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原文全文阅读

  • 易经的原文那里有

      你要看《易经》,那你要先要谢谢秦朝的文学书法家李斯,李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易经》和《易传》篇数太多,不便在此贴上,麻烦您到书局或上网搜寻吧!

  • 求《易经》原文全文及现代译文,txt格式,无错字。

      我有 留邮箱

  • 易经全文多少字?原文包括哪些部分,书中有很多种解释,但真正的原文是哪些?

      易经全文多少字?原文包括哪些部分,书中有很多种解释,但真正的原文是哪些?——回答是:关于易经的起源,个人看法如下,并不是由某一有神异功能的人的神异发现,一次性著就,而是由不同年代有社会生活经验的人从众多原始图腾符号中提升归集的一种符号,是一渐进过程。最原始的易经就是长短符号,渐渐演进定型为标准的六十四卦,没有文字。易经原创的聪明就在于只有符,没有文字,留下悬念,让后人去好奇、去想、去猜,其实就是利用一般人的普遍心理(喜欢钻牛角尖的劲),越是成迷的东西,越会引起人的好奇心,会拼命去想、去猜。文字定型是后来人为贯彻自己的思想,追加上去的,也不是同时一次性加入,是历朝历代不断演进。周朝前,完成了原始卦文,孔子注入系词、撰文,以后的人不断作注。以下是本人读易经的体会。     读易经的一些体会     关于易经的起源和传承   关于易经的起源,今人已无从考究,只能是推测或猜想。易经的原始起因,应当是华夏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人群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没有文字,为了记事和交流,在创立的众多的记事和交流方式中,所遗留下来,并且逐步趋于完善的一种记事和交流方式,是众多图腾、符号和记号中的其中一种。这些图腾、符号和记号,最初既不规范,也不统一,极不便于认知和理解,于是乎,就出现了,比如象伏羲、文王这样的一些人,作八卦、演周易,对那些不统一、不规范,繁杂而又零乱的图腾、符号和记号,用“大道至简”的原则,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删繁就简,加以统一。进行统一规范和系统整理。对八卦或六十四卦进行了必要的文字注释,使之有了一个统一的、系统的体系,为便于更好认读提供了方便,这应是八卦或周易发展演进的过程。   由于是图腾、符号和记号,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产生了不同的联想、感受。直接的因素是:根据这些特殊的联想、感受,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最后又出现或导致不同的结果或后果。间接的因素是:这些特殊的联想、感受为后来的某些事态的所映证,出现类似于预言一样的戏剧性事态,殊如类似于现在在农村还非常信奉的所谓“吉口灵”性质的事态经常出现和应验。人们感到困惑,寻思思索事态的原委,久之,不断的积累,由“吉口灵”一类事项的积淀,这些图腾、符号开始演进成了一种在当时人们中认为:具有“灵验性”的预测或占筮性功能的符号,符号、记号的进一步演进、发挥,事态的进一步验证和修正,由此也就产生,出现了八卦和八卦作为预测占筮的工具这样的理论系统。这些应是八卦预测占筮的原始起因。   能使易经传承的,不是易经的思想理论撰文,而是易经的占筮预测。易经从一开始就沿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占筮预测和思想理论撰文。关于思想理论撰文,今人所有预测派别在进行预测时基本上已不考虑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易经卦辞及其理论撰文,最多也就是偶然涉及。易经卦辞及其撰文是当时人读卦、释卦、预测的思维思路即哲学原理和方法。不是预测方法的全部。由于当时的语言辞汇、文字内容不象现在这样丰富,语言逻辑内涵也不象现在人这样精准严谨,又由于时代久远,通假字、同音字、别音字极多,古今字义的严重差异,除非有一脉师承口传,否则今人阅读易经会闹到各奔东西的地步。如果由这样一种理论体系传承易经,易经应早就失传。   能传承易经的,并使之经久不衰的,是易经及其派生的各种预测功能。第一个直接原因是预测要求以各个时代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因此,预测必须不断学习总结各个时代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经验,充实易经及其预测理论,更新观念。第二个是易经预测的“神奇”引发的好奇。今人只要懂得一些预测技能的人,透过现今所见的易经卦辞,就会发现易经预测还有另外一整套完整的完全隐藏在......余下全文>>

