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的姓氏由来

  • 何这个姓氏的由来、

      何出自姬姓,其祖先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为黄帝后裔。发源于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在江苏东海、安徽庐江和合肥以及四川的郫县,何氏是当地望族。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即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 ( 一说在山西河津县 ) 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江淮方言,音“韩”变“何”,逐为“何”氏。因此,稜姓是由韩姓分化出来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以民族而言,何氏并非仅为汉族所专有,亦有部分外族改姓何。唐朝的“昭武九姓”之一即有何氏;清末,更有荷兰姓氏Bosman汉化为何姓、详见何东家族。

  • 边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边(Biān 边)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国名为氏。商代有诸侯国边国(今地不详),为伯爵,称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氏。周朝时,宋国国君的儿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祖字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边姓始祖:子边。我国的边氏族人,由来已久,《通志·氏族略》上说,边姓是宋公子城的后代,城字子边,他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另外,《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国是传自商汤的嫡系子孙,追本溯源,边氏当然是商汤的后裔了。商汤这一支子孙,最初在中原的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望族居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陈留郡)。故边氏后人尊子边为边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边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时候,有个诸侯国叫边国,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后来边国灭亡以后,边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边氏,世代相传。还有一支边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浮有个宋国,宋国国君宋平公的儿子叫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称为边氏,形成了另一支边姓的起源。在古代,边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陈留。     三、 历史名人   边韶:后汉凌仪人,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桓帝时,边孝先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15卷。   边镐:南唐升州人,李景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诸将皆争功,镐独无一言。寻平湖南马氏,进武安军节度。镐御下无法,行师唯以活人为务,时称边菩萨。会有孙朗之乱,竟丧楚地,坐削官。后周师至,镐起为将,军溃被执。世宗命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及割淮南请盟,乃归镐,景置而不用,后卒于金陵

  • 宁这个姓氏的由来

      宁(Nìng 甯)姓源出有三: 源流一  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源流二  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   源流三  出自满族复姓所改。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入关后有从汉姓习俗,改单姓为宁氏   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三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宁氏最早发源于春秋时期卫国的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宁殖(宁惠子)及其子宁喜(宁悼子),宁速(宁庄子)等均为卫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落籍山东。   战国时期,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人(今属河南)宁越。   秦朝时期,有魏人(今河北临漳)宁昌,东阳人(今安徽天长)宁君。   西汉时期,有东平亢父人(今山东济宁)宁寿,南阳穰人(今河南邓州)宁成;东汉时期有朝歌人(今河南淇县)宁季,广汉人(今属四川)宁叔。在两汉时期,宁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宁氏族人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氏族人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氏族人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氏族人家的足迹。   隋、唐两朝,宁氏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氏族人发展呈现新局面。   两宋以后,宁氏族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   明朝初期,山西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朝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氏族人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氏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宁氏填四川。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氏族人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宁氏族人入居台湾,山西之宁氏族人入迁内蒙,陕西之宁氏族人进入甘肃。   如今,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为多。

  • 姓氏“田”的由来?

      田姓来源有四:   1、田姓出自陈氏,为陈胡公陈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之子陈完因陈国内乱,到齐国后改称田氏。有说被齐桓公封于田地,以地为氏称田氏。   2、出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有辅佐惠帝之黄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诸侯,被杀。其子黄子经为避祸改为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一带,后世子孙也以田为姓。   3、出自锺姓所改。 补充:魏国征西将军钟会,字士季,钟繇次子。他助司马炎灭蜀后,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被士兵乱箭射死,年仅40岁。留在钟繇故里河南长葛的钟姓怕受到株连,从繁体“锺”字中抽出“田”字来作为自己的姓。所以,钟繇死后葬于颍川长社的故里,如今仍叫田庄。   4、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如并州田姓源出匈奴,金时女真人阿不哈氏,汉姓为田,清时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为土家族,其有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人有姓田者,如今苗、瑶、彝、土家、回、蒙、藏、满、朝鲜族等有此姓。   姓氏起源:   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历公的儿子叫陈完(为妫满的第10代孙),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出自黄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

