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现实意义

  • 周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易经的处世之道与现实意义   易为六经之首,《易经》在国学经典之中的地位之重显而易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现代人来说,《易经》却是晦涩的、远离生活的,或者就是算命的。那么,易到底是什么?《易经》是迷信吗?现在学习《易经》有什么意义?赵知易老师从《易经》的形成与沿革出发,为我们揭开了《易经》的真实面貌,阐释了《易经》思想包含的处世之道与现实意义。   谈起《易经》,人们往往就想到算卦和算命,《易经》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就是用来占卜的,这是因为《易经》离我们年代久远,以至于大家已经不了解它的本质。实际上,《易经》是一套人对自然、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易传·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最早创卦的基础是上观天文,下观地理,也就是说,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认知,也是一种对自然认知的思想进步。   在《周易》之前,传说中有《连山易》与《归藏易》。从汉易的一些记载来看,这些都是以象数为主,但是现在已然没有文本,只有各种记载与传说。就《易经》而言,什么是“周”?什么是 “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什么是“周”?一般认为《易经》是在周代形成故而得此名,我个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之所以称为“易经”,虽然其中也包含有形成于周代的意思,但其本意更应该是周而复始,万物的循环。那么,“易”又当何解?很多人翻译成“日月”,或者从蜥易之变,《说文》中就有“易,蜥易……象形”,又说“日月为易”。   我个人认为,易字上日下勿,勿字通物,即万事万物的意思。易即是表达了以太阳为坐标参照下的事物规律,而易道也是伏羲氏观察日影所创建的。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文化建立的根本是什么,易的本源是从伏羲氏用圭表测量太阳的视运动变化开始,不断去认知周围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也就是说,日字表示太阳,易学是由测量太阳的视运动建立的学术思想,物,是万物之意,表示以太阳系为坐标的理论体系架构下的万事万物的规律。以太阳为核心,伏羲氏这种通过用圭表测量太阳视运动的变化,确定了时空的循环周期。虽然在伏羲氏测量之前,这个周期已经存在,但是我们对这个周期是不认知的。   伏羲氏用圭表测量太阳视运动,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迈出的重要一步,即寻找自然的节律性。用什么方法去认知?《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就是阴阳的方法。阴阳是我们认知、表现道的符号、方法,阴阳不是道,阴阳也在道中。   伏羲氏首先通过木杆观影的方法确定了太阴太阳两极,即24节气中夏至与冬至。两个点的确定使我们对时间的混沌认识发展到清晰认知。知道了这个回归周期有365天,12个月,冬至到夏至及夏至到冬至之间各有6个月。这就是太极生两仪,太阴太阳两个极点的确定是认识周期的开始。两仪生四象,则是通过阴阳运动的圭表现象把两个阶段的过程进行分类,出现少阴、少阳,这就完全对应了24节气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象确定后,伏羲氏在四象的基础上对每一象进行分类,出现了24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人类对自然周期的划分、分类,也是对阴阳量与阴阳性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从原本的混沌的时间概念到一个清晰的年、月、日、时的认知,认知过程中体现的完全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量和性的变化,阴阳处在你退我长,消长之间。这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这段话是对阴阳运动和阴阳对万物作用的描述。道生的“一”是万事万物已有未有之兆、之机。一个事物可能还未被我们发现,但是其机兆已在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例如手机,这是近些年科技发展的产物,但是生产手机的原材料和条件却是在天地诞生的一刹那就已经存在了,这是不能违反的规律; “二”就是机缘,一定是在某一个时空条件下有一个人得到外在启示的机缘;“三”则是需要一个实证的过程。这三步才能形成一个事物。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是说明生产灯泡的材料与灯泡的功能是天地本来具有的;二就是爱迪生的创造思维,有了这种思维还需要去验证;三就是爱迪生的实验过程,经过1000多次的实验,最后得到钨丝是最好的材质。可是距离爱迪生的发明100多年过去了,人类在爱迪生的肩膀上继续提高,我们又发明了很多种灯泡材质与灯泡产品。任何事物都要经历格物、致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远不能缺少的。   万事万物从根本现象来说只有两种,负阴抱阳或负阳抱阴。“冲”实际上就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过程,当阴气消退,阳气生长就是阳冲阴,反之则是阴冲阳。阴阳定性以后,当量和性质达到事物需要的时候,事物就会自然化生。就像梅花到了腊月,一阳复始后,梅花顶雪而放,必然化生一样,万事万物都是得到其量、得到其性而发展变化的。只要是事物所处在的时空达到了事物需要的阴阳量性,事物就会

  • 哲学,像《易经》之类,有什么现实意义

      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呢。   如果你好好读过几本哲学经典的话,相信你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   当然可以简单的回答你一下,哲学是人类追求智慧的态度和产物。只要是一个理性个体,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哲学就是这些好奇者的研究和研究成果。   不过呢,你举出的《易经》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典型的“哲学”作品,但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哲学思想的著作。   其实《易经》这样的文本我觉得并不适合初学者入门,因为过于早期,所以十分简洁、深奥。   推荐你通过一些更容易入门的哲学作品进行思考。比如柏拉图全集、比如《论语》《大学》《孟子》。

  • 大运河申遗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我们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 第二,有助于国民了解自己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建设中国梦的热情。 第三,有助于对大运河遗址的更有效保护。 希望采纳

  • 易经是谁写的

      易经是周文王姬昌写的。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 “易经”的来龙去脉?

      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四、《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参考资料:百度词典、祖行编著《图解易经》。   易经的流传与学派   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 易经学习

      我也是学习了半年的易经,颇有感触。对生活各个方面确实很有帮助。但我是自学的。也还算学的可以。   我的建议是,报班之前先自学一段时间,懂得易经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懂了这些以后 在报班的话,你会更能看出那个学校好。   不过我依然建议你自学,因为真正易学精华不是一般学校能教的,也算是单传,一般不教外人。   所以 报班的话,学的都是很浅表的东西,实用性有限,当然其他的看你爱好。   如果需要 我可以把我的学习方法告诉你!   ======================================================================   我建议你,在看已经以前,把五行八卦的基础知识搞清楚并能背诵   1,了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关系。   2,天干地支,不仅要背,还要深刻理解这十二地支和十天干,明白每个字的来历,这对未来研究易经很有帮助。   3,大概了解,天干地支所配的五行   4,了解,八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那样表示。   简单来说,先是这样。五行来说,在易经里面用处不大,但对用来算命的技法来说很有用。   ps:易经对于有慧根的人来说,比较容易入门。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门外汉,根本不能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当一门技能没有实用性的话,还学它干吗呢

  • 易经谁写的?

      易经,目前具体指的就是周易。   易经的始原应该是伏羲氏推演海八卦,最初是用来预测天气等现象的。   到了商末,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他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至此,经易才真正系统化了。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又为周易作了注释,也就是十翼,才使易学真正成为经典中最为经典的著作。     所以说,易经至少是有三个人的贡献,一是伏羲氏,二是周文王,三是孔子。

  • <易经>为什么叫周易

      那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你说的那个出自《周易正义》,“周”是周朝的代称。   另一种说法,出自《易论》:   周易,“周”的意思是:周而复始;而“易”的意思是:变易,变化;   周易正是一本教人面对易变的书。

  • 易经是讲什么?

      《易经》华夏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 易经2 易经为什么又称为周易

      这是平常人们习惯上的叫法易经是不能称为周易的因易经是包含了周易和易传的一部论述易理的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