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节日吃什么

  • 维吾尔族节日的来历及特点

      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 维吾尔族都有什么节日!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 维吾尔族的节日是什么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 维吾尔族的特点?

      分布区域: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     人口: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882.35万人(2003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     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历史:“维吾尔”含有“团结”、“联合”的意思。历史上曾有“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的音译。     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5世纪称铁勒。唐初称“回纥”。贞元4年改称“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的农业,同时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于田、疏勒、龟兹等古国的土著居民和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族,还有以后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至13世纪初,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儿”,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民族。     生产方式: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人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饮食:维吾尔人以面粉、大米为主食,日常食品有馕、奶茶、薄皮包子等。     文化: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如《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     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宗教: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拜火教)和佛教,从公元10世纪初起初步改信伊斯兰教。     服饰:过去维吾尔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头戴小花帽。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服装也在维吾尔人中变得流行起来。     婚俗: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说媒、订亲仪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礼、订婚仪式、尼卡(宗教仪式)和婚礼几个阶段。婚礼极为隆重和热烈,男女双方家中都要请客,客人赠送礼品,婚礼一般举行三天。

  • 维吾尔族节日的开斋节

      维吾尔族节日 -开斋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10 月1日,又称拉玛丹节,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   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伊玛目宣讲教义。   教法还规定在节日进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为:   ①拂晓即吃食物,以示开斋;   ②刷牙;   ③沐浴;   ④点香;   ⑤穿洁美服装;   ⑥会礼前交“菲土尔·赛德盖”(开斋施舍);   ⑦低声诵念赞主词。

  • 维吾尔族的礼仪

      维吾尔族礼仪、禁忌   饭前洗手。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之食。不能随意走向灶台。饭要吃净,碗中不要剩食物。禁吃狗肉、猪肉、驴肉、骡肉。自然死亡的牲畜一律不吃。未经念经宰杀的牲畜和家禽禁食。依着忌短小,上衣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亲友相见,相互问候,互道“赛俩木”,然后双手摸须,恭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问候完毕,双手抚膝,躬道别。接受物品要用双手。在麻扎(墓地)和清真寺内,在涝坝和伙房等地,禁止小大便和随地吐痰,禁止携带污浊物品。   待客礼   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热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当客人来他们家里作客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客人来到后,主人在门口热情迎接,热情让座和互相问候。 款待客人的第一个程序是请客人喝茶。在喝茶时,要端出馕、方块糖、冰糖、葡萄干、杏干、瓜果及自己制作的各种小点心和饼干。   待客的茶是新烧的,有条件的还用大碗奶茶招待,他们还喜欢把馕掰碎放在碗里,让客人吃好喝好。   喝过茶后,还要做饭招待。用什么样的饭来招待客人,是根据不同的客人来定。如果远道而来的客人,常做"玉古勒"(银丝擀面)来招待,这饭有面有汤,吃了利于解除疲劳;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来做客,常常根据朋友们的口味来做各种饭食招待。除此之外,常作包子抓饭、油炸包子、拉条子或炒菜来招待。一般招待客人很少用一种饭菜,而是三、四种以上,让客人既吃到干的,也能吃得稀的,品尝到各种风味,让客人满意。   吃过饭后,进行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用烧茶或用水果。真是服务周到,显示出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诺肉孜节,库尔邦节,肉孜节

  • 维吾尔族梦到什么后会去净身

      吉凶指数:98   通常来说做梦梦到老公,都是出于对老公的爱和关心,或者是希望得到老公更多的爱,更加细致入微的体贴照顾。老公是与自己相亲相爱的人,能够同吃苦共患难生活一辈子的亲人。梦见老公也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   梦见老公要娶别,倾诉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哦!这两天的心境比较乱呢,也许是最近变化太多的缘故吧!你总想找个人来说说你的苦恼,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出个所以然来。平心分析一下,倾诉固然能促进交流、增进感情,但适当保持自己的隐私也是需要的。身边的人和同学,虽然也有可能成为你的交心的朋友,但自己的秘密还是看清楚了对方的人品之后再做交付的决定。   梦见老公要娶别,所代表的号码是21。   以上是梦见老公要娶别的相关梦境分析。

