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历史代表人物

  • 天蝎座有什么代表人物

      天蝎座的著名人士有:毕加索、戴高乐、甘地夫人、阿兰德龙。   动漫:银魂 蒋介石

  • 摩羯座代表人物有哪些

      尊敬的百度知道用户您好!   摩羯座代表人物有哪些   摩羯座三国时期人物代表   陆逊   主要性格:亲切善良、忧郁深沉、沉默稳重、大器晚成、责任感强。   在土星守护的摩羯座可以说是最具备最强韧的忍耐力和责任感,这是金牛和处女都无法做到的。而在这位年轻的美男子陆逊身上,体现的竟不是活泼开朗的青春气质,而是少年老成的深沉和忧郁。   陆逊做为江左世家大族成员之一,陆家被孙策弄得流离失所,他是带着家族责任感和对孙家的仇恨加入了孙权的招募集团之中的。接着,他又得到了孙权带有政治目的的联姻,本来就已经压力很大的“陆议”再次接受着命运对自己的考验。一方面是个人的恩怨和陆家的未来,一方面是百姓的安危和国家的兴衰,爱与恨竟在自己的五脏六腑中分割、溶解、合而为一。陆逊意识到自己将担负着更为深重的历史使命,于是他认为自己对孙家的仇恨已经流逝,改名为“逊”,结束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悲剧,迎来了第二个悲剧。   吕蒙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一点没错。大器晚成的伯言虽然年近四十才开始绽放异彩,但其擅长忍耐的星座本质使其成功地克制了轻敌的刘备,结果一战成名,接转成为了吴国军政两道最高的大人物。然而,做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摩羯,他依旧得不到最好的结局,在老年孙权为太子之事责骂陆逊的时候,他多年来累积的所有的压力在那一刻同时爆发,竟含恨而死。   摩羯是活的最累的星座。虽然雄心万丈,勤勤恳恳,却逃不开身上无穷的压力,永远在拼命地挣扎,与自己作斗争。

  • 白羊座的代表人物?

      鹿晗,吴世勋,成龙,舒淇,金珉硕

  • 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

      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俩双。只听哎啊怡,一对狗男女

  • 十二星座喰种代表人物

      东京喰种:     真户吴绪:1月24日(水瓶座)   纳基:1月28日(水瓶座)   西尾锦:2月4日(水瓶座)   月山习:3月3日(双鱼座)   大守八云:3月15日(双鱼座)   亚门钢太郎:4月7日(白羊座)   五里美郷(官方小说空白里的):4月8日(白羊座)   吉田カズオ(第4话被西尾宰了的那只喰种):4月10日(白羊座)   阿倍麻衣子(A女士):5月15日(金牛座)   笛口雏实:5月21日(双子座)   雾岛新:6月1日(双子座)   真户晓:6月6日(双子座)   铃屋什造:6月8日(双子座)   雾岛董香:7月1日(巨蟹座)   雾岛绫人:7月4日(巨蟹座)   四方莲示:7月9日(巨蟹座)   安久黑奈:7月7日(巨蟹座)   安久奈白:7月7日(巨蟹座)   泷泽政道:9月10日(处女座)   西野贵末:10月1日(天秤座)   万丈数一:10月11日(天秤座)   妮可:11月2日(天蝎座)   呗:12月2日(射手座)   金木研:12月20日(射手座)   有马贵将:12月20日(射手座)