  • 《狗•猫•鼠》的原文

      狗·猫·鼠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①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 O. Dahm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现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尔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象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当这些时候,我便要用长竹竿去攻击它们。狗们在大道上配合时,常有闲汉拿了木棍痛打;我曾见大勃吕该尔(P. Bruegeld. A)的一张铜版画Allegorie der Woll ust上,也画着这回事,可见这样的举动,是中外古今一致的。自从那执拗的奥国学者弗罗特(S. Freud)提倡了精神分析说——psychoanalysis,听说章士钊先生是译作“心解”的,虽然简古,可是实在难解得很——以来,我们的名人名教授也颇有隐隐约约,检来应用的了,这些事便不免又要归宿到性欲上去。打狗的事我不管,至于我的打猫,却只因为它们嚷嚷,此外并无恶意,我自信我的嫉妒心还没有这么博大,当现下“动辄获咎”之秋,这是不可不预先声明的。例如人们当配合之前,也很有些手续,新的是写情书,少则一束,多则一捆;旧的是什么“问名”“纳采”,磕头作揖,去年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拜来拜去,就十足拜了三天,还印有一本红面子的《婚礼节文》,《序论》里大发议论道:“平心论之,既名为礼,当必繁重。专图简易,何用礼为?……然则世之有志于礼者,可以兴矣!不可退居于礼所不下之庶人矣!”然而我毫不生气,这是因为无须我到场;因此也可见我的仇猫,理由实在简简单单,只为了它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人们的各种礼式,局外人可以不见不闻,我就满不管,但如果当我正要看书或睡觉的时候,有人来勒令朗诵情书,奉陪作揖,那是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还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 ”,“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花钱便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但是,这都是近时的话。再一回忆,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至今还分明记得,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为它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听说西洋是不很喜欢黑猫的,不知道可确;但Edgar Allan Poe的小说里的黑猫,却实在有点骇人。日本的猫善于成精,传说中的“猫婆”,那食人的惨酷确是更可怕。中国古时候虽然曾有“猫鬼”,近来却很少听到猫的兴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经失传,老实起来了。只是我在童年,总觉得它有点妖气,没有什么好感。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卓旁,给我猜谜,讲古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象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脚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复去了。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猫是饲养着的,然而吃饭不管事。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偷吃了东西,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也和我不相干,况且这类坏事大概是大个子的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 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即使象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象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敖不住了,怏怏睡去,一睁眼却已经天明,到了灯节了。也许鼠族的婚仪,不但不分请帖,来收罗贺礼,虽是真的“观礼”,也绝对不欢迎的罢,我想,这是它们向来的习惯,无法抗议的。   老鼠的大敌其实并不是猫。春后,你听到它“咋!咋咋咋咋!”地叫着,大家称为“老鼠数铜钱”的,便知道它的可怕的屠伯已经光临了。这声音是表现绝望的惊恐的,虽然遇见猫,还不至于这样叫。猫自然也可怕,但老鼠只要窜进一个小洞去,它也就奈何不得,逃命的机会还很多。独有那可怕的屠伯——蛇,身体是细长的,圆径和鼠子差不多,凡鼠子能到的地方,它也能到,追逐的时间也格外长,而且万难幸免,当“数钱”的时候,大概是已经没有第二步办法的了。   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现在已经记不分明,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这确是先前所没有料想到的。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一个感想,但和猫的感情却终于没有融和;到了北京,还因为它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然而在现在,这些早已是过去的事了,我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倘其万不得已,则赶走而已,决不打伤它们,更何况杀害。这是我近几年的进步。经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所以,目下的办法,是凡遇猫们捣乱,至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叱曰:“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这样,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其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注释: ①这是陈源《致志摩》一文中的话。本文以及《朝花夕拾》中的其它篇章都多处引用陈源文章中的语句讥讽陈源。 〔选自《朝花夕拾》〕