  • 岳姓氏的由来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佔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寻根溯源 岳姓来源有二:1、出自姜姓。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记》所载,相传帝颛顼之臣伯夷,为首任太岳,其四子掌四方诸侯,称四岳。后世子孙以官为氏,称岳姓。2、出自他族改姓而来。元时畏兀儿(即维吾尔)人有岳姓,岳柱是也;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景颇族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等汉姓均为岳;今满、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夷。姜姓,炎帝神农氏之裔共工的侄孙。曾担任帝颛顼的大祭司,后为第一代太岳。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后因祭祀天神的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太岳部落每迁一地,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是故产生了四岳(指以太岳部落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最高峰,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他们都是伯夷的子孙。四岳助尧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并拒尧帝美意,不肯接受禅让,而让位给舜。四岳在禅让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助大禹治水,功绩卓着。后四岳子孙以祖先官职命姓,称岳姓。他们尊伯夷为岳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岳姓源远流长,初见于《姓苑》。惜宋代以前,史书鲜见岳姓。据《郡望百家姓》等所载,这个源远流长的家族,秦、汉以前,主要是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是汉朝所置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换言之,目前遍布于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岳姓人家,老家都在今山东,所以长久以来,他们始终相袭着山阳的堂名。金乡地处鲁南,与河南、江苏、安徽相比邻,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姓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并最终昌盛为岳姓山阳郡望外,亦播迁于上述诸省,并在今河南安阳一带形成了岳姓邺郡郡望。到两宋之交,民族英雄岳飞横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时间漫长,沉寂时间亦漫长的岳姓为之一振,自此以后,岳姓名人当仁不让,纷纷在史籍之上描绘壮丽人生。随着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原昌盛于北方之岳姓开始取道安徽,跨过长江,进入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徙奔两湖,或取道陕西,越过秦岭,进入四川。其中,岳飞后裔有落籍江苏宜兴者。元末,元兵大举南侵,宋王室蒙尘,辗转亡命,最后在广东之孤岛跳海。宋王室逃亡于何地,则蒙古铁骑纷至沓来,南宋遗民畏之如虎,于是岳姓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明初,山西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岳姓赴台,或迁居东南亚。明末,张献忠屠川、四川之岳姓有避居云贵高原一带者。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则两湖之岳姓有定居四川者。清代以后,岳姓分布地更广,并有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岳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如今,岳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二省岳姓约佔全国汉族岳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 郡望堂号 岳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①山阳郡,汉置郡,晋改为高平国,治所在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四十里);2、邺郡,唐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阳,辖今河北、河南、山东间地。 堂号:“山阳”、“兰雪”、“赐葛”、“纯孝”等。 宗族特征 1、岳姓多忠义之士。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以一腔热血忠实履行,为后世之楷模,岳姓子孙以此为范。2、明清两代岳姓进士及第者共四十名,除满蒙之八旗四名外,晋、陕、豫、鲁、冀共二十名,其中山东为最多,达七名。可见岳姓在北方分布很广。