  • 试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思想。

      『魏晋玄学』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於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甲,『魏晋玄学代表人物』   「魏末西晋时期」   一,「正始时期」   代表人物 :「何晏」   重要著作 :《道德论》,《论语集解》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著.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於圣人无情而有性.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重要成就与影响 :   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玄学风气的开创者.   是贵无论的首倡者,突破了两汉以来宇宙本原论的框架.   代表人物 :「王弼」   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於运动观的范畴.(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於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於人性论的问题.(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2,动与静 :「本静末动」   王弼认为「凡有起於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   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认为属於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另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王弼清楚区别「言」,「象」,「意」三者不同,对於处理语言和思想有很大启示.   4,圣人有情无情 :「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於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於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於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 :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张载的「太虚即气」,到程朱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陆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体物用论,都汲取了王弼玄学体用论的思想方法.   二,「竹林时期」   代表人物 :「嵇康」   重要著作 :《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种种恶浊现象的根源.故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2,声无哀乐论 :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於人的内心,完全是主观的.   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然不同.   重要成就与影响 :   代表人物 :「阮籍」   重要著作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於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三,「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 :「向秀」   重要著作 :《庄子注》   核心思想 :   重要成就与影响 :竹林七贤之一   代表人物 :「郭象」   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   重要著作 :《庄子注》   其《庄子序》云:「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核心思想 :   1,万物独化论 :「无待而独化说」   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故「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为生.「有」是「块然而自生」,块然者无为而自然也,无为而自生,无有生生者也.郭象认为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只要有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它们的产生完全是纯粹偶然的,忽然之中变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独化」.   2,独化於玄冥 :「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於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3,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   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所谓游外,即指心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所谓安内,即指参与世务,日理万机.依郭象看来,圣人的游外与安内是合二而一的.圣人虽忙於世务,然其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现,足性则得逍遥也.圣人无心而顺有,无为而任自然,逍遥而不离俗,游外即宏内也.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现实社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绝对合理的.既是自然不过的事,只要人人安份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了.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结论.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郭象以有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又主张物各自生,自为,而自为就是自然无为,这就调和了「崇有」与「无为」的矛盾.   