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解梦

  • 中国古人宫殿建筑的主题

      门阙森森的宫殿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和最高体现。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宫殿名称的内涵有一个演变过程。上古时期,穴居是原始初民常见的居住方式。古语道:“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在先秦以前,人们经常将“宫”、“室”连起来使用,而且,“宫”、“室”可以通用,均指人们居住的场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宫”和“殿”开始连在一起使用,并且具有了等级的差别,专指皇帝行使权力和日常生活的场所。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就出现了宫殿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修宫殿,建造了气势磅礴的朝宫,它与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共同形成了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此后,伴随着江山易主与王朝更替,华夏大地上掀起了建造宫殿的热潮。隋朝有仁寿宫、大兴宫,唐朝有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以及随后辽宋金元明清的宫殿,无不气势雄伟,规模庞大。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大多在王朝杀戮的战争中灰飞烟灭,成为断壁残垣,能够传世的仅仅是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清故宫。其中北京故宫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顶峰。而沈阳故宫从它的规划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建筑装饰几方面又充分展现了清朝早期建筑的特点,尤其是清朝建立者满族的政治文化与民风民俗,使其成为中国现存皇室建筑群中地位仅次于北京故宫的重要建筑。   在我国古代社会,朝代名称虽然不同,宫殿布局却大同小异。《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技术书籍,书中记载都城的规划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以看出,都城布局以王宫为中心,象征着紫微帝宫,作为四方之极,统治天下。以王宫为中心的这种布局思想一直持续了3000多年,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元朝的大都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都按照这种布局思想而建。

  • 中国古人如何用蓍草进行占卜?

      先用两手将参与演卦的四十九根蓍草茎任意一分为二,其中左手一份象“天”,右手一份象“地”。接着,从右手任取一根蓍草茎,置于左手小指间,用以象“人”。这样就形成天、地、人“三才”的格局。然后,以四根为一组,先用右手分数左手中的蓍草茎,再以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茎。一组一组地分数完后,两手中的蓍草茎余数必有一定规律:左余一,则右余三;左余两,则右亦余两;左余三,则右余一;左余四,则右亦余四。这时,将左手所余蓍草茎置于左手中指与无名指间,右手所余蓍草茎置于左手食指与中指间。这样,左手指缝间的蓍草茎余数(包括一开始置于无名指与小指间象征“人”的那一根)非五即九,故去除余数后的蓍草茎数必为四十四或四十。到此为止,完成了蓍草演算的第一步,古称“第一变”。   “一变”之后,去除左手指缝间的余数,又将两手所持的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茎按“一变”的同样方法和顺序进行演算,即先将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茎合在一起,然后任意一分为二,并从右手中取出一根蓍草茎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间,再用右手四四一组分数左手中的蓍草茎,然后用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茎……。“二变”的结果,左余一右必余两,左余两右必余一,左余三右必余四,左余四右必余三,故两手余数之和非四即八,而两手所持蓍草总数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如法炮制,“三变”的结果,两手所持的蓍草茎总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然后以四相除,一爻的商数便显现出来:   36÷4=9   32÷4=8   28÷4=7   24÷4=6   根据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如果商数是“9”则是老阳之数即得阳爻“”;如果商数是“8”则是少阴之数即得阴爻“”;如果商数是“7”则是少阳之数即得阳爻“”;如果商数是“6”则是老阴之数即得阴爻“”。这样,经过三次演变,终于得到一个爻。一个卦共有六个爻,所以总共需要经过十八次的演算变化,将每爻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排列,才能得到一个卦。但是,“三变”之后得到一个爻,有时还要发生变化,即“变爻”。这就是:当商数为“9”或为“6”而成老阳或老阴,根据物极必反的规律,老阳变为阴爻,老阴变为阳爻,这样就会得到另一卦,称之为“之卦”。未变爻的原卦称为“本卦”。如果没有“变爻”出现,即六个爻的商数中没有“9”和“6”,那么就没有“之卦”。   这样,推演过程就全部结束,得到一个六爻“本卦”或加上一个“之卦”。以上介绍的这种占筮取卦方法即为后人所称“文王卦”或“六爻大课”。   然后,根据相应的推论规则对推演所成的卦进行推论(推理解释)。

