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及她的悲惨命运

  • 鲁迅的《祝福》 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改写成好的 1000字

      《祝福》阅读感受   《祝福》写得是在封建礼教.现代文明以及在当时社会现实下麻木无情的现状下,祥林嫂被摧残致死的社会现实,全文通过对祥林嫂经历的描写更加透彻的体现出祥林嫂所受的摧残,作者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体现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更深层次上表达对当时社会人们以“看客”姿态自居的憎恶   参考文献:   《祥林嫂之死》孔庆东著《正说鲁迅》   全文以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为主线,从四个方面对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进行论述,最后提出祥林嫂之死是当时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她的死不是因为肉体上受到伤害而是灵魂的灭亡。   《《祝福》:儒道释吃人的寓言》汪晖.钱理群著《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   全文“《祝福》对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批判扩展道儒道释,并对鲁镇文化进而对传统文化‘吃人’状态进行分析。全文揭示了鲁镇文化的三个秘密:第一,其风俗信仰禁忌等内容都是建立在巫鬼的基础之上,因而它与祥林嫂之间的关系始终带有类似原始文化的愚昧性与野蛮性;第二,其内部人际关系具有审美性,正是它促成其文化表现的冷酷形态;第三,其宗教职能的特异性,它在支配人的内心生活维护儒家伦理秩序,处理死生问题的方面有一种视教为法律,变神鸦片为刀枪棍棒的倾向。最后概括出祥林嫂之死是一种文化悲剧,是从风俗到思想信仰整体的悲剧。提出鲁迅抛弃鲁镇不但抛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彻底否定以儒道释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而且指出把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迫切需要。   《祝福》陈静著《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首先提出鲁迅指出祥林嫂任务形象的原型,指出祥林嫂视收封建礼教摧残致死的妇女的典型代表,然后结合《祝福》原文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让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有所体会。   关键词:祥林嫂 宗法 封建礼教 看客 批判   内容纲要:分析旧社会的现实对祥林嫂的摧残,揭示旧社会封建礼教以及封建家庭的黑暗,探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解说鲁迅通过《祝福》对封建旧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抨击。   《祝福》一文写的是旧社会现实下封建礼教摧残致死的妇女——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揭示自己封建礼教以及在此影响下人们麻木无情现状的深刻批判与抨击。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鲁四老爷——传统礼教的摧残   祥林嫂生活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小镇——鲁镇,这个小镇是就中国农村的缩影,压在祥林嫂头上的首先是鲁镇的地主鲁四老爷。鲁四老爷作为鲁镇的知识分子,他代表鲁镇的思想文化状态。   当鲁四老爷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时,见她头上扎着白头绳时,眉头一皱一皱的,说明鲁四老爷在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后来当祥林嫂再次守寡又回到鲁镇时,鲁四老爷暗中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可怜但是伤风败俗用他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一直到后来,祥林嫂死后他还大骂祥林嫂不迟不早偏偏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   鲁四老爷用封建旧社会落后的眼光看待祥林嫂并站在顽固维护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虐杀祥林嫂,以及文中鲁四老爷暗中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不露一丝痕迹的软刀子。在祝福时四婶几次“你放着置我来”在无形中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二:“我”——近代思想的打击   《祝福》中“我“是一个经过”五四“洗礼的知识分子并且身上怀有改变天下的思想的人,在遇到祥林嫂并听到她提问”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感到很悚然,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去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那么,也就是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地狱?——论说,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也该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的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撑不住询问,我即刻清醒胆怯起来,便想全翻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通过这段原文可以看出祥林嫂内心的矛盾:她怕有魂灵,有魂灵就会有地狱:到地狱后会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给祥林一半给贺老六;又希望有魂灵,到地狱后可以看见自己的儿子阿毛。(这些想法可以从文中柳妈告诉她的话“你想,你将来到阴司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你给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以及劝她捐门槛看出来)我最后一句“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使她内心迷惘,这些为加快祥林嫂的死亡添加了催化剂。   三:封建宗法观念的压制   祥林嫂在想林死后,婆婆为给小儿子娶媳妇打算把祥林嫂卖掉,祥林嫂连夜逃出家门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后来婆婆绑架,拐卖祥林嫂并把她卖给贺老六。这就是封建就家庭中的悲哀。而在封建的宗法观念中“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祥林嫂在贺老六又死于风寒,而阿毛又被狼叼走吃掉,在这种丧父丧子的情形下,祥林嫂在这个家族中的存在权利也就被剥夺了,因而出现“大伯来收屋”的窘境。使她在走投无路时再回到鲁镇。   在镇中同样是这宗法观念,使祥林嫂这“不干净”之人在祝福祭祀的时候变得闲着“一天中可做的事不过是坐在灶下烧火”,原因很简单,“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就是在封建宗法制下鲁四老爷给四婶在祝福时排斥祥林嫂的理由。   由此可见,正是封建的宗法观念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悲惨命运的深渊。   四:人们的麻木无情与迷信的冲击   在祥林嫂回到鲁镇后,就算是普通百姓也没有同情她,而是把她当作自己赏玩的的材料,不断的勾引她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让她讲阿毛被狼叼走的经过,询问她额头上伤疤的来历来为自己增加闲时的笑料。在祥林嫂看见两三岁小孩子时她就说“唉唉,我们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从这句话可见祥林嫂对儿子阿毛的思念。然而对于镇上的人在知道后,并不同情可怜她,而是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来调侃她。可见当时镇上人们的麻木与无情,他们用实际行动摧残着祥林嫂使她日渐麻木与痴呆。   至于迷信,则从柳妈说起,祥林嫂从柳妈那里关于魂灵之事,还有自己将来到阴司去,两个男人会争自己,阎罗大王会把自己锯开分给他们,以及劝她到庙里捐门槛为自己赎罪。最后祥林嫂将自己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捐了门槛,自认为已经可以赎罪,而在捐门槛之后,祝福时鲁家人不让自己动手,这对于祥林嫂来说时致命的打击,“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爷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只是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野花摆起来了,记忆尤其坏”这便是封建迷信对祥林嫂的坑害。   再者试想不是祥林嫂将历来积存全部捐了门槛,祥林嫂也不会在被赶出鲁家之后沦落街头,行乞为生,最后冻饿而死。   由此看见,就是混状态下,即使同样受苦的普通百姓也是麻木无情的,对自己同一阶层的人都不会有同情怜悯之心,而是以“看客”姿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的行为为祥林嫂的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祥林嫂死前事的描述得出致使祥林嫂“死亡”的四个关键因素:传统礼教的摧残,近代思想的冲击,封建宗法观念的压制,人们麻木无情雨封建迷信的冲击。正是这四个关键因素造成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而通过这个爷写出了封建礼教宗法观念与迷信的黑暗,表现出作者自己对封建礼教宗法观念与迷信不满,和将自己设为“看客”人们的无情雨麻木的憎恶。《祝福》这篇文章从祥林嫂的悲惨人生着手,批判与抨击封建旧社会的黑暗现实,用此唤起人们的良知,唤醒麻木无情的人们。

