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民族特色

  •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到康梁到孙中山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琴:笛子、二胡、古筝、箫、鼓、古琴、琵琶。《茉莉花》。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等 书(书法、篆刻):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汉字等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等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等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民族服饰)、绣花鞋、老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 求藏族的民族特色

      藏族是一个古老的高原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上。在青海的藏族主要分布于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族信仰藏传佛教。   青海的藏族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各民族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其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   青海藏族居住的地区,大多在海拔3000米至6000米之间,那里山岭连绵、河流纵横、湖泊棋布、绿草如茵,宜于畜牧生产。藏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多数以游牧为生,经营的牲畜主要有绵羊、牦牛和马等,而以绵羊为多。游牧区域夏季短而凉爽,冬季长而寒冷。因此,藏族群众普遍习惯穿大领长袖皮袄,腰系彩绸或彩色布带,依据气候寒暖和劳动时的需要,把右臂袒露或将双袖勒在腰间,全露上身。男的留小辫或光头,戴手镯或戒指,左耳戴耳环,腰佩小刀,胸挂装有“护身符”的银盒子。妇女都将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少则60多根,多则100多根不等,佩戴耳环、手镯、项链。项链用玛脑、珊瑚、象牙等制成。   游牧藏族逐水草而居,住帐篷。帐篷用牦牛线织成,系黑色,质料结实,不易漏水,挡风遮阳,冬暖夏凉,便于搬迁。是藏族牧民不可缺少的一种住卷室。   以农业为主的部分藏族,住一种被称之为“碉房”的房屋,其内外墙采用石料和泥巴垒砌而成,厚约一米,房屋系两层或三层的平顶建筑,下层为牲畜圈和杂用房,上层住人。椽檐、窗户及大门,施以重彩,颜色鲜艳,平时窗户外挂白底黑边的帘子,富有民族色彩。“碉房”大都依山就势而建,高底错落、左右参差,远望犹如层层堡垒,颇为壮观。   青海藏族以牛羊肉、奶制品和“糌粑”为主食。“糌粑”是以青稞炒面和酥油、奶茶、曲拉、糖等合在一起,用手拌均,捏成小团而食之,其味香甜,极富营养。   藏族的丧葬习俗很奇特。人死后要在家停放三天,请喇嘛念经“超度”,然后凭算卦断定的葬期和葬地出葬。安葬分天葬、火葬、水葬形式,以天葬为主,即将尸体搬到葬地,由阿卡将死者衣服脱光,放在地上,吹奏一种特别音调的乐器,引鹰来啄食,如果鹰不吃,就把尸体用刀解成八大块,让其吃,剩下的骨头也要砸碎叫鹰吃,直至吃完为止。   藏民热情奔放,喜爱歌舞和体育活动,除了平时利用放牧和节假日唱歌跳舞、自娱自乐外,每年夏秋季节,各地都要举行各种欢乐的草原盛会。这时正值草原上的黄金季节,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宜人,人们选择草地平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宝地”,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帐篷,赶上牛羊,骑上骏马,汇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赛马、射箭、拔河、登山、摔跤、赛牦牛、交流物资等。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青海藏族的文化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光彩夺目。民间诗歌、谚语十分丰富,且内容广泛、语言生动、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民间故事难计其数,几乎是一山一水,一湖一石,都流传着色彩斑斓、情趣盎然、寓意深刻的故事,尤其是格萨尔王的故事,在青海广大藏族群众中流传广、数量多,几乎人人能讲一段;寺院建筑、雕刻、绘画、彩塑、刺绣等艺术,更是绚丽多姿,独领风骚。被誉为“艺术三绝”的塔尔寺堆绣、壁画、酥油花,以及藏区的“热贡艺术”等,是青海藏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和祖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 纳西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宗教文化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东巴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   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   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   祭前要清扫场地,搭棚。   日常生活中   纳西族重信用讲义气,一般不计较客人因不懂纳西族的习俗礼仪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纳西族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欢在檐廊下,晚间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里,则在火塘边。座位虽无严格区分,但讲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别。如在饭桌或火塘边,其正位称"上八位"或"格故鲁",是老人的优先位子。因此,到纳西族人家里,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请,也要把"上八位"让给老人,进餐时,更应先请老人和长辈入座,切不可主动占据。如果有老人进来,年轻人要起身让座,主动问候。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翘二郎腿。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吃饭忌把筷子竖插在饭里(因为把筷子插在饭里在死人上香的时候才会出现),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连不断地夹菜。一般夹菜时要招呼旁人一起动筷,夹一次,停一会儿,待上一口下咽后再夹第二箸。注重节约,不得浪费粮食。不要在碗底留剩饭。如果坐二人凳,在泸沽湖地区,不得随意进入姑娘的"花楼",不要询问"阿夏"的情况。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

