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猴字形演变

  • 十二生肖问题——生肖是图腾演变过来的吗?

      十二生肖起源何时?如何产生?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根据多年来致力于生肖文化探讨和生肖印的创作所积累的相关资料,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来源于图腾文化。王大有先生在《龙凤文化源流》中说:“在中国以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配合的纪年、纪日的传统习惯(图腾遗风)中,称地支中的辰为大龙,巳为小龙。大龙即是仓龙亦即扬子鳄,小龙即蛇。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俱为中国远古图腾演化与遗风。”这无疑是真知灼见。本文侧重从远古图腾演化入手,略谈十二生肖的起源与排列。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是产生于原始时代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动物图腾中,最早的可能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的形貌、生理特征和行为与人较接近,较容易被人认为是同类。龙是我国古代各部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它不会在很少崇奉或无人崇奉的基础上产生,它只能在许多氏族部落都崇奉的图腾的基础上形成。据史料记载,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很多。《论文》云:“南蛮,蛇神”, “闽、东南越、蛇种”。被称为蛇种者,都是以蛇为图腾的。又《山海经》记有众多“人面蛇身”之神,彝文典籍中有许多神就被绘成“人首蛇身”或“蛇身人面”。书中记述的半兽神占众多半人半兽神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根据氏族学资料,这些半人半兽形象,大多是图腾祖先或图腾神形象。这说明古代有很多氏族部落以蛇或其它哺乳动物为图腾。正因为如此,在蛇?图腾基础上演化的龙才会被大多数氏族部落所接受。当然从历代龙的演化过程来看,龙的形象不是一次定型的,而是在吸收了众多动物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成形的,这里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闻一多先生说过:“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鼠的尾、鬣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杨和森先生认为,彝族、纳西族、僳粟族、巴人等最早可追溯到伏羲时代。《墨子疆国篇》说:“秦西有巴戎。”依此杨和森先生说:“鄂西,川东一带古代巴国的巴人为甘南天水地区的西戎(巴戎)。天水东连陕西,南接古代巴国(今川东)。伏羲氏族的后代有一支.‘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表明他们已从西北延续至今山东,鄂西一带。”《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皥(即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螫,乘螫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路史·后纪·太皥伏羲氏》说:“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螫,是石丁水土,生后炤,后炤生顾相,降(降)处于巴,是生巴人。”巴人以太皥为其祖先,这是伏羲氏族系统向西南迁移的证明。而咸鸟、乘螫、后炤应是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氏族。如果联系到彝族、苗族、瑶族和水族的伏羲神话,那么伏羲氏族在西南的迁移,远超过今四川境内,而至云贵高原。那么透过彝族等氏族的图腾遗风我们亦可以窥到十二生肖形成的珠丝蚂迹。杨和森在其所著《图腾层次论》中说:“彝族尊左习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保留。为哀牢山南涧县虎街山神庙和乌蒙山禄丰县黑井山神庙的正壁中央绘黑虎头,两侧绘以虎为首的十二生肖全身图像,左起从上至下为虎、兔、龙、蛇、马、羊,右起为猴、鸡、狗、鼠、牛。”又说“在彝区广泛流行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等‘十二兽’纪年、纪月、纪日的历法(如:彝族十月太阳历,即是以十二生肖三轮为一月计算,每个月为36天,一年为10个月,剩下的天数为过年节)。此‘十二兽’最早当是彝族及其先民的图腾对象。从彝文石刻称此为‘母虎日历’,供奉‘母虎日历’的山神庙正壁所绘‘十二兽’神像以虎居左首(彝族以虎为图腾,左为上),并在正中绘有巨形黑色虎头,……以及每隔三年在山神庙举行的‘十二......余下全文>>

