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易经解释

  • 朱熹的易经解卦原则怎么解释

      蓍筮法,按照朱熹的解释,基本步骤为“四营”,这四营就是“分两”、“挂一”、“揲四”、“归奇”。所谓分两,是说将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成两堆;挂一是说将左边一堆中取出一根放在左手的手指之间;揲四是将左右两堆蓍草每四根一组去数;归奇是在揲四之后将两堆中所余的“零头”(最后四根够一组也算零头)合并,再加“挂一”的那一根,这样结果不是五就是九,这就是所谓的“一变”。一变之后,除去五或九,将剩余的四十四根或四十根蓍草混合,再按上述方法进行“二变”、“三变”,结果不是四就是八。三变之后减去上述之和,剩下的数有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和二十四四种,再除以四,分别得到九、八、七、六这四个数。九为老阳,八为少阴,七为少阳,六为老阴,这就是所谓的“过揲法”。另一种方法是将前面说的“零头”即五、九、四、八等,依数之多少搭配,数少为奇,数多为偶,以此奇偶之数定阴阳老少,这就是所谓的“挂le法”。例如五四四为老阳,九八八为老阴,三个数中有两多一少为少阳,两少一多为少阴。这样三变决定一个爻,六个爻需十八变,这就是“十有八变而成卦”

  • 易经的全部解释

      作者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政府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内容简介   《易经的智慧(传部)》内容简介:《易经》,亦名《周易》。全书分为经文和传文两部分——相传八千午前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演绎六十四卦卦序,汇集历代口头流传的卦辞、爻辞,用文字记录下来_这就是《易经》的经文部分。四百多年后,孔子解释和赞颂经文的文字,

  • 易经第十三卦怎么解释

      第十三卦:《同人》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白话】《同人卦》象征与人和睦相处:和别人亲密地走在宽广的原野上,亨通,有利于渡过大河急流,有利于君子坚守正道。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白话】《象辞》说:《同人卦》的卦象是离(为)下乾(天)上,为天下有火之表象。天在高处,火势熊熊而上,天与火亲和相处,君子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以治理天下。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白话】初九,一出门便能与人和睦相处,不会有什么灾祸。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白话】《象辞》说:一出门便能与人和睦相处,又有谁会来危害你呢?     六二,同人于宗,吝。     【白话】六二,只和本宗本派的人和睦相处,必然会惹来一些麻烦。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白话】《象辞》说“只和本宗本派的人和睦相处”,不能团结各个阶层的人,这是引起麻烦的根源。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白话】九三,把军队埋伏在密林草莽之中,占据附近的制高点频频了望,三年都不敢出兵打仗。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白话】《象辞》说:“埋伏军队在密林草莽中”,说明敌人力量强大,我方力量弱小,只能潜伏下来。“三年都不敢兴兵打仗”,表     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怎么敢冒险轻进呢?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白话】九四,准备登城向敌人进攻,但终于没有进攻,是吉祥的。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白话】《象辞》说:“准备登城向敌人进攻”,但终于没有进攻,是因为发现这种进攻是不仁义的,这样做能获得吉祥,是因为在困     惑时能及时醒悟,反过来能按正确的办法行事。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白话】九五,与人和睦相处,开始大声痛哭,后来破涕为笑,大军作战告捷,志同道合者相会在一起。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天罔极上遇,言相克也。     【白话】《象辞》说:与人和睦相处,开始大声痛哭,说明这时内心中正诚信,因不知战事的胜败而焦急痛哭;大军遇到了志同道合     者,终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于是欢笑起来。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白话】上九,在荒郊也愿与人和睦相处,未遇到志同道合者,也不后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白话】《象辞》说:“在荒郊也愿与人和睦相处,未遇到志同道合者”,说明此时团结众人,而希望天下大同的愿望没有实现。   参考资料:wenwen.soso.com/z/q180761340.htm

