缸内,等到春节时食用,寓意“年年有余(鱼)”或“吉庆有余(鱼)”。除此之外,家家还要剪窗花,贴年画,挂春联,贴“福”字。贴“福”字讲究倒着贴,寓意“福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气氛非常浓。   除夕晚,民间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辞别”,也就是辞旧岁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赶回家,与全家人团聚共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家家都备有丰富的菜品,用鸡、鸭、鱼、肉、海鲜及各种新鲜蔬菜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这顿饭必有鱼(余),预祝“年年有余”。除夕夜一般要守岁,半夜零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饺子,南方人则吃汤圆,不少地区有吃年糕的饮食习俗,寓意一年的好运更比一年高(好)。   春节期间,有相互拜年、馈赠礼物的习俗,人们见面要相互道“过年好”。许多地方还有逛庙会、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等民间活动。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面汤圆。馅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锦、椰奶等。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元宵节之夜,还有猜谜语、观灯等民间活动,更增添了节日热闹的气氛。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由于五为阳数,所以又叫端阳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粽子多为三角形,品种很多,有小枣粽、豆沙粽、火腿粽、咸肉粽等。一些地区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喝雄黄酒,樱桃的习俗。此外,还有赛龙舟的民间活动。   (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人们普遍都很重视这个节日,合家团聚,赏月,品尝各式月饼,吃应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种瓜类等。各地区都有传统月饼,如北京的自来红等。每至中秋佳节,人们争相购买月饼,馈赠亲友,互祝团圆。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

  • 汉族饮食民俗的特点

      只要牙齿咬的动,能消化的,除了极少数的,其它来者不拒,不管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水里游的。。。。

  • “汉族”一词的来源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其源盖出于此。其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明言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其云:“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民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黄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亦即《史记·周本纪》所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关于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说:“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如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所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朱德:《祭黄帝文》,《新中华报》1937年4月5日。)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汉族与东夷集团的族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经过激烈的分化、互动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后,也一举冲破了原始社会的网络,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为商民族。《

  • 汉族葬礼的下 葬

      棺材抵达墓地以后,女孝子们下了车,又痛哭一次。如果是在祖坟里,死者的女眷将给早先死去的先人烧纸,并大哭一场。当地风俗,聘出的闺女三年后不得进入娘家祖坟,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等祭祀节日也只能在街村的十字路口烧纸,只有在送娘家亡人时,才可进入祖坟,并在先人坟前大放悲声,与死去的亲人倾诉衷肠。男孝子则要从祖坟开始,挨着给列位先人烧纸。阴阳或大孝子(长子)下到墓穴内,将墓坑再次进行整理。把随葬的“衣饭罐”、“发财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南北方位的龛内,四角放上柏木、符咒等镇邪之物。墓坑的底部打好“土牛”(为抽取下葬绳方便而在墓内打的土埂),然后,扫去墓内脚印(怕鬼魂记住人脚印跟随回家),将棺木用粗绳拽住平稳地徐徐放下。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测定南北方位,同时还要观看所在墓地与某一山线的方位,直到认为可以为止。如死者配偶已亡,需要“合(ge)葬”,合葬是在旧葬处,旁边按男东女西另开一穴,并将配偶的棺材露出,两棺要放置得一样平,绝不可一高一低,并使棺盖相接,两棺中间铺红布6尺,或者红纸,并放梳子、用小镜照墓穴数分钟后击碎。掩埋时,阴阳在墓穴摆动三圈引魂幡,孝子们不能叫名字,沿着墓边将土一把一把洒向墓坑,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最后将腰里缠的麻辫扔到墓穴内。接着用铁锹往墓穴填土,并在墓穴的后方大材头前插上引魂幡。墓穴填满土,要把坟丘堆成圆状不偏不斜,但不能用铁锹拍打坟丘。填土时,闺女再次痛哭,有的甚至要往墓坑里爬一般,令观者不禁潸然泪下。坟丘堆好后,要把出丧棒按大头朝下小头朝上插在坟丘前面。如果赶上时令,引魂幡和出丧棒可能成活,称为坟树,被认为要荫及子孙后代。接着,再次焚香点纸,并把随棺材拉来的纸火,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墓前进行焚烧,把带来的祭品摆放在墓前。坟丘堆好后,一直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

