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命运奏鸣曲

  • 32首奏鸣曲贝多芬的哪几首比较简单?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维也纳。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贝多芬四岁时就被迫练习乐器;八岁开音乐会;十一岁起随宫廷风琴师尼菲学习。尼菲看出贝多芬有创作天才,因此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   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喊的阵天价响的时候,贝多芬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当时风行的理想主义主张:人应该身体力行发挥人性的潜力,救赎自己。贝多芬不由自主被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义早期的思想,和贝多芬心灵中的乐音结合成震撼人心的音乐。   海得堡遗书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极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最后终於完全聋掉。此事曾对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击,甚至一度想到轻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遗书」。但贝多芬最后仍没被命运所击倒。   开创音乐新风貌   在与外界声音隔绝之后,贝多芬开始用"心"来作曲。而这时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带给了欧洲自由平等的观念。於是贝多芬由於失聪的心历路程加上这个启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个新的境界。原有贵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对比加大、音域的距离加宽、和弦的连接脱离古典的范畴。使音乐从古典乐派的传统之中解放出来,开创出另一种崭新风貌。   贝多芬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贝多芬(1792年手册)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   握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贝多芬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生平   1770年 出身于德国城市波恩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兰,后移居德国,曾任当地宫廷乐长。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自小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   1774年 他的父亲为了使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强迫年少的贝多芬学习音乐和长时间的练习钢琴。   1778年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台演出。   1781年 跟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维也纳与莫扎特会面。   1788年 在一支