  • 易经对姓名中带玲字的解释

      玲 五行属火 形容玉碰击的声音:玲玲作响。玲玲盈耳。

  • 易经中对肤字的解释

      肤者,月之夫,月通肉,故肤为肉之夫。肉为里,肤为表。夫者御妻,妻依寄夫,是故肉为妻为阴,肤为夫为阳。阴阳相济,则光润生华,阴阳失谐,枯黄燥干。

  • 易经巽卦怎么解释

      易经六十四卦第57卦,巽为风(巽卦)谦逊受益,中上卦,象曰:一叶孤舟落沙滩,有篙无水进退难,时逢大雨江湖溢,盯用费力任往返。   这个卦是同卦(下巽上巽)相叠,巽(xùn)为风,两风相重,长风不绝,无孔不 入,巽义为顺。谦逊的态度和行为可无往不利。《巽》卦,也可以说是军旅之卦,或者说是前一《旅》卦的后续和补充。当然,它不象《师》卦《丰》卦《旅》卦那样去直接陈述战争,而是在论述一些战争前后和远离战场之后的朝廷幕后的一些活动。也即是讨论如何进行 战争和战后的庆捷活动以及如何对待朝中对将帅的谗言问题。不能不说,《巽》卦也是一篇军事论著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易经中渐卦怎么解释?

      渐 卦是易经中的第53卦,由巽卦和艮卦组成,巽卦代表风,艮代表山,风上山下,所以也常常叫风山渐。 渐 其实就是循序渐进的意思,大概意思就是说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顺序,按照事情、事务的发展变化规律,一步一步积累,以量变求质变。

  • 姓李,名商羽在易经里怎么解释?

      李商羽   先天运势:(代表12岁前的先天运势以及先天遗传,影响不大,若不理想不必计较)   数理:[种竹成林]福禄长寿的福禄集合数。[大吉]   签语:五行俱权,循环相生,圆通畅达,福祉无穷。   含义:阴阳交感,和合完壁之象,暗藏大成功运。雄威畅达,身体健康,家门兴隆,富贵荣华,福寿双全,无所不至。他乡成家,复兴家业。即使不如此,也会博得功名荣誉,福祉祯祥。   基础运势:(代表24-48岁人生颠峰期运势以及个性、才华及事业运,影响一生运势)   数理:[厚重]兴家得助的贵数。[大吉]   签语:厚德载物,安富尊荣,财官双美,功成名就。   含义:反凶化吉象。位尊望重,建立基业。雅量厚重,足智多谋,善于协调,所谋如意,家门繁荣,福禄寿俱全。为大事大业可成,富贵发达的好暗示。属温和之首领运数。   青少年运势:(代表36岁前的青年运势以及家庭夫妻、子女田宅,影响基础运)   数理:[荣俊]资性英敏的刚毅数。[大吉]   签语:资性英敏,才能奇特,克服傲慢,尚可成功。   含义:资性英敏,有独特的才能。慎重行事,自能成就大业而获成功。因其性情言语偏激,脾气古怪,与人交往欠谦虚,意气用事,傲慢无礼,恐弄吉反凶。慎戒之则吉。   中青年运势:(代表36-48岁的中年运势以及社交、朋友、工作环境等,影响后天的机遇)   数理:[破兆]沦落天崖的失意烦闷的数。[凶]   签语:家庭缘薄,孤独遭难,谋事不达,悲惨不测。   含义:浮沉不定,多破兆。家属缘薄,六亲无靠, 骨肉分离,丧亲亡子、孤独、不如意、烦闷、危难、遭厄、灾祸迭至。为人慷慨,施恩招怨,劳而无功,辛苦凄惨。若其他运数配合不宜者,有伤天寿。然此数之人颖悟非凡,若“三才”配置善良者也会有极少数的怪杰、伟人成就大业。   中青年运势:(代表36-48岁的中年运势以及社交、朋友、工作环境等,影响后天的机遇)   数理:[破兆]沦落天崖的失意烦闷的数。[凶]   签语:家庭缘薄,孤独遭难,谋事不达,悲惨不测。   含义:浮沉不定,多破兆。家属缘薄,六亲无靠, 骨肉分离,丧亲亡子、孤独、不如意、烦闷、危难、遭厄、灾祸迭至。为人慷慨,施恩招怨,劳而无功,辛苦凄惨。若其他运数配合不宜者,有伤天寿。然此数之人颖悟非凡,若“三才”配置善良者也会有极少数的怪杰、伟人成就大业。   中晚年运势:(代表48岁后的中晚年运势以及财富、收入,影响人生最终的成就)   数理:[智谋]泉舟顺展的大立功数。[大吉]   签语:智谋优秀,财力归集,名闻海内,成就大业。   含义:智谋优秀,奏功受福之数。财力活动力俱备,成就大业之兆。但是不足不平的念头不绝,任意从事欲望无止境,多易弄巧成拙,招非致祸。女性若有此数者都流于男性,或者酿出荒唐猜疑之灾,切要慎戒之。   三才配置:(三才配置吉凶为姓名测试之核心,请重点关注!)   您姓名的天地人三才配置为:土土土 。姓名网解析:财运皆坚固平安,大体平顺幸福,障碍少而且均能处理解决,成功运佳,虽成功较迟,但可达到希望目的,并可续渐伸张发展。如果人格、地格、外格:若是26或36数者,虽然雅量广大但多数不重视贞操,若果能够成为连珠格局更佳。可获得意外成功发展,有名利双收的运气,基础稳固,平静安康,免于种种灾祸,可得幸福长寿。(吉 )   基础运:性格稍有迟钝,稳重,易亲近也易离开,成功虽然较迟,但总体上是幸福的。(吉)     成功运:大体上能够平安顺利、幸福,若天格为5或6时、则性格不活泼、或者女性不重视贞操品德。(吉)

