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悲剧是命运悲剧

  • 什么是古希腊的悲剧?

      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根据亚里斯多德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古希腊的“悲剧”先于“喜剧”而产生,只是现实。艺术的生发,或许与每个民族的心理承受相适应。当悲剧形态走向世界,当悲剧精神在后世发光时,社会人士的不完美得到揭示,苦难的警钟开始敲响;人对神的、命运的、自身局限的挑战,也拉开了序幕。哭泣过,再欢笑,这欢笑才更灿烂。   

  • 如何理解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答:在古希腊悲剧中,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常见的主题.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知的,是不可抗拒的,是冥冥中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而人的行为与意志,常常处于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之中.三位悲剧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这一冲突.在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俄瑞斯特斯》三部曲中的人物都被复仇神所控制,一环扣一环地将自己投放在血腥的家庭谋杀之中.这里的命运似乎是神的力量,因为复仇的最初原由是阿伽门农为了出征而杀女的事件,于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悲剧.《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对普罗米修斯来说,命运就是宙斯,由于他盗火给人类,又拒绝说出宙斯的秘密,因此受到宙斯的严酷惩罚,最终牺牲了自己.对宙斯来说,命运却是一个他不知道的秘密,这个秘密是冥冥中注定他被推翻的下场.从这两部剧来看,埃斯库罗斯的命运观具有两个因素,即神和某种神秘力量,它们支配着人和神的生命以及行为.   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被认为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剧中,命运是一种超乎人类和神之上的抽象观念,是一种不可知但绝对邪恶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将正直、善良、勇敢的俄底浦斯投入杀父娶母的深渊.   欧里庇得斯则将社会因素与人的因素放进命运的观念中.《美狄亚》中,造成美狄亚悲惨下场的是伊阿宋的忘恩负义与男性文化对女人的蔑视,这种可见的男性社会力量,形成了作为女人的美狄亚的悲剧.   尽管三位悲剧家的命运观念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命运的抗争却是一致的:悲剧主人公用不同的方式,面对落到头上的不公的命运,意志坚定、竭尽所能的进行了英勇的反抗,而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显示了人的不甘屈服的精神,产生一种令人震撼的悲剧效果.

  •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命运观

      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命运观:(1)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物。认为命运支配着人的一切,包括支配神。(2)在索福克勒斯心中,命运不是具体的神物,而是一种超乎人类之外的抽象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其正义性、合理性却是可以怀疑的;英雄敢于和命运抗争值得同情和歌颂。 (3)欧里庇得斯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 《骆驼祥子》里面祥子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现代人穿越的话用什么身份帮助祥子比较好?实在受不了一个悲剧

      重新建立秩序只有无外侮,无内乱的情况下。所以穿越也没用。

  • 如何理解济金根命运中存在的真正悲剧的因素

      如何理解《济金根》命运中存在的"真正的悲剧因素"?   答: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济金根的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还意味着济金根不是彻头彻尾的反动分子。”马、恩肯定他们是悲剧性的人物,肯定济金根的命运中存在的"真正的悲剧因素"。济金根和胡登一方面使自己变成当代思想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实际上代表着反动阶级的利益,但他们所领导的骑士暴动,在反对诸候、僧侣和罗马教皇以及要求国家统一、宗教自由等方面,与当时的农民、平民国民运动客观上有其一致性,而他们的阶级地位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通过农民、平民的结盟来实现这个历史的必然要求,这就构成了济金根的悲剧冲突。

