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盘古开天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只是一个民族在原始社会的信仰,标志着一个民族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它或浪漫或严肃的色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色彩,是这个民族人文和性格的宏观体现。   盘古开天的神话,一部分是盘古从混冥中一斧头辟出天与地,一部分是盘古用斧和凿劈断了天地的连接部分。神话的第一部分,是原始先民对宇宙最初状态的设想,以及突然感知宇宙的一种记忆描述。神话的第二部分,在天慢慢下降的过程中,盘古用斧头和凿劈开天地相连接的部分。通观中国整个神话,另有“天倾西北”、“天维缺”和“女娲补天”等,它们的内容只和盘古开天神话的第二部分相近相似。因此,盘古神话可谓中国开辟神话典型代表。   盘古的神话是美丽的。他是伟大的善良之神。由于他的开辟之功和“临死化身”,我们才拥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盘古是开天辟地之始祖,可开天辟地的任务并没有最后完成。在盘古死后,那个本来升上去的天,又慢慢降临大地,就悬浮在人们的头顶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得着。天和地之间有一根大柱子——不周山。它上顶着天,下接着地。这不周山就是盘古的化身。盘古神厥功其伟,因而得到后世人们的广泛祭祀。盘古的庙从北方一直延续到南方,甚至海南都有盘古祠。世界上所有关于天地分离的神话,无一例外地认为:天和地同样由混沌产生。中国“天”系列神话中,包括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天梯、天缺地残等等。中国天系列神话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些神话的主干恰好可以排列成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过程。   我们追溯盘古神话的根源时,“盘古”这个姓名出现的早晚,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盘古神话中所包含的“宇宙卵”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根”究竟有多深。说到盘古创世神话包含的“宇宙卵”母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太极阴阳宇宙观。因为易经的太极图的形状,正是一个“宇宙卵”。太极圈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阴阳两条鱼,白色的鱼象征着阳性,动态,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静态,代表地。二鱼形状对称,头尾相接,妙偶天成。古人以太极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道理,近人称太极为宇宙模式图。故“太极”一词,堪称中国历史上称呼原始宇宙及其形成变化的代名词。   《易经·卜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易”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始于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四时生八卦。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然万物皆来自阴阳两种力量的运动与变化,而阴阳则包含于太极这个“宇宙卵”中。这与盘古开天地神话中“天地混沌如鸡子(蛋)”、“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思想基本一致。太极图的来源,宋代哲学家邵雍曾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元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可见,最早的先天太极图,就是一个“宇宙卵”包融一切,象征着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盘古神话中的“宇宙卵”母题,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从出土陶纺轮到伏羲发明太极图的传说,再到《易经》、《楚辞》和《淮南子》中的混沌阴阳观念,这个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断传承,左右着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它是中国古文化最早的“根”。   盘古神话中第二个母题是“垂死化身”。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物,在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神话也能见到。例如:巴比仑神话中说,天神马杜克杀孔狮身龙首女怪,以其尸体造成大地。印度神话中,诸神以夏普神的身体造成世界。北欧神话中说,最初,宇宙混沌一团,在广漠的太空中只有一个极大的无底洞,洞中不断喷出冷气,从中长出一个巨大的冰巨人,名叫伊来尔。后来,神与冰巨人展开激战,杀死了他,将他的尸体堵在无底洞上,以他的肉形成大地,血和汗形成海洋,骨头造成山,牙齿为岩石,毛发为草木。   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着盘古神话和类似盘古的神话。例如,白、瑶等民族都有盘古化为万物的故事。在布依族中,开天辟地后化身为万物的是大神布杰。在彝族传说中,化生万物的民族祖先是阿卜多莫。还有的民族认为天地万物是动、植物变的。布朗族有大神顾米亚杀死犀牛,以其尸体造天地的故事。哈尼族神话中讲,龙王送给神仙一条牛,神以这条牛的眼睛为日、月,牙齿变为满天星斗,将它四条腿变为东西南北四根顶天柱子,用它的眼光为闪电,皮为响雷,眼泪变露珠,鼻涕变雨水,气为云,血为彩霞。普米族的巨人简剑祖猎杀马鹿以造天地万物。彝族史诗《梅葛》中,创世者打死老虎,老虎死后化为天地万物。各民族的神话中都涉及与盘古神话中相同的母题:“垂死化身”。   盘古神话“垂死化身”的母题是天人合一的根源。