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孟的由来

  • 孟这个姓氏怎么来的

      姓氏来源孟姓源头有三支:一、颛顼时有大臣孟翼,其后以孟为氏。二、出自鲁国(姬姓)。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子庆父,称仲孙氏,后叛乱未果,自杀,其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三、出自卫国(姬姓)。卫襄公之子公子絷,字公孟,称为公孟絷。其后以公孟为氏,后又去“公”为孟氏。   孟姓早期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发展,汉代迁居陕西、浙江、湖北等地。唐宋以后迁居福建、广东等地。   历史名人当今,孟姓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84位,战国有思想家孟轲,西汉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孟喜,三国时,吴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笋”的孟宗,蜀汉有彝族首领孟获,唐人有诗人孟浩然、孟郊;南宋有名将孟珙,近现代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等。

  • 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 、 王 、 李 、 赵 、 钱 、 孙 …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有 自 己 的 姓 氏 。 这 些 姓 氏 是 如 何 产 生 的 呢 ?   在 上 古 三 代 , 姓 和 氏 不 是 一 码 事 。 氏 是 从 姓 那 儿 派 生 出 来 。   从 汉 代 开 始 , 姓 氏 混 而 为 一 。 现 代 我 们 中 国 人 的 姓 ,   大 部 分 是 从 几 千 年 前 代 代 相 传 下 来 的 。 考 其 来 历 , 大 致 可 分 为   12种 类 别。   1), 以 姓 为 氏 。 姓 作 为 氏 族 公 社 时 期 氏 族 部 落 的 标 志 符 号 而 产 生 ,   其 后 人 有 的 便 直 接 承 袭 为 氏 。 母 权 制 氏 族 社 会 以 母 亲 为 姓 ,   所 以 那 时 许 多 姓 都 是 女 字 旁 。 如 : 姬 、 姜 、 姒 、 姚 等 。   2), 以 国 名 为 氏 。 如 我 们 所 熟 悉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诸 侯 国 :   齐 、 鲁 、 晋 、 宋 、 郑 、 吴 、 越 、 秦 、 楚 、 卫 、 韩 、 赵 、 魏 、   燕 、 陈 、 蔡 、 曹 、 胡 、 许 等 , 皆 成 为 今 天 常 见 姓 。   3), 以 邑 名 氏 。 邑 即 采 邑 , 是 帝 王 及 各 诸 侯 国 国 君 分 予 同 姓 或   异 性 卿 大 夫 的 封 地 。 其 后 代 或 生 活 在 这 些 采 邑 中 的 人 有 的   便 继 之 为 氏 。 如 周 武 王 时 封 司 寇 岔 生 采 邑 于 苏 (今 河 北 省 临 漳 县 西 )   , 岔 生 后 代 便 姓 苏 。 据 统 计 , 以 邑 为 氏 的 姓 氏 近 200   个 。 一 些 复 姓 由 于 漫 长 的 历 史 演 变 , 至 今 已 不 复 存 在 。   4) 以 乡 、 亭 之 名 为 氏 。 这 类 情 况 不 多 , 今 日 常 见 姓 有 裴 、 陆 、 阎 、   郝 、 欧 阳 等 。   5) 以 居 住 地 为 姓 。 这 类 姓 氏 中 , 复 姓 较 多 , 一 般 都 带 邱 、 门 、 乡 、   闾 、 里 、 野 、官 等 字 , 表 示 不 同 环 境 的 居 住 地 点 。   以 先 人 的 字 或 名 为 氏 。 出 自 此 条 的 姓 氏 很 多 , 据 统 计 有 五 六 百 个 ,   其 中 复 姓 近 200   个 。 如 周 平 王 的 庶 子 字 林 开 , 其 后 代 以 林 性 传 世 。 宋 戴 公 之 子 公 子 充 石 ,   字 皇 父 , 其 孙 以 祖 父 字 为 氏 , 汉 代 时 改 皇 父 为 皇 甫 。   以 次 第 为 氏 。 一 家 一 族 , 按 兄 弟 顺 序 排 行 取 姓 , 如 老 大 曰 伯 或 孟 ,   老 二 曰 仲 , 老 三 曰 叔 , 老 四 曰 季 等 。 后 代 相 沿 为 氏 , 表 示 在 宗 族 中 的 顺 序 。   但 也 有 例 外 。 鲁 庄 公 之 弟 庄 父 、 排 行 老 二 , 本 为 仲 氏 、 仲 孙 氏 ,   因 他 有 弑 君 之 罪 , 后 代 便 改 姓 孟 , 或 姓 孟 孙 。   8), 以 官 职 为 氏 。 如 司 徒 、 司 ......余下全文>>

  • 常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

  • 姓氏汤的由来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 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72位。   汤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厂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人台湾。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国形成了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西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这三省的汤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以赣、苏、浙、皖为汤姓的聚集地。

  • 百家姓,崔姓氏的由来。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

  • ”杨”姓氏的由来?