  • 蜘蛛网阅读

      小时候,在农村的窗户上、门后面、还有厕所的墙角处,有时候在路边的小树上,你都会看见一些蜘蛛网。有的很少、有的很大。   一天的傍晚,我有幸看到了蜘蛛织网的全过程,到现在我都不会忘记。那天放学回家,我一边走一边扔沙包,不小心把沙包扔到了路边的草丛里,我过去捡沙包时发现在两颗很小的树中间有一个蜘蛛网,我很好奇就停下来看它织网。它的尾部一根细丝不会断,蜘蛛爬到哪里那根细丝就延伸到哪里,我想两颗小树那么远,它的第一根丝线是怎么编织上去的呢?我就用一根细棍轻轻地把它的网弄破,想看看他是怎样编第织一根丝线的。蜘蛛很快从小树上掉下来,尾部的丝线把它吊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然后它慢慢的落下,我以为它发现了我想逃跑,它却很快地爬上了另一小棵树,尾部的丝线也随着它爬的高度变长变短,蜘蛛爬到一定的高度,在小树上的丫杈上转一圈,它尾部的那根丝线就紧紧地凌空挂在了两树之间。哦,第一根丝线原来是这样编织上的。然后,蜘蛛翘起尾部沿着第一根丝线爬回了原来的那棵小树上,这样空中第二根丝线又编织好了。这时候蜘蛛爬到了小树的其他丫杈上面,用丝线吊着自己在空中荡秋千,当身体碰到它前面编织的丝线时,立刻抓住。哦,这样一根竖着的丝线就完成了,蜘蛛在两根横丝线和一根竖丝线之间爬了一圈,两圈,我不小心碰了一下小树,蜘蛛迅速离开了它的网,爬到了草丛里。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都会去看看那张网,网越编越大,越编越稠密,上面有一些蚊子、苍蝇的空壳和翅膀,原来这是蜘蛛生存的需要,它们为了获取食物,为了生存必须辛苦地编制它们生活的大网。   有蜻蜓的季节,我们会看到很多蜻蜓,我见过很大的绿色的蜻蜓,它们飞起来很快,还有一种颜色鲜红的蜻蜓,比一般蜻蜓的颜色要红很多,但身体和一般蜻蜓一样大。我特别喜欢这种颜色的蜻蜓,它们飞起来像一团火苗,像流动的血液,它们自由自在的轻轻的飞舞在草丛间、鲜花里,飞舞在我们的眼前,飞舞在我们的巷子里。别的小朋友用扫帚捉它们,我从不,我只喜欢坐在草地上静静地看它们,它们是我生命里的精灵,是我前世的魂。我喜欢红蜻蜓的轻盈、喜欢红蜻蜓的飘逸、喜欢红蜻蜓的自由,它们不像蝴蝶恋花、不像知了喧闹、不像鹦鹉学舌,它们静静地飞舞,然后便悄然消失。   有一天放学,我忽然想起蜘蛛的那张网,便又跑过去看,那张网很大,上面竟然有一只红蜻蜓,被蜘蛛吃掉了头部,翅膀和身体还在,那透明的翅膀,鲜红的身体。我突然非常气愤,贪婪的蜘蛛竟然把它的网编的那么大,连蜻蜓都不放过,一个轻盈的精灵,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丑陋的、贪婪的蜘蛛吃掉了。我气愤地撕掉了蜘蛛的那张大网,后来我很讨厌蜘蛛和它的网。   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想着那张蜘蛛网和网中的红蜻蜓。许多个夜晚我梦见自己被一张大网死死地网在中间,不能动弹。是啊,社会不就是一张大蜘蛛网吗?有的人像蜘蛛,他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把自己的网编织的越来越大,等待着他们的猎物。有的人像红蜻蜓,他们静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世无争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可是他们往往被这张社会的大网牢牢地网在中间,成为别人的猎物。( 文章阅读网:[