原始人凭着自己的原始思维,发现大自然也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死现象。在他们的眼前,太阳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复活;月亮在初一死去,在十五又复活;花草树木冬天死去,春天又复活……不仅自然万物在生老病死,而且还能相互转化。天地的大圆蛋中,尸体会变成一堆土,土中又会生出一些野草或一棵树苗……种种死而复生的现象,使他们相信万物有不死的灵魂。而万物的变化,又导致了他们认为物体能自由变形的联想。“垂死化身”的母题 所延伸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具有极古的原始性和极大的普遍性,导致各个民族自发地、不约而同地产生相类似的晚后期神话。   盘古神话的两个母题极为古老,而盘古神话见于文献记载之上又比较迟,因此人们怀疑这个神话是从外国或少数民族传入的,是一种嫁接的果实。然而,如果我们从母题的特性出发来考察,就会得出一种新的结论。“宇宙卵”与“垂死化身”的母题,后延伸演变为中国哲学中的为太极阴阳学说。“太极圈”与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图案一致,太极阴阳学的发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易经》。这两个母题的“根”当然要在先秦以前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性。孟子也认为天人相通,提出尽心知性论,认为了解了人性,也就了解了天。到汉代,董仲舒就直接将人与自然相比拟人。他将人身比作宇宙,说人的颈部以上象天,颈以下象地。人有366个小关节,所以一年有366天。人有12个大关节,所以一年有12个月。五脏与五行相配,四肢与四季相配。最后他甚至直接说,人之所以与天相似,因为天就是人的曾祖父。上述这些思想都产生在记载盘古神话的东汉徐整之前。可见盘古神话的母题在中国有着深深的“根”,并非舶来品。   另外,从中国远古神话中人神同形方面也可找到盘古神话源于中国的“根”。在《山海经》中,到处可以看到自然神以半人半兽的面目出现。其中提到的山神,不是人面鸟身,人面牛身,人面羊身,人面蛇身,就是人身龙首,人身而羊角。这在我国出的汉墓石、砖画中也得到证实。创世神像的钟山之神烛阴,他的儿子名叫做“鼓”。今天见到的神话是古人从口头传说记下来的,“鼓”与“古”,很可能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记音字。据《广博物志》引徐整《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烛阴、鼓、盘古三者之间,从形象到本领实在太相似了。可见,在中国古代的一批神话中,都有盘古形象出现和演化的踪迹。   盘古创世神话母题的深根,对中国古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宇宙卵”的母题,直接启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浑天说”宇宙模型理论的创立,给古代天文学家制作“浑天仪”和观测、计算天文现象的方法带来了灵感。这些天文学理论与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表明了盘古神话“宇宙卵”思想的本土性。令人惊奇的是,“宇宙卵”神话与现代科学中最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起源假说竟十分一致。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原始高密度混沌状态,然后发生大爆炸(约100—200亿年)形成四个时期:一、原始火球时期;二、辐射时期;三、物质时期;四、现在。它与“混沌——宇宙卵——天地开——万物化生”的神话创世顺序几乎完全相同。   由“宇宙卵”和“垂死化身”而导出的“天人合一”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成为中国道教的理论基础。从《易经》到《周易》,古人把宇宙众多复杂的万事万物,按阴阳分为两类。阴阳,它是宇宙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的规律。《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信息预测而闻名,以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道教的内丹养炼(即气功),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小宇宙。《黄帝内经》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宇天气”。人体是一个小天体,是个极为复杂的生物系统。盘古神话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还表现在天地间人为贵和勇于开创奉献等伟大民族精神方面。盘古殚精竭虑开辟天地,不惜以生命换来生气勃勃的大千世界的精神,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景仰效法。   传说,长江三峡堪称盘古开天辟地的杰作。据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25亿年以前,长江三峡地区是一片汪洋,属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太古末期发生了强大的造山运动,三峡地区首次出现陆地,成为汪洋中的小岛。后来发生了更大的造山运动,三峡全部脱海成陆。三峡的形成经历了四千万年漫长的岁月。那仿佛是一个远古的伟大神话,轰轰烈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也使中国的西部地区迅速抬升,形成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古巴蜀湖与古滇湖的水无法西去地中海,而掉头向地势较低的东部流去,波涛汹涌切割开三峡峰谷,西部古长江与东部古长江经由三峡一脉贯通,形成了今天这样万里长江东流去的壮观景色。与此同时,三峡横空出世,成为鬼斧神工在大地上刻画雕琢出的惊世杰作,人们用雄、壮、险、奇四个字来概括三峡之美。它雄奇诡异、惊险莫测、激越飘荡,是长江最奇峻、壮丽的精彩华章,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结晶。

