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及注解

  • 求道德经全文加译文注解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强为之名曰“大”(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 谁注解易经最好

      楼上的把《周易》(《易经》)和《易筋经》搞混了一、孔子对易学最大的贡献是孔子发现了《易经》的价值,并把它列入“六经”,使《易经》升华为经典著作,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二、孔子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包括《易经》在内,对《易经》的保存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孔子作《易传》,从此把《易经》由一部占筮之书变为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巨著。 四、孔子把《易经》作为六经教材之一,为易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孔子倡举义理,对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使《易经》成为儒学经典。 六、总之,因其对易学的贡献及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孔子堪称中国古代十大易学家之一。

  • 易经:八卦详图注解?

      周易八卦一共有64卦变化,就有64卦卦义,一卦六爻,就有386爻爻辞.   第一卦 乾下乾上,卦辞元,亨,利,贞   乾是卦名,而这卦辞在周易中经常用到,比如元亨连用,或者利贞连用.元就是开始的意思,初始即为元,比如都知道的元始天尊,亨是通畅的意思;利,就是,有利,合适,贞,就是坚固;正,这个卦辞总的来说就是预示宏大,通畅,适宜,坚正,就像一条大马路一样宽大,通畅,在合适的地位.   初九 爻辞潜龙勿用.   潜龙是用的一个形象比喻就是爬伏的龙,勿用就是无用,没有作为不要有所动作,这个爻辞告诉了我们要像潜龙一样潜伏,以待时机,做人就要平静下来,大智若愚,不要太显示自己,看不见的人才是最危险的人,当然潜伏起来不等于躲避,而之所以用龙来形容,就是说明要有能力,就像中国被说成沉睡但是他依然是狮子,到了时机依然能起来称雄,无用更不是没有用处做不了事情,而是不要轻举妄动,行事低调,一个有能力的人潜伏起来他人发现不了,等待时机成熟一举拿下,这才是大才.给大家举个例子:汉武帝刘彻,在皇子的时候,就行为低调,什么事情都不去出头,而他的哥哥,就去抢功显示自己,结果重臣们看了就害怕他哥哥威胁他们的地位,选了看似没什么能力的刘彻当皇帝,但是刘彻一上位就大干特干一些认为无忧却有问题的人都被拿下了,至于后来,刘彻的能力大家不会有疑问把,史上有名的明君,这就是潜龙勿用,潜伏起来等待时机.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就是说龙在地面上,也就是说有利于出头了,其实这整个乾卦就是讲才德者所占示的预像,上一挂所说潜伏不要怕被说成懦弱,这回就是该出头了,龙现于田,惊煞世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才德有能力的人不会甘心也不能一直潜伏着,当然前提是有能力有才华,就像孔明一样,藏身乡野,但并不是不问世事,天下大事,其运筹于心中,一待明君出现边投身其中死而后已,这就是九二的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有利于才德者出头,既然有才,既然出头,那就要惊人,让世人记住.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裼若,厉,无咎.   这爻辞以君子终日乾乾,夕裼若为比,预兆无咎由自取,预兆无咎,君子之人天天积极不倦的学习进取,并且时刻保持警惕之心,这样的话即使即使陷入危险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这爻辞说了要刻苦学习,保持警惕就不会有因为灾难而绊倒.君子,有德者为君子,所以前提就点是有德,做善事,问心无愧,而且你帮助过的人反过来也会帮助你,这就是善有善报,而这样一个君子,时时刻刻学习,提升内涵,充实自己,在危险之前就可以预料了,即使碰见了危险也可以化险为夷,至于时刻保持警惕性,防人之心要有的,但是这句话经常有人理解错误,认为别和人走太近水都会伤害你,其实不然,警惕是保护自己,而不是使自己疏远他人,如果那样警惕就变成了伤害自己了.对任何人都应该相信,用自己的真心对待别人,而不是时刻害怕别人伤害自己,如果那样终日的惶恐便是你自己给自己最大的伤害了.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这个爻辞省略了一个主语,龙.或跃在渊者,龙也,龙可以一跃冲天,也可以退入深渊.这就是告诫人做事可进可退,不要害怕,也不要显示,这样才不怕灾祸,这一爻也总结了最前面两爻,一个知退一个知进,知进易,知退难,退者易 ,进者难,就是说知道进取得简单,但是有成就后知道退缩的难。退缩后不出的多了,前进后能够继续前进的就难了,知退知进,是做人很难的一个境界,所以说,缺了一个主语,龙.只有自己有才有德有了内涵,才可学成知进知退.韩信知进,但是功成之后却不知退出,终命丧黄泉......余下全文>>

  •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帝号纷   迨灭辽 宋犹存 至元兴 金绪歇 有宋世 一同灭 并中国 兼戎翟   明太祖 久亲师 传建文 方四祀 迁北京 永乐嗣 迨崇祯 煤山逝   廿二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余下全文>>

  • 网上说:易经开章第一义:易为君子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 怎么样我查易经全文却没有

      周易系词里的句子,而且不是第一句!第一句是乾卦的卦辞!系词相传是孔子所做十翼之一,不是特别晦涩,你应该可以看懂。

  • 我是个算命先生哪里能在线看全文?

      小窗我邮箱,我给你发个TXT

  • 易经全文带拼音大字版豆丁网

      易 经拼音   yi jing   第四声第一声

  • 一语双关猜一生肖,注解。

      酉鸡,双就是又

  • 三字经的全文和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曰江河,曰准济。此四渎,水之纪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蒿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译文】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译文】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译文】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译文】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译文】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译文】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译文】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译文】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译文】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译文】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译文】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译文】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译文】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译文】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译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译文】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译文】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译文】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译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译文】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译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译文】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译文】顺治皇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译文】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译文】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译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译文】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译文】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译文】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译文】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译文】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译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译文】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译文】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译文】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译文】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译文】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译文】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译文】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译文】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译文】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译文】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译文】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译文】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译文】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译文】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 关于生辰八字注解

      出生公历:1974年9月9日20时0分(北京时间),星期一。   出生农历:甲寅年 七月 廿三日 戌时。   乾造 甲 癸 癸 壬 (日空寅、卯)   寅 酉 丑 戌   希望能反馈对与错   一生:   容易犯小人 配偶心灵手巧有能力有凶事发生 可能会流掉一个孩子   一生动荡难安 难以交下挚友 有固定财源可能拿国家俸禄   现在:运气不好做事不顺 要么配偶工作有问题要么就是自己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