  • 姓氏叶的由来 15分

      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   寻根溯源   1、出自颛顼后裔。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被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其子孙以封邑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出此支。   3、其他源流。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   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 繁衍播迁   叶姓主要发源地为河南。先秦时期,据《叶氏族谱》(沈诸梁一支)所载,沈诸梁之子叶重,战国时任楚邑令,叶重之子叶凝任楚大夫。秦汉时,叶姓后裔分居于今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等地。如叶重四世孙任颍川(今河南禹县)太守,六世孙任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八世孙任雁门(今属山西)太守,九世孙任青州(今属山东)刺史。至叶望时由青州迁至丹阳句容(今属江苏),成为南迁始祖,后在南北朝时,发展光大了江苏的“下邳郡”。魏晋南北朝时的南迁是继叶望南迁后的叶姓历史上又一次南迁。据载,叶琚任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令,其子迁往福建建宁府建安县、河南新安、浙江缙云等地。隋唐时,叶姓有入居安徽寿县和安徽休宁的。这一时期的叶姓有了大的发展,人口大量增长。宋元时,叶姓因避金人之乱和蒙军南下,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迁徙。江西、福建、广东又有叶姓入居者。《台北氏族略》中载有:“大别为二,一派为仙游古赖叶氏,世居雍州(今属陕西),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今属河北),至宋,卜居河南光州固始。后有叶炎会,随宋南渡,遂居仙游(今属福建)之古赖(今赖店)。其后分居地点,遍及漳、泉二州。另一派为州莲溪叶氏,世居河间府(今属河北),有子三人:颜、岂页、 。避金人之乱南渡,居漳州之莲溪。”明清时期,叶姓居福建、广东者有入居台湾的,后又迁徙到海外。叶姓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   郡望堂号   叶姓郡望主要有两个:1、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堂号:   叶姓以“南阳”、“崇信”、“敦睦”、“点易”、“续古”、“继美”、“百忍”、“天叙”、“永思”、“?裕”、“天秩”、“青枝”、“济美”、“崇本”、“双留”等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叶姓汉族支源仅有一支,颛顼为其传说祖先。2、叶姓继承祖先美德,以“敦睦”、“百忍”、“永思”、“崇本”为其堂号,训示子孙。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3、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韵深远。如叶成忠所修《叶氏宗谱》,内有浙江叶姓一支字行为:“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叶秋庭所修《叶氏家谱》,内有江苏叶姓一支字行为:“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   名人精粹   叶适: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代......余下全文>>

  • 竺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竺(Zh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竹姓,以国名为氏,后改为竺生。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   2、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据《姓苑》和《汉书·西域传》等记载,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在释道安之前,国人入沙门者,皆从俗姓,外国来的僧人都是以国名为姓,比如姓安的是安息人(今伊朗一带,西方人称帕提亚),姓支的是月支人(大月支,他们国王的头被匈奴王当作尿壶),姓康的是康居人(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姓竺的是天竺人,等等   得姓始祖:竺次。提起“竺”这个字,大家要联想到古代的天竺国。而实际上我国的竺氏也的确来自天竺国。他们跟中国的关系根深蒂固,大约已经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所谓“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称,亦作天笃、身毒等名。竺姓中国人,因为来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们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无比,丝毫都不比土生土长的姓氏逊色。头一个自印度到中国来开基的姓始祖,就是汉宣帝时以谒者身份来华的竺次,故竺次就是竺姓的始祖。   姜姓竺氏的由来   夏禹在世之时,曾封炎帝的后裔在台(今辽宁朝阳市一带),称墨台氏,后来简称墨,这就是墨氏的由来。到了商汤时,又将墨台氏改封在孤竹(今河北卢龙南)。商末,孤竹国君名初,字子朝。子朝生有三个儿子,他觉得小儿子智(字公达)比较能干,便欲立他为国君继承人。子朝死后,公达认为哥哥允(字公信)是长子,君位应当由哥哥继承,自己继位是有违祖制。而公信则认为不能违背父命,坚决不接受。两人让来让去,最后干脆一道离国出走。兄弟二人出走之后,国人便立中子文(字公高)为君。国人后来以国名命氏,便是竹姓。这位大哥的谧号就是伯夷,而小弟就是叔齐。伯夷、叔齐离国之后,在各地流浪了一阵。他们听说西伯昌是位尊老爱幼的仁君,便去投奔西伯昌。后来姬发伐纣,他们认为这是犯上作乱,以臣代君,反对并阻拦武王发兵。武王克商后,他们表示不吃乱臣贼子的粮食,不食周粟,跑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西南)中,采摘薇菜充饥。后来又有人告诉他们,首阳山也是周室之地,于是他们二人就饿死在那里。到了东汉年间,枞阳侯竹晏认为本姓原出于伯夷、叔齐二贤,就在“竹”字下加了个“二”字,改成竺氏了。这就是姜姓竺氏的由来。伯夷的后人,也有称为伯氏的。   二、迁徙分布   (缺)竺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竺姓与竹姓同源。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后人就有以国名的一字为姓,称为竹氏。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源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二人为商末周初的贤人,因不食乱臣之粮而饿死于首阳山),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即成了“竺”氏。另外,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曾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而他们被称为天竺僧,就多以竺为姓。后来,有些僧人在中国定居,而有些汉族的僧人因拜师也随他们姓竺,这样,竺姓就在汉人中传开来。还有,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其后人因之。据《汉书·西域传》考证。但我国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说:“竺本姓竹,至汉枞阳竹晏改为竺。”依照《姓苑》的考证,我国的竹氏源流,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望族居东海郡(今山东省兖州东南)。   三、历史名人   竺 渊:明朝文士,宣德年间举为进士。被朝廷任为官员,正统中为福建参议,敕守银坑,盗贼四起时,竺渊率众捕盗,反被盗贼所捕,后因不屈于盗被杀。   竺法深:晋代僧人。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18岁便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习见的浮华性格,深刻钻研了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加上相貌堂堂,谈吐风雅,在京城长安已小有名声。至24岁时,独自登坛讲学,所讲《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深奥,剖析明白,前来听讲受业者常济济一堂,多达五六百人。   竺道馨:晋代女僧,雅能清淡,尤善小品。   竺道生:南北朝时僧人。俗姓魏,原籍钜鹿(河北省平乡县)人,而寄居彭城(江苏省铜山县)。大约十岁,即依名僧竺法汰出家。曾随僧伽提婆研习有部之学,并受学鸠摩罗什深得般若之旨。高僧传本传谓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因而得以摄受涵泳空有两宗的学说,以建构独特的思想。   竺大年:宋朝学者,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礼记》,著有一本叫《礼记订议》的书。   竺绍康:反清志士。在秋瑾与徐锡麟策划皖浙起义时,被任命为光复军分统。皖浙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避入台州山区。