  • 请帮忙给起一个维吾尔族男婴的名字

      艾尔肯(自由的)   巴图尔(勇敢的)   阿迪里(公正的)   艾山江,玉山江(合为彩虹)双胞胎用的名字   买买提(穆罕穆德)   于素普   吾买尔(上帝的使者)   伊力亚   阿扎提(意为解放)   尼加提(意为救星)   普拉提:钢   哈吾勒:强壮的、剽悍的   哈迪尔:有能力的、万能的   依拉勒:新月   巴吐尔:勇士、英雄   铁木尔:铁   帕孜勒:品格高尚的   迪雅尔:祖国、故乡   凯赛尔:顽强的、刚毅的   热黑木:仁慈、慈祥   贾玛勒:容貌、容颜   艾尔肯:自由的   艾则孜:尊敬的、尊贵的   阿皮兹:代吉者(伊禅教的)、歌手、歌唱家   吾其昆:火焰、火苗、星火   亚力昆:火焰、火苗   阿里甫:胜利者、常胜的   哈里克:缔造者、创造者   艾里甫:孤独的、忧郁的   热介甫:回历七月   巴拉提:回历三月   健索尔:勇敢的、无畏的   喀玛勒:完美的、完善的、崇高的   萨比尔:善于忍耐的、善于坚持的   芒里克:有痣者   苏里唐:君主、皇帝   吾米提:希望   木拉提:目的、愿望   阿里木:学者、科学家   阿扎提:解放   库尔班:牺牲、烈士、献身者   瓦尔斯:继承人   尼扎木:章程、规章   谢热甫:高贵的   达吾提:圣人名字,意为悦耳的声音、好听的曲子、好朋友   萨吾提:铠甲   萨迪克:忠诚的、忠实的   尼加提:救星   卡吾力:年富力强,能干的   如果LZ起好名字能否说声~~~望家庭和睦美满~~~

  • 维吾尔族的服装特点资料在100到150之间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 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 维吾尔族的民族风情 5分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   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俗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食俗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房屋建筑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人口882.35万人(2003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余下全文>>

  • 维吾尔族节日习俗或礼仪含义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的习俗是什么

      古尔邦节   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节日的早晨,维吾尔人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骆驼还是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通常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贺节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图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称其为“肉孜节”   开斋节   。“肉孜”是波斯语,意思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则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称其为“大尔德”。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就是一次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其隆重程度犹如汉族群众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   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打扫室内室外、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穆斯林群众聚会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有的地方念三遍“随俩”),穆斯林群众携带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穆斯林过多(有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择一处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作为会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