  • 老人与海全文

      《老人与海》原文:   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了。头四十天还有一个男孩儿跟他在一起,可是孩子的父母说这老头儿倒运了,叫他跟别的渔船去打鱼。但男孩儿很佩服老人的本事,仍然惦(diàn)记着他。   这一天,老人又划着空船回来了。男孩儿帮他收拾渔具,请他到海滨酒店喝啤(pí)酒,还把饭菜送到他家里。老人吃罢饭,摸黑上床睡了。这是他的习惯,多年来他常梦见童年所看到的非洲:漫长的金黄色的海滩,白得刺眼的海水,高耸的海岬(jiǎ),褐色的高山,海上崛(jué)起的白茫茫的岛顶,还听到诲潮的怒号……然而现在他不再梦见波涛、搏斗、角力和那惊人的遭遇,只梦见海滩上的狮子。   第二天早晨,男孩儿帮老人把渔具拿到船上,然后到早市上去喝咖啡。这顿咖啡是老人一整天的饮食,男孩儿送他出海,并祝他好运。   这是老人没打到鱼以来第八十五天出海了。他越走越远,把陆地远远抛在后面。天还没大亮,他就撒下鱼食。突然,他看见伸在水面上的一根绿杆急急地坠到了水里,接着钩丝动了一下。他明白,水下一百英寸的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着钩尖和钩把上的沙丁鱼。他拉那钩丝,觉得有一条硬邦邦的东西,重得叫人不敢相信。   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鱼、船和人都在平静的水上慢慢地漂流。老人把钩丝放在脊背上,又把钩丝握紧在手里,他拼命支撑住身子,抵抗着大鱼给钩丝的拉力。四个钟头以后,那条大鱼依旧拖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游去。老人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钩丝,他想:我拿它没办法,它也拿我没办法。   这时他多么需要男孩儿的帮助啊。然而他又可怜起那条大鱼来:它真了不起,真稀奇。“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夜深了,天气变冷了,他的脊背、胳膊和腿都是冷冰冰的。他弯下腰倚(yǐ)在船头上,这样舒服些。   太刚升起来了。他竭力拉紧钩丝,但钩丝已经紧绷得到快要断了。要是猛拉一下,鱼钩在鱼嘴里所挂的口子就会加宽;如果鱼跳起来,钩子就会被甩掉。这时,大鱼突然晃荡了一下,一下子把老人拖到了船头那边,要不是他撑着一股劲儿,放出一段钩线,准给拖到海里去了。他知道鱼一定受伤了,便拉住钩丝不动,身子往后仰,抵挡钩丝的张力。   老头儿的手让鱼猛地一拉时划破了。现在鱼游起来慢多了,钩丝慢慢地上升,鱼露出来了,水从它的身边往四下直涌。阳光下,它浑身明光耀眼,头、背都是深紫色的,镰刀片似的尾巴在水里出没,嘴长得像一根垒球棒,尖得像一张细长的脸。老人说:“它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呢。”现在他已经漂到了看不见陆地的海面上,跟大鱼搏斗,他觉得非常疲乏,希望大鱼睡去,自己也能够睡去,去梦见狮子。他高声地说:“鱼啊,要是你没累乏,那你可真奇怪透顶啦!”   “我一定要弄死它,尽管它那样的,那样了不起。”   “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他—遍又一遍地祷告,请求上天保佑。   又一个夜晚到来了。老人趁鱼安静的时候睡了一觉。他梦到了漫长的黄色的海滩,梦见了狮子。突然,那根钩丝飞快地从他右手滑出去,他猛然醒来,急忙抓住钩丝,把它绷得紧紧的。只见那鱼猛地一跳,掀起巨大的浪花,然后猛地落下。接着它又一次次地跳起,落下。老人的右手勒出了血,他把手浸在水里,说道:“不坏。痛苦对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儿。”   第三天,那鱼开始打转儿了。老人拼命地拉紧钩丝,鱼每转一圈,他就把钩丝拉回—段。两个钟头以后,老人浑身被汗水浸透了,骨头也累酸了。他觉得眼前有黑点儿在晃动,汗水渍(zì)痛了眼睛和脸上的伤口。他不断地收紧钩丝,却突然感到眩(xuàn)晕起来。他用左手舀了些海水,洒在头上。老人拼命拉紧钩丝,看见鱼尾巴从水里露出来,鱼游到前面来,举止从容不迫,优美潇(xiāo)洒,老人用力去拽,想把它拽近些。   鱼朝船边游来,嘴几乎要碰到船板。他忍住一切疼痛,高高地举起渔叉,使出全身的力气,把渔叉扎进鱼腰里。鱼往上一跳,把它的长度、宽度、威力和美,全都显示出来。它仿佛悬在空中,悬在老人的头顶。然后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满一船。一会儿,那鱼仰面朝天,银白色的肚皮翻到水面上来,它终于死了。   老人树起桅杆,挂起风帆,开始往回划!他估记这鱼足有一千五百多磅[bàng],如果净得三分之二,卖三角钱一磅,该赚多少钱啊!谁知死鱼的血水招来了鲨鱼。这是一条巨大的鲨鱼,它顺着船的航线飞快地游来,老人看见鲨鱼到来,准备好渔叉。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尾,张开大嘴,猛力朝那鱼的尾巴咬去,这一口咬去了大约四十磅。老人把渔叉朝鲨鱼的头刺去,鲨鱼在海里翻滚过去,死了,同时带走了渔叉。   老头儿不忍心朝船边的死鱼多看一眼,它已经绐咬得残缺不全了。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自己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是为了光荣,因为你是个打鱼的。说到底,这个总要杀死那个。鱼一方面养活我,一方面要弄死我。”这时,又有两条鲨鱼向他和死鱼袭来。他拿起绑着刀子的船桨向鲨鱼的头刺去。鲨鱼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另一条鲨鱼在船底蹂躏(róulìn)着死鱼,老人设法使鲨鱼露出来,把刀子朝鲨鱼身上扎去。一次,两次,最后终于扎死了鲨鱼。现在那条死鱼已经成了所有鲨鱼追踪的对象。鲨鱼每一次袭击,都从死鱼身上扯去很多肉。   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惨了,可是我只要有桨,有短棍,有舵把,就一定要揍死它们。”鲨鱼一次又一次冲来,老人用棍子揍。晚上,鲨鱼又成群窜来,老人只见它们身上的磷(lín)光,他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棍棒丢了,就拽下舵把,两手抱住,一次又一次劈下去,但是鲨包还是从棍棒、舵把下撕咬下一块块死鱼肉。   当船驶进渔港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老人已经筋疲力尽了。他上了岸,摸进茅屋,躺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许多渔夫围在船周围,望着死鱼的骨骼(gé),一个人用绳子量了量说:“从鼻子到尾巴足有十八英尺长。”   男孩儿来到茅棚,看见老人那双满是伤痕的手,哭了起来,然后给老人送来了热咖啡,并表示要跟他一起出海去打鱼。   一根又粗又长的雪白的脊骨扔在垃圾堆里,只等着潮水来冲走。在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男孩儿坐在一旁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创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内容简介: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男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英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又有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不得不把它们一一杀死,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   但大马林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   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 一株芭蕉树的原文