  • “谢”姓氏的由来

      谢姓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在国内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布最为集中的基本格局: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为谢姓的发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谢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知。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人,可知者还有一支是从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居住在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带。据有关家谱记载,该支谢姓人最初与崔、张、陈三姓同宗,属于四兄弟,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随父由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见当地地广人稀,便让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属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归葬沙士刘集公共墓地,其后便各营所葬,其中谢氏墓地在张氏村右。至民国时,该支谢姓人还与其他三姓人联合修谱,并述其渊源为“两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在修谱时,其世代已传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当地发展繁衍。   (二)浙江省     浙江省是谢姓的又一个传统祖居之地,其在谢姓发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会稽山阴谢氏便居住在省内的今绍兴市一带,而陈郡谢氏南迁后所形成弧“东山谢氏”也以今浙江东部一带为居住中心,可见其具有突出地位。   三)福建省     福建省的谢姓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些自称是当年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来的会稽东山谢氏之后,另一些则在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兴州固始迁来,血统来源之间尚存在些微的差别。   四)广东省     广东省谢姓大都是历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后代,在血统上尊奉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成的东山会稽派,或自称是该派某位传人的后裔。   (五)海南省     海南省谢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约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带。相传在南宋时,福建莆田人谢对到今儋州市开办木棠盐场,其后便留居于当地并在新州、新英等地发展。   六)广西自治区     广西谢姓的来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目前仅知居住在宾州及宾阳、横县、灵山、贵港、平南、宜山、马山、南宁、邕宁等地者自称是宋朝将军谢寄一的后代,因他随狄青南下平蛮而留居宾州。   (七)四川省及重庆市     四川与重庆是谢姓人口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岳池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湖南新陵县迁居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始迁祖为谢天元之子谢国训,使用“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辈,后来又迁合川县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进而分成广大族派。