  • 什么生肖像3个字形,十二生肖那个会像的,

      含有解释   作业不会,学霸帮你立即下载   满意回答   1. 【投鼠忌器】打老鼠怕伤了器具,比喻作事有所顾忌。   2. 【抱头鼠窜】形容狼狈逃避的情形。   3. 【梧鼠技穷】比喻技能虽多,而不能专一。   4. 【鼠牙雀角】比喻与人争诵。   5. 【鼠肝虫臂】指极为低贱微小的东西。   6. 【鼹鼠饮河】比喻小量,所取不多;或没什麼了不起。   7. 【獐头鼠目】用以形容一个人的长相奸邪,如獐之头、鼠之目。与「尖嘴猴腮」义近,但「尖嘴猴腮」仅形容面貌丑陋,而「獐头鼠目」更强调其人之奸恶狡猾。   二、有关「牛」的成语:   1.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2.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   3.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4.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5.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6.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7.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8.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9.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10.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11.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12.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13.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14.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15.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6.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17.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於绝境。   18.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麼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19.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20. 【黎牛之子】比喻父恶子贤。   21.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三、有关「虎」的成语:   1.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2.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纵然传闻是错的,也会信以为真。   3.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4. 【如虎添翼】喻强者又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   5.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6. 【纵虎归山】纵容恶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地盘,再度危害他人。   7. 【狐假虎威】喻假借声势去吓唬别人。   8.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9.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10.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11.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地盯著,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下手。   12.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13. 【为虎作伥】比喻做坏事的帮凶。   14.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粗鲁难看。   15. 【势成骑虎】喻一个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罢手也来不及,有左右为难之意。   16. 【骑虎难下】喻行事迫於大势而不能中止。   17. 【与虎谋皮】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18.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气的匹夫之勇。   19. 【谈虎色变】原意是指必须亲身经历才有真知;后引申为惊惧某事,谈及此事就惊慌色变。   20. 【调虎离山】骗人离开根据地,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的计策。   21. 【养虎贻患】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来后患......余下全文>>

  • 弯弯曲曲一字形,猜十二生肖是什么动物

      是十二生肖的蛇

  • 十二生肖甲猴是哪一年?

      丑牛、寅虎、未羊、辰龙、巳蛇、午马、申猴、酉鸡、戌狗、卯兔、亥猪

  • 化姓的化姓演变

      化氏继化狐、化益之后,化益的族人因化益代禹位未果之故遭启迫害流徙,终夏一代,大多藏匿深山僻壤或改作他姓,因年湮代远,远离政治舞台,故家族式微,史籍鲜有记载,化姓做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几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故此无法周详阐明南北朝之前的化氏家族历史演变过程,致使有人臆断化氏是明朝以后才出现的姓氏,且想当然的认为化姓来自于华姓或花姓。实际上,化姓的几个同音姓氏“化、花、华、滑、画、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姓氏来源,虽然或因为躲避灾难,或因为羡慕名门大族依傍豪门,或因为讹传而存在着一种相互转换的可能,但绝对不应该只是一种单向的转换。这样的转换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更常见的却是“化姓”改作了“华姓”和“花姓”,近现代社会中尤其突出,故一直有“华”、“花”和“化”一家之说。1、南北朝时期(420——589)浙江杭州化姓先祖。南北朝时有化氏被梁武帝于552年册封为“东林郡君”.宋朝地方志《淳熙严州图经》(陈公亮修、刘文富纂,卷二·历代沿革二·建德县·祠庙)记载严州建德县境内(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有一座“宁顺庙”,庙里有个“化氏神妃”,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下旨建庙,册封化氏为“东林郡君”,南唐主李璟封化氏为“保宁夫人”,宋朝末年加封化氏为“保宁协顺夫人”。历朝历代封化氏一家为神的原因是化氏一家曾经在梁武帝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帮助过梁武帝的部队,并在后世数百年中多次显灵保佑地方平安。神人显灵之说虽不可采信,但这段资料足以说明南北朝时期的浙江杭州有化氏家族的存在。2、唐朝时期(618——907)江西九江化姓先祖。《中华江南陈氏源流总谱》记载其江南始祖“ 叔明公……避隋乱隐居福建南平……18 世 伉公(青长子),字世高(又字世全),治家法声扬江州宗枝益繁,聚族三千余口,由此始也,官尚书,…… 20 世 绍公(沂长子),配化氏生二子:佗、卓”。这段资料说明陈姓先祖陈绍生活在唐末,娶妻化氏,这是江西九江(江州)在唐末有化氏家族。3、宋、金、元朝时期(960——1368)甘肃宁夏化氏始迁祖化开民。化开民,北宋初期德顺军人,生于1010年前后。甘肃静宁县《化氏历代家谱》有一段记载:“远祖化公讳开民,宋庆历间屯田德顺军,……嗣后历代先祖或读书者断续不常,或兵燹后迁徙无定,以故世代失传。”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41年启用,1048年停止,共使用了八年。而德顺军成立于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其治所在今宁夏隆德县。由此可见,远祖化公讳开民是1043年之后在固原、隆德县一带屯种的兵户,子孙在宋、金、元时期因战乱频仍,迁徙无定,当是由固原、隆德县为中心向周边渐次辐射出去的。今之甘肃景泰、永登、静宁、会宁、定西、陇西、通渭、秦安、清水、临泽,宁夏隆德、固原、彭阳、海原、贺兰等地化姓应该都是化开民的后裔。4、宋朝时期(960——1279)广东丰顺化姓先祖。福建上杭李氏客家族谱记载其始祖李火德六世孙念二郎居住广东丰顺一带,妣化氏。李火德生于宋代天禧2年(公元1018年),其六世孙当也生活在宋朝,可见宋朝时的广东一带也有化氏一族。5、明朝世宗(1507---1566)年间,山西朔州王化庄化氏族人避乱东迁安徽、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据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化庄化氏高祖化大公(1498—1571)碑(康熙12年立)铭文: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高祖化大公祖居山西省朔州市朔州区王化庄,避乱携族人迁山东枣庄,后迁颍淮之滨。安徽省六安、金寨、大别山区、阜阳、淮北、砀山、蚌埠、滁州、马鞍山、当涂等地化氏据祖上说均来自山东枣庄。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化庄孜化氏一派族谱:和瑞承先、润德道心、......余下全文>>