代表人物 :「裴頠」   重要著作 :《崇有论》   核心思想 :   本末有无 :「祟有论」   裴頠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裴頠不同於贵无学派,在於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於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针对贵无论从抽象本体产生具体事物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在哲学上裴頠的崇有论,是先秦以来关於物质概念认识的深化,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代表人物 :「欧阳建」   重要著作 :「言尽意论」   核心思想 :   言意之辩 :「言尽意派」   欧阳建认为「言」既能穷尽现象界之全体,则「言」就能展示「意」.他的「言尽意」是从「名」与「物」的关系说明「言」与「意」的关系.他认为物和理不依赖於言称,言称只是辩物析理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所谓言尽意是说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理),因此「意」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重要成就与影响 :   「东晋时期」   代表人物 :「僧肇」   重要著作 :《肇论》   核心思想 :   万物是亦有亦无,有无双遣而并存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 :   在佛教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他比较正确地运用了中观学的思辨理论,旁取儒学,玄学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把中,印两地的思想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他生时玄学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他通过对佛学界一些不合佛学原义思想的澄清,把般若学从依附玄学的局面中摆脱出来,使佛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产生.他所提出的不少命题,成为以后佛教哲学所经常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僧肇开拓了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方向.   乙,『魏晋玄学主要经典』:「三玄」   魏晋玄学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清谈的主要内容和很多哲学问题都源自此「三玄」.   一,《周易》 :   《周易》原为一本占卜的书,是儒家的经典,但涉及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问题,哲学性很强,容易和道家思想沟通.经过两汉和黄老思想合流的发展,在魏晋时得到非常高的重视.当时各家的《周易》注释亦很多,但以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及《周易大演论》等为代表.王弼的《周易注》是随文注解的,《周易略例》则是通论性的著作.《周易略例》中主要是讨论「一」和「多」的问题,而《周易注》中主要是讨论「常,变,动,静」的理论.从《周易略例》中可以了解王弼的思想取向.   自汉以降,易学可列为三系:一,管辂之术数系;二,汉易之象数系;三,以传解经之义理系.王弼的易学是属第三系的义理系.王弼论易的中心观念,见於《周易略例》中的〈明彖〉与〈明象〉.认为众多的事物,其运行变化虽然非常复杂,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因为事物的变化,仍然受到本体的制约,必须依一定规则而行.这个规则,就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一」.因此,这种「一」,「多」的关系,既是一种「静」,「动」的关系,亦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运动本身,并不能制约运动,必须要有一静止的东西,才能制约运动,使变化多端的「多」,依循一定的法则而运行.   二,《老子》 :   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著重个人主观上心境修行的探讨,强调个人在修行中所观赏的世界是什么,而不大重视客观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但这并非完全不涉及宇宙存在的讨论.《老子》是道家最根本的经典,魏晋玄学家对它的重视,可说与《周易》相等.王弼的《老子注》及《老子指略》是注释《老子》方面的代表,主要在於他「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   在《老子》中,「有」及「无」都是「道」的表现形态.王弼通过对《老子》的注解,将道家所讲的道,从各个层面将其特徵显示出来;如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上说明人的精神境界应追求无限,把本原论转化为本体论,提出了体用论和人性自然等一系列问题.王弼解释《老子》,充分体现道家的特色,而且这些解释都非常符合道家的基本精神,对道家在义理发展上有很大的贡献.   三,《庄子》 :   《庄子》在魏晋玄学的地位,早期不如《周易》及《老子》,西晋末渐高,南渡以后则凌驾《周易》及《老子》之上.《庄子》的盛行,不单使玄学讨论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且玄学的讨论方式亦增添色彩.至於《庄子》一书的注释,当时以向秀的《庄子注》及郭象的《庄子注》为最重要.后人一般都将郭象和向秀的思想放在一起讨论.   郭象注中所表现的道家思想,最重要是「?冥圆融论」.向郭以前,王弼将道家的「道」,视为主宰宇宙万事万物的法则,这样「道」和宇宙万事万物便有一种本末轻重之别.向郭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而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才能显现,而「?」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但是两者并非分开的东西.   丙,『魏晋玄学核心内容』:「名理论」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一,「本末有无」 :有与无的多层关系   儒家的本是仁义,所以礼的作用是和;道家的本是虚无,其作用是以自然为用.「本末有无」是魏晋玄学思想中,最根本要辨明的问题,在哲学中属於形上之学,涉及存有论和宇宙论的问题.   贵无论 :「以无为本」   王弼所谓「无」,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源和本体,所谓「有」,则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具体存在,包括一切人类社会的典章制度.前者是「体」,后者是「用」;前者是「本」,后者是「末」.「本末有无」之间并存无间,体用不离.道所具有「无」的本体特质,是要通过「有」的作用呈现才能掌握,故「有」「无」是互为体用的.   王弼的本体论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宇宙本体与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道」,「太极」,「无」是无形的宇宙本体,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由本体产生的有形现象,本体主宰现象,所以「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从宇宙本体性的高度说明「以无为本」.