  • 《边城》中对翠翠的悲剧命运的探索究竟归于何因?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但是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却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人物的悲剧命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自然界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这种包办与自主的对立,成为车路与马路对立的实质性的内涵。它们分别体现出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婚姻形态。车路,是典型的封建文化的婚姻形态,马路,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根源古老的原始文化的婚姻形态。在湘西苗族中,这种婚恋形态仍完整地保留着。   在另一方面,这种悲剧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在于渡船与碾坊的对立。傩送一心想要渡船,父亲的心里却要那座碾坊。为此,暴发了父子间的一场争吵,并直接作成了傩送的离家出走——这是这场爱情悲剧发生的主因;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不能相互理解,又是其辅因——老船夫人格的被误解,由亲人死亡形成的家族情结又使这误解雪上加霜;而翠翠内向的性格,又使傩送对翠翠是否爱自己无法获得实证。 然而,在小说中,却没有悲剧的直接制造者。这正如老船夫所感觉到的,摊派到自己身上的一分命运,说来实在不公平,可是,又一切无罪过,只应由天负责!顺顺虽然倾向碾坊,但并没有成为专制式的封建家长,对儿女婚事并未强行包办;团总以一座碾坊作陪嫁,要傩送做自己的女婿,也没有依仗权势,强人所难。在《边城》中,沈从文不想将故事处理成一般的社会悲剧,在着力于提示出隐伏于这一悲剧背后的文化根性,即《边城》悲剧,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悲剧。作者以《边城》题名,就蕴含着文化边地之意,突出湘西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两种文化存在方式,两种价值观交织并存的特征。   最后,从主观方面来讲,边城中人物的悲剧就在于他们各自的性格弱点,而这种人性的弱点又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翠翠与二老明明彼此相爱,但双方谁都不愿表明自己的爱意,谁都不愿把那张纸捅破,这就是那个时代人的忸怩与矜持。而翠翠因为没有把话说清楚,也使得她和大老之间产生了不少误会。在这个故事中,亲情对他们彼此的爱也有何大的影响,由于翠翠和爷爷间亲情的羁绊,使得翠翠不能够放开去爱,不能够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二老对哥哥的死耿耿于怀,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儿终于没有和翠翠产生一段美好的爱情。我认为既然哥哥是真心想成全他们俩,哥哥的死又是与这段爱情有关的,那么二老就更应该好好的爱翠翠,而不是选择逃避。对于翠翠和二老来说,他们双方只要有一人表明自己的爱意,他们的爱情就会美满。但事与愿违,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使这对将要坠入爱河的少年少女中不能在一起。我们今天看这篇文章,决不能用现代人对待爱情的那种态度衡量翠翠和二老之间的爱,他们的爱是有那个时代的色彩的,这是他们自身无法超越的(在那个社会环境下),我们不能够要求它们之间会有那种超越时空的爱恋。   在人物性格弱点的背后,也体现着人性的至纯至美,如翠翠对爷爷的浓浓的亲情,傩送对哥哥的内疚,以及老船夫对孙女的担忧。天保和傩送没有因为同时爱上翠翠而反目成仇,出于良心和道德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总之,小说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画的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人情美。 他们都只知道为对方着想,却没有想过为自己筹算筹算,他们为了成全别人而不敢放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外大的牺牲,也是一种巨大的悲哀。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边城》里的人物就是用他们自己的善良去毁灭那种善良本身的美好和淳朴,每个人都不想带给别人伤害,都想牺牲自己去成全自己想保护的人而不让他们受到伤害,最终却适得其反,每个人最后竟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善良的人性是一种美,但是善良自身也有着缺陷,这种人性的悲哀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人文风情里就成了一种看得见说不出的悲剧。人性的弱点,文化的差异,社会的无奈,甚至于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和理想,都应该对这出悲剧负相应的责任。然而,这种悲剧又是始终无法更改的,就像世界本身就有缺陷一样,再美的人性都不可能成为完美,这也是一种对完美的沉重的思考。

