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周易

  • 《周易》对当代人的生活有何启示?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虽是儒家经典,但对医家、兵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纵横家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华文化象一棵大树,几部经典,代代有人去注说,历代不断的丰富,而不错乱,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对于上面提到的问题,举个例子,扬雄算是经学家吧,他照着易经的体制,写了一部《太玄经》,九九八十一赞,对应《易》之八八六十四卦,有点玄学的味道。   所以,各各文化学派都会从《易经》中吸取营养,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要说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占卜家了。   首先写总论,述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巨大   再分述,一,对道教的影响,像阴阳八卦五行等等皆可论述   二,对儒家的影响,易列为五经之一,为儒家必修之经典,孔子为之注等等   三,对士大夫的影响。使士人按易经所揭露的很多道理为行事准则,如乾挂,九五飞龙在天,六九则刚不可持,使士知急流勇退,如谦卦皆是好卦爻,故士知谦逊等   四,对老百姓的影响,像算命卦爻,比如我们的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的很多道理都是从易经中出来的   五,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加上不断吸收的外来文化,在我们的历史发展中与自身文化的融和等等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8-31 14:08   那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可以更加具体一些么 谢谢团队的补充 2010-08-31 14:13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   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是充满辩证智慧的哲学著作   在大学哲学的课堂上,自建国以来,年年都在讲《周易》。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说,《周易》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道:“《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周易》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的“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究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周易》反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它对世界万物的变化,从来持积极肯定态度,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认为,整个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同这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相适应,《周易》劝戒人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指导人们的政治实践活动。它认为人在自然、社会的变化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应当发挥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客观事物的变化中,不可墨守成规,因循旧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强调“见几而作”,即要求人们处事接物要善于观察动向,看准兆头,把握最有利的时机,采取最敢行动,“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过分,“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要时刻想到“物极必反”的原则,防止“亢龙有悔”的局势。“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就是说进与退,得与丧,存与亡,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只看到一时的进、得、存,要时刻警惕走向它们的反面,即退、丧。亡。做事走向极端,不免造成不良后果。《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受到历代哲学家的重视,它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方法。   《周易》是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周易》思想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本身并不是专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可它的确为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精湛的思想武器。 16 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这曾经引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但的“惊奇”。他说:西

  • 周易八卦与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络

    这个太多了,比如你最近火气很大的,就是肝火旺了,八卦里就是震木有问题了,而震有是春天了,所以要春天养肝了,脾气大的人到了秋天好多了,是因为金佔主导了,金又是克木的,夏天人很浮躁,是心烦躁的表现,而夏是离火就是代表心的一种表象了。为什么冬天进补,是让你清心寡慾吗,少食油腻吗,不是的,是要你补肾,冬天是坎,是水,是肾是黑色等等的。

  • 在儒学与生活中《周易本义》是谁的作品

      锟佑:你好。   【周易本义】是南宋大学者朱熹的作品。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祝你好运。

  • 周易寻物

      可以用六爻帮助寻找失物

  • 周易到底怎么推算出来的

      一、 “周易”的8卦变化出八八64卦,64卦每个卦有6爻,64卦中阳为“九”,阴为“六”。 “初”代表由下面数来在最下面的爻,(不以一爻表示),以“二”代表由下面数来第二的爻,“三”代表由下面数来第三的爻,“四”代表由下面数来第四的爻,“五”代表由下面数来第五的爻,“上”代表由下面数来第六的爻(最上面的爻)。 初九:代表由下面数来在最下面的爻为阳爻 九二:代表由下面数来第二的爻为阳爻 初六:代表由下面数来在最下面的爻为阴爻 六二:代表由下面数来的第二爻为阴爻 (因为爱问系统限制,无法完整上传呈现,已发表在fenny的博文中,如果您还有疑问,麻烦您参考fenny的博文,谢谢!) 二、 占卜加上当时的时间可增加64卦的变化,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也表示当时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综合变化结果。 祝学习愉快。

  • 周易正宗周易译注

      《周易译注》有两种,黄寿祺的《周易译注》和周振甫的《周易译注》。黄版《周易译注》和《周易正宗》,优点是,内容全面,反映《周易》全貌,都有《十翼》,黄版《周易译注》对生僻字有注音,《周易正宗》相对通俗;缺点是,黄版《周易译注》不够通俗,译注上较多不太好懂,《周易正宗》生僻字无注音,而《周易》生僻字较多,构成阅读障碍。周版《周易译注》最为通俗,内容删减的也最多,没有《十翼》。据此,你根据需要予以选择。

  • 周易的作者是谁?