第二层次是人类社会中的治国之道与具体措施的本末关系,即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   「崇本息末」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崇本举末」就是抓住本质才能把握现象,本质决定现象.   崇有论 :「有自生说」   裴頠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裴頠不同於贵无学派,在於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於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   无生有   有生无   无能自生   有能自生   有不能自生   无不能自生   有无相生:老子   独化玄冥 :「独化相因说」   郭象强调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因此无不能生有,而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万物是各依其性以发展变化,而非取决於其自身之外的任何因素.   郭象认为「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协调的整体,天下莫不相与相助,彼此相因.然而各个事物又无不都是无待而独化的,即是自为而不为他的.而正由於独化自为,才造成了彼此相因,犹如相互为唇齿一样,唇并不为齿而存在,然而唇亡则齿寒,唇是独化自为的,齿亦是独化自为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有著唇亡则齿寒的关系.这就是无待的待,无联系的联系,万物自生,自有,独化於玄冥之境.   「独化於玄冥」即指独化於深远暗合之中,而这种深远暗合之所以产生,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二,「自然名教」 :儒家礼教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宇宙本体,世界本源,宇宙万物本来的样子   名教:人们之造作,是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的种种等级与教化(socialization)的总称,也可迳直指「礼教」,制度(institutions)   第一个阶段 :「何晏,王弼」「名教出於自然」   名教是「末」,自然是「本」,两者并无冲突.王弼认为礼法只是一种外表的行显示,是由外加上去的一种伪.但他并非反对礼,只是认为从「无」作用上,去掉礼法的约束,最能达到礼法背后所要达到的真正道德.   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上,也就是说玄学哲学与政治伦理两者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於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作,实现无为而治.他要求统治者能清静无为於上,「以无为为君,以不言为教」.长短,尊卑自然「各有定分」.因此,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   第二个阶段 :「阮籍,稽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之际,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宣扬以孝治天下,实际是打著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排斥异己,使大批名士遭到杀害,於是有稽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出现,名教与自然由相互融合变成二者之间的对立.   名教与自然是有本质的冲突,两者不可能互相协调.嵇康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所以他公开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人的自然情性.   第三个阶段 :「郭象」「名教即自然」   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郭象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迹」,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迹」才能显现,而「迹」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由此郭象还进而提出「各安其性」,主张人人要安於自己的本分,地位和命运.认尊卑上下,大小等级,不可逾,不可错乱.贤人,君子居於统治地位,享受爵禄,都是合乎「天性」.   三,「言意之辩」 :   易系辞载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属现象界,「意」则寓於本体界.「言意之辩」实为以本体界与现象界之区分为其理论出发点.言意之辩是如何认识真理,掌握世界意义的方法论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其辩论内容有:人类的语言概念从何而来 形象的语言和抽象的语言有什么作用 语言所描绘的境界是什么境界 人的认识目的是什么   「言」,「象」,「意」在整个语言层面看,「言」可以指语言,「意」可以指意思,「象」可以指图象语.魏晋言意之辨有三派不同的理论.   言不尽意派 :「荀粲」   「言不尽意论」是当时魏晋言意之辨中最流行的一派,亦是魏晋以前,传统道家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看法.这派观点认为「言」与「象」都属语言层面的东西,都会受语言规则的限制,对於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是不能完全表达.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非物之象所举也」.尤其是圣人之意,是象外之意,更是不能通过通俗的语言和物象表达出来.   言尽意派 :「欧阳建」   欧阳建论证可分二部分:首先他认为无论用基么语言去描述客观世界,都不会影响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次他认为语言是不可废弃的,因其可以将我们面对外物时引起的不同情志,有一不同表示.   欧阳建认为「言」既能穷尽现象界之全体,则「言」就能展示「意」.他的「言尽意」是从「名」与「物」的关系说明「言」与「意」的关系.他认为物和理不依赖於言称,言称只是辩物析理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所谓「言尽意」是说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理),因此「意」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 历经磨难成大器的代表人物及事例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是取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 十二星座的关键字及代表人物有哪些?

