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饮食文化

  • 土家族有那些传统节日

      一、过年   过年,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四、十五结束。过大年的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   『土人度岁,逢月在以二十九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相传土司出兵,正值除日,全民间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过年的方式很特别:『是日土民供已故土司某神位于堂上,陈以酒醴鱼肉,而置亡祖先木主于门后。祭时将牛马鸡太藏诸洞中,老幼男女各屏息以待,谓某神在堂,不敢惊也。』土家人杀年猪后,把猪放在门角后,用蓑衣盖上,一人持刀守候。若有人从门前经过,即拿刀追赶。赶上了就拉到家里吃一顿肉。过年时,肉不细节,吃大块肉,菜不分炒,吃『合菜』,吃大碗酒,年饭用大蒸笼蒸好,吃数日,团年时,关上门,抓紧吃喝,不许说话。大年三十要吃团圆饭,并彻夜守岁。正月初一还要四处拜年。   正月间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齐,摇摆呐喊,名曰摆手』。摆手时间:『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但大多在正月进行。由于地区家支姓氏不同,有跳三夜、五夜、七夜,也有跳十几夜的,有的白天黑夜都跳。每个自然村有一个专供跳摆手舞的摆手堂,摆手堂里设有土王庙,庙前是空旷的坪场,坪场中栽有杉树,树上挂有彩灯。摆手人围着古杉树转圈跳舞,其基本动作是单摆、双摆、回旋摆三种,其特点是手脚顺摆,摆左手出左脚,摆右手出右脚,俗称『同边手』。摆手幅度不大,腰膝微曲,摆手的人『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踩着鼓点跳舞。锣鼓挂在中央的古树上,由一人敲打。摆手舞分为大小两种,大摆手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时间长,规模大,内容多,套数全;小摆手则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时间、规模均不如大摆手。大摆手不单是进行摆手活动,还有文武大表演和物资大交流,活动多种多样,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在其他民族中是少见的。   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过,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称小年。除夕夜,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城镇人家则多烧白炭。『红火』预示兴旺。这个风俗大约是远古时的火崇拜的遗风。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   一年之中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从子时交庚时的『除夕』紧接新正开门的『出天行』祈福开始的。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顿时,鞭炮声起,山鸣谷应。节日期间,土家人要吃象征吉祥如意,富富有余(鱼)的『红曲鱼』和大锅烩菜(或称合菜)。正月初举行古老的『摆手舞』会。『摆手舞』又称『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着绚丽多彩的『西兰卡普』(锦被),打着绣龙凤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唢呐、牛角等乐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诗歌,舞姿古朴,曲雅,优美,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形象鲜明,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参加者达万人之多,场面盛大。此外,耍龙灯,耍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为欢乐的土家人带来无限情趣。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趁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在众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余下全文>>

  • 土家族的习俗

      土家族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开亲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称为“骨种”,“接亲路”,视为亲上加亲。土家族的婚礼,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练《哭嫁歌》。要哭众亲友,还要提前1~2天不饮食,叫做“不吃茶饭”。姑娘婚后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报喜。由女婿提壶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龛上,壶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壶嘴朝内,表示生女孩。后由女家亲戚送粮食、鸡、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礼物。     服饰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裤脚,在裤脚上刺绣花、鸟一类,裤子要接腰,男女头上喜包白帕子,脚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观。妇女头缀银饰,胸前配有银刀、响铃、牙签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种各样的头饰,帽后配有银饰响铃,叮当作响。     丧葬 土家族的丧葬,老人去世,大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要请土老师主持选择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发丧时,路上要丢“引路纸钱”,坟内禁放有铁的东西。因此,要自己的亲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后,才能离开。埋葬的过程中,要功土老师开棺、清棺、“抛米”。抛米时,亲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后衣服接米,有的当场将米嚼细吞下,也有的将米带回煮食,表示后代要团结和睦,衣食不愁,继承老人的遗风。     节日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最大的神,处处保佑子孙。普遍信奉“土王”,传说“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节日都要烧化钱纸,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还信奉土地神,过年期间,凡是走亲访友经过土地庙时,都要烧香化纸,也还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庙”的,庙内供有冉、杨、田三神位,祈祷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

