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姓的由来

  • 关于姓任的由来

      任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俯》中排名第58位。此姓氏(??)在韩国亦有分布。起源 出自黄帝的子孙,为天子赐姓。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这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出自风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任,为风姓之国,太昊之后,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裔便以国为氏。出自薛国。出自远古妊姓。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也有任姓;直到现在的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 历姓的由来?

      我姓黎 (我爷爷他们说 老家是山东的) 我家是吉林的 我听家里的老人说 原来清朝(两百多年前) 一个姓什么的忘了 有哥鸡个 好像是在官府里犯事了 后来就跑了哥三个 个改一个姓   分别是 《黎》 《吏》 《历》   我们黎姓这一支 在闯关东的时候走散了 我太爷爷 还把家谱弄丢了   我太爷爷 国 字辈   我爷爷 长 字辈   我爸爸 向 字辈

  • 兰姓氏家族的由来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02位。兰姓人口约104万。百家姓没有兰姓,只有蓝姓,现实中真正的兰姓很少,很多兰姓是蓝姓的简化造成的。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 姓匡的由来,

      匡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之家臣句须,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有个家臣名叫句须,后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乡长垣西南部,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城匡庄),即为匡邑的最高行政长官,史称其为匡句须。传到句须的孙子,便以祖父居官地名为姓氏,称匡氏。  到了北宋初年,匡氏族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皆改匡氏为主氏。到了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赵佶认为民间百姓中竟然有“主”氏,甚为不妥,遂又下令所有的主氏皆改为康氏,是为湖南濛衡康氏。   北宋王朝灭亡以后,有的康氏族人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匡氏源流记载于湖南衡山《濛衡康氏十修族谱》中。今匡氏族人大多尊奉匡句须为得姓始祖,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qiāng(与枪同音)。其后代有汉朝丞相匡衡。   源流二   源于上古匡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于一个叫匡国的部落(今湖北省东部),建立侯国,是为匡侯。   上古时期有一个古匡国,故址在匡山脚下,汉朝时期称广济,即今湖北省黄冈地区的武穴市一带。   周武王灭商时,古匡国亦被灭亡,故匡侯的王族后裔匡俗兄弟七人迁居于庐山(今江西九江庐山南障山),结庐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后裔子孙中,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庐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现的匡氏族人。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匡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初期,郑国有个邑地称匡邑,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沟县,其时在当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匡氏。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魏国匡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睢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巫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匡,亦称巫㑌、巫尩,也就是巫医,是商、周时期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巫师。在巫匡、巫㑌、巫尩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巫匡氏、巫㑌氏、巫尩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匡氏、㑌氏、尩氏、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 明姓的由来

      明姓的起源   姓氏:明   祖宗:明氏   分类:以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谯明氏。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 由的,因为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看重,是谯明氏的后裔,为“四佐”之 一。明由的后代便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所以得到明姓。   2、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虞国公族的后代。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 子名叫视,字孟明。是一个将军。取得过很多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晋 国的军队,为秦国的西部称霸打下了基础。孟明死后,他的后代就用 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后来改姓明。成为明氏的一支。   3、出自北魏时的鲜卑族。北魏时候由一支鲜卑族姓斗眷氏,孝文 帝迁都洛阳的时候改姓明。   4、由旻氏改明姓。元末的红巾军领袖本来叫旻玉珍,后来因为信 奉明教而改姓明。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也改姓明。   郡望:   1、吴兴郡:三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 一带。治所在乌程。是今天的浙江省吴县。   2、平原郡:西汉的时候开始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平原 县一带。   3、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廉慎堂:晋朝时期有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开始的时候任 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 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 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迁徙分布   未知。   一 姓氏源流   明氏的起源有四:   1 出自谯明氏。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   由的,因为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看重,是谯明氏的后裔,为“四佐”之   一。明由的后代便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所以得到明姓。   2 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虞国公族的后代。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   子名叫视,字孟明。是一个将军。取得过很多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晋   国的军队,为秦国的西部称霸打下了基础。孟明死后,他的后代就用   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后来改姓明。成为明氏的一支。   3 出自北魏时的鲜卑族。北魏时候由一支鲜卑族姓斗眷氏,孝文   帝迁都洛阳的时候改姓明。   4 由旻氏改明姓。元末的红巾军领袖本来叫旻玉珍,后来因为信   奉明教而改姓明。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也改姓明。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1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   一带。治所在乌程。是今天的浙江省吴县。   2 平原郡:西汉的时候开始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平原   县一带。   3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1 廉慎堂:晋朝时期有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开始的时候任   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   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   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 姓游的由来?

