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子叶茎次生结构

  •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次生结构怎样

      初生结构由外向内、根毛、表皮、皮层、内皮层、中柱鞘、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初生木质部、少数植物有髓   次生机构由外向内、周皮(木栓层、栓形成层、木栓内层)、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维管射线

  • 什么是双子叶植物的次生生长,次生结构包括哪两部分?

      初生结构(primarystructure)植物的胚、茎端或根端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和生长形成的结构。由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组织组成。初生结构是低等维管植物和草本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吸收、光合、蒸腾和生殖等重要功能。具有次生生长的植物,由于次生结构的产生使根和茎不断增粗。但是,它们的茎端和根端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始终保持着周期性的分裂活动,不断形成新的初生结构。

  • 次生结构的茎的次生结构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完成初生生长后,由于次生分生组织的活动,使茎不断增粗,这种增粗生长称为次生生长,也称加粗生长。次生生长所形成的次生组织组成了次生结构。多年生木本植物,不断地增粗和增高,必然需要更多的水分和营养,同时,也需要更大的机械支持力,因此必须相应地增粗。次生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才能满足多年生木本植物在生长和发育上的这些要求,这也正是植物长期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适应性。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次生生长,因而也就没有次生结构。茎的增粗是由于细胞的长大或初生加厚分生组织平周分裂的结果。但少数热带或亚热带的单子叶植物茎,除一般初生结构外,有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出现,如龙血树、朱蕉、丝兰、芦荟等的茎中,它们的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同于双子叶植物,一般是在初生维管组织外方产生形成层,形成新的维管组织(次生维管束),因植物不同而有各种排列方式。现以龙血树(Dracaena draco)为例,加以说明。   龙血树茎内,在维管束外方的薄壁组织细胞能转化成形成层,它们进行切向分裂,向外产生少量的薄壁组织细胞,向内产生一圈基本组织,在这一圈组织中,有一部分细胞直径较小,细胞较长,并且成束出现,将来能分化形成次生维管束。这些次生维管束也是散生的,比初生的更密,在结构上不同于初生维管束,因为所含韧皮部的量较少,木质部由管胞组成,并包于韧皮部的外周,形成周木维管束。而初生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木质部由导管组成。 ?   裸子植物都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基本和双子叶植物木本茎大致相同,二者都是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等部分组成,长期存在着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使茎逐年加粗,并有显著的年轮,不同之处是维管组织的组成成分上存在差异。   ⒈多数裸子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是由管胞和射线组成,无导管和典型的木纤维,管胞兼有输送水分和支持的双重作用。在横切面上,结构显得均匀整齐。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相同,裸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中也存在着早材与晚材,边材与心材的分化。   ⒉裸子植物次生韧皮部的结构较简单,由筛胞、韧皮薄壁组织和射线组成,没有筛管、伴胞和韧皮纤维。有些松柏类植物茎的次生韧皮部中,也可能产生韧皮纤维和石细胞,有些种类可以产生树脂道,如松。 禾本科植物的茎和叶鞘相连形成了节部。在外形上,节部比较粗大,易于识别。内部结构上,由于上端节间维管束以及从叶鞘伸入的维管束(叶迹)在此交织汇合,出现了比较

  • 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是有凯氏带还是凯氏点?

      凯氏带只有根具有;多数草本维管束不规则排列,有次生生长的一般都是维管束排列成一轮或多轮。 蚕豆的根的结构是带状加厚——凯氏带,在根的横切面上可见常被染成红色的凯氏点(或凯氏带)。 凯氏带是高等植物内皮层细胞径向壁和横向壁的木栓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增厚部分,主要功能是阻止水份向组织渗透,控制着皮层和维管柱之间的物质运输。凯氏带是木质和栓质沉积在初生壁和胞间层中,并与质膜结合紧密的一条环带,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质膜紧贴着凯氏带区,只有这个区以外的质膜才分离开。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凯斯伯里于1865年发现,其名字的由来即在于此。凯氏带见于初生根的内皮层,而在茎、叶等气生器官中是否存在则仍有争议。

  •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

      植物种子结构分成两个主要部分: 种皮和胚(胚又分为 胚芽、胚根、胚轴、子叶)   所谓单子叶植物,是指它的种子里胚结构里的子叶数目为1片。这种植物一般种子里还会有胚乳这种结构。营养物质就储存在胚乳里   而双子叶植物,是指它的种子胚结构里的子叶数目为2片。这种植物一般种子里无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

  • 试述双子叶植物根和茎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1.相同之处: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3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茎中也基本上相同,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2.不同之处是:(l)根表皮具根毛、无气孔,茎表皮无根毛而往往具气孔.(2)根中有内皮层,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虽谈不上具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3)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4)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5)根中无髓射线,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无髓,茎中央为髓,维管束间具髓射线.根和茎的这些差异是由二者所执行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决定的.