      春天,老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角栽下了一株芭蕉苗。   当秋风送爽的时候,芭蕉成熟了。老师领着学生采下了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憔悴的芭蕉。   不久,从芭蕉跟部生出了几个浅红的嫩芽,嫩芽又渐渐长成了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茂盛,而老芭蕉却越来越憔悴,终于完全枯萎了。学生跑进了老师的办公室,伤心地说:“老师,老师,老芭蕉病得很厉害。”正在备课的老师摘下眼镜,抬起头来和蔼地说:“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都输送给了小芭蕉。”“那老芭蕉心里一定不好受。”学生说。老师深情地望着学生肯定地说:“ __________。”   一个静静的夜晚,老教师坐在桌前批作文。她翻开了一本本子,只见上面写道:“我们的老师就像老芭蕉,我呢,是一个嫩嫩的小芭蕉。”又翻开一本,上面写着:“我长大也乐意做一位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哺育更小的小朋友,就像老芭蕉一样。”老师读着读着……

  • 易经的作用易经为什么阅读越可怕为什么学易经没好下场

      没有可怕的感觉只有可喜可爽的感觉   没有不好的下场只有遵循大道活在当下身体健爽的感觉

  • 石筑的易经阅读答案指出文章在写作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

      参考答案:   1.渲染列车上所见所闻的单调乏味,表现“我”无聊的心境,引出下文“我”找同行者聊天的情节。   2.苦笑 呆滞   3.对“我”怀有戒备之心,不愿与“我”交流   4.C A   5.(5分)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对比),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3分)。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2分)。