  • 大家喜欢听贝多芬的哪首奏鸣曲

      贝多芬是乐圣,一个音乐爱好者,无论你是初窥堂,或是小有心得,甚至听得来门坎极精,贝多芬是一定要听的. 姑且算你是个音乐的门外汉,若是隔壁门洞里传来的《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也常常叫你怦然心动,这就是一个蛮不错的开端。如果还想进一步搭搭味道,建议一定要先从交响曲入手。一来贝多芬本人就是交响曲的同一词,他在这上头傲视群雄,无人可及;二来初听者多喜动不喜静,欣赏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而贝多芬的交响曲大气磅礴,热闹非凡,大起大落,当可带来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把你对音乐的畏惧一举冲跨。 不妨先听“第六”,再听“第四”。此两曲于气势和力度中,兼具万千柔情——当然是英雄的柔情,自然坦荡,真挚宽广,绝不带一丝做作,品味极高,可称绝美。至于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之类,旋律性实在不强,程度其实相当艰深(我听乐十年,到今天也才刚刚听出点味道来),而且后人穿凿附会之词甚重,初听不宜。 如果上面两个曲子还听得入耳,接下来无论如何要见识一下《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连开头几下定音鼓的轻击都是大师级的,如果说随之扑来的弦乐是阵阵温暖而强劲的风、则独奏小提琴的应和便是风中激越欢... 贝多芬是乐圣,一个音乐爱好者,无论你是初窥堂,或是小有心得,甚至听得来门坎极精,贝多芬是一定要听的. 姑且算你是个音乐的门外汉,若是隔壁门洞里传来的《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也常常叫你怦然心动,这就是一个蛮不错的开端。如果还想进一步搭搭味道,建议一定要先从交响曲入手。一来贝多芬本人就是交响曲的同一词,他在这上头傲视群雄,无人可及;二来初听者多喜动不喜静,欣赏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而贝多芬的交响曲大气磅礴,热闹非凡,大起大落,当可带来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把你对音乐的畏惧一举冲跨。 不妨先听“第六”,再听“第四”。此两曲于气势和力度中,兼具万千柔情——当然是英雄的柔情,自然坦荡,真挚宽广,绝不带一丝做作,品味极高,可称绝美。至于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之类,旋律性实在不强,程度其实相当艰深(我听乐十年,到今天也才刚刚听出点味道来),而且后人穿凿附会之词甚重,初听不宜。 如果上面两个曲子还听得入耳,接下来无论如何要见识一下《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连开头几下定音鼓的轻击都是大师级的,如果说随之扑来的弦乐是阵阵温暖而强劲的风、则独奏小提琴的应和便是风中激越欢唱、越飞越高的云雀。另外有一首《F大调浪漫曲》、堪称“超级迷你小提琴协奏”,十分短小,却玲珑婉转,更见精致和韵味,也是雅俗极宜的。 底下就该领教老贝的钢琴协奏曲了。钢琴是他的老本行,当然拿手。我们不难从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中领略到一种皇帝的力度、气概和胸襟。啊,贝多芬大帝!当然“皇帝”也许还稍微火爆外露了一点,内向一些的听众还应该再听听他最好的第四钢琴协奏曲,那里则完全是一种希腊悲剧式的气氛和境界。 只要能把第四钢琴协奏曲稍微听出些意思,就应该有资格进入贝多芬独奏和室内乐的天地了。首先当然是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圣经的钢琴奏鸣曲。我第一强烈推荐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悲怆奏鸣曲》。最可恨其柔板乐章被改编成各式各样极其粗俗庸鄙的乐队曲和轻音乐(小号独奏、萨克斯独奏等等)。一定要听原曲。如果你能听得出第二乐章主题再现时伴奏音型改成三连音后整个气氛和情绪的微妙变化(啊,多么简单而有效!),那你当有与大师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资格了。 《悲怆》这么了不起,那还只不过是贝多芬早年的作品,他中年时期的炉火纯青之作就更不得了了。看过日本电视连续剧《少女疑云》的人一定会对里头反复出现的《热情奏鸣曲》末乐章音响深刻。那种音乐的快速奔流确如庐山飞瀑,惊心动魄,叫人气都喘不过来。顺带提一句,那个野川雪小姐弹得实在不怎么样。 我更喜欢的却是《华尔德斯坦》,又称《黎明》。大凡标题音乐,一般总不大贴切,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却真能唤醒我对黎明日出的种种印象。这里应该是光的世界:从最初的微芒的晨曦,演化为黎明时天地间各种光线的交织、跳跃、折射和游走,最终汇聚成辉煌灿烂的壮丽日出。第二乐章据说是表现天文爱好者夜观星象的情景,也是有可能的。此间浩瀚星空,壮丽而高远,聆听使仿佛能暂时洗去我辈庸碌凡人身上的俗气。 说来也怪,我就是不喜欢人们传说的种种贝多芬的英雄故事(大多极不可靠),还有所谓与命运抗争的主题,而总是格外偏爱他温柔、多情、细致的那一面。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正是我倾心的“这一面”之最佳代表。第一要听的当然就是那首《春天奏鸣曲》。开头小提琴连绵不绝、舒缓悠长的圆滑奏衬着钢琴清澈的分解和弦,分明就是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限情深,却极明朗,绝不见半个“愁”字。第九小提琴奏鸣曲俗称“克莱采”,也极有名。可能比较艰深一些。不过,要是去读一遍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也许会更能理解它,反之亦然。这可再也不是春天的涓涓细流,而是如火如荼、夏日炎炎般的激情了。小提琴与钢琴的唱和与纠缠真正像是两个生恋人。无怪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合奏这首危险的曲子时爆发了汹涌澎湃的恋情了。 我们终于要走到贝多芬这部巨著的尽头了。在晚期贝多芬那里,我们又能听到些什么呢?贝多芬越老越深刻、越老越复杂、以致于把他的同时代人远远地抛在身后。他那些同时代人也晓得他的晚期作品非常伟大,可大家都无可奈何地敬而远之,因为实在是听不懂。其实,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这些二十世纪的人又何尝没有同样的感觉呢,我们难道就没有被老贝远远地抛在后头吗?在编号101以后的那些作品之前,我们顶礼膜拜,诚惶诚恐,而又不知所云(今注:此观点现在已有所改变)。所以宁肯还是去听他的中期作品。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伟大的第九交响曲,那真正是人类文明的不朽丰碑和伟大象征

  •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维也纳。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贝多芬四岁时就被迫练习乐器;八岁开音乐会;十一岁起随宫廷风琴师尼菲学习。尼菲看出贝多芬有创作天才,因此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   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喊的阵天价响的时候,贝多芬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当时风行的理想主义主张:人应该身体力行发挥人性的潜力,救赎自己。贝多芬不由自主被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义早期的思想,和贝多芬心灵中的乐音结合成震撼人心的音乐。   海得堡遗书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极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最后终於完全聋掉。此事曾对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击,甚至一度想到轻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遗书」。但贝多芬最后仍没被命运所击倒。   开创音乐新风貌   在与外界声音隔绝之后,贝多芬开始用"心"来作曲。而这时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带给了欧洲自由平等的观念。於是贝多芬由於失聪的心历路程加上这个启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个新的境界。原有贵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对比加大、音域的距离加宽、和弦的连接脱离古典的范畴。使音乐从古典乐派的传统之中解放出来,开创出另一种崭新风貌。   贝多芬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贝多芬(1792年手册)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   握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贝多芬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生平   1770年 出身于德国城市波恩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兰,后移居德国,曾任当地宫廷乐长。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自小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   1774年 他的父亲为了使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强迫年少的贝多芬学习音乐和长时间的练习钢琴。   1778年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台演出。   1781年 跟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维也纳与莫扎特会面。   1788年 在