  • 1 阴阳五行学说对三元医学理论还重要吗?

      要想学中医,必然要了解一下阴阳五行学说。对三元医学来说,这个阴阳五行理论实在不重要了,学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学不学都可以了,但是在医学考试的当今,还是沿用古中医知识的考试时代,学习就显得被迫式的了。若中医学全部进入三元医学时代,就可以不学《内经》、《伤寒论》,就可以不学阴阳五行理论了。 阴阳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三元医学理论不丢弃阴阳学说,但原则上已不把阴阳辩证做为辩证治疗的总钢。三元医学学说把辩证治疗的总纲定为三元医学理论。阴阳五行理论可做为了解内容。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

  • 当今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

      中国是亚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曾经深受家天下封建专制主义旧社会礼教的愚弄和残害;在19世纪被打开国门后吸收了大量西方文明成果,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文明进步,以中国共产党为先进代表的中国人民正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长征进程中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在先秦时代,中国就有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比如《道德经》《诗经》《春秋》《论语》四大名著等。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家问话,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明朝时依据程朱为代表的理学思想编成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成为在科举考试中的基本教材,由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中国古代诗词非常发达,有较早记录周朝诗歌的《诗经》,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一度繁荣,在唐朝和宋朝,中国诗歌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词人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是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包括了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等人。中国画也十分著名,中国古代杰出画家有顾恺之、阎立本、吴道玄、李思训、王诜、米芾、米友仁、李公麟、倪瓒、王绂、徐渭、朱耷。当代的中国画著名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中国

  • 云南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碰撞,曾经激起过无数绚丽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程序,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贡献。元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间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在中国王朝序列中,尽管该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对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初步探索。 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程序 13世纪初,蒙古族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先后消灭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 中国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进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时代开始,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夏夷”之说,强调“尊夏攘夷”、“以夏变夷”的思想,对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碍。例如在史学领域极具影响的“正闰”说,主张“四夷不得正统”,将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与“窃国”、“篡国”者并列,纳入非“正统”序列,事实上对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于元朝亦属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转这一传统观念。在编纂《辽》、《宋》、《金》史时,三史都总裁官、中书右丞相脱脱力排众议,“独断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这一举措结束了自辽朝灭亡后200多年的“正统”之辩,同时也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其意义正如韩儒林先生所总结的那样:“这一决定确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则,它符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客观实际,也符合辽、金、宋三朝互不相属的历史状况,因而是正确的,所以脱脱对三史的贡献不能忽视。”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蒙古族文字产生于这一时期,并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历史着作《蒙古祕史》诞生;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元朝政府官员的民族成份最为复杂;元朝也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王朝;《辽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编修的史籍,也在中国史学史上首开一朝官修三朝历史之先河,为后世储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儒家经典着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漠北、云南等偏远地区首次出现了传授儒家文化的学校;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间湧现出一大批汉文着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社会流传,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各民族间的交融也进入又一个高潮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汉族和周边其他民族之中,而一个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对于元朝各种文化和谐并存的局面,中世纪欧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蹟”。 由此可见,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的文化遮蔽现象,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馀下全文>>

  • 公鸡在中国文化有什么意义???

      鸡与吉皆音   公鸡报晓意味着天明,象征黑暗离去,光明到来,因此古代不少图案中雄鸡和太阳总是一起出现。当然雄鸡也象征守信准时。   我小时候见墙上贴的年画有:   一只大公鸡,领着五只小雏鸡,寓意:五子登科。   一只大公鸡在引颈高唱,五只小鸡娃在聆听,寓意:教五子。   大公鸡与鸡冠花,寓意:官(冠)上加官(冠)   大公鸡啼鸣与牡丹花,寓意:功(公)名(鸣)富贵(牡丹寓意富贵)。   一只大公鸡站在大石耿上,向着太阳啼鸣,寓意:雄鸡一唱天下白——李贺名句。   一只大公鸡喙啄蜈蚣,寓意:鸡王镇宅。   两只大公鸡斗架,寓意:英雄斗志。   鸡与吉谐音同,演绎出很多情趣。   《韩诗外传》称鸡酉文、武、勇、仁、信五德:首顶冠,文也。足博距,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   《花镜》亦云:鸡,一名德禽,一名烛夜。。。。。。雄能角胜,目能辟邪。其鸣也知时刻。其栖也知阴晴。。。。。。。

