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咋用

  • 为什么叫易经

      易,甲骨文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弧线,右是半个圆圈。其意为星星、地平线和太阳。取象为昼夜交替,表示阴阳。《周易乾凿度》讲,易有三义,不易、简易、变易。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这一点是不变的,称为不易。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只要使其达到阴阳的平衡,就会和谐永存,谓之简易。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相摩、相推的结果,称之为变易。   仔细读一遍《系辞传》就知道了。

  • 关于易经有关

      这不是《易经》里的原文,是五行四柱算命里面的口诀。   所以就是五段。   分别对应的是正印、偏印(母、姨、婶);食神、伤官(女:子孙,男:才华);比肩、劫财(兄弟);正官、七煞(女:夫,男:子孙);正财、偏财(那是妻财父)。

  •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在唐朝之前,《十翼》一般都认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提出疑问,朱熹则深信不疑,现在已证明非孔子所作。吕绍纲先生说道:“《易传》已经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易传》研究《周易》,像汉人那样另搞一套,是一条绝路,没办法走通。”     《易经》包含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相叠构成八卦,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以及这八种事物内涵的特质,并借由以上特质可以取类比像万事万物。     《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绝非随意排列,而是象征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每卦的卦画也富有深意。首两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仅止于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状态中纯阳和纯阴的性质。接着阴阳相荡,化生万物,接下来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时混沌的状态......     至第六十三卦为既济,其卦画是阴爻与阳爻均匀分布,并且阳爻居于奇数位(阳位),阴爻居于偶数位(阴位),意思是阴阳已发展至完全调和的平衡态,似乎世界归于静止了。但《易经》令人叹服......余下全文>>

  • 易经出自哪里

      儒教的圣经     儒教圣经是指《易经》为首的儒教十三经,其中圣经又是《易经》别名,是儒教最早的圣经。《易经》成书时间,是在中华第一帝人文始祖伏羲的太昊朝时期(西元前7724年-西元前5008年)。太昊伏羲风昊立都陈州建立了太昊朝,以青龙为图腾,并于罗奉元年颁布了《易经》创立了原始儒教,号圣教羲皇,被尊为儒教至圣先王(孔子是至圣先师)。太昊朝一共有78位君主,每位君主代代尊《易经》为行为准则,并以此作为日常儒教生活的经典依据,先王圣教由此开始兴盛。

  • 什么是易经?只要说什么?

      就是叫《周易》的古老经文 主要讲的是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

  • 《易经》的创始人是谁?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几个方面。如、、、等是卦画。如乾、坤、屯、蒙等是卦名。如“元享利贞”是卦辞。全易六十四卦的卦画、卦名、封辞各有六十四。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等是爻题,如“潜龙勿用”是爻辞。每卦六爻,全易爻题、爻辞各有三百八十四。另外,乾卦多出“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一条,坤卦多出“用六利永贞”一条。通常叫做易经的,即指这些内容而言。《易经》分上下两篇。上经由乾、坤至坎、离共三十卦,下经由咸、恒、至既济、末济共三十四卦。   传的部分有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彖、象随经分上下,称上彖、下彖、上彖、下彖。系辞因篇幅长,也分上下,称上系、下系。于是七种变为十部分。这十部分易传,被称为“十翼”,也称《易大传》。彖传随经,每卦一条,列于卦辞之后,是解释卦辞的。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每卦一条,列彖传之后,小象每爻一条,列爻辞之后。唯乾卦特殊,乾卦多一条用九爻辞和一条用九小象(坤卦多一条用六爻辞和一条用六小象)卦辞之后是全部爻辞,爻辞之后是彖传、大象和小象。最后是文言。其它各卦全不是这样排法。都是把彖传和大象紧接在卦辞之后。爻辞与小象搭配在一起。   《易经》的作者是谁呢?《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看起来,《易传》的作者也并不确扔知道《易经》的作者是谁。说作于殷周之际,作于中古,大概是一种推测,但是这种推测是正确的,也是很慎重的。今天看来,《易经》应当是文王时代的东西,说产生于殷周之际是对的,不能说《易经》究竟是谁作的。《易传》多次讲圣人作《易》,圣人是谁,《易传》的作者不明确地说出来,因为他并不知道。司马迁说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不是事实,不要认真相信。文王作卦辞周公作卦爻辞的说法。是靠不住的。《系辞传下》只说《易》作于中古:你《易》者有忧患,并未说文王周公作卦爻辞,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卦爻辞的内容来看,谈问题的角度往往不一致,卦辞和爻辞本是出于一人之手,是两个人作的。   《易传》是理解《易经》的一把钥匙,没有《易传》的话,我们今日便不可能看懂《易经》。《易传》 (即“十翼”)是谁作的?这个问题历来争论很大。据我看,《易传》应属于孔子,基本上是孔子作的。《易传》当然不可能都是孔子亲笔