      希腊神话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今日所知的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希腊文学,包括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奥德(Hesiod)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艾斯克勒斯、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和尤利比提斯的戏剧。神话谈到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由宙斯胜利的鬪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希腊神话和传说中最有名的故事有特洛伊战争、奥德修斯的游历、伊阿宋(Jason)寻找金羊毛、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功绩、忒修斯(Theseus)的冒险和俄狄浦斯(Oedipus)的悲剧。 旧神谱 旧神谱记载了天地的起源,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从混沌(chaos)中最先生出了大地(地神盖亚(Gaea))和爱神艾罗斯(Eros),接着在大地底层出现了“黑暗”厄瑞玻斯(Erevus)与“黑夜”尼克特(Night),两者结合生出“光明”与“白昼”。大地又生出了“天空”(Ouranos)。地神盖亚与她的儿子天神乌拉诺斯(Ouranos)结合,生下了十二提坦巨神(泰坦(Titans))及独目巨人、百臂巨人……。在旧神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保存了远古社会人吃人和杂婚制的野蛮风俗,这些都成为后来西方文学中绵延不断的母题。 新神谱 新神谱系,诸神都居于奥林匹斯山上,宙斯推飜了父亲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有十二主神: 宙斯:(罗马又称朱庇特Jupiter)Zeus,天神之父,地上万物的最高统治者。 宙斯(Zeus),天神,古希腊神话中最高的神,罗马神话中称朱庇特(Jupiter),为克洛诺斯(Cronus)与瑞亚(Rhea)所生的最小儿子。克洛诺斯通过推翻他的父亲乌拉诺斯获得了最高权力,他担心他的孩子也会效仿他的行为,于是把他的孩子们吞进肚子。他的妻子瑞亚因为不忍心宙斯也被吞进肚子,于是拿了块石头假装宙斯给他吞下。宙斯长大后,联合兄弟姐妹一起对抗父亲,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十年战争,祖母大地女神盖亚的帮助下战胜了父亲。宙斯和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底斯分管天界、海界、冥界。从此宙斯成为掌管宇宙的统治者。木星的拉丁名起源于他。 赫拉:(罗马又称朱诺Juno)Hera,宙斯的姉姉与妻子。是女性的代表,掌管婚姻和生育。性格