  • 中国古人对易经真的相信吗

      因为易经包含现在的哲学思想,所以不止古代人信,现代人也有信的

  • 古人喝水是喝生水还是开水

      夏天和生水,古人的时候,环境不错,水都是可以直接喝的,冬天喝热水,这么冷,古人也不傻,知道生火啊

  • 古人流传要记牢什么生肖

      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 梦见蒙古人

    梦见蒙古人:预示慎防意外凶灾,血光损伤,或火灾之发生。

    梦见蒙古人,对自己的现实状态感到不满!尤其是在物质方面,你往往觉得自己希望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好东西,人生目标也会因此有所改变!对于有关感情的新观念、新说法非常感兴趣,蛮希望自己也能遭遇一段另类爱情呢!

    上学的人梦见蒙古人,预示文科成绩欠理想,要录取应多加努力。

    做生意的人梦见蒙古人,代表经营顺利,但慎防意外损失灾害。

    本命年的人梦见蒙古人,预示慎防意外凶灾,血光损伤,或火灾之发生。

    恋爱中的人梦见蒙古人,说明多方面沟通、婚姻可成。

    怀孕的人梦见蒙古人,预示生女,勿动土。

    出行的人梦见蒙古人,建议平顺,可出外。

    做梦见蒙古人的相关内容:梦见少数民族,努力没法立时看到回报,今天的你要有耐心才行。暂时不要以大小得失来衡量自己。此外,今天的你也容易被琐事困身,要学会忙中偷闲!身体状况偏弱,以往欠下的健康债今天会出来作祟,你要小心消化系统犯病,清淡的饮食比较合适。

    梦见人上天,保持低调很重要。在社交活动中,你会认识到对你有帮助的人,得到有用的信息。但这需要你从事联络后勤等琐屑的幕后工作/学业才能得到!先压抑一下自己好玩的天性吧!否则的话,引起别人注意的同时,也会引起别人对你的防范与警介之心。团体性的体育运动也是今天不错的选择,就算不能打正选,做后备也是汲取经验的机会。

    相关的梦例解析

    网友梦境:梦见蒙古人

    解梦解析:对自己的现实状态感到不满!尤其是在物质方面,你往往觉得自己希望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好东西,人生目标也会因此有所改变!对于有关感情的新观念、新说法非常感兴趣,蛮希望自己也能遭遇一段另类爱情呢!

  • 古人不敢尝试的典型

      我找 希望能帮1.行健君自强息 ——《周易》   (译:作君应该坚强意志永止息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并发展自业或事业能做才体现意志辜负宇宙给予君职责才能)   2.勿恶勿善 ——《三志》   (译:任何件事要、显眼坏事做;相反于些微却益于别事要意义做)   3.见善及见善探汤 ——《论语》   (译:见怕及向习见事怕迟做看恶、坏事像接触热发烫水要立刻离避远远)   4.躬自厚薄责于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抢重失主承担主要责任躬自厚别谅解宽容薄责于互相怨恨)   5.君美恶反 ——《论语》   (译:君总善良或利于愿望发全全意促使别实现良意愿要求用冷酷眼光看世界或唯恐乱别失败、错误或痛苦推波助澜却相反总恶美)   6.见贤思齐焉见贤内自省 ——《论语》   (译:见某面超自处优点虚请教认真习想办赶达同水平;见存某种缺点或足要冷静反省看自缺点或足)   7.所欲勿施于 ——《论语》   (译:自想要(痛苦、灾难、祸事……)要强加别身)   8.仁让于师 ——《论语》   (译:遇应该做事能犹豫决即使师旁应该抢着做发展语仁让)   9.君欲讷于言敏于行 ——《论语》   (译:君夸夸其谈做起事却敏捷灵巧)   10.二同其利断金;同言其臭兰 ——《周易》   (译:同协办力量足坚硬金属弄断;同同德发表致意见说服力强像嗅芬芳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藏器于身待 ——《周易》   (译:君算卓越才能超群技艺处炫耀、卖弄必要刻才能或技艺施展)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绩招损失灾害;谦逊并自足能益)   13.知愠亦君乎 ——《论语》   (译:我某些别并理解我决气愤、委屈种君风度表现)   14.言必信 行必 ——《论语》   (译:说定要守信用;确定要干事定要坚决敢干)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凭空猜测;遇事专断任性行则行;行事要灵死板;凡事我自与周围群策群力共同完任务)   16.三行必我师焉择其善者其善者改——《论语》   (译:三起其必某某面值我习我师我选取优点习缺点足我引戒则改)   17.君求诸求诸 ——《论语》   (译:君总责备自自身找缺点找问题目光射向别找别缺点足)   18.君坦荡荡戚戚 ——《论语》   (译:君胸朗思想坦率洁净外貌作显十舒畅安定欲念太理负担重忧虑、担