  • 姓氏孙的由来

      孙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   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   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   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   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   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余下全文>>

  • ·朝鲜族姓氏全的由来

      朝鲜的姓氏除了“朴”之类的以外,有大量姓与中国相同,比如“李”、“张”等等。虽然有联系,但是这些姓和中国的联系并不太大。朝鲜人的汉姓大都是出于仰慕中原的心理自己改的,但是有少数是中土汉人迁徙过去保留原姓氏的。朝鲜族中的汉人后裔估计在千万以上,打上“韩国 寻根”搜索一下,就可查到许多韩国的名人、望族来中国寻根的信息。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皇帝赐姓外族人的事例。但是并没有赐姓给朝鲜。朝鲜的姓氏是继承中国的姓氏,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现在的朝鲜文字是在朝鲜李氏王朝世宗时期发明的,在发明朝鲜文字前朝鲜人用的是汉字,而且即使在朝鲜文字发明后也没有广泛应用,氏族子弟在朝鲜李氏王朝统治时期仍然大部分在学汉字。直到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建立后才大规模推广。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比如,金姓有几个来源,第一来自新罗国王金阏智,第二来自伽耶国王金首露。朴姓来自新罗国王始祖朴赫居世(新罗国王虽然是同一家族,却有朴、金两个姓)。这两个姓都属于来自神话传说的姓氏。济州岛的高、夫、梁三姓也来自神话传说。百济国王扶余氏和高句丽国王高氏是自己起姓。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朝鲜(韩国)姓氏的由来及其与中国之关系 WVWsqv〗   还有一些姓氏是古代中国皇帝或者韩半岛三国国王赐姓(比如新罗国王赐的金海许氏、中国皇帝赐的甘泉文氏)、自己创氏改姓(高丽灭亡后,王氏王族纷纷改姓玉、全、田等)。百济义慈王之子扶余隆在亡国后去中国唐朝学习,被唐高宗赐姓曰徐。新罗第三代儒理王在将全国划分为6个部落后,给每个部落的酋长都赐姓,比如俱礼马赐姓为孙,苏伐都利赐姓为崔等等。   还有国王给“乱民”起侮辱性的姓,比如高丽太祖给百济遗民起的牛、马、象(后改为尚)、獐(后改为张)、豚(后改为顿)等姓氏。还有一些来源不详的古代姓氏,比如从箕子朝鲜传下来的鲜于、徐,辰韩传下来的苏姓,百济时的“八大姓”——沙、燕、解、国、真、苗等。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朝鲜(韩国)姓氏的由来及其与中国之关系 rc3BcY〗   有些朝鲜古姓和中国传来的姓重复,但其“本贯”(祖籍地)不同。从中国传入朝鲜的主要姓氏有张(元朝公主陪嫁人员)、孔(明末曲阜孔氏渡海避难)、闵(始祖为宋朝使臣闵称道)、印(晋朝使臣印瑞)、左(元朝驻耽罗岛牧马官左亨苏)、朱(南宋末期前往高丽避难的朱熹之孙朱潜后裔)、明、升(明初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后裔)、杜(北宋真宗时因逃避迫害的兵部尚书杜庆宁后裔)等等。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还有些姓氏,虽然在朝鲜有相同的姓氏,但始祖不同,比如李氏,既有新罗时期、高丽时期自己“创氏”或者被赐姓的(比如全州李氏、公州李氏、仁川李氏),也有从中国传入的,比如唐朝援新罗将领李茂(延安李氏始祖)的后裔、西汉文人李般第24代孙李璜(固城李氏始祖)、高丽开国功臣中国元朝人李之兰(青海李氏始祖)、陇西人、汉乐浪太守李震(安岳李氏始祖)等。   韩国人口最多的金、朴、李、崔、郑五大姓中,金氏可考的106个本贯、朴氏的70多个本贯、崔氏43个本贯,......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