  • 有关祥林嫂一生人生起伏的悲惨人生的折线图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这些描写,这样的条件,正适合到大户人家当女工,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事实证明,她确实安份耐劳。 “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被迫改嫁,强力反抗的祥林嫂   雕塑:河蚌抢亲(取材于《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 在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的封建礼教奴役下的中 祥林嫂   国劳动妇女,要是死了丈夫,成了“寡妇”,真是天大的不幸的事。鲁四老爷见她“头上扎着白头绳”,又听到卫老婆子说她“死了当家人”,“皱了皱眉”的原因是“讨厌她是个寡妇”。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个“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祥林嫂嫁给了这个现在只有十六七岁的又已经死去了的丈夫,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人家的人,死是人家的鬼,所以,她的婆家要把她抓回去,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个婆家做事先是鬼鬼祟祟,“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然后是十分强悍野蛮,他们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躲在白篷船里的两个男人,又是“跳”,又是“抱”,又是“拖”,最后是把祥林嫂“捆了躺在船板上”。他们像对待一只牲畜一样对待祥林嫂。他们为什么敢于这样做呢?这就是那些所谓“三从四德”——封建的“夫权”在支持着他们。 作品的第三部分的第一段里的卫老婆子和四婶的几段对话描述了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的过程,为什么祥林嫂的婆婆和贺家敢于这样做呢?这就是由于有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这两把枷锁拿在他们手上,这就是由于有封建礼教这条绳索绞在祥林嫂的脖子上。卫老婆子说:“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寻活的也有……”——这段话说明上述情况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的。 写到这里,文章起了波澜。也许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坏到了极处