      《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 关于周易的论文

      一、谈谈《周易》理念的思维主线索   笔者认为,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古老《周易》,本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变化过程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其占筮性的外壳、独特的卦象表现形式、简而零散的卦辞说明等等,就使得我们这些后来人认识其精髓要义非常不容易了。为给想继续对《周易》要进一步了解的朋友入门有所帮助,在此,在介绍《周易》核心内容《易经》之前,还得对《周易》学说的思维方式、认知思路作最直接的说明,这是因为,在表现学问的方法上,探讨认知的思路等各方面,《周易》与现代学说和方法完全不同。   首先,《周易》讨论认知的基本出发点是:世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特征就?quot;变化"。也就是说,惟有"变化"才是事物的永恒性质。因此,承认这种特征、这种基本性质并用变化的目光、变化的观念认识事物,是《周易》作者们做学问的起始出发点。所以,《周易》理念的第一步就是:变化。   第二,从整体、宏观的审视方式出发,观察、总结、研判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性特征。   《周易》作者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变化,都有变化方向异同的共性特征。《周易》就是沿着这个基本性认知结论,导出了《周易》专用的第一个概念:阴阳。   顺便在此对《周易》学问方法中的最重要的方式作点介绍,《周易》运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是始终对客观实在中事物变化现象,用深入挖掘内在本质原因和形象表现外在变化方向上的特征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所谓?quot;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分和区别。   所以,《周易》中的第一个有明确内涵的"阴阳"概念,有多种含义:用阴阳表现事物变化中的变化方向上的外在表现特征;用阴阳反映事物变化内在的、决定外在的变化方向的本质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方向",也就是《周易》理念概念中"阴阳"概念的实质,并不是仅类似于几何学或现代各学科关于"空间"性质的含义,而是万事万物在变化时,可以通过观察、识别和区分出的任何互为对立的不同变化趋势的划分。如,人类和生物界中的男女、公母、雄雌之分;物体温度变化中的升高或降低之分;化学变化中的分解与聚合(化合)的对照;人的情绪变化中的哭与笑、悲与喜,男女之间是结合还是分手等等。也就是说,所?quot;方向",并没有特定的具体内涵。   第三,对产生变化、以及变化方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讨,这就是所说的"阴阳"概念在"形而上"中的"相摩相荡"原理。就是在说,任何事物的基本性质中,都有内在的阴阳属性始终在"相摩相荡",这种矛盾和矛盾斗争的存在和结果,决定了事物的"阴?quot;性质、外在表现特征以及变化的方向。根据观察得到的现象,可将客观现实中的这种"阴阳"属性分为三类:事物呈阳性特征;事物呈阴性特征;事物的"阴阳"属性呈中性。在上述划分中,就充分显示了向不同方向变化或保持原状的根本原因。   另外,对于变化方向上的类别和形态划分又可分为四类:   事物向阳性方向变化;   事物向阴性方向变化;事物呈对立事态发展;   事物呈阴阳融合趋势发展,这种分类就是所谓的变化形态的"四象。   二、从"乾""坤"两卦看《周易》是如何表现认知和学问的   现代认知体系表现学识见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用语言文字表述、数学工具揭示和展现、图形图表描绘等等。同样,《周易》在这方面也表现出高超的技能和才华,他们是采用另一种极独特的方式,用卦象和卦辞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事物变化规律和自己对此的见解的。   应该简要告诉大家的是,《周易》的《易经》中所采用的卦象是用来揭示和表现事物变化的原因的,用卦象的内在结构原理和结构内容极其原因与内容中的"阴阳""相摩相荡"关系来展示、反映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和相应的变化过程形态;而卦辞则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表现特定类型的变化过程外在表现特征,包括变化过程的整体特征和过程中各个阶段性特征,而这里所说的所?quot;特征",就是指事物在各种复杂性类型的变化中,变化方向上的不同特殊表现和特点,这就是被称之为是卦辞中的象辞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了卦名、卦、爻辞中的象辞组成;二是兆辞部分,本人习惯于"占断之辞"的说法,其含义将在下文中再议。   首先,应明白《周易》中的主要、核心内容《易经》所显示的八八六十四卦,其实是在展示各个复杂型事物变化过程的不同类别。