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特色

  • 苗族有什么特色?

      银饰   苗族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银饰   存钱就是为了婚嫁的时候全部打成银饰佩戴在唬上,所以女孩子结婚的时候,全身上下有一两百斤的银饰

  • 起个有特色的店名

      恒源祥

  • 义乌的特色

      诸葛八卦村:位于兰溪城西18公里,古称“高隆”,村中有3000余人是诸葛亮嫡传后裔,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据历史记载,诸葛村的整体结构是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狮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这种以九宫八卦构思布局的村庄目前在我国的村落中,仅属首例。   村落格局按九宫八卦图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   诸葛三奇   奇一,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满村的人几乎全姓诸葛,或是嫁到诸葛家的妇女,只有极少数不是诸葛家族的成员。   奇二,布局精巧玄妙,从高空俯视,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暗合。   奇三,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与文物(最久远的距今700余年)。700多年来的朝代更替、社会动乱、战火纷飞,不知多少中国名楼古刹、园林台阁,或焚于战火,或毁于天灾,但这座大村庄却像个世外桃源,远离战火,避过天灾,躲过人祸。   义乌地形   地势自东北向西南缓降。北、东、南三面分别为龙门山脉、会稽山脉、大盘山脉和仙霞岭余脉绵延,与永康市界上的大寒尖,海拔 925.6 米,是全市最高点,北部大陈江右岸瓦窑头,海拔 41.9 米为最低点。中部浅丘起伏,并构成东北西南走向的长廊式沿江平原。   义乌气候   义乌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1月平均气温4.6℃, 7月平均气温29.3℃。年平均降水量1326毫米。年平均日照2130小时。平均无霜期243天。义亭镇东部姑塘水库附近,年降水量1150毫米,是金华市最小雨量中心。不同时空也会发生冰雹、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   义乌的地理位置   义乌位于中国浙江省中部。义乌市目前实有人口已经达180万。汉族为主,有回、苗、彝、壮、土家、佤、畲、蒙古、藏、维吾尔、布依、满、侗、白、哈尼、傣、僳僳等23个少数民族。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乌伤县,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于乌伤置绸州,六年分设乌孝、华川两县,七年废绸州,合两县称义乌县。1988年5月撤县设市。金属资源有铀、铁、铜、铅锌、锰。非金属资源有萤石、煤、石墨、大理石、耐火粘土等。动物资源有穿山甲、江猪、灵猫、獐等。植物资源有花榈木、浙江楠、含笑等。中草药材有白术、丹参、桔梗等。土特产品有火腿、南蜜枣、红鸡毛等。名胜古迹有秦颜孝子墓、晋郭璞所造水井、双林寺、骆家塘遗址、宋宗泽先祖墓、赤岸冯孝祠等。   义乌的历史   春秋时属越国。秦 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传说秦时有个颜乌,事亲至孝,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故称乌伤县。新莽时(公元9年)改县名乌孝。   东汉建武初复称乌伤。曾为会稽西部都尉治。初平三年(192年)分割西部辖境,设置长山县(即后之金华县)。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分南境,置永康县。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会稽郡西部设东阳郡(郡治长山),乌伤县属东阳郡。   隋 开皇九年(589年),分割吴州置婺州。   唐 武德四年(621)于乌伤县置稠州,并分置乌孝、华川二县。武德七年(624年)废稠州,合乌孝、华川为一县,改名义乌县。稠州以稠山(德胜岩)而得名。华川又名绣川,以绣湖得名。义乌其义与乌伤、乌孝同。唐垂拱二年(686年)析义乌县东境设东阳县。天宝十三年(754年),又分县境北部及兰溪、富阳各一部分,设浦阳县(今浦江县)。   元代,义乌隶属婺州路总管府。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部攻取婺州,改婺州路为宁越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又改名金华府。   明 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的戚家军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农民和矿工。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   明清仍旧,义乌隶属关系未变。辛亥革命后,废府制代以道制,义乌属金华道。1927年废道制改为省县两级制,义乌直属浙江省。后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义乌属金华专区或浙江省第四专区。   1949年5月8日义乌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义乌属金华专区。   1959年浦江并入义乌,1967年仍析出。   1988年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   1983年,改公社为乡。   1986年,义亭乡、上溪乡、苏溪乡、廿三里乡、改为建制镇。   1987年,赤岸乡、大陈乡、楂林乡改为建制镇。   1988年后宅乡改为建制镇。   1989年,吴店乡改为建制镇。   1992年,柳青、前洪、桥东、杨村、福田等乡并入稠城镇,王阡、畈田朱、杭畴3个乡并入义亭镇,溪华、黄山2个乡并入上溪镇,下宅乡并入吴店镇,东朱乡并入赤岸镇,新新、巧溪、杨梅岗3乡并入苏溪镇,何里乡并入夏演乡,合作、王宅、田心3个乡并入佛堂镇,华溪乡并入廿三里镇,湖门、塘李2个乡并入后宅镇,尚经乡并入下骆宅乡;尚阳乡与毛店乡合并称毛店镇,联合、路东、前店3个乡合并称荷叶塘乡;平畴乡改称青口乡。   1994年下骆宅乡改为建制镇。1997年徐村乡、荷叶塘乡改为建制镇   2000年,稠城镇原杨村乡与官塘、江湾2乡合并建稠江镇,稠城镇的原桥东乡与青口乡、徐江镇合并建江东镇。   义乌名人   义乌历史悠久,建县于公元前222年,距今已有2229年的建县史,1988年撤县建市。历史上孕育了“初唐四杰”之一,少时被称为“神童”的骆宾王、宋代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滋阴学创始人--朱丹溪、明白刚直士徐侨、元代总裁官黄晋、清初治河专家朱元锡、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一批名人志士。都以他们的文章、精忠报国的精神以及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而闻名于世。