  • 祥林嫂悲惨命运探索

      祥林嫂是鲁迅根据生活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旧中国贫苦农妇悲惨命运高度典型化的体现。   祥林嫂的悲剧显示了“四权”绳索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捆缚。   族权,不允许祥林嫂守节。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嫂小十岁,丈夫死后,祥林嫂不愿再嫁,宁可辛勤劳动养活自己,所以她逃到鲁镇做工。她的全部希望和渴求,便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所以当她来到鲁家做工时是“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到年底,扫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鲁家)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是,好景不长。在鲁家做工不到半年,她婆婆恃凭着族权的威势,不但把她像逃犯一样抓回去,且逼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因为要用卖她所得的钱,买一个女人给她叔子做老婆。祥林嫂始终没有挣到一个“人的资格”,却像一年赚钱的货物一样被卖掉了。   夫权,要祥林嫂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女子一而”,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贺家坳,“在花轿上,她一种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轿,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她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   神权、政权要惩罚祥林嫂不守节。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再嫁了,就是“不守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不是小罪,而是“大罪”,就要受到惩罚。柳妈因受了封建迷(神权)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这种人活着要受苦,死后还要受刑:阎罗王将她锯开,分给前后两个男人”)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而政权的逼害尢烈,“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种权力逼上梁山害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鲁四老爷知道她是寡妇后就“皱了皱眉”,不愿意留她。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能干,还能分配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当祥林嫂再奶再寡后,即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她的遭遇就大不一样了:她不但不能再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的笑料;更为甚者,当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地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到“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所受到的打击是何等之巨大!这就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鲁迅抨击的予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晕鲜明的独创性,体现 在鲁迅刻划了祥林嫂的几个“不甘于”:祥林嫂不匡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鹰洋;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惟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这五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怀疑神权,惟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这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   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指:这个形象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看起来似曾相识;“陌生的”是指:这个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其结果,却被地主阶级诬蔑为“谬种“。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地主阶级年终”祝福”,作为酬神祈福的盛举,是要“吉利的”,他们嫌恶穷人在这时死去。鲁迅在刻划地主阶级丑恶嘴脸的同时,也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是被黑暗势力吞没的。鲁迅不但写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摧残,而且写她心灵深处的痛苦。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品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祥林嫂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血和泪的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没有象鲁迅这样真正写出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灵魂。因而,鲁迅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从敢于闹事到妥协的爱姑   爱姑是鲁迅塑造的又一个典型。这个典型,也是鲁迅根据生活的真实人物塑造出来的,是旧中国中产阶层妇女悲惨命运的高度典型化的集中体现。   爱姑是有点“身份”的人,但没有过高的身份。说她有点“身份”,是因为她有“体面”的娘家和“高门大户都走得进的,脚步开阔”的父亲。但爱姑又没有过高的身份,她父亲庄木三到底还不能与慰老爷平起平坐,更不能跟七大人平起平做。庄木三父女到慰老爷家去,只能先进门房喝年糕汤,走进客厅里去也只能站着。爱姑看见七大人的头顶是秃的,可是那脸和脑壳都红润,便以为那一定是擦着猪油。对于“屁塞”以及那上面的“水银浸”,对于鼻烟,爱姑都一无所知。这些细节描写都说明不能把爱姑的身份估计得过高。所以应该说爱姑是中农以上,地主以下的身份。   爱姑的被迫离婚,说明当时在农村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然是悲惨的。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丈夫姘上小寡妇,不管原配夫人是三茶六礼写来的、花轿抬来的,也不会受法律保护。只要公婆不喜欢,不管你是否低头进、低头出,是否一礼不缺,也只得走。政权是夫权、族权的基础,夫权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闹了几处的离婚事件,只经豪绅七大爷(在地主慰老爷家)两句话就解决了。一句是:“公婆说‘走!’就得走。”