  • 求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和穿着习惯还有风俗

      风俗习惯   待客礼     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热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当客人来他们家里作客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客人来到后,主人在门口热情迎接,热情让座和互相问候。   款待客人的第一个程序是请客人喝茶。在喝茶时,要端出馕、方块糖、冰糖、葡萄干、杏干、瓜果及自己制作的各种小点心和饼干。   待客的茶是新烧的,有条件的还用大碗奶茶招待,他们还喜欢把馕掰碎放在碗里,让客人吃好喝好。   喝过茶后,还要做饭招待。用什么样的饭来招待客人,是根据不同的客人来定。如果远道而来的客人,常做"玉古勒"(银丝擀面)来招待,这饭有面有汤,吃了利于解除疲劳;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来做客,常常根据朋友们的口味来做各种饭食招待。除此之外,常作包子抓饭、油炸包子、拉条子或炒菜来招待。一般招待客人很少用一种饭菜,而是三、四种以上,让客人既吃到干的,也能吃得稀的,品尝到各种风味,让客人满 意。   吃过饭后,进行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用烧茶或用水果。真是服务周到,显示出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婚姻习俗     维吾尔族婚俗,包括订婚、结婚两个阶段,订婚时男方母亲在媒人"艾勒其"陪同下带衣料、砖茶和方块糖拜访女方家长,赠送礼品。关系正式确定后,男方父母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彩礼,商量吉日,举行结婚仪式。   结婚这天早晨,在女家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参加的人有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以及双方家 长,在阿訇连问三次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新郎新娘一定要当众吃掉放在咸水碗里的两块小泡馕,以表示白头到老永远相爱。下午新郎在亲友们的簇拥下到新娘家迎亲。进大门时要给礼品才能放行。女方家给迎新的宾客赠手帕等礼物。   新娘离家出门时,迎亲乐队吹起唢呐打起手鼓唱起歌,载歌载舞,以示欢庆,出了大门,乐队在前面开道,新郎新娘乘车紧随其后。进了男方家门,男方揭开女方面纱,表示新生活开始。当晚男女双方各自在家设宴待客,举行"麦西来甫"晚会,欢歌曼舞,通宵达旦。婚后三天"回门"。这天男女双方要设宴款待双方的直系亲属和四邻友好。   驱鬼避邪     在维吾尔民间,当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的病人处在弥留之际时,其亲属就请来一位阿訇到家里念经驱鬼避邪,同时,由阿訇用小木勺往弥留者的嘴唇上不断滴着“符水”。弥留者如果是福寿双全的老人,其儿孙还要把家里擀面时用的布单“苏铺位”拿到老人身旁展开,把老人的手掌按在上面,在上面留下他的掌印。这些民俗事象,都是以人们关于灵魂不灭、赏善罚恶、天堂地狱等信仰为背景的。维吾尔人认为,人处在弥留之际时如果没有阿訇在身边念诵驱返鬼经,不往嘴里滴符水,亚魔“邪伊坦”就会乘机而来,以其父母亲的形象出现在生命垂危者的眼前,引诱其魂灵骗入火狱中,这对死者是一个极大的不幸。在有些地区,当人暴病猝死,没有来得及往嘴里滴符水时,人们不定期会议论:“此人去的不干净,可能被拒之天堂大门之外”等等。人们认为,把寿星的掌印留在“苏铺拉”上面,就可以把福大寿长的“特性”留 住,遗传给后代子孙。   当弥留者气绝身亡时,阿訇立刻用早已准备好的白布将死者的下巴托起绑住,以防其下腭脱节闭不住 嘴,将来把裹尸布“咬住”。同时,也将死者的两只脚的大拇指拴在一起,以防一条腿压在中一条腿上“交叉”起来。人们认为,如果死者“咬住”了裹尸布,或者他的腿“交叉”起来没有发现就埋进了坟墓,那么灾祸将牵连他在阳世的亲属。人们出于这种提防心理,在洗尸时把那些绳结打开,洗完之后,尽管尸体早已僵硬,但......余下全文>>

  • 维吾尔族骑马的由来

      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来历本人有以下几点 1、历史生活因素。维吾尔人历史是以游猎为生,喜欢胆大如斗的运动,如:摔跤,骑马等,维吾尔人历史上把狼作为民族图腾; 2、宗教因素。维吾尔人古老时代信过萨满教(巫师),佛教和现在的伊斯兰教。最深刻文化传统属于现在的伊斯兰教,这个主要表现在饮食和服饰。 3、周围国家的因素。维吾尔人历史上居住在我国西部,也是丝绸之路最繁华地带,接触中南亚国家,和周边的印度,伊朗,波斯登国家的商人的影响。这个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文字。 话说来也有几项,跟住楼主的要求我就提起主要的几点。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