  • 蒙古族的特色风情100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 安徽特色的餐厅取名

      无梦徽州,怎么样?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句话很出名的。

  • 回族特色是什么

      一、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教育体制——经堂教育   早在伊斯兰教初传中国之初,回族穆斯林就在宗教活动和宗教生活中自发地进行伊斯兰启蒙教育。到了明末,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首倡经堂教育。他率先出资在家中招收弟子,讲经传道。后来,他转向清真寺办学,半靠自己的财力,半靠清真寺的供给和穆斯林的施舍,其弟子越来越多。就这样,胡登洲揭开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序幕。后来,各地清真寺纷纷效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教育体制。   我国清真寺建筑是左右对称的风格,一般在主体建筑礼拜大殿的前边建有南北对称的厢房,北边的厢房作为阿訇讲经的地方,称为经堂。胡登洲因在清真寺经堂办学,所以称作经堂教育、寺院教育或回文教育。   经堂教育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层次,其中,小学部也称为经学,一般招收 6-7 岁的穆斯林儿童入学,主要教授初级阿拉伯语的拼读和一般的宗教常识。大学专门培养新的阿訇,学生称作“海里凡”、“满拉”或“老师夫”。教师为特聘阿訇,被尊称为经师、明经、开学阿訇或乌斯托等。   早期经堂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及经典,主要依靠学生抄写。在经堂教学中,师生们主要使用“经堂语”进行教学。经堂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将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中的不同词汇或词组拼合成句子和文章。   经堂教育为伊斯兰教培养了大批人才,造就了一批名师、学者和阿訇,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由口授家传转变为学校教育,同时启动了汉文译著活动。   二、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汉文译著活动   回族穆斯林的汉文译著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末王岱舆译《正教真诠》开汉文译著活动的先河,张中、伍遵契先后加入汉译活动,此为汉文译著活动的第一阶段。上述作者的译著中虽有儒家或佛教的影子,但伊斯兰教的特征比较明显。他们敢于同佛教、道教就宗教问题和世俗问题进行对话,也敢于质疑宋明理学的一些观点。   第一阶段汉文译著活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张中的《归真总义》、《四篇要道》、《克理默解》;伍遵契的《修真蒙引》、《归真要道》等。   汉文译著活动的第二阶段从马注开始译著《清真指南》始,至金天柱完成《清真释疑》为止。此时期有代表性的汉文译著,已看不出单纯的伊斯兰特质,而采取了明显的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结合的形式,同时具有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的双重特征。本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和《天方至圣实录》等;金天柱的《清真释疑》等。其中,以刘智的著作影响最大,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将“以儒诠经”运动推向高潮的代表人物。刘智的《天方典礼》还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中,这也是惟一收入其中的中国伊斯兰教著作,可见其重要性和代表性。   随着活动中心逐步转移到了云南,遂进入汉文译著的第三阶段。此时期的汉译范围扩大到了天文、地理、文学和《古兰经》。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马德新的《大化总归》、《四典要会》、《性命宗旨》、《道行究竟》和《视天大赞集解》等。   以儒诠经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色更为突出。   三、建筑、姓名、服饰的中国化   在清真寺建筑方面,中国内地的多数清真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形式,照壁矗立门前,雕梁画栋、楹联匾额存于寺内。这与阿拉伯国家绿色圆顶清真寺有鲜明的区别。   在宗教节日方面,中国穆斯林十分重视伊斯兰教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古尔邦节在中国还被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称为 “忠孝节”,显示出融合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伊斯兰特色。中国穆......余下全文>>

  • 傣族的着装特色和饮食习惯有什么??

