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注解易经

  • 朱熹对易经的解读是对的还是错的

      易经是自然之道,任何人的解答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或许并不和易理相谐,这要看自己对易理的理解。

  • 太极图说 249字 朱熹注解有多少字

      太极图说全释溪西十里 山中月岩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是知无极无自故。极,言对待之极至也。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无极而太极,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门,谨此。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若非一之,则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五气(气):水、火、木、金、土。四时(质):木、火、土、金、水。气质并行,是生万化也。五行一阴阳也,……:此明于生化之道,破五形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谓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第四节: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无极之真者,非动,非非动之体也。二五者,五气、四时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妙,玄玄所成也。通书之言‘几’者,当谓于此。凝,凝滞,是成相体也。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传有以述焉,是明于此四者,非二也。道,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第五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变化也,是得无穷。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第六虚节:上述五节,可列五行欤?下亦一五节,其亦可列一五行欤?存之。下篇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一形一神,神变形合。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此可谓‘生生’。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人极类太极。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仁义乃成生生之易, 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此可谓之‘离明’。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吉凶生大业。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此可谓‘顺逆’。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终始本一,至矣。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练,谓之圣人。此谓‘修道’。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本立而道生。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于至善。此谓‘无形’。第六虚节: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余续博注原图本是“动阳”与“静阴”,而“阳动”、“阴静”则为朱熹所改。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庄子》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说》)。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明曹端,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天地自然图上下一转,五行非有,是谓天地自然也。此以玄同圆觉为修,不以渐次为要,是顿教法也。以礼要知之,周子太极图确乎儒书也。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诚下第二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西 铭(《订顽》、《正蒙》)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赐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小注:正蒙者,诚之,躬行之而已矣。疑者自罪。附:[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1]

  • 易经:八卦详图注解?

      周易八卦一共有64卦变化,就有64卦卦义,一卦六爻,就有386爻爻辞.   第一卦 乾下乾上,卦辞元,亨,利,贞   乾是卦名,而这卦辞在周易中经常用到,比如元亨连用,或者利贞连用.元就是开始的意思,初始即为元,比如都知道的元始天尊,亨是通畅的意思;利,就是,有利,合适,贞,就是坚固;正,这个卦辞总的来说就是预示宏大,通畅,适宜,坚正,就像一条大马路一样宽大,通畅,在合适的地位.   初九 爻辞潜龙勿用.   潜龙是用的一个形象比喻就是爬伏的龙,勿用就是无用,没有作为不要有所动作,这个爻辞告诉了我们要像潜龙一样潜伏,以待时机,做人就要平静下来,大智若愚,不要太显示自己,看不见的人才是最危险的人,当然潜伏起来不等于躲避,而之所以用龙来形容,就是说明要有能力,就像中国被说成沉睡但是他依然是狮子,到了时机依然能起来称雄,无用更不是没有用处做不了事情,而是不要轻举妄动,行事低调,一个有能力的人潜伏起来他人发现不了,等待时机成熟一举拿下,这才是大才.给大家举个例子:汉武帝刘彻,在皇子的时候,就行为低调,什么事情都不去出头,而他的哥哥,就去抢功显示自己,结果重臣们看了就害怕他哥哥威胁他们的地位,选了看似没什么能力的刘彻当皇帝,但是刘彻一上位就大干特干一些认为无忧却有问题的人都被拿下了,至于后来,刘彻的能力大家不会有疑问把,史上有名的明君,这就是潜龙勿用,潜伏起来等待时机.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就是说龙在地面上,也就是说有利于出头了,其实这整个乾卦就是讲才德者所占示的预像,上一挂所说潜伏不要怕被说成懦弱,这回就是该出头了,龙现于田,惊煞世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才德有能力的人不会甘心也不能一直潜伏着,当然前提是有能力有才华,就像孔明一样,藏身乡野,但并不是不问世事,天下大事,其运筹于心中,一待明君出现边投身其中死而后已,这就是九二的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有利于才德者出头,既然有才,既然出头,那就要惊人,让世人记住.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裼若,厉,无咎.   这爻辞以君子终日乾乾,夕裼若为比,预兆无咎由自取,预兆无咎,君子之人天天积极不倦的学习进取,并且时刻保持警惕之心,这样的话即使即使陷入危险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这爻辞说了要刻苦学习,保持警惕就不会有因为灾难而绊倒.君子,有德者为君子,所以前提就点是有德,做善事,问心无愧,而且你帮助过的人反过来也会帮助你,这就是善有善报,而这样一个君子,时时刻刻学习,提升内涵,充实自己,在危险之前就可以预料了,即使碰见了危险也可以化险为夷,至于时刻保持警惕性,防人之心要有的,但是这句话经常有人理解错误,认为别和人走太近水都会伤害你,其实不然,警惕是保护自己,而不是使自己疏远他人,如果那样警惕就变成了伤害自己了.对任何人都应该相信,用自己的真心对待别人,而不是时刻害怕别人伤害自己,如果那样终日的惶恐便是你自己给自己最大的伤害了.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这个爻辞省略了一个主语,龙.或跃在渊者,龙也,龙可以一跃冲天,也可以退入深渊.这就是告诫人做事可进可退,不要害怕,也不要显示,这样才不怕灾祸,这一爻也总结了最前面两爻,一个知退一个知进,知进易,知退难,退者易 ,进者难,就是说知道进取得简单,但是有成就后知道退缩的难。退缩后不出的多了,前进后能够继续前进的就难了,知退知进,是做人很难的一个境界,所以说,缺了一个主语,龙.只有自己有才有德有了内涵,才可学成知进知退.韩信知进,但是功成之后却不知退出,终命丧黄泉......余下全文>>