  • 十二生肖最有灵性的是猴么

      都是有灵性的动物,要不怎么会出十二个了,

  • 溜冰时应该是内八字形还是外八字形?

      溜冰轮滑的时候,向前是外八字,由于刃和压力的原因,会自然向前。倒滑就是内八,一样原理。站原地用内八外八站立试试就知道了。这个是在加速的时候用的,如果在滑行过程中,一般我们还是正常的平行滑行,加速的时候用内八或者外八。

  • 欧姓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与欧阳、区有什么区别?

      欧 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海,江西金溪、崇仁,广西田林,云南河口、陇川、泸水、兰坪,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怒族、水族、瑶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汉代有欧宝,平都人;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编辑本段]一、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三: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3出自独孤氏,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国时期独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欧氏。   4孔氏,汉朝时孔氏的一些人为了避嫌改姓了欧氏。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编辑本段]三、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编辑本段]四、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

  • 鸡的演变及故事

      【故事一】   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中的“鸡”是指鸡鸣,“舞”是舞剑、习武。   它说的是晋代人祖逖的故事。祖逖胸情开阔,不怎么讲究仪表,但却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愤攻读,学问大有长进。他与刘琨一道担任过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经常同盖一床被子谈论国家大事,谈到激动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来。一次半夜里忽然听到鸡叫,祖逖踢醒刘琨说:“这是吉祥的声音呀!”边说边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剑来。他们曾经相约:天下大乱,豪杰涌现,若遇不到明主,他们就一道到中原去避难。晋元帝时,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际,他叩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为人!”渡江以后,他率领部下与石勒的军队相持,收复了不少失地,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因而用“闻鸡起舞”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自励。   【故事二】   鸡犬升天   通常是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晋代人葛洪《神仙传》中记述的一则故事。汉代淮南王刘安爱好寻求仙方神术,有个名叫八公的仙翁,传授给他炼制仙丹的办法。刘安炼成吃下以后,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关于鸡的成语故事关于鸡的成语故事。他临去时,将剩余的仙药放在庭院中,鸡和狗也吃了,就都升上了天,所以“鸡在天上鸣,狗在云中叫”。   【故事三】   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中的“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   这说的是晋代嵇绍的事。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鹤立鸡群”就用来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故事四】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这一成语与斗鸡有关,出自《庄子》和《列子》。   据说,周宣王爱好斗鸡,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关于鸡的成语故事故事。”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     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呆若木鸡”本来是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有人从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消除竞争的心理,自然战胜竞争的对手。“呆若木鸡”的意义逐渐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余下全文>>

  • 十二生肖属牛人逢20016年猴年运程怎样

      女的顾家男的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