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饮食文化

  • 汉族,朝鲜族,藏族与傣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

      baike.baidu.com/view/2717.htm 汉族 baike.baidu.com/view/2743.htm 朝鲜族 baike.baidu.com/view/2700.htm 藏族 baike.baidu.com/view/4093.htm 傣族

  • 纳西族的饮食文化?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 关于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以上

      什么时候要,我可以。

  • 傣族的特点有哪些

    去年我去过傣族之乡——孟定,我在哪里待了一个月,与当地的村名閒聊天,知道一些傣族的风俗传统。泼水节就不用说了。首先说哪里的经济条件还可以,村里有的房子盖的跟别墅差不多,很漂亮。也有很多老房子,虽然矮小,但也是砖瓦结构,很有韵味。跟佤族人一起聊天,佤族人的特点是面板黑,跟傣族是邻居,佤族人说傣族人婚姻观念不强,结婚不要找佤族人。这点我后来也是得到印证的,我跟傣族人喝茶閒聊,知道傣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傣族男孩女孩十二岁,十三岁就按当地风俗定婚,到十八九岁还没物件,就是一光棍了。当地的计生政策很松,一般夫妻批生两个孩子,不论男女,如果再超生一胎,罚三五千元。他们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就他们自己说,两个人合得来就一起生活,合不来就各找各的,至于孩子归谁,谁愿意带孩子谁带。

  • 谁知道朝鲜族饮食文化的起源?

      朝鲜半岛据说有五千年历史,但是因为缺少直接证据,中国以及日本史学界并不予以承认。朝鲜历史根据传说最远可以追溯至檀君建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传说记载于《三国遗事》之内。 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韩国和朝鲜史学家猜想朝鲜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北部而衍变而来,从公元前4世纪,在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据汉许镇《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商书.说明》记载有“欲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能用盐来渍梅烹饪用。由此可见,我国的盐渍菜应早于《诗经》,应起源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   由此可以推断朝鲜族特色泡菜起源于商末周初时期。朝鲜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13 世纪时,朝鲜人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 1441 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

  • 傣族服饰的相关区别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傣族服饰的相关区别: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   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   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傣族男子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傣族的新年习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鼎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 傣族有什么特点?

      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傣族有114213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临沧、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华坪、大姚、禄劝、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腾冲、龙陵、沧源、江城、河口、西盟等30多个县也有傣族散居或杂居。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肥沃的河谷平坝。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这些坝子海拔均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灌溉便利,宜于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土壤多红壤土、棕壤土、黄壤土;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终年不下雪,仅有轻霜期30余天;雨量充钉。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5月—10月,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傣族聚居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人所共知,森林覆盖率占全州面积的57.14%,德宏州森林覆差率占全州面积的46.02%。森林中楠木、柚木、黄栗、恍榔、松、杉、柏、桧等名贵木材,随处皆有。傣家人喜植大青树、贝叶树、菩提树、摈榔树、椰子树、芒果树、牛心果、缅桂花、竹和黑心树(薪柴)于庭园四周,使傣族村寨成为名符其实的花果园。此外,荔枝、龙眼、柑、橘、杨梅、橄榄、柠檬、西瓜、香蕉、菠萝等水果种类繁多;天冬、乳香、红花、砂仁、野三七、龙胆草等名贵药材享誉中外。西双版纳还是亚洲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铜、铁、金、银、镍、铅、锡、水银等矿藏资源很早以来就被傣族人民发现利用。德宏还盛产宝石、玉石、绿柱石和水晶等特种工业原料。     西双版纳是我国境内有野象出没的地区,有250余种动物生活在这里,珍贵的有虎、豹、熊、麂、飞龙、穿山甲、长臂猿、金丝猴、独角犀牛、白鹇鸟、长嘴犀鸟、双角犀鸟、孔雀等等。     傣族属于古代越人族属,秦汉时期,傣族先民被称为“滇越”和“掸”,并建立了已知的第一个政治组织“掸国”,公元1世纪掸人进入阶级社会,掸国首领被汉王朝封为“汉大都尉”。唐宋时期,傣族先民因有饰齿文身习俗,被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

  • 谁知道波兰饮食文化的历史吗?

      0  波兰人的饮食习惯与其他东欧国家大致相似。   1 具体而言,波兰人主要吃西餐,口味清淡,不喜欢吃油腻和;辣味。对煎、炸、烧、熏、卤制的菜肴比较喜爱,爱吃鸡、鸭、羊、猪、牛肉的鱼,且多爱用黄油制作。他们一般常爱吃的主食和副食有烤肉、酱牛肉、肉沙子、拌香鸡、生菜炒拉子、波兰冷鱼、鸡丝豌豆汤、奶油菜花汤、红汁素菜汤、牛奶面条汤、肉杂拌汤、奶油番茄汤、清汤饺子、串烤羊肉、煎茄盒、牛肉片少司、煎鸡饼、番茄猪排、煎牛排等,喜欢吃奶酪做的各种点心、蛋糕、西饼、冰激凌和水果。   2 波兰的“巴扎斯”(一种红菜头汤)是很受欢迎的美味菜汤,食用时如佐以香肠、卷心菜、土豆、酸奶油和黑面包,更是其味无穷。波兰的特色菜有奶油浓汤配小龙虾、炸牛肚、熏肉、德式泡白菜、奶油烩兔肉、烤鹿、熏火腿、熏猪腰等。   3 波兰人也喜欢吃中餐,他们感兴趣的菜肴有果汁桂鱼、中式牛扒、白鸡、挂炉烤鸭、软炸里脊、棒鸡、元葱牛肉等。   4 波兰人爱喝啤酒、密桃酒、葡萄酒。饭前惯饮烈性酒,饭后饮甜酒或醋酒,而且酒量较大。他们常饮用的饮料有咖啡、红茶、牛奶等。   5  波兰人不大喜欢吃虾等海味,也不大喜欢吃酸黄瓜及清蒸食品。他们不吃猪、牛、羊、等动物的内脏(肝除外),吃饭时忌席位设为单数,尤其忌讳十三人同桌共餐----------   在餐饮界作为新兴的菜肴和烹调技术的波兰烹饪,一直在不断地改进。从12世纪开始,波兰就处在东方到欧洲和斯堪的纳维亚的香料之路上,克拉科夫城外的维利奇卡盐矿也是从那时起进行开采的。   16世纪时,意大利公主博娜▪斯弗查嫁给了波兰国王齐格蒙特▪斯特雷,将意大利人喜欢的番茄、菊苣、芦徇当然还有通心粉引入波兰。   17世纪通知波兰的国王扬▪索别斯基娶了一个法国妻子,她讲煎蛋卷和各色法国特色的东西带到波兰。   1683年,扬▪索别斯基在维也纳打败了土耳其人的一个意外结果是,他把从土耳其人丢弃的营帐中缴获的战利品咖啡带到了波兰。奥匈帝国皇帝也赠送给波兰一些马铃薯种子。   17世纪时,波兰—立陶宛大公国是除俄罗斯之外欧洲最大的国家,幅员辽阔,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像饺子这类的菜也纳入波兰人的食谱中。【笔者留学期间曾品尝过土豆泥馅儿的】众多的犹太人社区也为丰富的波兰菜系做出了贡献。   古城克拉科夫市场广场上的熟食店   比较起中国的肉食制品,波兰的熟食价格合理。价格以当地货币兹罗提/公斤计算,   

  • 傣族舞蹈服饰的特点

      服饰特点:上半身是露脐的背心,下半身是窄的长裙。   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珐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 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