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饮食文化

  • 纳西族的饮食文化?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抓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抓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奶酒扒肉』 马奶酒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余下全文>>

  •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饮食文化——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喜欢吃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饭(用大米、羊肉、清油和胡萝卜等做成)、馕(特制火坑中烤出的面饼)、拉面等。饮料一般喝茯茶,也有喝砖茶的。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奶茶喝。   抓饭:   原料为大米、羊肉、葱头、胡萝卜和植物油。先将羊肉放入锅用清油炒,稍后放入葱头、胡萝卜丝,加盐、孜然等佐料后一起炒,加适量水,再将洗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用文火焖熟。   烤羊肉串:   最常见的一种制作方法是,将上好鲜羊肉切成大 小均匀的薄片,拌以葱头未、黑胡椒,腌制约半小时,穿于铁扦 (或木签)上,在特制的烤炉上烤,并上下翻动。快熟时,再往羊肉串上撒以适量的孜然粉、精盐和辣椒粉。其味咸辣、孜然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烤羊肉串时忌用明火。一般以优质无烟煤 (或木炭)做燃料,烤肉时,点燃炭火,稍后待烟尽火旺时,再将 羊肉串架在烤炉的槽上烘烤。   烤全羊:   其制作方法是,选用肥羊,宰杀后剥皮,去其内脏及蹄,用一根钉有大铁钉的特制木棍贯穿羊身,并将羊脖子卡在铁钉上,然后用面粉、鸡蛋、精盐、姜黄、胡椒粉、孜然粉等配料调制成的汁均匀涂遍羊身,放入专用的馕坑中,盖口焖烤约1小时左右即熟,全羊呈黄色。   薄皮包子:   将羊肉、羊尾油切成丁,配以葱头未、孜然粉、精盐、胡椒粉等佐料调制成馅,包入擀得很薄的死面皮,上笼蒸熟, 晶莹透亮,常与抓饭一起食用。   馕:   馕是维吾尔族餐桌上的必备食品,其种类达50多种。呈圆形,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同时根据不同口味配之以芝麻、葱头、鸡蛋、植物油、黄油、牛奶、盐、冰糖等原料,有发面和死面两类。烤馕的炉具用粘土做成模子,呈罐形。有的是用小号水缸打掉底部,倒过来, 四周用砖垒齐。烤馕时,先点燃木柴或煤,待烟出尽,坑内到达一定温度时,往坑壁洒少量盐水,将生馕贴于坑壁加盖封口,片刻即熟。   “艾克曼”馕:   中间薄边厚,中间有许多花纹,直径30厘米 左右,大的可达50厘米,为馕中之最。   “托喀其”馕:   直径约5厘米,厚约1厘米,面中和有牛奶、清油或羊油、酥油,吃起来脆酥可口,为馕中最小者。   “格尔黛”馕:   亦称“窝窝馕”,厚约5厘米,表面光滑晶亮,外脆内酥。   “西克曼”馕:   将冰糖水均匀地涂在馕的表面,烤熟后结有透亮的冰糖晶体,甘甜酥脆。   “果西”馕和“果西格尔黛”馕:   意为肉馕和“肉窝窝馕”。其制作方法是, 将鲜肥羊肉切成丁,佐料以葱头未、精盐等,掺进发面和匀,烤 制而成。   “喀克玛”馕:   死面,和油。一层面涂一层油拧在一起, 擀薄后烤成,具有香、脆、酥等特点,久放不变质。   拉面:   亦称拉条子。用面粉和面,拉制成圆条状,并由此而得名。做拉面要掌握好和面和技制两个环节。和面时要放适量的盐水,对用盐量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拉面的质量,所以要恰到好处。技术成熟的厨师一次一把子可以拉几公斤面。拉面常用的配菜是过油肉、青椒炒羊肉、圆白菜炒羊肉和芹菜炒肉等。   炒面:   炒面的制作方法是将和好的面揪成约两厘米见方的面片下锅过水,或把过水的拉面切成3—4厘米的小段,和羊肉、葱头、西红柿、青椒等爆炒,其风味与拉面又迥然不同。   烤包子:   将半肥的羊肉切成丁状,配以葱头未、孜然粉、胡椒粉等调制成馅,用擀成很薄的死面皮包好烤制而成,烤熟后其色泽黄亮,肉嫩味鲜。   36》彝家传统名吃精粹   彝家饵块:   “云南十八怪,粑粑当饵 ,鸡蛋拴着卖,背着娃娃谈恋爱……”每当担及饵块,不由自主地便会在耳边回响起彝家小孩常挂在嘴边的这个顺口溜。饵块是云南彝族普遍喜爱的食品。每当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余下全文>>