比如说,一个男将,一个女将,本来是姓张姓李或叫维克多、施密特什么的在各过各,现在,由于一种叫结婚的把戏要把两个人搞到一堆去了,那么,在高高兴兴地喜接连理之际,这小两口今后的婚姻生涯究竟会怎么样呢?是从如胶似漆开始直至白头到老、双宿双飞、真的是恩恩爱爱一辈子,还是最后弄得个像本拉登与布什总统两人一样,都把对方恨得个咬牙切齿、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了呢?也就是说,结婚到底是好事还是不幸,谁都不敢在开始时打包票、下定论。请注意,这里的是好是坏,就是所谓的"阴阳"方向。因为夫妻之间的人生旅途就是复杂类型的过程,因此,看了《易经》后,大家就应该明白,这小两口今后的生活过程的可能选择至少有六十四种。   第二,《周易》作者们非常喜欢让后人去做一下脑力操,上面所说的婚姻幸福与否的多种可能性,是在用宏观、整体的审视目光,对整个人类的婚姻过程的全部内容而言的,如果就任何具体?quot;个案"而言,其具体、实在的过程在多种可能性和可选择性中,又是唯一性的,这就是六十四种可能性中的每个较具体的各个过程形态了。   谈《周易》、论过程类别是离不开讲卦象的,简言之,卦象的不同具体结构内容决定了与之必然相联系的过程特征。还是拿婚姻这种事例来说吧,是好是坏的关键在于当事人双方真正找对了人没有。一个要正而八经地去做女强人,一个又真心实意地甘愿去做上马石、后勤总长,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若一个老想着去发财,一个却实实在在地要做真正的雷锋,那还不双方丧感情麽;一个喜欢甜的,一个见了辣的就不要命,岂不老是要扯皮麽。卦象的作用就是在揭示这种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中不同的、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和内涵。   有规定性意义的卦象内容一旦确立了(注:这种内容是可以在变化过程延续和发展中发生变化的,详见漫谈之四),那么,将来的过程形态的外在表现特征的基本轮廓和各个阶段性特点也就明朗了,是怎样结合的小两口,就有大致差不离的婚姻经历。这种含较笼统、细节也模糊的过程特征,用象辞中的形象性事例表现出来,《周易》的作者们,就是用这种表示、表现方法,来体现认知结果和已取得的学识见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就以六十四卦中之首的"乾""坤"为例,细细再侃一通吧。   乾卦:   卦名:乾   卦名象征含义:乾,天也,天之性和特征是:运动、变化生生不息也,因此,本卦就意味着,这种过程至始至终都是流畅、顺达,在阳性方向上蒸蒸日上。   卦辞:元亨,利贞。   1、《易经》原文并无断句,本文所述其辞的断句,系本人的观点;   2、卦辞乃一卦之"殊途"类型的变化过程整体特征的评介和结论性看法,本卦无象辞,这是因为卦名已显示了天之道:天行健也,永不知疲,故直接下定论,再用象辞注释均为废话。   说明:元:齐、大、全也,至始至终之意;亨:流畅、通达之意;利贞,利,有利于,贞,有多种含义,本卦主要是:问。   评价:无象辞,说明本卦较明朗,过程在阳性方向上发生、发展趋势明显,无须多废口舌。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1、爻辞主要是用某种、某件已有、已过往的事例显现某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过程阶段性的一些特征表现;   2、本卦过程以中国人过去的图腾崇拜之物"龙"表示本过程的特征。   说明:潜龙是象辞,潜龙,潜在之龙、未来之龙也,实指幼龙出世也。   评价:管他是龙是凤也好,或猛虎恶狼也罢,刚问世时,都跟小兔崽子一样,要妈妈、旁人的呵护。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第一个见,念现,显现、展示之意。   说明:见龙在田是象辞,表现龙在过程中已成长为少龙了,头角已开始展露,外人已知他是将来可上天入地的坯子了。   评价:虽已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此时遇高强的启蒙老师、师傅却极为重要。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说明:前两句为象辞,表明龙的成长已进入青春期,心花意乱,是整个过程中最危险的一个时期和阶段,父母、师傅、师长们操心的引导和管教,至关重要,否则,就可能使此龙夭折了。   评价: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不是指龙本身,而是指经验、阅历丰富的师傅、师长们,此时,龙就是龙,已决不是小兔崽子们可比的了,但此时之龙,既不知高低深浅、又表现出心猿意马,就只能是让他们多操心费力去了。   九四:或跃或渊,无咎;   说明:龙已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了,此时,是该去做事情的时候了,或作出成绩、或遭受挫折,是将来大成功的必然、必要、必备条件。   评价:或跃或渊,表面上看,是龙在展现上天入地入海的情景,实则是取得成果或遭挫折的写照,波动反复之过程形态表现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说明:龙是上天、下地、入海的三栖之物,能冲上天去,真有大本事了也。   评价:本阶段是整个过程中最突出和激动人心的区间,过程的阳势发展特征极为明朗、明显。   上九:亢龙有悔;   说明:亢,过度兴奋也,能想飞多高就飞多高,那还不"得意忘形"了麽,然而,一忘形,麻烦就有可能马上就要来了。