  • 覃佰福历史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上,覃氏和谭氏的关系最为深远、密切,最能体现百家姓“敬发千枝归一本,宗朝万水实同源”的本质和特点。   本来,就其产生而言,覃谭并非同源。覃氏源起于五千年前的母系氏族部落,源基在今河南省 武陟、沁阳一带。当时那里名叫覃怀。居住着覃部落。夏宇治水时,封覃怀为国,国民随国而姓,便改为覃怀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覃怀氏依次演绎成皇覃氏、嬴姓、墨胎氏、孤竹氏等。而谭氏肇起于上古时期夏后的姒姓,肇基是谭地,至今山东省章丘、平陵一喧带。公元目前1133年,周武王封谭地为诸侯国,称为谭国。拟姓庶民随国而姓,始称为谭氏。   周武王封谭国,是封给伯益后裔的。伯举是皇覃氏的始祖,因此谭国的国君及王族都是皇覃氏。他们也随国而姓,由皇覃氏改为谭氏,由此开创了覃姒共谭的历史。公元前997年,周穆王又将有一支有竹氏覃民从陕西有褒分配到山东谭国去种地。有竹氏覃民到谭国,又随国而姓,归宗谭氏。   公元前683年,齐桓公并吞谭国。谭灭亡之后,许多谭氏族人不愿做齐国的顺民,便相逃忙,西行陕西有褒,并在那里落籍奠基。他们在逃忙途中换姓,又由谭改为覃。   东汉初年,从山东谭国逃到陕西有褒落籍的覃氏,已发展成一个大家族了,并赫然出现了一位名人,即东汉楼中总兵覃儿健。由于覃谭合宗共姓多年,又由于古时覃谭同音,故覃儿健到底是皇覃氏后裔,还是原姓姒后裔,也难以考证了,人们大多把覃儿健当作覃氏之祖。东汉中期,覃儿健蒙冤受难,诛连九族,子孙星散,有一部分逃到桂林北部,这是覃氏南迁入桂到最早的一支,之后又有南梁朝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刺史覃家军镇抚东宁、覃万传镇抚柳州、覃友义兵征修仁(今广西荔蒲)等,广西覃氏苗裔才逐渐增多。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反元义军首领谭三耀(自称天下兵马大元帅)执行朱元璋开疆拓土之命,副廖永忠来到广西宾州(今宾阳),改名覃怀满,后留在东兰洲(今东兰)。谭三耀是反元将领谭景山之子,谭景山是宋朝理宗明院学士谭端之子。一般人认为他是谭氏之祖。   谭三耀(覃怀满)子孙昌盛,6百多年来,其后裔散居宾阳、邕宁、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大化、武鸣、马山、上林、河池、环江、田东、田阳、百色、西林、荔波、文山、马关等地。至今,谭三耀后裔大多称覃氏,少部分称谭氏。也有相隔数代之后又由覃改谭或由谭改覃的现象。   总之,覃谭关系源远留长。从皇覃氏与姒氏共谭共言,已经三千多年;有竹氏归宗谭氏,也近三千年了。这么长时间的水乳交融,血缘系统已极难里清,故民间有覃谭共祖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此,覃氏在秦汉前的一千多年中,颠沛流漓,历尽坎坷,发生了七次演绎。覃氏的演绎过程,可以用下面的链式来概括:   覃氏——覃怀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谭氏——覃氏。