七大爷还振振有辞,吓唬爱姑说:“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公婆为什么不喜欢爱姑呢?那是因为“‘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这说明,在当时衙门八字开,维护的只是夫权、族权的利益;另一句是:“来——兮!”七大爷这一高大摇曳的声音,连爱姑也感觉到“大势已去”,晴天霹雳。爱姑刚才的放肆,刚才的“闹事”、想计回“公道”,已荡然无存。可见,由于七大爷的“威严”,爱姑只好妥协。接着,便是两家互换了“红绿帖”(订婚时交换的帖子),取消了婚约。可见,“来——兮!”这两个字裨就是离婚的判决书。这就告诉爱姑,即使拼出命来,施家也不会家破人亡,封建政权是绝对维护夫权、族权和地主阶级利益的。   爱姑具有“母夜叉”的性格,撒野、泼辣。丈夫“小畜生”姘上“小寡妇”,“老畜生”又袒护儿子,爱姑要回娘家搬兵讨伐,要出这口“恶气”,要把施家搞得家破人亡。因为爱姑是地方上很有点权势,“沿海居民都有几分惧怕”的土乡绅庄木三的宠女,有一个土乡绅父亲作为靠山,所以她受不得别人的钳制,更不知天高地厚。爱姑能说会道,撒野、泼辣,从她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即可见一斑。爱姑只知道压在自己头上的正是她所信奉的封建主义制度。所以她一开始在七大人面前力数“小畜生”的不是,在七大人面前据理力争,满以为七大人“知书识礼,顶明白的”。最后还是七大人的一席话使爱姑如梦初醒,“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也使明白了封建主义的真实面目,可惜为时已晚。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敢于闹事到妥协,这就是爱姑的经历。她为了与施家“赌气”,又是吵,又是骂,又是砸,非把施家搞个“家破人人亡”而后快。但当她在地位比她更高贵的七大人面前,心“突突地乱跳,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显得那么软弱、无能。当七大人说出最后一句话:“来——兮!”后,她不由自己地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的吩咐……。”爱姑的态度一百八十转弯,从敢于闹到彻彻底底的妥协,最终变得恭恭敬敬,唯唯诺诺。   爱姑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同样逃脱不了遭人践踏的悲惨命运。这种现象在旧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是“熟悉的”;爱姑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又是“陌生的”,是与众不同的这个。   从追求个性解入到走上绝路的子君   《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是鲁迅先生塑造的又一个成功的妇女形象。子君是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具有反抗精神、最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伤逝》写的是知识妇女的悲剧。   子君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为“五四”革命狂飙所唤醒的女知识青年。她常“谈伊孛尔,谈泰戈尔,谈雪莱”,并以这些资产阶级个性主义者的民主革命思想来激励自己,子君和涓生终于结合了,也曾经有过安宁和幸福。但婚姻自主胜利后,子君却步不前,变得浅薄、庸俗、怯弱,与涓生在人生态度上主生分歧,爱情终于出现了裂痕。成家后的子君,不但没有像涓生一样继续学习和探索,争取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女子;而是终日全力理家治内,甘心情愿作一个举案齐眉的贤妻良母,她变得浅薄、庸俗和怯弱。在家庭中所处的从属地位,更滋生了她的自卑心理。她常常看涓生的恨色得事,连一颦一笑也受制于人。当她现现涓生开始冷淡她时,也不敢询问,终日提心吊胆,生怕涓生抛弃她。她自觉但又不自觉地走上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最后连已经实现的婚姻自主也不能自主下去。涓生终于与子君分手,子君在绝望中,又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无爱的人间郁郁而死。   子君在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曾表现出无所畏惧、超人的勇气,是个勇士。当她的行动受到家里原极力反对和阻挠时,她坚定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何等勇敢!何等坚强!何等自信!这句话显示了子君鲜明独特的个性,这是“五四”新思潮对子君的影响。子君还从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和精神支持。热恋时期的子君,对于路人的蔑视、老东西和小东西的侮辱,表现出出大无畏的井然和平静,如入无人之境。但子君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小姐,她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不彻底。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君的个性解放终于逐渐显出它的旧面目来。当涓生拿出一张雪莱的半身裸体铜板像给她看时,妇君”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显示出旧首先观在她身上的作用。涓生失业了,子君立即显出软弱性,在经济重压之下,他们爱情的裂缝越来越大。涓生离开她后,她没有争辩,更没有反抗,而是静静地让她父亲接回原来那个封建家庭里。她最终没能走上与旧制度彻底决裂的革命道路上来。   子君的这些个性特点,是与她所外的时代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子君的爱情悲剧显示了个性解放的巨大局限性。形象地说明只有进行社会革命,在社会解放的前提下,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个人的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物质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格独立。而人格独立也只有在彻底的个性解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子君的爱情悲剧说明,没有经济独立,妇女解放就如同空中楼阁,迟早是要倒塌的。而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单枪匹马同整个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其结果只能是失败。鲁迅先生在《关于妇女解放》中进一步指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妇女真正彻底的解放必须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之后,必须把妇女解放同社会革命融为一体,必须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代表不同阶层的妇女形象中,鲁迅深刻而鲜明地显示了自己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   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权;要达到解放的目的,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   鲁迅的作品,像匕首、像投枪,直指封建制度。鲁迅的这些思路,也印证了恩格斯的精辟论述:“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