  •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有八个,下面按照公历日期排列(说明:公历日期按照2010年。因传统节日习惯上按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差异)。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13日)。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14日)。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28日)。   4. 清明节——农历二月廿一(公历4月5日)。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16日)。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16日)。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22日)。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16日)。

  • 土家族民风民俗

      在历史长河中,土家族人对白虎文化的认识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鄂渝土家族敬白虎,湘西土家族赶白虎。但是在民族认同上,无论是湘西土家族还是鄂渝土家族都承认自己是土家族。学术界因此得出了土家族的祖先是同源异支的结论。   土家族对白虎文化不同认识的两种表现   白虎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化符号。中国古代对白虎文化相当重视,白虎所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天文地理、民间习俗,还是族群信仰等都有白虎的身影。比如,人们把白虎同天上的星宿联系在一起,将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娄、胃、昂、毕、嘴、参”归结为西方白虎七宿。汉朝时,朝廷建造了一座白虎观,是供诸儒谈论五经之所,东汉的历史学家班固还把诸儒在白虎观议事的观点辑录成了《白虎观通义》流传于世,可见当时对白虎文化的重视。   虎文化在古籍中不断出现。《周易》中说:“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从君也。”意思是说,圣人的变革就像老虎一样,雷厉风行,变化多样,具有生气;社会上优秀之人的变革就像豹子一样,比较平静;而平民百姓的变革只是在表面顺从,没有自己的主见。《礼记·曲礼》中有“行,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其中的“行”,就是指行军打仗时的队形。也就是说,行军的队形都要像青龙白虎的阵式。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言猛怒如虎之奔赴也。”其中的“虎贲”,形容周武王的战斗队伍勇猛,像虎一样奔赴战场。后来,人们又把白虎文化与风水联系在一起,如中国古代的堪舆学认为,选择住房或坟墓时,就要选择左青龙、右白虎的地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虎文化的认识也出现了分歧。人们对白虎文化的不同认识,也影响到一些民族对虎的认识。比如,土家族先民对虎的认识就分“赶白虎”和“敬白虎”两大派。一派认为白虎是恶神,对人有害,必须坚决除之。这一派主要分布在大湘西(含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市和怀化市)的土家族聚居区(下面简称湘西土家族)。另一派认为白虎是家神,是敬奉的对象。这一派主要是分布在鄂西、渝东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下面简称鄂渝土家族)。“赶白虎”和“敬白虎”长期以来在土家族研究的学术领域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民族学家根据民间资料作了一些解释,他们把二者归为“坐堂白虎”和“过堂白虎”。如《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中说,湘西土家族的白虎是“坐堂白虎”,“白虎当堂坐,无灾便有祸”,因此必须得赶。鄂渝土家族的白虎是“过堂白虎”。“过堂白虎是家神”,必须得敬奉。   湘西土家族的“赶白虎”   古时候,在大湘西的土家族中“赶白虎”特别盛行,这可能是受前面提到的五神中白虎是恶神观点的影响,认为白虎对人有害。人们还把这种认识扩大化,认为白虎无处不在,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比如,小孩在婴儿时期,其父母就要叫梯玛(巫师)在家里“按白虎”(又叫“钉白虎”)。具体做法是:梯玛把白纸剪成虎状,对剪纸白虎念一番咒语后,再用铁钉把剪纸白虎钉在堂屋的中柱上。待小孩子长到12岁后,梯玛把钉在堂屋中柱上的白虎剪纸取下来,拿到野外烧掉或扔掉,这叫“烧白虎”(或者叫“放白虎”)。意思是把白虎烧死或放到野外,再不会来侵扰小孩子了。不过,湘西土家族认为,钉了白虎或烧死了白虎并不能一劳永逸,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常遇到白虎骚扰。日常生活中,小孩子发了高烧,就认为是白虎作祟,要请梯玛来驱赶白虎。除小孩子外,就是大人也会遇到白虎的侵害,比如中暑时口吐白沫,得请梯玛做法事驱赶白虎。   湘西土家族中的梯玛法事是最具权威性的宗教仪式,要做好梯玛法......余下全文>>