  • 乾宅的发展历史

      乾宅源自风水,而风水在秦汉时开始与民间方术联系起来,和五术的命、卜、相皆有所关联,还说基本构成源自《易经》的卦象,分为看门、主、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阴宅的相法等现称玄学术数的民间信仰。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阳宅三要法、八宅明镜法、玄空法等。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古代人发现地上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成分,含有特定成分的水长期滋养当地的土壤。这个特殊土壤,称作龙砂。古代人甚至将这样的土壤入药治病。古代人通过实践发现这种特殊土壤极其滋养动植物生长,因此认为可以为人带来财富等好运,由此引发了古代人根据一些地势地形及动植物特征去寻找有龙砂的地区。从而形成了古代称为“阴阳风水学”的民俗学科,后人将此简称为“风水学”。将寻找龙砂称作“寻龙点穴”最早有明确书籍记载龙砂寻找方法的是《连山易》。古代人研究风水是为了守住财富,运气,健康等好运。古人认为:天地之气相互交合,这就是万物生长的根本。从寒暑的变化,日月的运行,昼夜的交替便可知这个道理。天地之气有秩序的运行,把握这个规律是风水的根本,我们先要以门的位向来确定伏位,即大门开在何方,就以该方位为伏位。古人觉得居住环境离不开气,有气才有生命。正所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人就是靠这一口气赖以生存。气的流动必然产生气场,门是气场进出的必由之路。在伏位放置八尺神照镜。之后按照房屋里面所有居住者的生日在结印册分别添加结印,与八尺神照一起供养。农历3到5月出生需添加“闻竹,刳舟剡楫,五音分金”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需添加“九虹锦声,百目静,石田佐吉”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出生需添 加“千寻香穗,赑屃,日足”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的需添加“音无响子,石田佐吉,扶桑伞幡”3个结印。这样才可以激活运势,守住财富,运气,健康。古人有趋利避害的说法。所以除了伏位古人还以八宅风水学按大门所向的方位决定家宅的坐向。我们站在屋内中心点,面向着大门,则所面向的方位便是“向”,而与“向”相对的方位便是“坐”。不管家宅的屋形如何,坐与向的方位一定是相对的。例如,大门向西,则家宅坐东向西。八个方位分别对应八种卦象,分别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一个家宅的“坐”位决定该家宅究竟属什么卦,房屋门向东,坐是西,西方是八卦的“震”那房子就是乾宅。 具体来说: 1,坐东方的家宅是乾宅,大门向西。2,坐东南方的家宅是巽宅,大门向西北。3,坐南方的家宅是离宅,大门向北。4,坐西南方的家宅是坤宅,大门向东北。5,坐西方的家宅是兑宅,大门向东。6,坐西北方的家宅是乾宅,大门向东南。7,坐北方的家宅是坎宅,大门向南。8,坐东北方的家宅是艮宅,大门向西南。历史上风水的发展顺序1:形成时期:原为萨满教根据考察山势土壤总结经验2:确立时期:在夏、商时代经过《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整理形成详细的选择方法算法3:世俗化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三道九流中的阴阳家将风水整理成为大众通俗易通的内容。风水学进入世俗4:贵族化逆流时期:秦代焚烧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风水从世俗化再次转入贵族化,只有皇家阴阳官可以阅读阴阳家时期的风水资料5:衰落时期:秦末农民起义,五斗米道的农民起义军登上历史舞台,追认以老子为祖师,提出“均平富”的革命思想,创立道教。阴阳家开始没落,原本的阴阳家的阴阳师在汉唐时随日本来华学者东渡。6:在日本发展时期:唐代将道教尊为国教,秦末农民起义军成立的道教以五行、八卦为理论。风水在唐代后消失,直到宋代才在出现。唐代日本来华使者将历代风水书籍和资料带回国内,其中包括唐代早期的《大唐阴阳书》书中有关龙砂的介绍,明确记载最早叫做“岳”。日本遣唐使对《大唐阴阳书》翻译时将“岳”翻译成“龙巢”,宋代后随着中日交流,阴阳风水学再次传入中国,宋代学者将“龙巢”翻译成“龙砂”。 汉唐时代东渡日本的阴阳家逐渐在日本形成强大的势力,并且进入日本贵族,因为收到强大的经济支持,逐步形成了日本“阴阳师”这个团体。风水学在日本得到广大发展7:风水归来:道教造成的“三秋之乱”是唐代有盛转衰的开始。此后汉地进入风水真空区。随着和日本的交流和五代时期大量有组织的国家盗墓行为,古墓中的占卜竹简出土,风水占卜再次兴盛在宋代达到顶峰。古代阴阳风水学对于“龙埋”划分为:东方青龙七宿是角、鬲亢、觯氐、匜房、簋心、琮尾、璜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兕牛、卣女、簠虚、爵危、圭室、胡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斝娄、盉胃、盨昴、笾毕、璋觜、聿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甗鬼、罍柳、敦星、壁张、琥翼、明轸; 简单说,靠近水的山叫青龙、玄武,不靠近水的山叫白虎、朱雀。  风水中寻龙,第一步,攀登山脉最高峰,之后看下山脉的走势。