  • 话剧《雷雨》人物命运悲剧与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关系

      这三种悲剧相互交织,互相体现!   延伸:《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 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它以本世纪2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雷雨》不但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相混融的艺术整体。   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命运悲剧   过去的大多数评论往往把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社会,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   应该承认《雷雨》中有命运悲剧的因素存在,它有着过多的巧合,人物的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正如曹禺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就觉得这个社会是一个残酷的井,一个可怕的坑,是一张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网,人是没有出路的,人们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而这些都是决定着《雷雨》结构的因素,它就是一个天网,天网恢恢,在劫难逃!”   鲁侍萍的命运,最能体现出《雷雨》的命运悲剧。这个性格刚强而又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她不相信命运,勇敢的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然而黑暗之手却再次笼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她没想到,为了寻找女儿,她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更没想到,自己的儿女正在演出乱伦的悲剧。所以当周朴园问她:“谁指使你来的?”她才悲愤地说出:“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当厄运连续重创一个无辜者并且让下一代承担上一代人的罪过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对罪恶的逃避却更深地走进罪恶,这难道不是命运的恶作剧吗?   此外,乱伦关系是体现《雷雨》悲剧命运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表现人类悲剧意味最佳的形式之一。周萍与繁漪的乱伦是在他们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开始的,只有在周萍毫不知情的与四凤发生乱伦悲剧时,命运的悲剧色彩才开始强化。可以说,这种乱伦效应强化了命运的残酷性。   除了乱伦的情节设计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的人物,无论善恶强弱,都走向挣扎与毁灭,连最有理由活着的四凤、周冲都死了,而经历了这一切又最不愿活着的鲁妈与繁漪却偏偏活了下来。这使全剧的悲剧结局带上浓厚的宿命色彩。   尽管《雷雨》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 可是由于它更突出地强化了悲剧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反抗、挣扎, 高扬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而不是人物向神秘不可测的命运屈服, 并没有导致消极的宿命论。一方面, 我们在命运的摆布下深切感到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另一方面, 我们在人对命运的斗争中又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 感觉到人的伟大和崇高。   在同命运的抗争中,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 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祟高--命运悲剧的艺术价值正在于此。   二、社会悲剧   曹禺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他曾说:“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每天可以听到和看到许多乱七八糟的事。像周朴园逼蘩漪吃药的那类事情,从我的亲戚、朋友的口里经常可以听到。”可见,《雷雨》也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投影,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尽管《雷雨》中的许多人物都打上了命运的烙印,尽管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都放到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却又无一不在情理之中,这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潜伏着社会的根源。   还是以周朴园为例。我们可以确定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否则他完全有机会打掉他俩的孩子,否则他也不会保留着侍萍的那些习惯。有人也许会提出,他既然真爱侍萍就不该把她赶走。可是面对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旧传统,面对他的封建大家庭,周朴园根本主宰不了他的生活。正是由于周朴园当年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才会有接下来一连串的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才会有一出出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揭示了旧社会的不平等;繁漪和周朴园的冲突,不仅反映专制的家庭关系,有力地控诉了浓厚的封建性大家庭的罪恶,揭露了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旧传统对美好人性的摧残和扼杀,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社会阶级斗争直接反映。这个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这完全是那个罪恶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命运悲剧也就变成了社会悲剧。   三、性格悲剧   当代美国著名戏剧家乔治·贝克说过:“一个剧本的永久价值终究在于其中的性格揭示, 性格揭示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它是在观众中使剧本的主题和人物产生同情的主要手段。”《雷雨》正是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个具有鲜明独特性的、内在的、复杂性的、有灵有肉的悲剧人物性格, 使其具有“永久价值” 和经久不衰的术魅力。   丹麦悲剧理论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 “悲剧性格是一种性格内部充满矛盾的性格, 在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的