  • 易经是讲什么?

      《易经》华夏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 易经如何起卦

      最简单的方法:用三枚硬币,抛一次两正一反记为阳爻,两反一正记为阴爻,三正记阴爻(物极必反),三反记阳爻,连抛六次,从下往上记录就行了。   梅花易数起卦方法:写一个字,比如‘梅’左木右每,‘木’四画,四对震,‘每’七画是艮,上震下艮《小过》

  • 关于易经占卜

      中国的占卜术主要分成两个流派,一个是以天干地支为基本符号的“术数”,起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另一个就是以八卦为基本符号的“易经”,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龟甲兽骨占卜。   易经是一个千古之谜,没有人可以说完全的理解它。《周易》虽然被人用作占卜,但严格来说,《周易》并不能算是占卜的工具,它里面没有系统的占卜理论和方法,也没有单单用作占卜的卜辞,它的八卦符号虽然被用作占卜,但八卦本身却是一种测天记时的刻度符号,这种符号并不具备占卜的本质。也就是说,《周易》和占卜并不是依托存在的,而是能够独立的个体,易经占卜只是一种结合两者的方法。   虽然周易并不能算作占卜之书,但我认为,就中国的占卜术来说,没有能强过易经占卜的。   占卜这种行为,就是想从随机的事件中去寻求一种必然的结论。我觉得,人生天地之间,逃不过自然规律的限制,也逃不过社会文明的约束。所以说,大到天地之机,小到人们的行为,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有时是可以被推测的——我认为这也就是占卜的科学性所在。易经,它作为国学,一直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包罗万象,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就算说它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也不过分。把《周易》用作为占卜的工具,它本身就有了很大的包容性,能容纳无数变数,在契合天地法则的同时也符合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所以我说易经占卜是中国最好的占卜术。周易还是《周礼》三礼中仅存的一礼,由伏羲创造,经过周文王、周公,孔子三人的先后完善后成为了后世阴阳五行哲学的依据。就时间上来说,占卜术起源比《周易》更早。但中国占卜术这门学问,追根溯源却是离不了《周易》,这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这些联系也使得易经占卜更为国人所接受。易经占卜不过是人们对《周易》的一个小小的用途,就是因为它和《周易》存在关联,所以使得易经占卜也可以被称为一门艰深的学问,外面打着易经算卦算命的招牌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可以略窥易经门径的人都不多,更别说大师了。   对于占卜,个人觉得还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比较好,事情都是存在变数的,易学的易三论即是:简易、变易、不易。《周易》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什么都是,也可以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们也不需要执着。在我的想象中,真正的占卜大师,应该是达到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所描述的“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草木竹石都可成卜,不拘形式。

  • 外国人对《易经》

      《周易》这部以立象尽意的哲学典籍。自十七世纪以来,它被译成多种多国版本,引起了世界各国哲学界、科学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从而使易学逐步形成了一种国际性学问,不仅对西方文化发展发挥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也给西方文明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注入了新的活力。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的《周易》拉丁文译本,在杭州刊印,标志着《周易》一书开始传入西方国家。19世纪30年代,法国传教士雷孝思用拉丁文翻译的《易经》,又名《中国最古的书》在巴黎出版,这是西方第一部最系统介绍易经的著作。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的易学热潮启迪着理论界对哲学思维的重新思考走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殿堂潜藏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底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