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无相生听后感

  •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老子]里面有一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也就是说对于一切事物来说,相反的两种属性总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从这里,哲学家会想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文学家会想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物理学家会想到原子核与电子的正负电荷乃至正物质与反物质

  • 有无相生的有无相生

      有表示多,表示大,无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长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第四十章》)这也是道的本质决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老子讲的道、自然,其实就相当于基督教的上帝,更是伊斯兰教的安拉,造就了万物,是自然的化身。但区别在于,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样有人的形体、有灵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也不象安拉那样完全神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宇宙真理。老子认为有与无并不矛盾,是如阴阳、静动一般,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依存转化。有无同出于道,有与无,兼有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义。(1)有与无就象东方与与西方那样相反相成,而不是相互否定。(2)由有而见无,由无而见有,有无相互对照。(3)任何事物在变化过程中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有与无相继替代与变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无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可以转化为无,无可以转化为有。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面之间亦可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有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道自身的表现,所谓有与无都只是关于道之存在形式的描述而已。

  • 对于老子的《有无相生》有什么感触

      这一章是老子道德经中经典之最了,他就用几个字而完全的阐述了”善,恶“之分,后面几句的难易相成,长短相型,高下相盈都是衬托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的时候,那么,此时的恶念就产生了!同意,皆知善,那么不善之念又开始萌芽。老子在本章介绍了比较的方法,指出比较要有参与比较的两个方面:本体和比较体。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方面:比较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载体或者说比较的空间,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宇宙的逻辑产生同一性,从而从逻辑上再造宇宙,解决宇宙的起源问题,除此以外别无他法。这种方法应当被纳入科学的范畴。以为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找到宇宙的始点是不切实际的。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方面,宇宙的诞生是早于人的出现而出现的现象,属于人不可能看到的现象,这就好比每一个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的诞生过程,更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父母的诞生过程一样;第二个方面,人不管使用任何实验的手段,都不可能在整体上消灭或再生人本身赖以存在的宇宙。这些简单的理由表明,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注定不能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属于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范畴,其后才属于(理论)物理学的范畴。 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

  • 道德经、坛经和易经哪个更适合普通人看

      先看吧 然后再看其他的 看需要很深的佛理 看需要对中国的儒家 有深层次的了解

  •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项是道家学派的观点,B项是朱熹的理学观点,C是心学王阳明的主张,D是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的主张,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相符合。

  • 老子·道德经前十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4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   1 不尚贤,使民不争。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1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1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2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3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3。   译文   1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2 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   3 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1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2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3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第六章   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3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1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   2 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   3 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第七章   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1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2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   3 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第八章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1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4 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第九章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3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4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5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1 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   2 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3 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   4 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第十章   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2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3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4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5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6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7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1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   2 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   3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   4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5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   6 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7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 道德经中有与无的关系

      这可是说我民族特有的智慧,同然流芳千古,万世不绝之所在。   那好,我们的祖先把认识看成从不知道(无)到知道(有)的过程。无论老子和孔子,到后来的宋明理学都是这样认为的。   那么在宇宙上我们祖先不知道最早的本源是什么,就说它是“无”,就相当于先是无极发展到太极贯通这个矛盾过程,本质上就是勉强叫它“道”。   在“绝对精神”这一层上可以说:无与有是辩证统一的。   所以“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比如现在科学家就说宇宙形成于大爆炸,这不是“无”吗。“有”是宇宙生成后宇宙万千现象,也就是我们感觉上看得见的现象。   无是有的事实来说明无的存在,有是无的事实来说明有的存在。   无是有的意义,有是无的意义。

  • 比论语和道德经还早的国内文学作品有那些?

      《周易》   《周礼》   《仪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合称为“三礼”,但是礼记的成书时间是战国到西汉)   《诗经》   《尚书》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PS:以上著作除去《诗经》 包括《论语》 《尔雅》《孟子》《孝经》是儒家著名的13部经典 合称“十三经”

  •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答案A基础识记内容,具体见答案。

  • 世界名曲的听后感

      音乐赏析: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命运交响曲》可以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但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   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   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那是痛苦的哀伤!   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这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   《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于1805至1808年。《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