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有什么节日

  •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哪些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节日主要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10 月1日,又称拉玛丹节,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或“血祭”。维吾尔民族的古尔邦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节日气氛特别浓郁。 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将太阴历12月10日定为伊斯兰教的节日之一,这个日子恰恰是麦加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这样,古尔邦节逐渐成了从11世纪初开始改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

  • 维吾尔族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和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节日风俗。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古尔邦节。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过肉孜节。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诺鲁孜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对他们来说,每年3月20号到22号的诺鲁孜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诺鲁孜节的仪式在20号的黎明开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跟着,人们就要做"诺鲁孜饭"(就是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稠粥)。从当天午时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等到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也就开始了。 诺鲁孜节是伊朗和中亚的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

  • 维吾尔族的星期五是什么节日

      不是节日 星期五就怎么说呢 星期五中午穆斯林有做一个特殊礼拜 做礼拜懂吧 就做一个的特殊的礼拜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 所以你看起来好像过了节一样

  • 回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民俗风情有什么不同

      回族:语言,样貌等方面与汉族一致,区别只是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突厥系民族,语言为属于突厥诸语言东南语群的维吾尔语,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突厥系民族,与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哈萨克人为同一民族.语言为属于突厥诸语言西北语群的哈萨克语     维吾尔族风俗介绍   服饰   男子穿长袍,称为"袷袢",右任斜领,无扣,腰系长带。农村妇女多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城市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男女喜戴绣花小帽,称为"朵帕"。女子还喜爱耳环、手脱项链等作为装饰品。男女均喜着皮靴。   花帽   新疆花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维吾尔语音译为"朵帕"。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均喜戴花帽。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缀纷而成。花帽的式样,花色不仅因民族而异,且有地域差别。不过各种花帽均具有精巧美观、绚丽多彩的特点,只看一眼也会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礼节   维吾尔族的礼节与宗教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民之间的礼节表现了平等、友爱、敬老、爱幼的精神,劳动人民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对老人十分尊敬。妇女中还有长者亲吻晚辈的礼节。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带有等级性的、封建的礼节逐渐消失了,体现着平等友爱、互敬互让的礼节则继续保存下来,并且增加了新的意义。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如对长者要尊敬,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洗洁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爱清洁。他们洗睑用水壶浇洗,不用脸盆。喝茶、吃饭之前定要洗手。特别是吃"抓饭"时,饭前洗手显得更为重要。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洗涤餐具、也是一件一件冲洗,然后搁置起来,让其自行晾干,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类,洗后将口朝下搁置,使其自干。   禁忌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动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不慎落地的饭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将拾起的饭粒再放进共用的盘中;吃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习惯。在饮食方面,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   文化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传世音乐作品。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女子舞姿轻盈优美,旋转快速多变;男子动作热烈奔放,强悍刚劲。传统保留节目有赛乃姆、刀郎舞、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婚礼舞、麦斯舞等,当代创作的摘葡萄舞、种瓜舞、新疆好、我的热瓦甫等舞蹈均为上乘之作。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民间群众娱乐形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或休闲时刻,人们......余下全文>>

  •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开斋节) 播种节,又称三月三节,是报京侗族的一个民俗节庆,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毗邻地区

  • 维吾尔族怎样过年?谢谢

    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两个节日相隔70天。节前家家户户粉刷房屋,打扫庭院、赶制节日服装,并准备各种油炸食品。节日清晨,成年男子教徒到清真寺聚礼,接着去墓地念经。然后走亲访友,互相拜节。古尔邦节时,有条件的人还宰羊煮肉,招待拜节的客人。节口里载歌载舞,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也过“奴鲁兹”节。

  • 维吾尔族服饰介绍

      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储,穿的是 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 维吾尔族的工艺品

      新疆地毯   新疆地毯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是理想的家庭、宾馆陈设的高级用品。新疆地毯质地精良,除了采用手工打结、编织,图面织工精致细密(先后经过十数道复杂的工序)之外,还得力于用来织毯的羊毛质地优良。新疆地毯原料采用著名的半粗毛与和田羊羊毛。这种羊毛粗而不粘,坚韧而富于弹性,具有耐拉、耐压、光泽好、强度大的优点。   新疆地毯的图素和设色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特点主要是:多层边框,几何图形内填入品类繁多的纹饰,结构严整而富于韵律,活泼多变而富于生活情趣。新疆地毯十分注意将同类色或对比色并置排列,在对比中充分显示各种色彩的个性。新疆地毯原来以染毛线的染料上色,多为植物和矿物制成的天然染料。现在改用化学活性染料,色彩更为鲜艳,着色牢固,经火不褪。   和田玉雕 和田玉石主要产于昆仑山,古书称和田之南有“玉山”,指的就是那些玉矿。和田玉石分脂玉、墨玉、翠玉等。脂玉温润如羊脂,洁白无瑕,墨玉黑而透亮,都是雕琢玉品如戒指、玉镯、印章、嚣玩的名贵材料。翠玉色泽绿如翡翠,价值更高。和田玉自古闻名,据历史学家考证,它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曾是封建帝王珍爱的西域贡品。   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是维吾尔功的传统手工艺品,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是颇具特色的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英吉沙小刀多数为弯刀,刀把有木质的、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非常讲究。无论哪一种刀把,英吉沙的工匠们都要在上面镶嵌上色彩鲜明的图案花纹,有的甚至用宝石来点缀,玲珑华贵,令人爱不释手。除英吉沙的小刀外,库车的“孔雀刀”也已远近闻名。少数民族男子都有佩带小刀的习俗,身边能有一把华丽别致的小刀,便平添一种风度。   新疆土陶   新疆土陶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生产,汉晋时发展到生产彩陶,具有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新疆土陶分釉陶和未上釉的白陶两种。大型奎甫(瓮)多为白陶,底尖,置木架上或半截埋在地下,保持所盛之水清澈凉爽。釉陶种类繁多,碗、盘、瓶、壶,尤以英吉沙的陶壶为一绝,壶身镂空而不漏水,叹为希罕。   维吾尔民间印染   维吾尔民间印染以它特有的装饰趣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 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

      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弗,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 维吾尔族的特点

      关于维吾尔族的资料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到了16世纪,伊斯兰教排除了其他宗教,在维吾尔地区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教法学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义派别的依禅派,还有少数人信仰瓦哈比派。朝拜麻扎是新疆依禅派活动的重要内容。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罚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过节时,维吾尔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拜访祝贺。在乡村,每年3月22日还过“诺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维吾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老年人吃饭或到他人家里做客,要双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仪式“都瓦”。有时互相见面时也做“都瓦”。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有几十种之多,其中独他尔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合奏乐器。达甫鼓是用手指敲击的一种羊皮鼓,用于舞蹈和音乐合奏的伴奏。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赛乃姆”(集体舞)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有时独舞,有时二人对舞,三五人或十几人同舞也很常见。大型活动时,还会出现百人共舞的壮观场景。舞蹈者情绪热烈,观众拍手、呐喊助威。在农村、乡镇,每逢节日、婚礼、欢送宾客等喜庆场合,都要唱歌跳舞。“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含有器乐演奏、歌舞和说唱等内容。在维吾尔族民间生活中,还有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的娱乐形式“麦西热甫”,将歌舞和民间游戏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深受维吾尔族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