  • 简述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茎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茎的初生结构 区别:   *   表皮:a.双子叶植物:细胞多为长方形或方形,无明显长细胞和短细胞之分;b.单子叶植物: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组成,前者角质化,后者栓质化和硅质化;   *   皮层和髓的分化情况:a.双子叶植物:具有明显皮层和髓的分化,皮层由厚角组织(有时具有叶绿体)和薄壁组织组成;b.单子叶植物:无明显皮层和髓区分,统称基本组织,由厚壁组织和薄壁组织组成,有时具有同化组织;   *   维管束的排列:a.双子叶植物:具明显维管柱,由维管束、髓、髓射线组成,维管束排列成一轮,为无线维管束;b.单子叶植物:维管束散生在基本组织中或排成两轮,为有限维管束.

  • 双子叶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双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即排列成圈,且有形成层,能够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无限维管束(开放维管束),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的,不排列成圈。若排列成圈,则排列成两圈或两圈以上,且无形成层,故不能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有限维管束(封闭维管束),因此单子叶植物的茎不能任意增粗。

  •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从分子结构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两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相似,故有时又称为二聚表面活性剂或孪链表面活性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一、实验部分1.实验药剂双子表面活性剂:二亚甲基—1,2—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一C12-2-12.2Br-,二亚甲基—1,2—双(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一C14-2-14.2Br-,N,N'—双月桂酰基乙二胺二丙烯酸钠;均由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自行研制。单链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溴化铵—DTAB,十二烷基硫酸钠,均为分析纯。化学试剂:氯化钠,分析纯。2.实验岩心与油水样实验岩心为模拟人造岩心;所用原油为模拟油,由南阳油田下二门原油与煤油按体积比225:85配制而成,其在剪切速率6 s-1时粘度为8.2mpa·s;所用水样包括南阳油田下二门地层水和模拟地层水,总矿化度均为2000mg/L。3.表面活性剂溶液配制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所需种类和数量的表面活性剂,分别用蒸馏水、地层水(或模拟地层水)和5000mg/L盐水溶解,并转入1000ml容量瓶定容,得所需浓度的含盐与不含盐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以备表面张力测试与驱油实验用。4.实验仪器JHR—高温高压岩心驱油装置一套,滴体积法测表面张力装置一套。5.实验原理与步骤用滴体积法测定各类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的原理与步骤参见文献[7]。实验温度23℃,待测液体为蒸馏水和蒸馏水配制的含盐表面活性剂溶液,23℃时,蒸馏水的表面张力为72.275 mN/m。驱油实验步骤:①将岩心抽空饱和地层水,测孔隙度;②将驱油装置升温至59℃(下二门油层温度),地层水驱测岩心水相渗透率;③岩心饱和模拟原油并恒温老化12h④水驱至无油产生,测水驱采收率;⑤注入0.5PV的含盐(2000mg/L)表面活性剂溶液,后续水驱至无油产出;⑥计算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值和总采收率值。二、实验结果及讨论1.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研究图1是C12-2-12.2Br-、N,N'—双月桂酰基乙二胺二丙烯酸钠及相应单链阳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浓度曲线。结果表明,就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而言,双子表面活性剂均优于相应单链表面活性剂,其平衡表面张力均低于单链表面活性剂。其中C12-2-12.2Br-表面活性最优,DTAB表面活性最差。为了进一步对比研究上述各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通过对表面张力—浓度曲线作趋势线,计算出了它们的临界胶束浓度(以下简称cmc)和对应的表面张力,有关数据结果见表1。表1的结果表明,在四种表面活性剂中,不仅具有最低的cmc,仅为547mS/L;而且其对应的表面张力也最低,只有30.72mN/m。由此表明,C12-2-12.2Br-确实具有最优的表面活性,可以作为首选驱油用高效表面活性剂。而就N,N',—双月桂酰基乙二胺二丙烯酸钠而言,虽然它较阴离子单链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表面张力低,但cmc值却偏高,这可能与该活性剂未完全提纯有关。进一步研究表明,C1:-2-1:.2Br-与C12-2-12.2Br-相比,则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张力,即使在加量高达1%的情况下,其表面张力仍高达57.33mN/m,而在2000mg/L盐水中为65.92mN/m。表2是不同含盐量下,C12-2-12.2Br-在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与对应表面张力实验结果。表中结果表明,增大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含盐量,可以明显降低C12-2-12.2Br-的临界胶束浓度,但只使其对应表面张力略微升高,其所受影响不大,不会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洗油效率或驱油效果产生大的影响。2.双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研究2.1不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评价表3是C14-2-14.2Br-、C1-2-12.2Br-和DTAB三种表面活性剂在1000mg/L加量下,注入0.5倍孔隙体积后继续水驱至无油产出时,所提高水驱采收率的结果。表中数据表明,C12-2-12.2Br-具有明显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即使在较高的水驱采收率情况下,仍可提高采收率7.70%。相比之下,C14-2-14.2Br-即使在较低的水驱采收率情况下,其也未能提高采收率。同样,DTAB提高采收率效果也不明显,其提高采收率值仅为0.95%。结合表1、图1及前面相关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研究结论可知,上述不同类别表面活性剂驱油结果与表面活性高低密切相关。表面活性高,则相应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强,反之,则差。由于C12-2-12.2Br-较C14-2-14.2Br-和DTAB的表面活性高,所以,在相同条件下,用其驱油提高采收率能力强、效果好。2.2 C12-2-12.2Br-浓度对其驱油效果的影响表4是C12-2-12.2Br-变化对其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12-2-12.2Br-使用浓度的提高(300mS/L、500mg/L、1000mg/L),在相同注入量下,其提高水驱采收率效果也逐步提高。实验时发现,当注完0.5PV的C12-2-12.2Br-溶液后,通常在继续水驱0.5—1.0PV时,才开始明显或连续出油。这主要是表面活性剂驱替前沿或原油富集区到达岩心端部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表明了C12-2-12.2Br-表面活性剂的良好洗油效率或驱油作用。2.3 岩心渗透率变化对C12-2-12.2Br-驱油效率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浓度均为1000mg/L的C12-2-12.2Br-对不同的渗透率的岩心,其驱油效果明显不同。即岩心渗透率愈低,则其提高水驱采收率能力相对更高。如岩心K3渗透率仅为岩心L15渗透率的一半,其提高采收率为7.70%,较之L15岩心而言,提高采收率能力高出近2倍。由此看来,C12-2-12.2Br-更适合于中、低渗油藏水驱采收率的提高。三、结论与认识(1)表面张力测试与cms计算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C12-2-12.2Br-,具有优异的高表面活性,其cmc仅为547mg/L,其对应最低表面张力只有30.72mN/m;而增大表面活性剂溶液含盐量则可明显降低其cmc,但对其表面张力影响不大;是一种可作为提高水驱采收率用的高效驱油剂。(2)驱油实验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C12-2-12.2Br-确实具有良好的提高水驱采收率能力,明显优于相应单链表面活性剂,而且随其用量增加,其提高采收率效果相应增大。当其使用浓度仅为500mg/L时,即可提高水驱采收率6.45%。(3)驱油实验还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C12-2-12.2Br-更适合于中、低渗油藏水驱采收率的提高。

