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朱熹白话文

  • 我研究易经 准备在淘宝上买一些书 有周易 朱熹写的周易本义 和博佩荣的解读易经

      原本还是要有的,网上下载电子本的也行,手机有个叫做易经读本的app,挺好用的,还可以做笔记,就是作者好久不更新了,这两本入门稍微难一些,进阶又不够,朱易的地位挺高的,在我看来有点儿像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傅佩荣老师的挺好,有点儿发散性的感觉,很多注周易的书都这样,入门不容易对易经有个整体的了解,会感觉学的很累,推荐看看南怀瑾老师关于易经的书,再看这两本,等你能看懂焦氏易林了,那你就很牛了。   易经没有那么难,要是想都弄懂才是真难,同时,恭喜你选择了一门一流的学问,希望你能有所成就

  • 如何评价朱熹?

      朱熹,或称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光是他的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到了朱熹,程朱学派或理学的哲学系统才达到顶峰。这个学派的统治,虽然有几个时期遭到非议,特别是遭到陆王学派和清代某些学者的非议,但是它仍然是最有影响的独一的哲学系统,直到近几十年西方哲学传人之前仍然如此。   中国皇朝的政府,通过考试制度来保证官方意识形态的统治。参加国家考试的人,写文章都必须根据儒家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注释。我在第二十三章 又说过,唐太宗有一个重大行动,就是钦定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正义”。在宋朝,大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1021一1086年)写了几部经典的“新义”,宋神宗于1075年以命令颁行,作为官方解释。不久,王安石的政敌控制了政府,这道命令就作废了。   新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最重要的课本,将它们编在一起,合称“四书”。朱熹为“四书”作注,他认为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据说,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修改他的注。他还作了《周易本义》、《诗集传》。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朱熹对其他经典的解释,也受到政府同样的认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明、清两朝继续采取这种作法,直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为止。   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 朱熹简介

      朱熹   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链丹成。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   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   软输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 古书——《周易》

      在百度上搜索周易两个字的时候,搜索出来的前几页几乎都是关于算命的,真是太悲哀了。   周易是一本以观察天道来指导人道的书。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刘大钧先生的《周易概论》。

  • 《易经》有没有白话文?

      一定有。不过那是初级人员读易经六十四卦的必须品。你记住:你只先买白话的。问什么?因为那些直译的不会打扰你的思维,如果买本解说的它会打扰你的思维,因为它一会说这一会说那,而且你想买更好的。读完白话,你在读解说或精华的。在说,白化的它不会说那么多东西。打个比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白话简单就说:应该像天那样自强不息。”从这句话中你可以想:天的品德是自强不息,作人应该像天,这说明人要坚韧不拔。你看这立刻知道了解说或精华的一些内容,然后在旷充一下就行了,然后在用于生活。这就是白话文的好处

  • 女命称骨歌二两九的白话文

      称骨算命歌(二两九钱):     花支艳来硬性身 自奔自力不求人 若问求财方可止 在苦有甜度光阴     女命贤惠受人钦,心机灵便,六亲无靠,求财问喜有意爱做事不顺意,东不成西不正,牢心费力难以养财,中限三十五六换运,遇事有贵人助力。逢凶化吉无灾难,一生勤俭操劳,老来衣禄不缺,终身难少,四十九之年注意口角,警防小人害,夫君大配无刑克,长子送终,寿元七十一岁,过此七十七岁。

  • 这个是周易上什么卦

      需卦,按卦意看,是要让你等待,

  • 朱熹对易经的解读是对的还是错的

      易经是自然之道,任何人的解答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或许并不和易理相谐,这要看自己对易理的理解。

  • 朱熹的易经解卦原则怎么解释

      蓍筮法,按照朱熹的解释,基本步骤为“四营”,这四营就是“分两”、“挂一”、“揲四”、“归奇”。所谓分两,是说将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成两堆;挂一是说将左边一堆中取出一根放在左手的手指之间;揲四是将左右两堆蓍草每四根一组去数;归奇是在揲四之后将两堆中所余的“零头”(最后四根够一组也算零头)合并,再加“挂一”的那一根,这样结果不是五就是九,这就是所谓的“一变”。一变之后,除去五或九,将剩余的四十四根或四十根蓍草混合,再按上述方法进行“二变”、“三变”,结果不是四就是八。三变之后减去上述之和,剩下的数有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和二十四四种,再除以四,分别得到九、八、七、六这四个数。九为老阳,八为少阴,七为少阳,六为老阴,这就是所谓的“过揲法”。另一种方法是将前面说的“零头”即五、九、四、八等,依数之多少搭配,数少为奇,数多为偶,以此奇偶之数定阴阳老少,这就是所谓的“挂le法”。例如五四四为老阳,九八八为老阴,三个数中有两多一少为少阳,两少一多为少阴。这样三变决定一个爻,六个爻需十八变,这就是“十有八变而成卦”

  • 周易的简介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在商末,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软禁期间,剔除《彖辞易》与《象辞意》之繁琐,创作《易占》六十四卦之卦辞与爻辞,原文仅有448句话,很简略,不包含‘五行、干支’等推演。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等周文王的作品为《周易》。现存《周易》皆附‘彖辞’与‘象辞’是否文王所为?尚待考证。 东周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礼教规范写入《文言》,《系词》,编入《周易》,汉末儒生将“周易”改称《易经》并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文言》,《系辞》,《说卦传》等杂货的“易经”,并非正宗《周易》,应当称为《儒学易》,其详情,请看以下诠释。 名称‘周’的解释:东汉邓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既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孙颖达《周易正义》认同“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已有人依据《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刻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易的解释: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权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柜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意。5、易是占卜之名。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时长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面对变易的书。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而现在说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书籍,道教是出自于农民起义军的组织五斗米道,为了秘密传播假托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鼻祖,以《周易》等古书为经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一千多年,东汉邓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情存在状能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的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东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已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这就是周易的简介,希望能通过你的认可,写完后累死我了,麻烦你采纳吧,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