  • 林黛玉的悲惨命运是什么造成的?

      黛玉就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而她反抗的是自己的命运和当时的落后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是落后的,而林黛玉在这样具有先进意义的战斗中,即使失败也无悔。“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正是林黛玉的高尚之处。 黛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愿意用一生的眼泪还给宝玉,这是她对爱情的忠贞。她并没有像宝钗那样表现的完人一般,因为她痛恨封建社会的腐败落后,所以她用自己的品质去冲击以元春王夫人等为代表的封建保守派。然而最后她失败了,不是黛玉自己不够坚定,而是封建势力太强大,并不是一两个人能打败的。这也导致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 黛玉的悲惨还体现在唯一疼爱她的宝哥哥娶了薛宝钗,而这一刻也正是黛玉红消香断之时。而使宝玉抛弃林妹妹而娶宝姐姐的唯一方法就是欺骗宝玉,然而以王夫人袭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也确实这么做了,从而对黛玉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 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两个原因

      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是社会原因。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第一,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为废物,笑料和任何人践踏的对象。第二,封建文化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使他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第三,封建等级制的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第四,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终把孔乙己推上死路。

  • 描写“命运悲惨”的唐诗有哪些?

      *   《七律》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喜外弟卢纶见宿》唐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一剪梅》唐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醉花阴》唐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武陵春》唐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凤凰台上忆吹箫》唐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琴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   《后宫词》唐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   《苏小小墓》唐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 形容女子命运悲惨的诗和古文

      1,《诗经》中的怨妇诗,比如     描述女子人老珠黄后的悲惨命运的,《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汉乐府中的,   描述女子被休弃后命运的,《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3,《红楼梦》中十二钗的判词,都是讲述女子悲惨命运的。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贾元春   画: 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3、贾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4,历代以来的怨妇诗。直接百度即可。

  • 中国古代命运最悲惨的文人??