  • 钟会《葡萄赋》原文

      葡萄赋 骋虎豹车驾,驰爱琴碧波。原中西酒史:仪狄子制作,和五谷以成醴;巴克斯拈杯,酵鲜汁以解寞。博望侯始通西域,蒲桃酒杯倾长乐。武帝建畴,玫汁泻地;百神介福,醇香飨多。方今盛世,民重文德;红酒成礼,求者绎络。诗仙语诗圣:“无葡萄美酒,何必脱鞋磨墨?” 李青莲,五斗落笔摇五岳;杜子美,三杯诗成凌沧洲。环视宇内,首推澳洲。新世界开地杰人灵,兰马克倡姿态自由。珍馐盈宴,江渚秋游,院落开怀,呼朋散愁。最喜乌衣巷里,安石把金尊而萼稠;山阴镜中,羲之得旨酒而集序出袖。 鸭头江绿,葡萄酦醅;情人桥冷,橡木淳远。唐明皇宴客,酿诀失传;张弼士开庄,妙誉方殷。绝艺制美酒,世界瞩澳洲,今之美也。兰马克者,新澳正源红酒也。依百富之酒庄,贮南极之风云。通衢远而海岬迎客,丘山峙而万木交荫。于有欧洲酒界耆宿,闲倚合欢树下,远游墨累河滨。夫品兰马克者,引杯而彰令誉,援翰而送好音。溯百川而集星源,观沧海以至月深。骛八极而致远,入清宵而驰心。喜揽水晶,洽商贸于樽俎;新添逸思,宏源图而不群。 若夫埃尔湖畔,仕女浅酌赤霞珠;昆士兰州,缙绅挥觞舍拉子。液涵黑紫,瓶毓蓝邃。采幽泉以甘冽,赞臻美于神秘。纳芬熏以荪芹,积瑞露以桂枝;掬华滋而满口,氲清香而沾衣。若乃松烟清奕,韵和香草;单宁强劲,味调雉鸡。尽芳盅以添丽句,衔杯波拉克山;修酒德而见欢欣,流觞巴罗莎溪。 若夫赤县丰饶,泊琼浆以永驻;炎黄屹立,聚原瓶而睹窖藏。新酒至而颜暖,橡木启而风琅。时人品兰马克甚乐,起而高歌,歌曰:“新澳红酒,正源玖香。逍遥乐土,天作琼浆。玉杯苑紫,三品腾芳。眷此盛世,万里来享。情满醇馥,立斟含章。” 葡萄赋(原创)▼ 盘古开天,万物列张。人间百味,犹重甘香。美哉葡萄,采阴阳之精华;仙生玉树,积五行之灵光。羽翠为叶,披海日之霞气;虹霓为果,涵桂月之琼浆。繁荫亲人,出幽谷而入庭户;鲜灵可口,遍四海而吐芬芳。 曾几何时,酿果为酒。色赛琥珀,醇醴尽收。濡墨狂草,舞张旭之长发;梦游天姥,盈李白之玉斗。曹孟德慨当以慷,横槊赋诗;苏东坡扣弦而歌,赤壁泛舟。沙场醉卧,干尽夜光之杯;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之秋。开怀放笔,千佛洞彩耀六合;纵情欢谑,木卡姆*唱响五洲。 物分优劣,界分高低。适者生存,无论天涯海角;葡萄奇珍,独钟西北一隅。如炙似灼,火焰山上腾紫雾;溶冰化雪,坎儿井中走涟漪。冰火交融,孕得九天玲珑果;珠树临风,卜占丝路阆苑居。三尺学童,知吐鲁番之甜美;八旬老翁,味无核白*而旷怡。二八娇容,食之而青春常驻;十年陈疾,得之而沉疴痊愈。 “紫浆凝处似琼膏,玉露垂涎马乳高。”七月流火,葡萄应时而熟;八方来仪,游客涌动如潮。飞光流翠,珍珠万架蔽日;溢香泛蜜,芳庭四时称娇。白瀑湍流,跌宕奔跳;玛瑙触齿,暑意尽消。亭榭参差,玫瑰香伸手可及;琴鼓急缓,“赛乃姆”*余音缭绕。歌王铜像,熔铸无限缅怀意;西部酒城,酿造有术赤霞醪。