  • 朱熹简介

      朱熹   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   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链丹成。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   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   身老心闲益壮,形臞道胜还肥。   软输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   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 易经的系辞的第二章的解释 谢谢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第一章阐述“天地盘”应用模式,接着第二章即讲“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之法。“圣人”当是指“筮卦”者,即占筮家。《史记·日者列传》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可证。至于“设卦”方法,不知古有多少种?但在《系辞》中只有“大衍筮卦”法的记载,将在“大衍”一章中详述,此不赘。此又明言“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指出“观象系辞”其“观察”确是判断吉凶的关键,“八卦以象告”,因而这个“象”字即是用“八卦”来反映的。故后文说了一连串的“象”字,解者每仅言其义而略其“象”,未尽落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指天盘,柔指地盘,是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相一致的。是在应用大衍数筮出一个六爻整体卦象,包括变爻,或无变爻在内,即是在“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之后,按所布之天地盘中推演,得出各种不同的变化。“刚柔相推”者,例如假设以问病为例,按上“中孚之既济”小成图为例,问病看坎宫,坎宫天盘为兑,兑为肺,当是肺上病,又看地盘兑宫,兑宫之上天盘为离卦,离为火,又看离宫地盘之上天盘为巽卦,巽为风,得出肺上风热之象。“刚柔相推”是应用“天地盘”推断的方法之一,可见其变化之必然与自然。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有“象”可观,自是“设卦观象”的具体内容。吉者,是阴阳“得配”之象;凶者,是阴阳“失配”之象。是吉为得,失为凶,向心得配为吉,离心失配为凶,皆从卦象中来,阴阳中定。后文“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皆有卦象可观,非徒空语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者吉之惭,吝者凶之惭。悔为往,吝为来。由近至远为往为忧,由远自近为来为虞。虞者乐,而乐以防忧也,忧者慎,慎而谨以终无咎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者,亦即外引之卦为悔,内引之卦为吝,仍有卦象可以观而识之。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此自解析“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指天盘地盘之运动,产生昼夜循环之象。“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者,是推将一个筮得的六爻卦体,一分为二,取三爻为一个极,为一个单卦。这里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卦六爻,用三爻为极,自成两个三爻单卦,其实并非只此两个三爻单卦,它还包括了上下两个互卦,仍是从“三极”中动出,用三极之道可以动出四个卦来。有了四个卦,就必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