  • 植物茎是如何进行次生生长的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在完成初生生长后,由于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和分裂活动,使根不断地增粗,这种过程叫增粗生长,也称次生生长。由它们产生的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共同组成的结构,称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位置和波浪状形成层环的形成 根部维管形成层产生于幼根的初生韧皮部的内方,即由两个初生木质部脊之间的薄壁组织开始。当次生生长开始时,这部分细胞开始分裂活动,形成维管形成层的一部分。初期,在根的横切面上,这些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主要进行平周分裂,产生一段的弧形狭条。这就是最早产生的维管形成层片段。这些片段数目与根的原数有关,即几原型的根就有几条维管形成层的片段。以后随着细胞的分裂各段维管形成层逐渐向其两端扩展,并向外推移,直到初生木质部的辐射角处,与其外侧的中柱鞘细胞相接。此时,这些外的中柱鞘细胞也恢复分裂能力,并分别与最初形成的维管形成层相连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呈波浪状的形成层环包围着初生木质部。在具有次生生长的植物根中,维管形成层环终生保持细胞分裂的能力,所以能够使根不断的增粗。 2.维管形成层的活动及圆形成 维管形成层发生后,主要进行平周分裂,由于形成层发生的时间及分裂速度不同,通常位元于初生韧皮部内侧的形成层最早发生,最先分裂,分裂速度快,因此,在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形成的次生组织较多;而在初生木质部放射角外的形成层活动较迟,所以形成的次生组织较少。这样,初生韧皮部内侧的形成层被新形成的组织推向外方,最后使波浪形的形成层环变成圆环状的形成层环。以后形成层的分裂基本上是等速进行的,一环环的加添次生组织。并把初生韧皮部推向外方。 形成层环的活动,主要是进行平周分裂,向内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出新的木质部,加在初生木质部的外方,叫次生木质部;向外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出新的韧皮部,加在初生韧皮部的内方,称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合称次生维管组织,这是次生结构的主要部分。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组成基本上和初生结构中的相似,但次生韧皮部内,韧皮薄壁组织较发达,韧皮纤维的量较少,另外,在次生木质部内和次生韧皮部内,还有一些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群,统称维管射线,其中贯穿于次生木质部中的射线称为木射线,贯穿于次生韧皮部中的射线称为韧皮射线。维管射线是次生结构中新产生的组织,具有横向运输水分和养料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