  • 土家族过赶年的过年禁忌

      土家族人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禁忌,这些禁忌特别在一些年长者中仍在遵循着。在土家族人中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的说法。从腊月中旬开始,土家人一见面,嘴里就要说着吉祥的话语相互恭贺。过年之前,要是与人发生争执,会被认为是极不吉利的事情,它将预示着在新年里办事“不顺”,特别是正月初一,这种禁忌更甚。腊月间,土家人无论有多大的隔阂,都不会“翻脸”,就连往日吵过架、拌过嘴的人们,此时也会抛掉前嫌,握手言和。在腊月里打粑粑和做煻糁时,所蒸的米必须要一次成功,如果中途遇到波折就会被认为不吉利——来年不死人都会有其它灾害发生。杀年猪也必须一刀杀死,不能补刀宰杀,否则就会有凶兆。在推豆腐时不能见四眼人(即怀孕者),否则以后会有灾祸发生。腊月的牛日被视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腊月二十九日,年饭上甑后,妇女不能做针钱,不能洗衣服,避免生活中与人发生口角。吃年饭时不准泡汤,怕来年垮田坎、土坎。过年这天不准吃粑粑,否则身上要长疮。菜里不能放辣椒,否则来年“老吃辣子亏”,办事不顺利。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时小孩不许吃猪尾巴,以免长大后留下摇头的毛病。腊月三十忌挑水,否则会被认为触动龙王而导致水灾、旱灾。不准杀生,说“麻雀都要过三十夜”,要让各种动物安全愉快地过年,特别是还要在过年的这天给牛煮一些好东西喂。正月初一,忌说出“死”、“病”、“穷”、“杀”、“没有”、“不要”、“背时”、“砍头”等字眼以及与此相似相近的字音,忌吵架、骂人、哭泣。对去睡觉的守夜人,忌说去“睡觉”,要说“去挖金窖银窖”。忌见称杆,否则长年见蛇。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准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正月初一至十五,大人小孩不能剃头,以免秧苗会长成“癞子头”。