      杨     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二、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编及全国各地。     三、郡望堂号   【堂号】   1、"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2、"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郡望】   1、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2、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四、历史名人   杨 业:又名继业。北宋名将,曾败契丹十万之众于雁门关。   杨延昭:北宋名将,杨业之子,号称杨六郎。   杨 炯:唐代著名诗人。十二岁被称为神童,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杨万里:南宋诗人,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杨 涟:明朝人,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杨 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方言》、《太玄》、《法言》等,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杨深秀:......余下全文>>

  • ·朝鲜族姓氏全的由来

      朝鲜的姓氏除了“朴”之类的以外,有大量姓与中国相同,比如“李”、“张”等等。虽然有联系,但是这些姓和中国的联系并不太大。朝鲜人的汉姓大都是出于仰慕中原的心理自己改的,但是有少数是中土汉人迁徙过去保留原姓氏的。朝鲜族中的汉人后裔估计在千万以上,打上“韩国 寻根”搜索一下,就可查到许多韩国的名人、望族来中国寻根的信息。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皇帝赐姓外族人的事例。但是并没有赐姓给朝鲜。朝鲜的姓氏是继承中国的姓氏,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现在的朝鲜文字是在朝鲜李氏王朝世宗时期发明的,在发明朝鲜文字前朝鲜人用的是汉字,而且即使在朝鲜文字发明后也没有广泛应用,氏族子弟在朝鲜李氏王朝统治时期仍然大部分在学汉字。直到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建立后才大规模推广。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比如,金姓有几个来源,第一来自新罗国王金阏智,第二来自伽耶国王金首露。朴姓来自新罗国王始祖朴赫居世(新罗国王虽然是同一家族,却有朴、金两个姓)。这两个姓都属于来自神话传说的姓氏。济州岛的高、夫、梁三姓也来自神话传说。百济国王扶余氏和高句丽国王高氏是自己起姓。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朝鲜(韩国)姓氏的由来及其与中国之关系 WVWsqv〗   还有一些姓氏是古代中国皇帝或者韩半岛三国国王赐姓(比如新罗国王赐的金海许氏、中国皇帝赐的甘泉文氏)、自己创氏改姓(高丽灭亡后,王氏王族纷纷改姓玉、全、田等)。百济义慈王之子扶余隆在亡国后去中国唐朝学习,被唐高宗赐姓曰徐。新罗第三代儒理王在将全国划分为6个部落后,给每个部落的酋长都赐姓,比如俱礼马赐姓为孙,苏伐都利赐姓为崔等等。   还有国王给“乱民”起侮辱性的姓,比如高丽太祖给百济遗民起的牛、马、象(后改为尚)、獐(后改为张)、豚(后改为顿)等姓氏。还有一些来源不详的古代姓氏,比如从箕子朝鲜传下来的鲜于、徐,辰韩传下来的苏姓,百济时的“八大姓”——沙、燕、解、国、真、苗等。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朝鲜(韩国)姓氏的由来及其与中国之关系 rc3BcY〗   有些朝鲜古姓和中国传来的姓重复,但其“本贯”(祖籍地)不同。从中国传入朝鲜的主要姓氏有张(元朝公主陪嫁人员)、孔(明末曲阜孔氏渡海避难)、闵(始祖为宋朝使臣闵称道)、印(晋朝使臣印瑞)、左(元朝驻耽罗岛牧马官左亨苏)、朱(南宋末期前往高丽避难的朱熹之孙朱潜后裔)、明、升(明初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后裔)、杜(北宋真宗时因逃避迫害的兵部尚书杜庆宁后裔)等等。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还有些姓氏,虽然在朝鲜有相同的姓氏,但始祖不同,比如李氏,既有新罗时期、高丽时期自己“创氏”或者被赐姓的(比如全州李氏、公州李氏、仁川李氏),也有从中国传入的,比如唐朝援新罗将领李茂(延安李氏始祖)的后裔、西汉文人李般第24代孙李璜(固城李氏始祖)、高丽开国功臣中国元朝人李之兰(青海李氏始祖)、陇西人、汉乐浪太守李震(安岳李氏始祖)等。   韩国人口最多的金、朴、李、崔、郑五大姓中,金氏可考的106个本贯、朴氏的70多个本贯、崔氏43个本贯,......余下全文>>