  • 谁有惠来溪西祖师佛祖签诗注解

      五十八签《闲看江头一石狮,悠悠端坐许多时。任待广洋寒波发,终久全身不移动》

  • 朱熹的解六爻的方法不知道准不准.到底是怎样的

      不准因他规定的是千篇一律的无实践运用经验的想当然的闭门造车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死规矩的方法

  • 谁有江同福《四柱预测学入门》注解版?

      为何不直接问作者要?

  • 怎样看易经

      《易经》是一个极其庞杂的体系。学习它,首先要考虑自己为什么学习,目的何在。因为如果没有方向,就无法决定学习的时候如何学习。想要学习易理,从而能够让自己在生活中逐渐变得有品位和德行,那么就重点学习《易经》的原文和诸家的解释。想要学习占卜,从而能够让自己在迷惑的时候找到方法,那么就重点学习易占。并没有什么想法,只是单纯的想要了解《易经》,那么就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看到什么地方。以现在《易经》及其分支体系。就算一个天才从娘胎开始学,也没有可能去全部钻研,更不可能完全学透。 所以,你一旦下定决心要认真的钻研这门学问,你必须立下一个方向,不然你会完全迷失在浩如烟海的《易经》体系。确定方向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永远学不好。方向确定了,就是认真学习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可能有速成的《易经》,想要学,必定是水磨功夫,就算领悟能力再强,那也不是一日之功。亦不可操之过急。孔子说要玩着学《易经》,不是说赶紧学会了如何,而是要时常把玩他,你今天思考这一句,有这样的理解;明天你或许有新的理解,不断的把玩,理解也就越来越深。人有不同,不同的人学习《易经》也会有不同的方法,我个人的经验是,不能抛开实践,也就是说,学习《易经》不能不学占卦,通过实践反过来在来回顾《易经》所说。久而久之,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也会觉得《易经》越来越好玩。

  • spring mvc 注解在方法上和注解在属性上的区别

      注解什么东西,说清楚

  • 跪求孔子对《易经》的注解。。不要其他乱七八糟的!有懂得的朋友请帮忙!