  • 周易的简介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在商末,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软禁期间,剔除《彖辞易》与《象辞意》之繁琐,创作《易占》六十四卦之卦辞与爻辞,原文仅有448句话,很简略,不包含‘五行、干支’等推演。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等周文王的作品为《周易》。现存《周易》皆附‘彖辞’与‘象辞’是否文王所为?尚待考证。 东周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礼教规范写入《文言》,《系词》,编入《周易》,汉末儒生将“周易”改称《易经》并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文言》,《系辞》,《说卦传》等杂货的“易经”,并非正宗《周易》,应当称为《儒学易》,其详情,请看以下诠释。 名称‘周’的解释:东汉邓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既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孙颖达《周易正义》认同“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已有人依据《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刻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易的解释: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权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柜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意。5、易是占卜之名。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时长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面对变易的书。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而现在说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书籍,道教是出自于农民起义军的组织五斗米道,为了秘密传播假托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鼻祖,以《周易》等古书为经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一千多年,东汉邓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情存在状能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的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东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已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这就是周易的简介,希望能通过你的认可,写完后累死我了,麻烦你采纳吧,谢谢了!

  • 有关周易的历史

      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   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   (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 ”简:“ ”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 ”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   (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连山》亦有称“神农易”(现为新的说法此起彼伏)。   (2)《归藏》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坤为地,万物以地致养,言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归藏》亦有称“黄帝易”。   (3)《周易》以“乾”卦为六十四卦之首,乾为天,“易”又为日月。   四、《易卦》也称八卦,它由简单的符号组成。而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号,还有另一部分是由文字组成。“卦画”(即符号)和文字不同,本身没有确定意义。从卦象到爻辞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1) (1)八卦,是用“— 、--”两个基本符号组合,以三个为一组排列组合而成八个符号(八卦),由八卦再生则为六十四卦,至于“— 、--”两个符号和八卦的原始意义,古往今来,说法较多:有说“— 、--”代表天地、阴阳、蓍草长短、男阳、女阴、奇数、偶数有说:“— 、--” 表示结绳记事,龟卜兆纹等。   (2)远古时期,占卜十分盛行,各部落生产、建造房屋,作战等,无不占卜,观察鸟类行踪进行占卜,为“鸟占”。根据天象来占,称“星占”随着各部落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最流行的占卜符号,称八卦。   五 “卜筮”之说:   (1)“卜”亦称“龟卜”,是较早的占卜方式,它主要是运用龟的腹甲和背甲以及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并对其加工修治成固定的形状,然后进行钻凿,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插入凹孔,于是听见轻微的卜卜声,凹孔周围裂现一些“卜” 字形细纹,这些细纹称作“兆”或“卜兆”。根据卜兆,推断吉凶。   (2)“筮”,用蓍草占卜叫作“筮”,“筮”必须记数,这些应用了数学概念,而数字的排列与组和,产生了六十四卦。这时期数字系统的产生领先于世界,然而它并没有向进发展。(筮草占卜方法略)。   (3)卜到筮不仅是占卜方法的演化,而且也是文化的演进。“卜”至“筮”是一个从象到数的伟大过程。因此《周易》的哲学本质,就在筮法之中。   