  • 蒙古的特色都有什么

      蒙古菜点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内蒙古著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对于草原牧民来说,骑马和摔跤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城里人则不一样,想真正学会骑马或者摔跤,那可得需要拿出点工夫来练一练了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驯马是蒙古族传统的一个马术项目,和“男儿三技”一样是体现蒙古族勇敢和胆量的一种活动。精骑射、驯烈马是一个优秀男子的标志。据《蒙鞑备录·马政》载:“其马初生一二年,即于草地苦骑而教之,却养三年而后再乘骑。”     驯马,在清朝时称为:“诈马”,是一门绝技,只有剽悍机敏的棋手才能胜任。因为所驯之马多为生马,一般人是很难制服的。马驹断奶后,在草地放牧,二年后开始调教。从未被骑过的生马,性格暴烈,见人连踢带咬,无法靠近,这时就需要一位娴熟而勇敢的骑手来骑乘骏马,手持套马杆来驯马。套马杆是一根结实而有韧性的木杆,杆头系有皮绳,用来套住马脖子。这比古代欧洲用绳子来套马要先进得多了。生马见人后就要迅速的逃奔,此时,驯马手策鞭猛追,用套马杆准确的将马套住,抓住套马杆不放松,奔跑一段路程后,接近生马,乘机敏捷果断地跳上马背,生马自然是暴跳如雷,狂奔乱叫,而驯马手却随着马的顽悍和倔强的姿势而顺水推舟,不断改变骑法来应对。直到马声嘶力竭,被迫制服为止。这种惊险的驯马,只有勇敢的骑手才能胜任,所以历代人民都把驯马作为衡量优秀骑手的尺度,后来作为传统的表演项目。     马长出四齿后就要去势,去势时也得由驯马手将马套住制服,另一个驯马手双手揪住马耳朵,再有一人紧拉马尾巴,三人同心协力,迅速将马按倒在地,实行阉割。这种去势的马,蒙古语称:“阿塔思”意即骟马。去势后的马又经过二三年放牧,再次,调教乘骑,这时马的性情才变得温顺了许多,白天不给马喂食,到晚上才在草地放牧。一般来说,牧人们对马的训练很严格,但是从不用鞭子打他们,而是爱护地接近他们,使之与人产生深厚的感情,已驯的马不咬人也不乱踢人,步伐能随人意的调训而改变,但必须善于应用驾驭的方法才行。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手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纪时已经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所属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近代方志记云:“肇自古昔,为蒙古最嗜之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尔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单衣,跨长靴,东西各一人,登场而斗,以推倒对方为胜。族长及王公临而观之,授胜者以奖品,平时则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这说明蒙古人不但在那达慕和祭敖包时进行,而且在平时也三五相聚,搏击为乐。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蒙古摔跤在历史上有记载大约是在十三世纪。其时,所流行的摔跤形式与后来的蒙古式摔跤没有什么不同,当时盛行的是所谓的自由式摔跤。这......余下全文>>

  • 蒙古族人的习俗

      1、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2、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3、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

  • 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类:文化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梗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 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 人们能较为

  • 中国哪个民族比较有意思,比如服装、饮食文化等等?

      赫哲族!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来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抚远县。   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 为什么蒙古起名最后一个字是愣

      “愣”是一个蒙语音节的汉字拟音音标,也有音译为“楞”、“郎”的,与汉字的意思没有关系。以这个音节结尾的词大多是形容词。

  • 起名四个字的,蒙古女孩姓潘

      最好听的古代名字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子衿 心悠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湘沫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兰馥   “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冰清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咏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凝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寒烟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兰泽   “冉冉狐生竹,结根泰山阿。”冉竹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香盈 盈袖   疏送影落空坛静 疏影   愿随春风寄燕然 燕然   平海夕漫漫 海夕   遥岑远目 遥岑   月在寒溪 寒溪   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燕婉。《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乱伦,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如云。《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家。媛:美女。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灵雨。《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Chao雨。《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芃芃(音朋)。《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佩玉。《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琼琚。《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快乐貌。   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余下全文>>

  • 中国饮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   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饮食文化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体系、作为一种意义形式,在看似简略却最为杂乱、看似尘俗却又最为神圣的日常日子典礼中,彰显出“一个民族的精力气质、日子风格、特征和质量,即品德与审美的风格及心情和世界观——即他们所以为的事物真实存在方法的图景,亦即他们全面的秩序观念”。   可以说“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运作法则是追求均衡与调和,也就是经典上所说的‘致中和’的本意。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自然体系(天)的调和;二是有机体系统(人)的调和;三是人际关系(社会)的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