      但凡能被现代人所知道的古代文人都够不上这个最悲惨的最字。   最悲惨的是一生致力于理想,作出了无数的努力,但却不为人知道的那些人。

  • 为什么犹太人如此优秀,而民族命运却如此悲惨

      犹太人(希伯来语:??????)乃是指犹太教民,或者更笼统意义上所有犹太族人(也被称为犹太民族),是族群体既包括自古代沿传下来的以色列种族,也包括了后来在各时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犹太宗教的人群。从广泛的角度,犹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严格的宗教奉行者。   从民族宗教上讲,犹太群体原来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游牧的人”。根据记载他们历史的《圣经·旧约》传说,他们的远祖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辛)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他有两子,嫡幼子以撒成为犹太人祖先,根据《古兰经》的记载,其与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阿拉伯发音易斯玛仪)的后代就是阿拉伯人。但根据基督教《圣经》记载,以撒有两子,长子以扫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是犹太人的祖先,而以实玛利流亡埃及不知所终。

  • 为什么动物的命运大多悲惨?

      南无阿弥陀佛!楼主你好!首先赞叹楼主的慈悲心!能如此关心小动物之身命,实属难得!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现在对动物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残酷之极!肆意杀戮!像您这样还有羞愧心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在有分别而不平等的世界中,生命注定是不平等的,只有在佛国净土才有真正的平等!所以您能做的就是尽力帮助这些动物往生极乐世界!到那里就会有永久的快乐!真正的解脱!我不觉得您的问题很可笑,反而透过您的问题看到了您的内心流露出的菩萨般的悲心!因众多的动物的悲惨遭遇而伤心难过!在您面前我深感惭愧!   那么动物的命运为什么都大多悲惨呢?您说的没错,就是业力使它们投胎成畜生。畜生道是六道轮回里的三恶道之一,愚痴就是畜生道的因,这个因造的多了就容易堕落到畜生道了!而畜生道又被称为血途,就是不得好死的意思。只要投胎成动物了,注定很难寿终正寝,不是被人类杀害,就是其它动物吞吃,多是流血而死,故称血途!只有极少的一部分福报大的可以善终,例如现在的宠物狗!甚至生活的比人还好!而且投胎成动物很难解脱,因为它愚痴,执著自己的肉身,所以死了再投胎还投动物,例如蚂蚁死了再投胎还是蚂蚁,小狗死了再投胎也还是小狗!所以您必须接受这个很残酷的因果轮回!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不能看到它们的前世,所以只有相信佛告诉我们的都是事实!如果您不信佛说的话,那就很难真正的帮助它们了,因为只有佛法才能彻底解决它们的痛苦!   您现在知道它们有多苦了,越是知道它们苦,越是想帮助它们!那怎么才能帮助它们呢?给点吃的,不让它们受到伤害,只能帮一时,帮不了一世,就算您能帮一世,那来世怎么办,它们还是动物!还是不得善终!所以只有一个办法能让它们永远解脱!那就是给它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让它们到极乐世界去生活!阿弥陀佛有个愿望,就是只要有众生(包括人和动物)相信有极乐世界,想来极乐世界,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率领观世音,大势至等等众多菩萨来接念佛众生去极乐世界!具体怎么做呢?只要您碰到小动物,就可以对它们说:“某某(例如小狗,小猫等等),您现在堕落到畜生道很苦的!我帮您授三皈依,您多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您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接引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永远离苦得乐!不再轮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最好念三遍),然后“南无阿弥陀佛”数遍,念得越多越好!如果没时间念三皈依,那就直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人和动物的意识里都有一个像仓库一样储存善,恶种子的意识叫阿赖耶识!您给小动物念得佛号都存到它阿赖耶识里面了,将来投胎成人就会有缘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善根深厚的动物可能死后直接就被阿弥陀佛接走了,这样的例子古今都有!这个方法才是所谓的“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究竟圆满!   最后希望楼主您也了解下念佛法门,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也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将来往生后可以分身无数来帮助更多更多的苦难小动物们离苦得乐!那才叫快乐!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 二字读音为 拿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