六、《易图》,《河图、洛书》是什么样,千年间没能说清,直到宋初,隐居在华山的道士陈抟忽然拿出了完整的《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一出世,马上引起轰动。   (1)《河图》中一到十的数字,两两组成,分别四方及中央,它的构成完全符合《周易系辞》中的数字观念,“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2)《洛书》也称九宫,由一到九数字组成,它的特点是奇数在正位,偶数在斜位,奇妙的是,不论是沿正方位还是沿对角线,每三个数的和都是十五,拿现在的数学语方说,这是一个三阶幻方。   (3) 两种图的出现,得到了认可,它被称为无字之易,先天之学。朱熹把《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列到传说的文王八卦图之前,承认它们是《周易》的始祖,此说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基本肯定:先有易图后有经传,图是易之源头。据考证:《河图》是气候图,《洛书》是判定方位与方向的罗盘。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从古籍记载和历代易学家之说来看,是古代贤哲从《河图、洛书》中得到启发,进而推演出来的实用八卦阵。   七、《易》与《周易》,《易》象是《周易》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的。   (1)《周易》和《易》在质方面的区别:《周易》用九用六。《周易》的爻有变爻规律。《周易》的爻用数字有下而上注明爻次,“九六”区分阴阳。《周易》的爻和卦全部配上了相应的卦爻辞,这些都是易所不及的。   (2)《周易》和《易》在量方面的区别:《易》每卦只有三爻,三爻的容量小,无法表现丰富的内容。《周易》每卦六爻就有了最佳的表现余地。卦爻不是越多越好,六爻是最佳定位。《周易》每卦六爻,正好构成一个周期,为表现一个重要哲学定律和波粒二象性等科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周易》六爻一卦,共计六十四卦,在量方面这是最佳选择。在内容方面内涵了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易》在这方面是无法同《周易》相比的。   (3) 史料证实,《周易》完成于周代。《周易》两字有二义:周代之易,周普、周始、周及之易。《周易》中的内容,有一部分是文王被囚时完成的。而并非一人完成。   八、《经》和《传》   (1)《经》,《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卦”为单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象、爻辞”五部分组成。   (2)《传》的形成是经过较长的时期。《传》(又称《大传》“十翼”)是最早解释《经》的著作。《易传》分七种共十篇: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其中《彖》是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史料证实,《易大传》并不是产生于一个时代,更非出于一人之手。   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从象到数的哲理变化,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从“经”到“传”的完成,从“易”到“周易”的完善,无不说明《周易》生生不息,无穷变化的哲理。至春秋,一部完整的《周易》诞生了,围绕《周易》而展开的众多解释、论著、揭开了《周易》历史发展新的一页。   第二部分   一、 汉代易学   “易学”是研究《周易》经和传的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汉代是易学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   1 .汉代易学有三个特点:   (1)《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周易》学派众多,除了儒家,还有其它学派思想家。   (3)易学成为有明晰师承脉络的专门之学。   从师承看,皆认为汉易开山祖是一个叫田何的人,田何传于周王孙、丁宽、服生等,再后又传给杨何。丁宽又传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史载《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即指这一体系。之后孟喜传给焦延寿,焦氏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有孟京之学”。此外,汉易还有费高易学体系,指费直和高相,属民间之学说。汉易逐渐形成两大派系、即孟、梁、京房今文易学派,费高古文易学派。   2.汉代易学解经的方式有三种   (1)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分易学,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解《周易》原理,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讲阴阳灾变。   (2)以民间费高易学为代表,反对阴阳灾变说,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 以黄老道家的易学为代表,重讲阴阳变易的哲学道理。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3.西汉末年,由于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易学出现了《易纬》之类的著作,其中代表著作有《乾凿度》《稽览图》《是谋类》。这些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神学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说,即简易、变易、不易。太极元气说等。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4.五行生成说   东汉时期,孟京易学势力衰弱,而民间易学派的费氏易学兴盛,逐渐出现了,费氏与孟京合流趋势,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汉代易学重点是“象数易学”。   5.