  •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饮食文化——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喜欢吃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饭(用大米、羊肉、清油和胡萝卜等做成)、馕(特制火坑中烤出的面饼)、拉面等。饮料一般喝茯茶,也有喝砖茶的。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奶茶喝。   抓饭:   原料为大米、羊肉、葱头、胡萝卜和植物油。先将羊肉放入锅用清油炒,稍后放入葱头、胡萝卜丝,加盐、孜然等佐料后一起炒,加适量水,再将洗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用文火焖熟。   烤羊肉串:   最常见的一种制作方法是,将上好鲜羊肉切成大 小均匀的薄片,拌以葱头未、黑胡椒,腌制约半小时,穿于铁扦 (或木签)上,在特制的烤炉上烤,并上下翻动。快熟时,再往羊肉串上撒以适量的孜然粉、精盐和辣椒粉。其味咸辣、孜然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烤羊肉串时忌用明火。一般以优质无烟煤 (或木炭)做燃料,烤肉时,点燃炭火,稍后待烟尽火旺时,再将 羊肉串架在烤炉的槽上烘烤。   烤全羊:   其制作方法是,选用肥羊,宰杀后剥皮,去其内脏及蹄,用一根钉有大铁钉的特制木棍贯穿羊身,并将羊脖子卡在铁钉上,然后用面粉、鸡蛋、精盐、姜黄、胡椒粉、孜然粉等配料调制成的汁均匀涂遍羊身,放入专用的馕坑中,盖口焖烤约1小时左右即熟,全羊呈黄色。   薄皮包子:   将羊肉、羊尾油切成丁,配以葱头未、孜然粉、精盐、胡椒粉等佐料调制成馅,包入擀得很薄的死面皮,上笼蒸熟, 晶莹透亮,常与抓饭一起食用。   馕:   馕是维吾尔族餐桌上的必备食品,其种类达50多种。呈圆形,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同时根据不同口味配之以芝麻、葱头、鸡蛋、植物油、黄油、牛奶、盐、冰糖等原料,有发面和死面两类。烤馕的炉具用粘土做成模子,呈罐形。有的是用小号水缸打掉底部,倒过来, 四周用砖垒齐。烤馕时,先点燃木柴或煤,待烟出尽,坑内到达一定温度时,往坑壁洒少量盐水,将生馕贴于坑壁加盖封口,片刻即熟。   “艾克曼”馕:   中间薄边厚,中间有许多花纹,直径30厘米 左右,大的可达50厘米,为馕中之最。   “托喀其”馕:   直径约5厘米,厚约1厘米,面中和有牛奶、清油或羊油、酥油,吃起来脆酥可口,为馕中最小者。   “格尔黛”馕:   亦称“窝窝馕”,厚约5厘米,表面光滑晶亮,外脆内酥。   “西克曼”馕:   将冰糖水均匀地涂在馕的表面,烤熟后结有透亮的冰糖晶体,甘甜酥脆。   “果西”馕和“果西格尔黛”馕:   意为肉馕和“肉窝窝馕”。其制作方法是, 将鲜肥羊肉切成丁,佐料以葱头未、精盐等,掺进发面和匀,烤 制而成。   “喀克玛”馕:   死面,和油。一层面涂一层油拧在一起, 擀薄后烤成,具有香、脆、酥等特点,久放不变质。   拉面:   亦称拉条子。用面粉和面,拉制成圆条状,并由此而得名。做拉面要掌握好和面和技制两个环节。和面时要放适量的盐水,对用盐量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拉面的质量,所以要恰到好处。技术成熟的厨师一次一把子可以拉几公斤面。拉面常用的配菜是过油肉、青椒炒羊肉、圆白菜炒羊肉和芹菜炒肉等。   炒面:   炒面的制作方法是将和好的面揪成约两厘米见方的面片下锅过水,或把过水的拉面切成3—4厘米的小段,和羊肉、葱头、西红柿、青椒等爆炒,其风味与拉面又迥然不同。   烤包子:   将半肥的羊肉切成丁状,配以葱头未、孜然粉、胡椒粉等调制成馅,用擀成很薄的死面皮包好烤制而成,烤熟后其色泽黄亮,肉嫩味鲜。   36》彝家传统名吃精粹   彝家饵块:   “云南十八怪,粑粑当饵 ,鸡蛋拴着卖,背着娃娃谈恋爱……”每当担及饵块,不由自主地便会在耳边回响起彝家小孩常挂在嘴边的这个顺口溜。饵块是云南彝族普遍喜爱的食品。每当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余下全文>>

  • 维吾尔族的来源?

      维吾尔族的历史     一.名称的演变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是今天汉文对“UYGHUR”一词的音译。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汉文献对维吾尔族的称谓,在书写上,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公元4世纪 《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一词,是至今所看到的对“维吾尔”的首次汉译写法,同时期还有写作“乌护”或“乌纥”的。     到6-7世纪的隋、唐之际,汉文献多把“维吾尔”写作“韦纥”。对此,《新唐书回纥传》说:“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唐朝中、后期,又写作“回纥”,据说是韦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脱离突厥统治后给自己新组成的联合体所定的汉文名称。     788年(唐朝德宗贞元四年)时,回纥统治者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把“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王朝同意后正式 启用,从此一直到13世纪70年代(元朝初年),汉文史籍又写作“回鹘”。     元、明时期,汉文史籍一般写作“畏兀儿”,有时也写作“畏吾儿”。     17世纪中期清朝统治全国后,因为内地人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而维吾尔族这时已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汉文史籍中多把维吾尔族称为“回”、“回子”或“回民”。不过,为了与同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相区别,有的文献中便根据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这一特点,称为“缠回”。     同时,又因为维吾尔族在清朝统治新疆前已经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个别汉文献中也把维吾尔族写作“土回”,而把后来到新疆生活的内地回族称为“汉回” 或“客回”。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根据各族人士的意见,多次讨论,决定废除以前对维吾尔族的各种汉文写法,统一用“维吾尔”这一名称。关于“维吾尔”一名最初的由来和含义,中外史籍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今天大多数专家学者、包括著名的维吾尔族专家学者,都认为“维吾尔”一词的含义应该是“联合”、“同盟”、“团结”,这比较符合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历史沿革     远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在东从大兴安岭、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生活着众多的以游牧为主的人群。他们那时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阶段。对此,汉文史籍当时统称为“狄”或“北狄”有时也统称为“胡”。     到公元前后的秦、汉时期,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为兴起的匈奴统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东西,到贝加尔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汉文史籍多称他们为“丁零”。     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史籍又多把他们称为“铁勒”、“敕勒”等。     其实,“丁零”也好,“铁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已。还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种高大的两轮车,因此一些汉文史籍又形象地称他们为“高车”。     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中,许多就是后来形成回纥、回鹘、畏兀儿乃至维吾尔族的重要最初来源。     新疆和平解放后,在农村实行了减租反霸运动,随后又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底,在全区基本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广大维吾尔族农民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获得了空前的改善。在这同时,城市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顺利地进行,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1953年起,新疆先后建立了九个民族乡、七个民族区、六个民族自治县和五个民族自治州。在此基础上,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