  • 汉族为什么没有民族服装

      汉族有民族服装,叫汉服,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后面每个朝代都有变化。但是1644年明朝灭亡满清入关后,满人强制汉族剃发易服,造成汉服断代200余年,再加上民国成立后新文化运动的全盘西化,所以汉服也没能系统性的恢复。直到近几年才在中国大陆逐渐复兴,重拾汉家霓裳:     古装电视剧中的衣服是从汉服设计变化而来,服从剧情和艺术的需要,但是绝大多数古装剧中的衣服是非常不严格的,也就是和真正的汉服有很大出入。上图中才算是真汉服。电视剧中比较严谨的近期来看也就是《女医明妃传》,穿衣基本和明朝完全一致。   另外,平时人们提到的唐装和旗袍,是根据清朝马褂和旗袍改良而来,和汉服没有关系,属于满族服饰的改良品。

  • 汉族服饰的汉服特征

      汉服发展悠悠4000余载,上启炎黄,下至明末,谨承周礼,延续道统,是世界少有的传承时间最长的民族服饰。汉服虽历经历朝不断发展,然其基本特征一直保持不变,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服饰。【汉服的基本特征】汉服发展时间如此之长,历代积累下来的款式如此之多,实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那么,汉服究竟有没有较具统一性的特色?如何与清朝至民国以来的满民族服饰相区别?许多朋友对此问题心存疑惑。为此,我特编写了汉服、满服16字歌诀,供大家进行对比:总的汉服特色是:宽衣交领,袖松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对比满服的特色:立领偏(对)襟,小袖盘扣,滚边无腰,上袍下裤但对已经了解汉服基本特色的朋友来说,这个16字歌诀还不够,还不能涵盖汉服的全部特色,故而分男女作了两段歌诀,力图用最少的字数包含最多的汉服元素的内容。目标是你凭着歌诀做衣服,想不做成汉服也难。男女汉服特征及注解如下:端午复兴,即让端午节重新回归我国人民的生活。主要包括:复兴禳解祛除之俗(浴兰汤着汉服、【男服】: 注解轩辕治始合衣裳, [自黄帝垂衣裳天下治开始,华夏服饰都以前襟合围、上衣下裳为特色]周礼百世定服章。 [历代服制都遵循周礼要求,交领衣裳制从来是主流]玄衣纁裳为仪礼, [男服的最高仪服都按周制,交领并且上衣下裳分开,比如玄端]深衣连体更寻常。 [深衣仅次于上衣下裳制仪服,分裁缝合,更加方便,成为男子常礼服]缺胯披衫做便服, [隋唐至明的两侧开衩缺胯袍衫为休闲服饰,礼仪地位低于玄端和深衣]交领盘领主式样。 [从领部形状看,袍衫多为交领和盘领,如长衫、短衫、盘领袍、襕衫]中衣交领露衽边, [中衣都是交领,并且领边略为高出外衣衣领]内外两重好品相。 [汉服讲究“重衣”,至少两重衣,三重更完整,但不是必须]领袖缘边异衣身, [《礼记》对领袖缘边颜色有规定,比较直观地区分了汉服与和服]袖祛覆手松而长。 [袖口宽过腋部且长过手面,区别于清末满装短宽且无袖袂弧度的大袖]出手回肘是正体, [按礼的要求,士人正装袖长需回挽至肘略减]平民也有短衣裳。 [不过普通百姓衣裾较短,袖子较小,袖口刚刚覆手即可]冠巾首服不可少, [始于固定发髻的冠、巾,是汉服的必要组成部分]裤脚套袜靴中藏。 [鞋、靴作为足衣,是和布袜一起使用的]隐扣系腰显风骨, [汉服即便使用扣子,也是放在不显眼处,且不是盘扣而是粒扣]结缨常志汉家郎。 [结缨系带,承古意显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