  • 裕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裕":(形声,从衣,谷(yù)声。衣物丰饶。本义:富饶。财物多。也指使富饶)   yù   丰富,宽绰:宽裕。富裕。充裕。节用裕民。   从容,不紧张费力:应付裕如。   姓。   裕,衣物饶也。——东汉·许慎《说文》   有孚裕无咎。——《易·晋》   天地裕于万物。——《法言·孝至》   包众容物谓之裕。——《贾子道术》   裕其众庶。——《国语·吴语》   此今兄弟,绰绰有裕。——《诗·小雅·角弓》   又如袁司马(袁可立)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睢州志·艺文》   如:裕后光前(造福后辈,光耀祖先);裕民(使民众富裕);裕饶(富饶);裕民足国(裕国足民)。使人民富裕,国家丰足)。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大门联——“光照前列 裕启后人!”中的“裕”正是这一字义运用的神来之笔,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阴阳五行学说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首先我们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清最基本的概念。   唯物主义;世界万物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除了实体物质之外,时间和空间也是运动着的物质客观存在的形式。   唯心主义;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源是由意识或精神决定的。是意识决定了物质。   阴阳五行学说是意识决定的吗?显然不是。   先说说阴阳。   阴阳学说是这样表述的;   阳,太阳、白天、睛、高山、实体、向上、进取、动态、雄性、凸、背……以此延伸类推。   阴,月亮、黑夜、雨、河流、虚体、向下、固守、静态、雌性、凹、胸……以此延伸类推。   五行。   由于时空运动,使客观存在的物质在不断地产生变化,以达到平衡地永久运行的物质世界,必然有生克制化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及作用的过程就是五行的实质。   先民结合客观物质的形态的变化,创造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生克制化。   印度的先民认为世界的物质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这里面比中国少了个金。实际上这与中国的五行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地就是土,金属矿藏于土中。风在中国的木中已经包含。   显而易见,五行的生克制化也是唯物主义的范围。世界上的万物运动变化并不是凭主观臆想出来的。

  • 道教阴阳五行学说与先秦阴阳五行学说的区别

      建议您不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对唯心唯物主义的划分来看待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有肯能是二元论的。   所谓生克一说是把五行按照五材理解,五种材质互相克制,这完全是把五行学说理解为糟粕。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五种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是先人对气的运动的伟大总结,完全是唯物思想,宗教不是就不可以有唯物思想,大部分宗教都是允许二元论的,甚至比唯心、唯物两种哲学派别划分还多出好几种。   五行与季节结合,(一下气的意义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气体)   春天万物生长,根向下长,树枝向上长,气的运动是伸展的,所以用木字代表   夏天万物欣欣向荣,气的运动向上,火性炎上,外焰温度比内焰,所以用火字代表   夏秋之交气在平稳过渡,土四平八稳代表气的平稳运动   秋天气的运动开始收缩,金属在固态的体积比液态体积小,所以用来代表气体收缩   冬天万物凋零,气的运动下降,水往低处流,用水字来代表气的下沉运动   中医就起源于道教,又称杏林,中医施展药用的时候,根据五行运动,夏天本身气就向上运动,所以本来需要用的很强的中药药性就要适当降低,这是五行学说使用的一个典型的案例。   所以说气的运动怎么可能相生相克呢?所以所谓相生相克不过是歪曲理解,糟蹋古典文化。   前两种就属于阳气的运动,后两种就是阴气的运动。   先秦时期的阴阳家主要是玩神秘来糊弄人,但是主题思想都是对天地间运动规律的探讨,其中后来被改造为儒术集中皇权服务的内容就是唯心的,而本身理论还是唯物的。宗教并非不能唯物,比如道教、佛教音乐难道就是唯心的?当然是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过诞生几百年,岂能与千万年来亿万人智慧结晶形成的宗教相提并论呢?   手打的,希望采纳。

  • 阴阳五行学说的传统解读

      阴阳五行学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是中国古代解释自然界阴阳两种物质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理论根据及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哲学概念依据。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核心在于这样一个公式:天道(气)生阴阳,阴阳成五行,五行变化成万物,而万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关系一直在追求一种“和谐”。这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根本精神。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中国第一个宇宙生成体系。其中无疑包含了万物是天地阴阳合气而生的思想,气做为世界基本元素在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下,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并由于阴阳互相对立消长,五行相生相克,万物得以和谐发展。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把宇宙看成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天地与人之间有一种深刻的互动关系。人们在经验的基础上把这种对称和对立的联系渐渐总结概括为“阴阳五行”学说,并借助于这些基本的要素以及其它一些由此而生的次要关系把宇宙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统一、循环平衡、相生相克、刚柔并济、和谐圆满的思想从此成为汉族传统艺术的显著特点。

  • 阴阳五行

      一楼的不懂就别乱说。   这句话出自《易经》你知道吧?这句话与五行虽有关系却也不大。主要是阴阳八卦。   自盘古开天地清者上,浊者下即为天地。而易经中又以乾象征天的柔,坤象征地的刚。这句话对于修道之人就像一个信条,以阴阳互补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