千泪秀湖,伉俪影往来如织;百丈长廊,翡翠浪起伏若涛。 葡萄架下,楼兰酒畅怀痛饮;雕花门内,烤全羊挂彩披红。骆驼背上,俏佳丽曼声细语;温度柱前,众游子目瞠心惊。步行街,商界巨子觅商机;物流车,鲜果筐里透晶莹。《盛典》歌舞,演绎火洲沧桑之变;晾房栉比,挂满甜蜜欢悦之情。月上枝头,碧影清风诉爱慕;夜阑人静,梦乡呓语话香浓。一年一度,葡萄节犹如狂欢海;一步一景,藤蔓枝织就不夜城。绿树赤土,绘出吐鲁番神奇地;姹紫嫣红,吹遍葡萄沟魅力风。 天山论道,佛窟寻真;珍果盈颊,把盏问心。嗟乎!烈焰之山,极人间之酷热;月光之湖,尽内陆之低沉;千里之沙,绝鸟兽之踪迹;无雨之地,乏菽麦之可陈。何方神物,焕生机于焦土;点石成金,化戈壁为绿荫?九九归一,大善至哉,无非葡萄。容冰火之共处,延千年之节操。婆娑多恩,庇万户于绿海;颗粒有心,养文明之根苗。厚德载物,保一方之安康;天开胜源,传万世之丰饶。 幸甚至哉,加额当庆。正谓: 大美天成玉宇中, 惠及万物竞繁荣。 清平世界仁和乐, 足下莲花步步生。 注:*木卡姆:维族音乐中的套曲。 *无核白:吐鲁番葡萄中的一种,果实绿而无核,多晒葡萄干用。 *赛乃姆:吐鲁番木卡姆中所独有的串唱曲牌。 二○ 一一年九月二十日初稿 葡萄赋(释文) 盘古运起那把利斧劈开天地之后, 世上万物便按照各自的位置分布铺张。 人世间的百种美味,特别欣赏甜蜜和醇香。 多么美好的葡萄啊,采纳着天地间的精华; 她是神仙栽培的玉树,蕴含着金木水火土的灵魂和光芒。 翠鸟羽毛般的叶子,披着海上日出升腾的霞气; 五光十色是她的果实,涵蕴着月宫中的琼浆。 繁密的树荫是那么让人感到亲近, 因而走出偏僻的山谷而进入家家户户, 吃在嘴里是那么鲜灵可口, 因而传遍了五湖四海,到处都飘动着她的芬芳。 不知道从何年何月开始,人们将葡萄的果实酿制成酒。 她的颜色美丽得就像琥珀,飘着各种酒香。 以发蘸墨书写狂草,她让书法家张旭舞起了长发, 梦游天姥山,她曾经斟满诗人李白的玉斗。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是曹操月夜举杯,横着长矛吟唱的诗句; 敲着船舷唱歌,是苏东坡酒后在赤壁之下放舟夜游。 醉卧沙场的将士们感慨着人生,饮干了夜光杯中的仙醇; 醉里挑灯把看宝剑的辛弃疾,梦中回到了连绵军营的深秋。 画师们畅饮而乘兴挥动画笔,才使千佛洞里的笔墨光彩照耀天地; 乐师们沉醉中纵情欢乐,才将木卡姆演奏得传遍五洲。 物品有优与劣,境界有高和低。 适合环境才能生存,不论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 葡萄是水果中的稀珍妙品,却唯独钟情于西北这一区域。 象炙烤象烧灼,火焰山蒸腾着紫红色的热雾; 融化的冰山雪水,在坎儿井中流淌着涟漪。 冰与火的交融,孕育出这九天之上才有的玲珑剔透的果实; 挂满珍珠的葡萄树晃动着身影,来到丝绸之路这神仙住的地方定居。 