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佛教的吗

  • 佛教和易经有什么矛盾吗?

      易经属于世间法,佛说的是出世间法。你想入世那么学易经。不想轮回,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么就要学佛法。两个是不同的东西。

  • 研究佛教、易经等有什么好处

      你想从研究佛教,易经等中得到什么?

  • 佛教对《易经》是个怎样的态度和看法?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如果否定易经几乎就是对中华文明的全盘否定,历代佛教高僧没有否定中华文化的,所以对易经也是持肯定态度的。明代高僧藕益大师还专门做了《周易禅解》一书。

  • 汉传佛教中的禁忌有哪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教也有很多规矩。僧团有严格的戒律,居士受戒后要遵守相应的戒条,游客去寺庙拜佛也要守规矩。   编者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教也有很多规矩。僧团有严格的戒律,居士受戒后也要遵守相应的戒条,一般游客去寺庙拜佛烧香也要守规矩。那么,对一般信众及游客来说,佛门有哪些规矩?比如:到寺院吃斋饭要不要交钱?斋饭吃不完怎么办?到寺庙游览可不可以照相?可不可以在寺院吃荤食?女性生理期能不能到寺庙拜佛?孕妇到寺庙拜佛有没有禁忌?2017年2月15日,西安香积寺首座、监院慧超法师做客凤凰佛教原创节目《师父来了》,以下为慧超法师为大家讲述那些你不知道的佛门规矩。   1、到寺院吃斋饭要珍惜,不要浪费。一般寺庙里的斋饭都是对外的,如果斋饭吃不完,可以把它带回去,但是不可以再倒回,或者可以喂小动物做布施,尽量发挥到极致不要浪费。   2、到寺院吃斋饭,个人建议交钱。因为寺庙里的饮食,来自社会上的居士自发地供养,十方来十方去,共结下十方缘,所以方便后来者多少布施一点未尝不可。   3、到寺庙游览,建议不要照相。照相只能说是一种方便,如果一定照相要把佛菩萨的形象全部取在镜头当中,不能把头、身体少半边都不可以。更不可以在佛像前摆出一些奇异的动作,甚至亵渎佛菩萨的动作。   4、不建议在寺庙里吃荤食,到了一个地方要尊重一个地方的文化风俗,特别是到了汉传佛教寺庙,僧人是吃素不吃荤的。   5、女性生理期可以到寺庙里拜佛。但不建议过多拜佛或进行佛事活动。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生理期需要在家好好调养,少进行身业活动,多诵经念佛持咒较好。   6、孕妇到寺庙里拜佛没有禁忌,但是自己要做好防护措施。走路、拜佛,要注意特别小心。尤其是临盆将至的时候,从安全性上要考虑,不建议再去。

  • 佛教在家怎么忏悔没有佛像

      *   善士您好,非常随喜您忏悔的功德!能在三宝之一的佛像前忏悔当然最好,有些人因为家庭环境不方便设置佛堂,所以不方便在佛前忏悔,这样没有的话也没多大关系,重点在于如何用心,认识到自己错误,并且后不再造,另外可以在电脑佛像前、经书前忏悔都是很好的。请看下文分析,阿弥陀佛!   *   首先我们要知道忏悔的原理,然后再说忏悔的方法,最后了知以后才知道有佛像没有佛像与忏悔的关系;   *   所谓的“忏悔“梵文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这是字面解释,而真实意义呢?就是首先知道自己错了,第二找到方法进行对治,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以后永不再做;   *   所以忏悔的前提是知错,错在哪个地方呢?   *   从较广的角度来说《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只要我们没有修行的境界,没有证悟起心动念都是错的。我们凡夫不遭罪是不可能的,《地藏十轮经》中说,佛陀的教法中有两种人没有所犯的罪,一种人从来也不造恶业,称为树立佛幢者;另一种人虽然造过恶业,但以惭愧心已经发露忏悔了,这叫摧毁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说是行持佛法的人,也叫做勇健得清净者。(最后一句摘自索达吉堪布《略说忏罪》)   *   从我们世间角度来说我们造的身、口、意十不善业都需要去忏悔,”所谓十不善业,指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的三种不善业——贪欲、嗔恚、邪见。“(引号内摘自索达吉堪布[ 2011年2月13日晚 ]于长沙开示《深埋基石 根除十恶》)     3.   忏悔的方式及原则:   *   忏悔的方式有很多,有说法忏、修法忏、事忏、理忏等,或随律经中所说而忏。具体的有念佛、拜佛、持金刚萨垛咒,持百字明,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八十八佛忏以及行持其他善法等等,但无论哪一种形式不是主要的,学会如何用心才是重点;所以有这样一个偈颂:”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   那么怎么用心呢,这就是原则。《开示四法经》中说:“慈氏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已作并增长的恶业,是哪四法呢?是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最后补充索达吉堪布就此四对治力的开示,请注意理解;   *   ◎四种对治

  • 佛教的禁忌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一、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以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容易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以上所讲的各种禁忌主要是中国汉传佛教所规定的。

  • 风水,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风水属于道教五术中的“相”,下面直接是百度转帖,打字太麻烦: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   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   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   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 九月十七是佛教的什么日子

      佛山深远佛说佛光普度人离尘土。。。。。佛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有精神遗留!   人需既有内修修为以显出自身的光,才能衔接上。   法!唯一的道路。   万象源于法!   他已经不需要人间的任何东西了!建议以合掌,鞠躬及献三色花即可。   宗教的意义是提倡向上向善;宗教的意义不应拘于形式上,而是真正的理解它的精神与教义,并实践与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佛法不离世间法、离开生活无佛法、宗教生活化而非生活宗教化。   以自然磁场的相互吸引力;积极利世的精神、互惠互利、利人利己的心态等等,自然的会有好的因果或善缘。   正所谓的天助自助者;人凡事须靠自己,事在人为啊!   多学习机有提升机改造自身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等等。   建议去“法家气功全球资讯网”看看,或许会有些眉目吧!

  • 请教佛教中人,听佛教音乐有什么忌讳没有

      单纯的听   不论怎么播放   都没关系   只要其中关于佛法、佛号的此句,播放出来,就有功德   ,   所谓忌讳,就是尽量避免产生不好联想   比如,如果你是“批判”的听   就不如不听   即使你不感兴趣,只是当做普通的音乐来听,,不发表什么评价佛教的言论,就一样可以获得“播放佛法、佛号的功德”,而没有什么忌讳

  •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在唐朝之前,《十翼》一般都认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提出疑问,朱熹则深信不疑,现在已证明非孔子所作。吕绍纲先生说道:“《易传》已经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易传》研究《周易》,像汉人那样另搞一套,是一条绝路,没办法走通。”     《易经》包含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相叠构成八卦,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以及这八种事物内涵的特质,并借由以上特质可以取类比像万事万物。     《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绝非随意排列,而是象征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每卦的卦画也富有深意。首两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仅止于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状态中纯阳和纯阴的性质。接着阴阳相荡,化生万物,接下来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时混沌的状态......     至第六十三卦为既济,其卦画是阴爻与阳爻均匀分布,并且阳爻居于奇数位(阳位),阴爻居于偶数位(阴位),意思是阴阳已发展至完全调和的平衡态,似乎世界归于静止了。但《易经》令人叹服......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