      游姓的得姓始祖是故子游,考证于《元和姓纂》一书。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才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春秋时代的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传,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

  • 兰姓辈分是怎么排的啊???

      你是什么辈分的???我们现在是,树,正,家,

  • 党姓的由来?

      一 姓氏源流   党姓的源流有四:     1 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全族的子孙,所以历史上   称党姓出自夏的后代。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2 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封邑   于上党(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党作为他们的   姓氏。     3 出自任姓。鲁国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后裔,   因为被封于党,所以也称为党姓。     4 源于项羌族。项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根据《广韵   》的记载,党姓本来是西羌姓,后来改为党姓的。     二 迁徙分布   党姓的望族居住在冯诩(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冯翊郡:根据《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的记载:党氏望   出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   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三国魏将左冯翊改为冯翊郡。相当   于今天的陕西省韩城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的地区。   堂号:   忠武堂:宋朝党进,因为征伐太原而有功劳,所以他被任命为忠   武军节度使。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实;。     四 历史名人   1 党还醇:字子贞,明朝时期三原人。天启年间进士,知休宁县   令。他勤于工作,处处为民着想,政绩很好。崇宁间,清兵攻击,他   守住城堡,英勇抵抗,但是最后因为援兵没有及时赶到,城被攻破,   他自己也因公牺牲。     2党崇雅:明末清初宝鸡人。天启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崇祯   年间,李自成在四川造反,因为党崇雅在朝廷上的言论失当,被定为   从贼罪,被革职。明亡清初,顺治年间授以他原来的职位,累升到国   史院大学士,加太保。兼太子博。后来因为年老体衰而退休。     3 党茂:祈州人,明代武功知县。     4 党进:宋代武士。     5 党祺:宋代进士,他的文章很有名气。     6 党湛:清朝名士,同州人。常言:“人生须做天地间第一等事   ,为天地间第一等人。”所丹号为“两一”。

  • 迟姓的由来

      迟(chi)   (1) 商代贤人迟任的后代,以迟为氏。   (2)南北朝时,北魏尉迟氏一部分改为迟氏。   郡望:   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格言:传求旧善政播维新 。上联说商代贤人迟任,盘庚迁都至亳时,作诰书晓喻百姓,曾引用迟任的格言:"人惟求旧(用人要找熟悉其性格、能力的老人);器非求旧,惟新(用器物则要找新的)。"下联说南朝时迟昭,官淮东太守,锐意维新,颇有善政。   《尚书》中记载,商代有个贤者叫迟任,这是迟姓的最早记录。东晋时有个太守也姓迟。以后史书于迟姓,尽于绝笔。   尚有迟歧祥,迟九锡但不知道其详细情况,迟浩田。   一、寻根溯祖   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镝余堂"、"忠武堂":唐朝时有鄂国公尉迟敬德,战功累累。有奸臣说他要造反,太宗问他,他回答说:"臣从陛下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随陛下身经百战,现在留下的,是枪刀弓箭里面捡回来的一条剩下的命。现在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吗?)说罢,就脱光衣服往地下一扔,要太宗数数他身上的伤疤,太宗留着泪抚摩着,安慰他。他卒后谥忠武。   【郡望】   尉迟复姓望族居太原。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三、历史名人   尉迟敬德:唐朝人。隋朝末年,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曾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从太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说:"臣妻虽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国公。   尉迟胜:唐朝于阗王珪长子。少嗣位,天宝年间来朝,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卫将军。与高仙芝击破萨马播仙,加银青光禄大夫。至德初命其弟曜领国事,自率五千兵赴安禄山之乱,萧宗待之甚厚。广德年间拜骠骑大将军、于阗王,令回国,尉迟胜固请留宿卫。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 尉迟迥:北周蜀公。他素有大志,好施爱士,为时人所颂。   尉迟乙僧:唐代画家。与其父尉迟跋质那(画家)皆以善画闻名,有大