  • 古人都有哪些名人姓西门

      西门豹:战国时人,魏国君主魏文侯任保险了为地方官,他去做官的地方常有水稜,那里巫婆就说因为河伯发怒,所以水灾,叫百姓每年把少女投到河里,让河伯娶了亲,就免灾了。西门也解情况后很生气,把巫婆丢到河里去。又叫又叫百姓开水渠排水和灌溉,为那地方造福千百年,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西门豹据说是个急性子人,他见巫婆骗人钱财,害人性命,就反问巫婆,把你嫁给河伯不是更好吗。     西门君惠:汉代道士,王莽时人,喜爱天文谶记,曾对卫将军王涉说:“刘氏当复兴。”后来,果然由刘秀建立了东汉。     西门季玄:唐朝时的忠臣,历任神策中尉、右迁神策军佐、右中护军、右监门将军、军容使等。他对朝廷中花言巧语瞒骗皇上的人特别痛恨,人们赞扬他忠心正直。     西门姓来源历史   1、春秋时期,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为西门氏。   2、战国时期,魏国邺县(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又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 古人拉屎用什么擦阿?

      古人用什么擦屁股   摘要:本文追溯了三国至明清期间中国人如厕拭秽方法的流变过程。厕筹在三国时期随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而使用手纸的正式记录由元朝蒙古族开创,此二者皆为中国古代拭秽风俗流变的重要转折点,从而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特征。   关键词:厕筹;手纸   古人大便后用何物拭秽?港剧《寻秦记》提出了这一问题。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香   港特警项少龙被时空穿梭机送到战国时代的赵国,夜宿一居民家中,内急要上厕所,项少龙向老翁要“卫生纸”,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项说:“怎么擦屁股”?老翁从茅坑边拿起一块竹片说“这就是啊!请随便用”。看到此处,不禁使人失笑。对呀,古人用什么擦屁股呢?   本文逆时间之河而上,由近到远追溯了古人拭秽风俗流变的历史。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不排除某些地区某些人还在使用五花八门的其他物事,但是主流是人们普遍用卫生纸,因此我们考证历史,也仅仅考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文明的主流。   元明清--粗纸时代   清朝人用纸拭秽,有多处文献可以考证。此处仅举一例,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段刘姥   姥拉肚子的文字: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 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这段描写说明,在曹雪芹生活时期,无论是大观园还是乡下的人物,都已经使用手纸拭秽了。   明朝皇宫中专门负责后勤的机构,名叫“四司”,据《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记载: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宝钞司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宝钞司就是管手纸的部门了。   那么,当时的人们用的是什么纸呢?所以还要了解中国古代纸的种类。   明清之际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记载:“凡纸质用楮树(一名榖树)皮   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又记载:“此纸(火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由此可知,纸因其原料不同而分为“皮纸”和“竹纸”,但无论何种纸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来写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来做焚烧祭鬼神,百分之三十为日用品。   分清了纸的种类,我们还要知道,敬惜字纸在中国有很久的传统。民间传说用印了字   的纸拭秽要遭到报应。清朝时,社会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条圣律而流传,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等。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来拭秽的纸上印字。“1873年3月14日《申报》刊载消息说,一女子用字纸拭秽,扔入便桶,遭雷击跪倒。同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令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字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以免秽亵”[1]。   使用手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朝,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   竹片,大概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文化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据《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柔软以进。”   综上可知,元明清之际人们开始用手纸拭秽,这种纸大多是没有字的“粗”纸。至于   皇宫中所用手纸为粗纸还是精纸,不可详考,我想太子妃一定不至于用粗糙的纸去摩擦娇嫩的脸蛋吧。   唐宋--厕筹与粗纸并用时代   厕筹又称厕简,简单的说,就是大便后用来拭秽的木条或竹条。