  • 简述《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

      答;   贾宝玉出生至长大,无不处于众星拱月的环境下,人生前半段基本上无忧无路,成人后,亲身经历了一系列事件,逐渐感到世故人情,在经历挚爱林黛玉去世,家道中落,宝玉遗失等人生重大变故后看破红尘,以入京赶考为由离开贾府,考得功名后斩去三千烦恼丝,落发出家   薛宝钗一生谨慎温厚,处处拿捏,以近乎完美的形象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但是人生不是聪明谨慎便可掌控于手的,在母亲安排嫁与宝玉之后,并未得到自己幸福的生活,并在怀有宝玉骨肉之时得知夫婿出家,最终悲惨的度过了一生   林黛玉幼时丧母,寄居外祖母篱下,自觉处处小心,但其冷傲性格得罪不少贾府中人,如李嬷嬷等,更是看不惯家族权力者王夫人侄女儿薛宝钗,以至贾府上下关系并不十分融洽,身体更是由于性格频频发病,与贾宝玉虽有情去常常弄巧成拙,两人关系逐渐疏远 最终在得知宝玉娶亲后一病不起,与贾薛二人礼成之时魂断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皮德斯   埃斯库罗斯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史称“悲剧之父”。他的悲剧创作提倡民主精神,反对专制暴政。写了70个剧本,大部分以"三联剧"形式写成,流传下来的只有7部完整的悲剧。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瑞斯忒亚》三部曲。 1、《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希腊神话。悲剧主要描写普罗米修斯与宙斯之间的矛盾斗争,歌颂了为人类进步和正义事业不惜一切的崇高精神。 2、《俄瑞斯忒亚》也取材于希腊神话。揭示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前406) 据传,他创作了120余部悲剧,但现存的只有7部,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取材于关于忒拜系统的英雄传说。悲剧着力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冲突。欧里庇得斯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5-前406) 据传,他写过92部剧本,有17部流传下来,代表作是《美狄亚》。 《美狄亚》是一部描写家庭问题的悲剧,取材于神话中关于伊阿宋的英雄传说。美狄亚是一个热情,坚强,富有反抗性的女性。其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卡西莫多的善良有什么意义?他的善良并没有改变他悲剧性的命运……

      内容简介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也许为中世纪艺术开辟了真正的前景;而对中世纪这一辉煌艺术,至今有些人还不甚了了,更糟糕的是还有人不屑一顾。作者甘当此任,但是他认为这一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他已有多次机会维护我们的古老艺术,高声揭发种种亵渎、毁坏和玷污的行为。今后他还要乐此不疲。他责无旁贷,要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他一定要反复强调。学院派那些主张打倒偶像的人,越是疯狂地攻击中世纪建筑艺术,他越要坚持不懈地起来捍卫。   因为,中世纪的建筑艺术落入什么人手中,今天无知的工人又是如何抹灰刷浆,胡乱对待这一伟大艺术的遗迹,叫人看着实在痛心!`我们这些聪明的人,眼睁睁看着他们胡来,站在一旁仅仅嘘几声,这真是莫大的耻辱!`这里讲的情况,何止发生在外省,还天天发生在我们家门口,我们窗户下面;天天发生在巴黎,发生在这个大都市,这座文化名城,这个新闻、言论、思想自由之邦。在要结束这篇“说明”的时候,我们不禁要举出几例,来说明他们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就在巴黎艺术公众的眼皮底下,全然不顾别人的谴责,每天都策划、讨论、开始并继续破坏文化的行径,而且心安理得,尽量干得漂亮,简直胆大包天,令批评家们瞠目结舌。巴黎圣母院   大主教府最近拆除了,这座邸宅并不美观,倒还不算作孽,可是一股脑儿也把主教府拆毁,殊不知这是十四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古迹,热衷于拆毁的建筑师根本不懂得加以识别。他们良莠不分,一并铲除。现在又有人议论要拆毁精美的万森小教堂,拆下的石料用来建造什么连道迈尼都不曾需要的堡垒。一方面不惜工本,加紧修复波旁宫那个破玩意儿;另一方面却任凭秋分的狂风肆虐,扫荡圣小教堂美轮美奂的彩绘玻璃窗。屠宰场圣雅各教堂的钟楼四周,前几天又搭起了脚手架,说不准哪天早晨,就要挥舞镐头了。事有凑巧,一名泥瓦匠在司法宫那两座威严的钟楼之间盖了一间小白屋。另一名泥瓦匠又去阉割圣日耳曼草地,那可是有三座钟楼的封建时代教堂。   毫无疑问,还会有一名泥瓦匠,要夷平圣日耳曼-欧塞鲁瓦王家教堂。所有那些泥瓦匠都自称是建筑师,由省政府或国库来支付报酬,他们还穿上绿色礼服,而所干的事,无非是以冒牌的风格损害真正的风格。就在我们写这篇“说明”的时候,这种景象多么可悲啊!`他们当中的一个人正掌握土伊勒里宫;另一个人对着菲利贝·德洛姆劈面砍了一刀,这位先生也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硬让他那低矮蠢笨的建筑,横卧在文艺复兴建筑物这面最挺秀的门脸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