“须登上太祖山,然后经过少祖山、父母山,看龙是怎样出身和剥换,行走,然后经过反复开帐,穿帐过峡,束气,行到有河流,湖泊的地方,入首,突起穴星沙交水会阴阳交配,化气结穴,这一过程就是寻龙。”最后确定穴位是否是龙砂古代要举行祭祀仪式。 古代人经过长期总结在寻找到龙砂大体方位后,为了确认是否所属土壤是“龙砂”,会以叫做太极晕现象最后定论。古代人寻找到龙砂被认为是部落或者国家的大事,所以会举行祭祀等仪式,这些仪式都是以虔诚的心来进行,在现代科学上这些祭祀表演可以称作是舞台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符合科学的,那就是祭祀者将一个叫做结印册的物质和土壤一起焚烧。结印册是一种竹木制作的卷轴,上面会加有结印,结印的成分是用多种植物和矿物混合制成的物质,(结印配置方法详见《大唐阴阳书》)这个物质高温下会和被称作“龙砂”这样土壤的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的灰烬会出现似石非石,似土非土之土,搓之如粉,并且会出现一圈圈像树年轮的花纹古代人称作太极晕。古代文献中有详细记述焚烧后的现象:  赵缘督《穴诀》:“远看则有,近看则无,侧看则露,正看模糊。皆善状太极之微妙也。”  徐善继《女子须知·穴法》:“见有圆晕在微茫隐湿之间,是谓太极晕。  如果土壤不是拥有特殊成分的“龙砂”就不会产生上述现象。根据《东洋见闻录》记载古代有些地区在举行上述祭祀时为了太极晕现象明显方便准确,确定是否是“龙砂”,会加入叫做法体盐(法体盐配置方法详见《大唐阴阳书》)的物质催化化学反应过程。  古代操作方法:  古代将可以挖出龙砂的土地叫做真龙穴,如果准备确定是否是龙砂时,将土壤和法体盐混合后放在结印册上, 结印册按照挖出土壤人的生日在结印册上结印:“农历3到5月出生的需添加“赑屃,百目静,竹内古河”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的需添加“修罗,青竹丹枫,扶桑伞幡”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出生的需添加“千帆团扇,南宫橘子末,浆草”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的需添加“南宫橘末,八重冰梅,出云鞍马”3个结印。” 之后将结印册焚烧,焚烧后的灰烬出现似石非石,似土非土之土,在穴中搓之如粉,见风日即如石如果是极品宝穴,可以在灰烬上成强烈的太极晕的样子。 古代在赵缘督《穴诀》对这样现象有记载:“远看则有,近看则无,侧看则露,正看模糊。皆善状太极之微妙也。”  阴阳风水学认为,有龙砂代表吉祥,所选地往往是一块区域,而“穴”则是古代将可以挖出龙砂的土地叫做真龙穴。这块区域如果有龙沙被认为是最吉祥的,生气就是指是特定成分的水长期滋养当地的土壤。土壤的矿物成分达到一个特殊比例,会形成异常适合动植物生活的环境。“点穴”就是指在综合考虑了山水状况之后,准确地找到有龙砂的地区。黄妙应《博山篇》云:“穴有高的、低的、大的、小的、瘦的、肥的,制要得宜,高宜避风,低宜避水,大宜阔作,小宜窄作,瘦宜下沉,肥宜上浮。阴阳相度,妙在一心。”8:风水学的东强西弱:汉到唐约1000多年时间,风水在汉地从强到消失,造成汉地风水衰弱,虽然宋代达到巅峰但是一直没有超过日本的阴阳师9:风水文化断交: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五月,忽必烈终止了中日数千年的友好邦交,并且准备攻打日本。随历史发展,中日风水文化的交流完全断绝。10:风水学再次发展:中日断交后一直到清末才有新的交流,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其中包括《连山易》86卷、《归藏易》92卷。日本来华阴阳师南宫橘末以每片甲骨1两黄金的价格选出《连山易》27卷《归藏易》23卷,购买走并且运到日本。余下的《连山易》和《归藏易》因为战争原因和解放后文化革命因素被打碎、焚烧、或做成猪饲料无一留下。日本因为得到《连山易》27卷《归藏易》23卷进入了风水研究的高超时期。阴阳师南宫橘末的弟子竹影法师在自己的《东洋见闻录》有27卷中《连山易》的2卷的发表和23卷中的《归藏易》4卷的发表。11:风水交流:1976中国特殊时期结束,1977年河南民间涌现出大量风水爱好者,从河南逐步扩展到广东等地区。1978年初从河南走出的风水爱好者,成立了各种风水学派680多家,并且追认古代先人为开派鼻祖常见有17个门派(1)峦头派(2)形象派 (3)形法派(4)八宅派(5)命理派 (6)三合派(7)翻卦派 (8)飞星派(9)五行派 (10)玄空大卦派(11)八卦派 (12)九星飞泊派(13)奇门派 (14)阳宅三要派(15)廿四山头派 (16)星宿派(17)金锁玉关派。1978年12月中国改革开放,中日风水学开始出现断断续续交流。12:风水学飞跃发展: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易》,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易》,重启解放后中国研究风水的热潮。出土的秦简《归藏易》是《归藏易》中第6卷,第2册,第7篇《郑母经》部分内容。对于我国《归藏易》研究有重大突破。我国很多学者通过研究《郑母经》部分内容成为独霸一方的风水大家。13:风水独立:1996年原来河南风水学爱好者在新加坡取得双国籍,借此注册成立了“新加坡国际易学会”办公地点设立在广东。1997年初开设风水占卜类网站,并且相继在新加坡注册成了140多家易学研究协会。到1999年时因为我国易学学者的努力,世界大部分地区都了解到中国的风水学。2000年时新加坡国际易学会中的全体河南易学大家提出“阻东,进西。中国风水学和易学正式和日本断绝交流走上了自我研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