      你的问题,在民俗网 www.minsuw.com/ 有比较详细的资料可以查,自己点击相关的链接看看吧

  • 南京特色民俗风情

      老南京民俗冬至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一位老南京也给记者讲述了南京“冬至”的不少民俗。旧时,老南京就有“贺冬”的风俗。“贺冬”也称“拜冬”,实际上就是指“冬至”节的各类庆贺活动。每逢“冬至”节,南京百姓都会更换新衣,往来庆贺,相互馈赠,商铺、手工作坊、学堂都放假一天,风俗一如过年。民谚曰:“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年,东家不放不肯歇”。由此可见,“冬至大似年”之谚也是一点不虚了。南京于“冬至”所准备的家宴中,有吃糯米豆沙团、小葱烧豆腐的习俗,以取团圆,一清二白之意。   老南京称“冬至”为“大冬”,这一天,民间百姓要开展祭祖活动,做媳妇的要孝敬公婆新鞋新袜。媳妇为老人送上新鞋新袜,叫做“履长节”,这种敬老的风俗在过去穿着传统布鞋布袜的年代,特别是郊区县农村尤其盛行。据说这样做是希望长者健康长寿。在六合一些地区,每逢“冬至”节,凡有女儿出嫁不足一年的人家,都要送冬令用物到女婿家,即所谓的“送冬”之俗。有的还在送给女儿女婿取暖用的木炭中放进手炉、火盆等,意为希望女儿女婿日子美满红火。 春节   【爆竹之声始于送“灶神”】传说,“灶神”是掌管一家祸福的神。为祈求平安,腊月廿四晚,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而“送灶”时,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祈求吉祥降临。春节爆竹声,也由此开始。   【“扫陈”之后好过年】送走“灶神”,街头巷尾到处炸“炒米”、做“欢喜团”,一天比一天热闹。   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搞卫生。因为“灰”与“毁”、“晦”,“尘”与“陈”谐音,“扫尘”也就改称“扫陈”。   【除夕之夜爆竹声声】南京人称春联为“对子”。除夕,家家户户换新画,贴春联。   年夜饭必有一条红烧鲢鱼,一盘“素什锦”。鱼当天不吃,留到年初五,取“连年有余”之意。   年夜饭前,放爆竹进入高潮。饭前燃一通,称“闭门炮仗”;新年首次开门放,称“开门炮仗”。放3枚,叫“连中三元”;放4枚,叫“福禄寿禧”;放6枚,叫“六六大顺”;放一串,叫“百子爆”。炸碎的鞭炮屑覆盖在门前的地上,寓意“满地金钱”。另外,吃的果壳及碎红纸屑要扫至屋角,叫“聚财”,大人通宵达旦“守岁”不眠,叫“接年”,小辈向长辈行别岁礼,称“辞岁”,长辈给孩子红纸包的钱,称“压岁钱”。除夕子夜时,全家都要喝莲子、红枣、荸荠、野菱煮成的“洪福齐天汤”。   【初一最是隆重日】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大早,换上新衣的晚辈要向长辈祝福。市内、郊县多食汤团、面条,寓意全年“圆满、顺利、长寿”。随后是亲友互拜新年,客至以糖、瓜子、花生、糖茶、松子茶、炒米团、元宝蛋招待。   【欢欢喜喜迎“财神”】初五大清早,家家户户放爆竹迎“财神”。一班人装扮成头戴乌纱,身穿红袍,手捧大元宝的“财神”,敲锣打鼓来到每户人家门前去“跳财神”,房主要笑脸相迎。   【万人空巷去赏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南京的元宵节是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正月初五,市面上就有彩灯出售。正月初八,家家户户挂春灯。灯的品种有花果灯、百族灯、人物灯等名目繁多。灯节开始,老少观灯,万人空巷,非常热闹。“上灯元宵落灯面”,正月十八落灯,家家户户要用吃面条表述灯节结束。   【“爬城头”祛百病】正月十六日,只要天气晴朗,从水西门到中华门这一段城墙上,游人不约而......余下全文>>

  • 天一阁的建筑特色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   防火   建藏书楼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防火问题。一次,范钦在翻阅碑帖时,看到揭傒斯书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该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钦从中得到启发,决定按照源自《易经·系辞》的这句话的含义建造藏书楼,并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   在《易经·系辞》中,把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和“生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和“成数”,在数字和五行的对应上,一、六属水,二、七属火,三、八属木,四、九属金,五、十属土。所以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范钦根据《易经·系辞》“天一生水”和五行生克中水克火的意思,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   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   这样建造的藏书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都满足了防火的需要。   

  • 汉族的特色饮食是什么?

      饺子 面条 春饼 春卷 豆腐脑 粽子 这是大的 各地方也有些许不同 比如我们这有一种有类似芦苇包的带馅面食 薄了叶饼 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