      孔子对《易经》的解读   孔子学习过《易经》,并且以《易经》教育学生.。这是有案可查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易经》;二是,不是一般的喜好,而是反复学习、把玩,以至简册的绳子断了三次。进一层的问题则是,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易经》?他对《易经》又是如何解释的?   关于这个问题,从《论语》中的两条资料可以找到一些信息。《述而篇第十七章》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为什么要到五十岁才学易呢?联系到他在总结自己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第四章》),就会知道,五十岁是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即“知天命”之年。这两句话是在不同时期说的。前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前说的,后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后说的,但两句话都以五十岁为一个重要时期。古人活到五十岁,就算是老年了,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这说明一个人活到五十岁很不容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显然将学习《周易》看成是一种很严肃的事情,认为只有到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学习和解读《周易》。“五十”只取其整数,代表一个阶段,并不是只有等到五十岁这一年才开始“学易”。他在总结其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也应如此理解。   问题是,这两句话都提到“五十”,而前一句话是讲“学易”,后一句话是讲“知天命”,二者究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正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事实上,二者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其关键便是“知天命”的问题。所谓“学易”而后“无大过”,其实际意义就是“知天命”之后可以“无大过”,因此,“知天命”才是关键。在孔子看来,《周易》正是讲“天命”与“知天命”之学,也就是“天人之际”的学问。   《周易》本是占筮之书,其中便有天人关系问题。原始易经中的天人关系,主要是人神关系,人类的吉凶祸福,由天神决定,筮者起沟通人神的作用。但是,经过孔子的解读,天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他的言论中,虽然还保留着宗教神学的内容,但在更重要的问题上,已经将天解释成有生命的自然界,而不是至上神。这同当时天道观的演变有密切关系。孔子便是这一变革中的重要人物。   《论语•述而》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三十五章)古人遇到各种事情,都要祈祷,的ao 这是很寻常的事。孔子病重,学生子路请求祈祷,这也是很平常的。但是,孔子竟然问道:“有这回事吗?”这就有些不寻常了。这是以一种怀疑的口气问话,实际上正是对传统宗教观的怀疑。当子路回答说,有这回事,并引用诔文“祷尔于上下神祗”来证明时,孔子又说:“我祈祷已经很久了。”这究竟是相信有神还是不相信有神?从这句话很难找出直接的结论。如果说有神,为什么不通过正式的仪式去祈祷呢?如果说无神,为什么又说“我祈祷已经很久了”呢?但是在这两句话中,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孔子并不主张举行祈祷仪式,而仪式是宗教神学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如果说孔子真的祈祷过了,那也只是在心中祈祷罢了。心中祈祷和正式祈祷是大不相同的,不仅别人看不见,就是天神(如果相信有天神的话)能不能接受,也是有问题的,如果再联系到孔子开始的问话“有诸?”,问题就更大了。   总之,从这两句看起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谈话中,能够看出孔子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对天神从怀疑到否定的转变。这个转变与他对《易经》的解读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孔子何以将“五十读易”与“知天命”联系起来,并以“无大过”为其诉求的真正原因。《易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正是讲“天人之际”的问题,而“天人之际”正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原问题。只有在这个终极性的问题上得到根本解答,才能避免犯重大错误。孔子在五十岁之前,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而在五十岁之后,特别是到了晚年,才体会到人生自由的乐趣。   这不是说,孔子五十岁以前没有接触和学习过《易经》。像孔子这样很早就博学多识的人,如果说《易经》不在其学习之列,是说不过去的。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对“五十以学易”产生了怀疑,有人将这句话改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冯友兰先生语)认为“易”字为“亦”字之音误。我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似乎有更深的意义。对《易经》可以有不同层面的学习,有从占筮、数术层面的学习,有从人生意义和终极关怀层面的学习。孔子所说,很可能是后一个层面的学习。这实际上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次超越,意义非常重大,因此不能等闲视之。   孔子的“知天命”,不是解决一般的吉凶祸福一类的问题,而是寻求人生的真谛,解决人生终极意义的问题。他要为人的德性建立超越性的形上基础,但又要依靠人自身的修养去

  • 古书注解的古代著名注解

      王力版《古代汉语》,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