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道德经论语关系

  • <易经><道德经><论语>这些天书,怎么看?

      道德经是一种境界,其实我觉得没什么好读的,不要执谜。   试问学道德经的人们:你只要身体健康、会赚很多钱、家庭幸福,不懂道德经又怎样,你道德经倒背如流,说自己是个高人,但是我说的你都没有,那又有何用。   论语不是天书哦,很容易读懂的,但是论语主要是用来教化人民的呵呵,要辩证的读。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反正我看过了,觉得不想深入研究了。我们想要把这些书抬到天上去还不要太容易,反正哲学一部分就是玄学,玄了就可以够人去揣摩的了。   还有金刚经,我觉得讲的比这些书要好,但是中国的佛教早就走偏了(这是与中国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看看现在庙里那些出家的人,你就知道为什么求佛或许是不归路了。   我自己是搞灵修的,呵呵,真正好的灵修比这些书要好。

  • 道德经,易经,金刚经,论语,那本更适合年轻人?

      建议先读道德经,最好陈鼓应版的,解释很到位,这样你可以从大的方面掌握宇宙乃至人生的客观及主观规律。然后可以看看周易,不用上来就通读,你可以从第一个卦乾卦开始看起,找一本很详细的书(这个很多了),每一卦都要仔细读,读完好好思考,最快一周读一卦,结合你遇到及想到的事情,用卦辞来分析,很有帮助的,还有可以当你遇到心里面过不去的结时,或者现实中遇到解决不了的棘手问题时,随机选一卦或者按照先前的顺序去读下一卦,你会发现密码就在里面,具体怎样解决难题,上帝会通过卦辞传达给你灵感的,不同的人会读出不通的灵感。至于佛经,我不建议你上来就读金刚经,你会不知所云的,建议读一下《阿毗达摩讲要》可以从淘宝上请一部,也可以下载来看,共三册,看完后,你就能读懂佛经了,如果不想读理论,可以用安般念入出息方法练习打坐或者立禅(道家叫做无极桩)、经行(道家叫做太极猫步),会有所得,且受益终生。至于《论语》,你读懂了道德经、周易,甚至再读一些佛家理论或进行一定的止观修行之后,再去读,你就知道这是一部什么书了。

  • 《易经》《道德经》《论语》哪个是基础,那个是高端?

      《道德经》的确很伟大而又深奥,广博精微。读《道德经》,读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没有一定思想积累是领会不了其哲学道理的!所以《道德经》应属于大学生的研习对象,至少是高中生。研究方法关键是要理清先秦文言与文言的不同。中小学生应该读《论语》。中学学写作阶段应该读道家庄周的《南华经》,位居『六大才子书』之首的《南华经》是散文、寓言的巅峰之作。   [

  • 哪本书可与易经,鬼谷子,道德经齐名?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张爱玲的《小团圆》,与《易经》,《雷峰塔》 有何关系?

      张爱玲自传三部曲   以英文写成,后译成中文发行

  • 择日跟易经风水有关系,择日又是依据什么而来的呢

      择日的本质,是研究天地人五行气场的运行规律。目前的老皇历择日法不科学、不准确。专业择日方法:1,八字命理分析,选择有利时间;2,地理风水查看,看某个方位有煞气,这个煞气会在某个时间发生作用,要避开这个时间;同时屋外道路的情况,也要约束时间的选择。(可以通过网络卫星查看外部风水,看照片观察房屋内部风水)3,结合当地民俗,避开忌讳的民俗日子。所以,专业择吉日,不能忽略风水环境,仅看日历是不行的。老皇历上写的吉凶属于民俗文化,只能做参考,但不能代表真正吉凶。用老皇历择吉会发生错误。

  • 手相与易经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命

      如果事情的发展,最终只有个必然,那么无论是什么途径,所反映的结论都是一样。就像数学解题,可以多种方法,但答案只有一个同样道理。至于手相和易经,个人认为关系不大。

  • 唐僧有没有翻译过道德经易经?

      已易经的现代翻译你可能只会懂表面的,如果要懂更深层的名词,术语解释可以看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清代陈梦雷《周易浅述等

  • 植物健康养生 - 从论语、易经等古文献中摘录语句,如“甘其食、美其服”这样的

      《论语·乡党》: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的这段饮食论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纲。其实孔子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后世所理解的“精细加工”,而是指“精心挑选”和“细心烹调”。看前四句,粮食、鱼肉久置腐朽不能吃,颜色、气味变了的饭菜不能吃,烹饪失当(夹生、烧糊等)的饭菜不能吃,这明显是“挑选”的标准而不是“加工”的标准。     而对于“割不正,不食”一句的理解,学者们一直有着分歧。古代主流的看法是字面理解的“切割不方正就不吃”,这虽然很有守礼的感觉,但是细想却不合理。孔子的年代,肉食是非常珍贵的,如果仅仅因为厨师切歪了就不吃,那么这些肉怎么处理?扔掉?给别人吃?重新切成方正的小块?都是浪费。为了与仁义大节完全无干的所谓“正”就浪费珍贵的肉食,分明是舍本逐末。   现代学者普遍另作他解。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解释这一句为:不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张卫中的《论语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中解为:宰杀猪牛羊时没有按规定的方法割切分解,不吃。还有人认为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礼的行为,食物形态也被弄坏了,所以不吃;哲学巨擘李泽厚先生在此处也含糊了一把,“原许指生病的牲口,不可知矣”(《论语今读》)。   那么,“割不正”到底如何理解呢?我比较认可现在的一种借鉴《古兰经》的解读:《古兰经》五章三节:“安拉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没有念安拉之名而宰杀的动物,安拉还禁止你们吃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角氐死的和野兽吃剩的动物”。细想一下,下半句里禁止食用的动物都有腐坏、感染的可能,和孔子的前几类“不食”颇有相似,那么上半句里对宰杀方法的要求,是否正对应了孔子的“割不正”呢?从字面上来看,“割”除了基本含义“切割”,解释为“宰割”也无不可;“正”除了基本的“横平竖直”,更有一层重要的含义是“正确”,所以“割不正”既可译为“切得方正”,也可译为“正确地宰杀”,那么,以孔子一向的“微言大义”,他究竟是会特别强调“切得方正”还是“正确地宰杀”,不言而喻。因此,孔子提出的“割不正,不食”应该是指不按照规范(科学)的宰割方法宰杀的肉不吃,这与前文在逻辑上也更一致。     接下来,孔子宣称:“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因为祭于公的的肉一般是由当天清晨特意宰杀的牲畜肉充任,到第二天祭礼完全结束后再分赐给助祭者。故这种肉拿回家已是宰杀后的第二天了,不宜再放过夜了。这显然是很正确的做法。     另外,孔子在此章中对人的喝酒也作了规定:“唯酒无量不及乱。”康有为在其《论语注》注为: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所谓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但以醉为不及乱耳。李泽厚也认为这是此章中很重要的一句:这似乎成为中国传统,喝酒的人不少,喝醉的人也不少,但很少酗酒闹事,街头醉汉不多,始终强调自我控制,不予放纵,而以“微醺”境界为高。所以他称之为“非酒神型”。可惜现代社会已经完全摒弃了古代的传统,饮酒一味求量,必以醉人为原则,真是“主人出酒客出命”,反而不美。     我的古文献养生语句摘录就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 道德经是在解读易经吗??

      【问】:   道德经是在解读易经吗??   【答】:绝对不是的   《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恒)道】,讲的就是:与《易经》不同的逻辑   这里:常(恒)道,就是指《易经》的逻辑;   前面加个【非】,就是:与《易经》不同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