  • 姓氏卢的由来

      卢姓源出于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代。春秋的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上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得到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作为封邑,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称卢氏。田氏代齐以后,卢氏散居北方一带。秦代有博士卢敖在范阳涿郡(今河北涿县一带)定居,后来称为范阳卢氏。范阳卢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四海大姓”,世称“崔卢王谢”,社会声望比皇族还高。卢氏谱牒记载,“卢氏得姓始祖为周敬王廷臣姜傒,食邑于卢,子孙以为姓,尊傒为始祖。后裔卢照邻是唐高宗时才子,与骆宾王、杨炯、王勃并称为‘初唐四杰’,时称‘王卢’”。据考,卢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范阳郡(今河北涿县)。卢姓家族常用以下两位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门前挂这两句楹联,主人定是卢姓。联云“范阳名族”,典出卢群。“ 涿郡高楣”,典出卢柏。从卢姓人口分布来说,广东是卢姓的姓氏大省。     唐代中叶,卢宗泰(南迁世祖即一世)任江西虔州(赣州)刺史,后代留居赣州与吉安。据宁都麻田卢氏始祖卢宗泰墓碑及《宁都麻田卢氏族谱》载,唐开远癸丑卢宗泰偕三子卢明、达、显因安禄山造反由幽州(河北范阳)经湖南桃源抵江西虔化县(宁都县)洛口清音里韶坊,卢明居南岭、卢达居麻田、卢显居下沽(后裔迁江西南康唐江)。四世卢允立,讳卓,生九子,长子卢光睦任御史中丞,次子卢光稠任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升太尉封开国侯,梁太祖封汝舟王。卢光稠由谭全播辅佐于唐朝末年领导农民起义后占据赣州,对赣州扩城,治理赣州33年,为赣南客家代表人物之一。始兴《范阳卢氏五修谱》载:“越六朝而至于有唐,有讳富公者,南京分脉,而迁江右虔州虔化县。富生广……广生卓,卓生光稠公……稠公生三子,长希一,次延昌,次孟坚……益(延昌八世孙)与县尹公(孟坚八世孙)筮出闽省,令蒲田,考满次永定属上杭大塘坳瓦子乡而居。”其后裔于五代之后迁赣州、南康、上犹、南丰、永丰、上杭、永定、宁化、嘉应州(梅州)、莆田、兴宁、潮州、始兴、南靖、龙川、漳州、从化等地。南宋初,卢宜由虔州迁汀州宁化、长汀。南宋末,避元兵之乱,卢天保由宁化经长汀、上杭,留居永定,后分迁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另一支为唐僖宗光启年间,御史卢邹入闽,为入闽始祖。据梅州《客家姓氏渊源》载,卢宗泰14世孙卢处信(宋嘉定十二年举人)自虔化迁居宁化石壁,其曾孙千四郎又自石壁迁梅县田背村开基。     卢姓南迁千多年于赣南,又闽西,再粤东演绎为客家一代表性姓氏。     据史书记载卢姓名人:卢坤,最著名的卢姓政治家。清道光初年任至封疆大吏。历任湖文总督、两广总督等职。1834年,英国劳卑率军舰侵入虎门,进泊黄埔,要挟多端,他严加拒绝,并将英舰驱逐出口。卢照邻,最著名的卢姓文学家。曾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所困,投水而死。他以诗文知名,为“初唐四杰”之一

  • 姓氏宋的由来及分布

      姓氏源流 宋(Sò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 ①如《五代史》载,五代时辰州(今湖南省沅陵)蛮酋有宋姓; ②清·贵阳府有宋姓土司,得姓于元朝; ③清·满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沈阳、牛庄、铁岭的满洲人改宋姓; ④清·高丽人(今朝鲜族)改宋姓;明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名一诚。 得姓始祖:微子启。宋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支属后裔。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省卢氏),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省)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省),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省

  • 何姓氏的由来及先人的事迹

      他的身体阿东认识各色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