三尺高的学龄儿童,知道吐鲁番葡萄熟了的那种甜美; 八十岁的老翁品味到无核白时,有说不出的心旷神怡。 十六七岁的女孩,吃了它会永远青春不老; 十年之久的疾患,得到了它,能够使老病彻底痊愈。 “紫色的果浆凝结起来像琼脂结出的浓膏, 像玉露一样的马奶子让人垂涎地吊得好高。” 七月天气像流动的火团,葡萄每到这个时候就熟了。 四面八方来的宾客像朝圣一样,前后涌动如钱塘之潮。 闪着光彩的叶子,像翠绿的波涛一样流动; 成千上万的架上挂着珍珠一样的葡萄,遮蔽了灿烂的阳光。 飘着的香味,游动的甜蜜,华丽的庭户中一年四季都是水果中的骄傲。 白色的瀑布,湍急的溪流,上下跌宕奔腾跳跃; 玛瑙般的葡萄,接触雪白的牙齿,暑热立刻尽消。 互相交错的亭台楼阁间,玫瑰香葡萄伸手可及; 时急时缓的琴鼓声里,“赛乃姆”音乐绕缭。 王洛宾的铜像,熔铸进缅怀的人们无限的思念; 西部酒城里,葡萄酒酿造的方法精湛品质高超。 美丽传说中的千泪湖畔,情侣们来往不断, 葡萄架百丈长廊,翠绿在微风中翻着波涛。 葡萄架下面,楼兰美酒正被开怀痛饮, 满是雕花的大门内,刚刚出炉的烤全羊被披上了彩红。 骆驼背上,美丽的姑娘们说话曼声细语, 高大的温度柱前,众多的游客触目心惊。 葡萄长廊步行街里,商界巨子正在博览会上寻找商机, 高速路的物流车上,一筐筐鲜果透着一串串晶莹。 《吐鲁番盛典》的歌舞,演绎着这里的沧桑变化, 高低起伏的葡萄干晾房,挂满了甜蜜的欢快之情。 明月升上枝头,葡萄架那清风吹动的绿色影子里,情人在倾诉者爱慕, 夜深人静时分,已经入睡的人,在梦中说着葡萄的香味好浓。 一年一度,葡萄节就像狂欢的海, 一步一景,藤蔓枝织就了不夜之城。 绿色的树,赤色的土,描绘出了吐鲁番神奇的大地, 美丽的紫,娇艳的红,吹遍了葡萄沟魅力的风。 在天山上讨论事物发展的规律,到千佛洞里去探寻人生的真谛; 珍奇的葡萄填满了我的双颊,手端着葡萄美酒问着自己。 哎呀!像通红的烈火燃烧的火焰山,成为了人间最严重的酷热, 月光之湖的艾丁湖,达到了内陆海平面的最低。 千里之广的沙漠,鸟兽已经从这里绝迹, 几乎没有降雨的地方,更没有小麦稻菽可以耕耘。 是什么神圣之物,在焦土上能焕发出生机, 是什么能点石成金,把戈壁改变得绿树成荫? 这一切的一切归结到一处,真正大善大美的,全因葡萄; 她包容着冰与火的矛盾,保持了几千年的节操。 果树婆娑婀娜,有着多么深厚的恩德,庇护着千家万户生活在绿色的海洋里; 每一颗每一粒葡萄多么有心啊,滋养着繁延不绝的人类文明。 深厚的德行承载着万物,保佑着一方人民的安康; 上天开辟了形胜之源,展现出万世不断的丰收富饶。 真是幸福得很哪,应当把手放在前额上加以欢庆! 正是: 上天把这美好的东西赐到人间, 惠及到万事万物争相繁荣昌盛。 清平的世界里人们多么仁和的快乐, 脚下一步一朵莲花般欢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