这种厕筹上个世纪还   在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地区使用。   近来日本考古发现了许多古代厕所,1992年在奈良县高殿町发掘藤原京遗址过程中,   发现了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厕所”遗迹,厕所遗迹出在7世纪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条一坊建筑遗址的外侧,“厕坑中出土筹木150余根”。类似的厕筹还在福冈市发掘的大约公元720~730年间的鸿胪馆厕所遗址中发现。时间在11- 12世纪的岩手县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厕筹,其规格“平均长24、宽0.5-0.8、厚0.5厘米”[2]。唐宋间,中日交往密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日本影响很深,因此日本的这些考古发现对推论唐宋时期中国人的拭秽工具很有参考价值。   除了考古实物佐证外,唐宋间使用厕筹的记载也多见于史籍,宋马令《南唐书.浮屠传   》:“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   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记载,韩滉任镇海节度使,运送大量物资至关中,其中就有厕筹:“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厕筹,滉皆手笔记列,无不周备。”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上厕法第十四记载了僧人的日常规范,   其中上厕法要求僧人“常具厕筹,不得失阙”,并明文规定:“不得用文字故纸”。这个记载证明了唐朝时代的僧人用厕筹拭秽,同时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纸”拭秽,既然禁止,那么现实生活中一定有人这样做,不然何来禁止呢?   唐宋之间,纸已经不仅仅用于写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烧祭鬼神。宋人《爱日斋丛钞   》记载“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唐书》王屿传:“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祷神而用纸钱,则自王屿始”;唐以后焚烧纸钱记载开始在史料中频频出现。又《天工开物》记载:“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纸。故造此者名曰火纸......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既然出现了日用的纸,那么,人们用它拭秽也是顺理成章了。   魏晋南北朝--厕筹时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厕筹的记载,但未见有用纸拭秽之证据。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记载北齐皇帝高洋“虽以杨愔为宰相,使进厕筹,   以马鞭鞭其背,流血浃袍。”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东晋裴启佚书《语林》记载“刘寔诣石崇,如厕,见有绛纱帐   大床,茵蓐甚丽,两婢持锦香囊,寔遽反走,即谓崇曰:乃误入卿室内,崇曰:是厕耳,寔更往,向乃守厕婢,所进锦囊,实筹”   唐朝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应录”记载:“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   。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处令执屏筹。”此事若为真,则是三国时期就使用厕筹的明证。   用厕筹之法疑随佛教而传入中国。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   使用厕筹的事情,如毗尼母经卷第六: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罗门种姓。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针对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佛说:“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   度量法,极长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   释迦牟尼佛生活于公元前六、七世纪,这些戒律则成文于他逝世之后的一百多年,所   以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印度使用厕筹的历史要比中国早得多。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最初传入的只是一些“经”,而对信众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确要求的“律”则是从三国开始,而中国人使用厕筹的最早纪录也自三国始,所以厕筹由印度传入说目前还是站得住脚的。但是不排除中国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厕筹,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而已。最终的答案,可能还要今后的考古发现来给出。   使用厕筹法随佛教由印度传入,后来厕筹改为纸则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开始。从中   国古代拭秽风俗之流变可见中华文化的开放性,由微知著,由小见大,从此亦可管窥中华民族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优良传统。

  • 姓吴有什么古人

      知名度较高的吴姓名人:   清以前:吴广,吴起,吴道子,吴用,吴承恩,吴三桂,吴敬梓,吴澄   近代:吴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