  •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饮食文化——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喜欢吃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饭(用大米、羊肉、清油和胡萝卜等做成)、馕(特制火坑中烤出的面饼)、拉面等。饮料一般喝茯茶,也有喝砖茶的。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奶茶喝。   抓饭:   原料为大米、羊肉、葱头、胡萝卜和植物油。先将羊肉放入锅用清油炒,稍后放入葱头、胡萝卜丝,加盐、孜然等佐料后一起炒,加适量水,再将洗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用文火焖熟。   烤羊肉串:   最常见的一种制作方法是,将上好鲜羊肉切成大 小均匀的薄片,拌以葱头未、黑胡椒,腌制约半小时,穿于铁扦 (或木签)上,在特制的烤炉上烤,并上下翻动。快熟时,再往羊肉串上撒以适量的孜然粉、精盐和辣椒粉。其味咸辣、孜然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烤羊肉串时忌用明火。一般以优质无烟煤 (或木炭)做燃料,烤肉时,点燃炭火,稍后待烟尽火旺时,再将 羊肉串架在烤炉的槽上烘烤。   烤全羊:   其制作方法是,选用肥羊,宰杀后剥皮,去其内脏及蹄,用一根钉有大铁钉的特制木棍贯穿羊身,并将羊脖子卡在铁钉上,然后用面粉、鸡蛋、精盐、姜黄、胡椒粉、孜然粉等配料调制成的汁均匀涂遍羊身,放入专用的馕坑中,盖口焖烤约1小时左右即熟,全羊呈黄色。   薄皮包子:   将羊肉、羊尾油切成丁,配以葱头未、孜然粉、精盐、胡椒粉等佐料调制成馅,包入擀得很薄的死面皮,上笼蒸熟, 晶莹透亮,常与抓饭一起食用。   馕:   馕是维吾尔族餐桌上的必备食品,其种类达50多种。呈圆形,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同时根据不同口味配之以芝麻、葱头、鸡蛋、植物油、黄油、牛奶、盐、冰糖等原料,有发面和死面两类。烤馕的炉具用粘土做成模子,呈罐形。有的是用小号水缸打掉底部,倒过来, 四周用砖垒齐。烤馕时,先点燃木柴或煤,待烟出尽,坑内到达一定温度时,往坑壁洒少量盐水,将生馕贴于坑壁加盖封口,片刻即熟。   “艾克曼”馕:   中间薄边厚,中间有许多花纹,直径30厘米 左右,大的可达50厘米,为馕中之最。   “托喀其”馕:   直径约5厘米,厚约1厘米,面中和有牛奶、清油或羊油、酥油,吃起来脆酥可口,为馕中最小者。   “格尔黛”馕:   亦称“窝窝馕”,厚约5厘米,表面光滑晶亮,外脆内酥。   “西克曼”馕:   将冰糖水均匀地涂在馕的表面,烤熟后结有透亮的冰糖晶体,甘甜酥脆。   “果西”馕和“果西格尔黛”馕:   意为肉馕和“肉窝窝馕”。其制作方法是, 将鲜肥羊肉切成丁,佐料以葱头未、精盐等,掺进发面和匀,烤 制而成。   “喀克玛”馕:   死面,和油。一层面涂一层油拧在一起, 擀薄后烤成,具有香、脆、酥等特点,久放不变质。   拉面:   亦称拉条子。用面粉和面,拉制成圆条状,并由此而得名。做拉面要掌握好和面和技制两个环节。和面时要放适量的盐水,对用盐量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拉面的质量,所以要恰到好处。技术成熟的厨师一次一把子可以拉几公斤面。拉面常用的配菜是过油肉、青椒炒羊肉、圆白菜炒羊肉和芹菜炒肉等。   炒面:   炒面的制作方法是将和好的面揪成约两厘米见方的面片下锅过水,或把过水的拉面切成3—4厘米的小段,和羊肉、葱头、西红柿、青椒等爆炒,其风味与拉面又迥然不同。   烤包子:   将半肥的羊肉切成丁状,配以葱头未、孜然粉、胡椒粉等调制成馅,用擀成很薄的死面皮包好烤制而成,烤熟后其色泽黄亮,肉嫩味鲜。   36》彝家传统名吃精粹   彝家饵块:   “云南十八怪,粑粑当饵 ,鸡蛋拴着卖,背着娃娃谈恋爱……”每当担及饵块,不由自主地便会在耳边回响起彝家小孩常挂在嘴边的这个顺口溜。饵块是云南彝族普遍喜爱的食品。每当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余下全文>>

  •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餐是人们对西藏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拉萨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     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   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西藏,使西藏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西藏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西藏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西藏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西藏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汉人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西藏。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拉萨、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西藏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西藏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西藏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西藏的旅游热,使西藏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西藏拉萨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萨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西藏烹调的新篇章,使西藏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藏民族的饮食特色。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拉萨、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拉萨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余下全文>>

  • 俄罗斯的别称,礼仪,饮食文化,与中国的关系

      俄罗斯的别称: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俄国。   俄罗斯的礼仪:   [

  • 壮族饮食文化 壮族人为什么会偏爱糯米食品

    【民族概况】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锦”享誉海内外。南宋时已出现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广,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巖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饮食】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醃菜的习惯,醃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醃、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建筑】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簷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馀下全文>>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小短文

      住房多依山建筑,一般是长方形,三间,中为堂屋。房屋建筑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顶盖瓦;有的编竹为墙,茅草为顶。     饮食以玉米、小米、荞子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服饰: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     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时间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     丧葬:行土葬。     节日有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     礼仪与禁忌: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过节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