东汉末,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其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开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是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二、 晋唐易学   魏晋隋唐时期,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由两汉的重象数特点转向了   晋唐重易理的特征。玄学派的易学派成为晋唐的主流。   1. 晋代两大家   (1)王弼,玄学易学创始人,著《周易注解》,师承古文经学解易学风,文字简明,义理通畅,师《易经》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忘象以求意”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寻求《周易》经和传的抽象原则。   (2)韩康伯,将《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加以注解,从义理高度概括出新的命题:“八卦备天下之理”,通过《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易学的玄学化,使《周易》、《老子》、《庄子》相并列而成为“三玄”之一。   2. 唐代两大家   (1) 孔颖达,著有《周易正义》一书,提出了“易合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以阴阳二气来解释乾坤二元,以元气说来解释太极,提出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并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无阴无阳谓之道”的新命题。   (2) 李定祚,著有《周易集解》一书,此书没什么新观点,但汇集了汉易以来各系统的注解,对易理派的观点亦不加评析地收集其中,是一部很好的资料汇集。   以上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   三.宋明易学   1. 这一时期,是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北宋初期,易学有四大流派。   (1)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后传至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   (2) 是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   (3)是由胡瑗倡导的易理派,后传至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   (4)是张载的气学派,他吸收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   2. 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一书,成为后世研究的重点。   同时期,有扬万里的太极元气说,之后,扬简的心学易学等,对后来易学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3. 元明两代,宋易向普极和纵深两个方面发展,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阐述《周易本义》的著作。   (1) 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承刘牧,邵雍易学学脉,推衍出许多图式。他以九宫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先有数而后有象说。而俞琰、张理和箫汉中等人,以亦图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后有数的观点。   (2) (2)明代易学家葵清,著《周易蒙引》,主张理象合一,成为明代易学中“气本论”的倡导者。   (3)明代易学中“心学”较为流行,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辞,代表人物是湛若水。   (4)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宋明易学做了一此大总结,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修正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气本论”之说,结束了宋明易学。   四、 清代易学   清代易学是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内容和倾向都很复杂。清代易学主要有两派。一派以惠栋和张慧言为代表,倡导汉易,不敢发挥,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   一派以焦循为代表,力图会通百家,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   从总体倾向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理论思维很薄弱,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时期。   至此,有一说,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儒理气,清代杂说。   五、 近人易学   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注重对《周易》经传的文字文化史的注释,其中经高亨注释的《周易古经今论》,《周易大传今注》水平最高,他将经与传分开,认为经是卜筮之书,传是哲学著作。   2. 重视考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事件,有郭沫若、闻一多、李镜池等人的著作。   3. 注重对易学史上的著作评述而寓己见于其中,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面貌。   4. 用现代科学证《易》,但有一个显著特点,都是以科学比附《周易》,还未能以《周易》的思维方式,去推动科学,或在此思维启发下进行科学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