  • 畅姓的由来

      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寻根溯源 畅姓出自姜姓。据《风俗通义》、《陈留风俗传》所载,畅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为公族之后。   得姓始祖 吕望。即姜尚,字子牙,初隐于渭滨,周文王猎于渭水遇之,与语大悦,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在辅佐文王、武王灭商伐纣的过程中,吕望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一、制定恭顺事殷,麻痹商纣的策略;二、采取争取与国,翦除商朝羽翼的步骤;三、鼓舞士气,严明纪律;四、牧野之战,亲自受命突击。辅佐武王完成灭商大业后,吕望被列为首封,封于齐,定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成为齐之始祖。齐有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时,齐之公族一支为别他族,改称畅姓,并尊吕望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畅姓发源于春秋时的齐国,历桑海桑田,世事变迁,渐在洛水之北的河南郡和河北、山东、河南间地的魏郡形成大的聚落,其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畅姓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进入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两代,畅姓河南郡望仍存,而魏郡的治所临漳由于几度焚于战火,畅姓不得已徙奔四方,一支迁入表里山河的山西,在晋南的河东郡落籍,中唐时期以一首与王之涣同名的诗《登鹳雀楼》享誉诗坛的畅当便是河东郡人,该诗与王诗俱为情景交融的好诗,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南宋偏安江南后,加之宋末蒙古铁骑践踏江南,畅姓人不堪战火之苦,或谋生,或逃难,或仕宦渐散居于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省。明初,山西畅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北京、陕西、河北、河南等地。明清两代,畅姓繁衍之主流依旧在北方,后伴随走西口,闯关东等各种自然移民运动,畅姓渐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南各地。   如今,畅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西、河南多此姓。?   郡望堂号 畅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①河南郡,汉改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原阳等地;②魏郡,汉代置郡,治所在邺县(故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武安以南、涉县以东,山东冠县以西,河南滑县以北地区。   堂号:“河南”、“舒乐”等。   宗族特征 ①畅姓史传名人不多,但多出类拔萃者。②畅姓始祖吕望深谙文韬武略,为劝文王不贸然攻商,曾以一段非常精彩的语言来劝说他:“鸷鸟将击,卑身翕翼;猛兽将搏,俯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录此与畅姓子孙共勉。   名人精粹 畅曾:西汉人,传撰有《水德经》。畅惠明:南朝齐学者,撰《论语义》十卷。畅璀:河东(今山西夏县)人,唐代大臣。乡举进士。玄宗天宝末,安禄山奏为河北海运判官,历三迁而任大理评事。曾被郭子仪辟为从事,肃宗时拜谏议大夫。代宗广德二年,为散骑常侍、河中尹兼御史大夫。永泰元年,与裴冕等待制集贤院。官终户部尚书。其廓落有口才,好谈王霸之略。畅当:畅璀子,唐代诗人。擢进士第,德宗贞元初为太常博士。昭德皇后卒,当议太子服期,请循魏晋制,太子遂以卒哭除服,心丧三年。官终果州刺史。工诗,有诗集。畅悦:河东人,唐代官吏。德宗贞元初为尚书左丞。三年,出拜湖南观察使。四年,自太子左庶子,拜桂管观察使。卒于镇。畅 :唐代画家,善画山水,似李思训。其子畅明瑾亦工画,成就超过父亲。畅大隐:洛阳人,宋代学者。曾事程颐。《程氏遗书》二十五卷,即其所记。畅师文:南阳(今属河南)人,字纯甫,号泊然,元代官吏。许衡弟子。与姚燧、高凝相友善。世祖时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累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历官皆有惠政,以翰林学士卒,谥文肃。有《农桑辑要》。畅讷:南阳人,元代学者。有诗名,曾校注《地理指掌图》,仕为汴幕官。畅宣:明代官吏。官泰安知县,有循声,以母忧去。民颂于副使,以闻,仁宗命服阕还任。宣德元年,服阕,吏部以请,宣帝命依先帝命还任。畅亨:山西河津人,字文通,明代官吏。成化十四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二十五名。由长垣知县擢御史,巡抚浙江。岁饥,奏罢上供绫纱等物。弘治元年,又请罢温、处银课,欲置镇守中官张庆伏法。为庆所构,谪泾阳知县。畅华:陕西陇西(今属甘肃)人,字子实,明代官吏。正德十二年进士,中第三甲一百六十七名。初授无锡知县,历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后于福建司员外郎,决狱多所平反。嘉靖九年,升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河东道,弭盗安民。在职三年,以年近六十,乞休去。畅悦:河南孟津人,清顺治三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九十五名。畅泰兆:河南新乡人,清康熙十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七十八名。畅云松:山西祁县人,清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三十九名。畅于熊:河南新乡人,清雍正二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二百一十二名。畅曾羽:山西河津人,清雍正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五十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