  • 贝多芬是在什么心境下写了命运交响曲

      聋了以后,仿佛是命运给了贝多芬一记响亮的大嘴爸子,因为耳朵对于音乐来说太重要了,所以在这曲子一开始的部分,有一段预言,我要镊住命运的喉咙,

  • 关于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耳聋小故事。

      中文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外文名: Ludwig van Beethoven国籍: 德国出生地: 波恩出生日期: 公元1770年12月17日逝世日期: 公元1827年3月26日职业: 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主要成就: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 c小调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血型: O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逢恩,祖籍弗兰德。自幼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贝多芬(15张)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鸣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贝多芬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中年耳朵失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贝多芬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 《命运》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感情?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 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和斗争上升为欢乐和胜利。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乐曲的开头个4个FF音符 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结构精炼、简洁, 一气呵成, 是十分完整的统一体。“命运”第 一乐章为奏鸣曲式, 快板; 第二乐章为歌同谣式曲体, 慢板; 第三乐章为舞曲或诙谐曲, 快板; 第四乐章为回旋曲体, 快板。   第一乐章开头的 “命运在敲门”的四个音。FF之强度震撼人心!不难想象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完全耳聋的贝多芬徘徊在命运与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我想,这构成了第一乐章感情展开的主线,就正如他心中呐喊的声音——“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二乐章同第一乐章的悲剧感觉全然不同,这好像是一首抒情诗。在这一乐章中,平和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同温暖的感情和光明的幻想轮番交错,犹疑不定。转化为他坚定的决心。   第三乐章为快板的诙谐曲,强烈的斗争情绪逐步上升。交错式的音符对比强烈。   第四乐章中爆发出了最绚烂的光辉。最后在急板的速度中展现了英雄的凯旋与胜利的欢腾。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但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从他的交响曲中,我们不难读到,人的胜利是靠与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而恰恰,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贝多芬又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他迫不及待的想去建立功勋。这仿佛就像一位英雄试图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想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众所周知,贝多芬在写作这首作品期间,不仅面临着生活的压迫,还遭遇了失恋的打击。多次失恋的他爱上了一位女士,虽然那位女士有了婚约,但贝多芬仍旧众生未娶。耳聋、社会等级等众多打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对命运宣泄着不满的情绪同时,心中仍保存着一份理性,我想,就是那一点点的温存支撑着贝多芬继续与命运抗争下去!   在西方音乐史上,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对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上。贝多芬作为1 8 ~ 1 9 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瑰宝。《命运交响曲》是《英雄交响曲》的续篇。贝多芬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与敌对力量的斗争及获得胜利的全过程。他力图用音乐唤起民众的行动来变革社会, 来改变现状,让人民觉醒!听完这首交响曲,我想说,贝多芬的目的达到了。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来自贝多芬的经典名句。我想,《命运交响曲》就是以这一中心思想为出发点。不仅在过去, 就是在现在, 就是这首曲子它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仍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面包总会有的,不管天色多么黑沉,而黎明也总会来到的。

  •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评价 急!!!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不禁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   柏辽兹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罗曼·罗兰有过一段出色的描绘。   “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   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法国号)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 谁能告诉我贝多芬的命运钢琴谱完整版的

      命运是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时候里面是没有钢琴这样乐器的,后来出现了一位叫理查德克莱德曼的人,把这首交响乐的主题改成了钢琴的作品,并且只有这么一个版本,一般人家一提命运就是指的交响乐。而非要说成命运的钢琴谱就显得很业余,缺乏音乐常识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您的疑惑,如非要找钢琴谱,也不放搜索理查德克莱德曼《命运》,搜贝多芬是搜不到的。

  • 贝多芬的命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打击,要顽强的奋斗,找到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如同贝多芬虽然听不到声音,但还是坚持的作曲,谱写了自己的神话,为了理想而活着。。。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实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 命运钢琴曲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的这个应该是交响曲,而不是钢琴曲把。   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河般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