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的来源

  • 崔氏姓的来源、

      历史上源于姜氏,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传至其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叔乙.叔乙即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嫡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官迁徒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邵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仅在唐朝,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十房崔氏累计出了23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   崔姓不仅在历史上是最尊贵的姓氏之一,其姓族中也是名贤辈出。其中最知明者,有东汉政论家崔宴,文学家崔胭,书法家崔瑗,崔悦,南北朝政治家崔浩,史学家崔鸿,经学家崔灵恩,隋朝学者崔颐崔唐代诗人崔护,崔磷,名成崔义玄,崔肌宋朝画家崔白,经济学家崔子方,元朝画家崔彦辉,明代名臣崔呈秀清朝,诗人崔华等,近代经济学家崔适等!!!!!

  • 潮汕庄氏的来源

      潮汕庄姓超十五万,分布潮州、潮阳、澄海、普宁等地;严姓较少,约有在千人之内。   “庄严”一词是由近义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庄”即是“严”,“严”即是“庄”。说起来有趣,潮汕庄氏与严姓,原本是一家,或者说,“庄”是从“严”分出来的。 庄严本是一家   庄姓原出楚国楚庄王之后。“庄王”是他死后的谥号,他的后代就以谥为姓。至东汉时才分出个“严姓”。汉明帝名“庄”,因要避讳,“庄”须改姓。有臣子建议将“庄”改为“严”氏,音变了,意义却没有变。这个建议得到明帝的批准和社会会同,从此中国就有了“严”这个姓氏。汉代之后,已没有必要为明帝避讳,已改姓严的大部分恢复原姓庄,只有小部分没有改。如受到光武帝特别尊重的严光(严子陵)因为太出名了,所以没有改也不便改,历史上一直称为严光,至于少数典籍称他庄光,就是这个缘故。严光的后代也就一直以严为姓。这庄与严的关系是整个中国庄氏的事情,并然并不局限于潮汕,但也可以从中了解整个严姓为何较少原因。 庄哲兄弟毁家迎宋帝   庄氏入闽较早,随陈元光父子率兵平漳潮“蛮獠啸乱”的部将中就一位名叫庄肃鸾的。故事结束后,庄肃鸾携家眷居漳州。到了唐琳五代初,王潮王审知提兵由河南入闽,他们的外甥庄森同行,后择地居泉州,这一派称庄森为开闽、开潮始祖。宋末,宋端宗被元兵一路追赶,逃到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准备献城降,拒纳南宋小朝廷。泉州庄氏此时富甲一方,为泉城望族。庄森的第13代庄哲、庄光兄弟毁家纾难,变卖家产作军需,外出城南七里迎端宗。他们的家丁和端宗部队会合后也不敢再入城,庄氏兄弟保护端宗继续南逃进入潮州。 庄光入潮隐江东,庄哲后裔移果陇   宋室来亡后,庄哲兄弟被乱兵冲散,庄哲逃回福建同安,在同安落户立籍,今日同安庄氏,便是其后裔。庄光留住潮州,隐居今之潮州江东镇上庄。后又分迁龙溪都庄陇(今之庵埠)及潮阳新兴乡豪波,再迁新龙(今属和平镇)。明弘治年间,同安庄氏又有一支移居普宁,创村建乡,是为果陇庄氏。果陇庄氏为潮汕庄氏第一聚居地,人口达3万之众,其次是潮州江东镇之中庄,人口有2万多,连同上庄下庄,总人口又超过3万。再次是潮阳之峡山镇之上东浦、西胪镇之东凤。潮阳有庄氏人口共37000多,澄海有姓庄者2000人。估计,全潮汕庄氏人数当在15万以上。   潮汕庄氏当今的著名人物有大家熟悉的庄世平,

  • 倪氏姓氏来源

      依照古史传说和学者考证,我倪yi氏族谱传世系为:   黄帝—昌意—韩流?—颛顼—伯称—老童—吴回—陆终—晏安(建立曹国)—曹均连—曹彩白—曹季札—曹武辛—曹主廷—Xiang> — 曹侠第35世;   邾侠(建立邾国)—邾非公—邾成公—邾车辅公—邾将新公—邾訾父—邾夷父—邾夏父(朱姓始祖);夏父继位邾国国君后封其弟邾友父建立郳国 。   郳yi国邾友父—郳志(郳姓第一人)—郳庆—郳犁来—郳公?—郳穆公—郳公?—郳惠公— 儿公?—儿yi公?— 儿公?— 儿公?— 儿公?— 儿公?……????至各堂倪氏始祖   据考公元前798年自友父建郳国始,至公元前261年郳国被楚所灭,存国时间约为538年共传十四世(也有说15世)。自郳惠公后失考,只知至穆公之孙郳惠公之后浸微,衍六世 。由于国破家亡后,郳yi氏族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郳国四处逃散,子孙一部分以国名郳,去邑而为儿姓,后改姓倪氏。同时把倪氏的血缘种子撒向了中华大地。我倪yi姓族人聚落于南方之多,足以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们牢记亡国之痛,身在异地他乡,不断勇往前进,无时不以恢复祖先的伟业,重现昔日的辉煌为已任,从此开始了我族复兴的漫漫长路,在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为倪姓增光添彩。这些新生后裔的郳族子孙,先后出现倪良(战国时与孙膑齐名的军事家)、倪宽(西汉武帝之重臣、御史大夫,古齐国千乘郡人)等杰出的先祖。这也是《姓氏考略》指出:“倪氏,即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的来源(千乘郡,在现在的山东青州附近)。   各位族人我从各方的资料中研究结果,从中发现倪氏宗族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出现了历史空白断层,也就是说自先祖惠公之后,郳国于公元261年被楚国所灭国破家亡之后,郳yi氏族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郳国四处逃散迁往各地,就没有历史记载,包括汉代历史名人“倪宽”富春倪氏家谱始祖,山东倪楼“倪保”滕州倪氏家谱先祖,还有各地各堂的倪氏先祖,他们的先人又出自何支何处?何“儿公”之后?目前各地存谱都没有记载,只是记载本堂倪氏是出自郳国友父—黎来之后等远古先祖等字样,这是一个历史空白,也是一个千古之谜,待有识之士去解开这千古之谜吧!只有解开这千古之谜,才能够将我氏族渊源得以完整接续,华夏倪氏连为一体,耀我先祖的伟业,为倪姓增光添彩。方可知晓本支本系是我中华多少世倪氏多少代的子孙。   安徽倪氏洪亮

  • 李氏的来历??

      李氏属地]   李姓人大体出自于两大系源:一是陇西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境,一是赵郡,即现在的河北省境。     [李氏来历]   《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都有记载表明李姓是以官为氏的。《元和姓纂》中记载,说李姓本来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后命族人以官名为姓,姓“理”。皋陶之后裔理征因直谏而得罪了纣王而被杀,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贞外出逃难时,饥饿难忍,全靠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因古音中,李、理互通,遂改姓为“李”,以报答木子的救命之恩。     [李氏名望]   李姓为我国第一大姓,历史上的李姓名人,多得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们只能略举一二。李耳(即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的创始人。汉时的名将李广,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还有秦代的著名政治家李斯,西汉音乐家李延年等都是人皆熟知的人物。 唐朝,是李家建立的在中国历史上最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唐朝的强盛,也带来了李姓的日渐兴旺,唐时的李姓名人,比比皆是。在开创贞观、开元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两位唐朝最高统治者,更有诗人李白、李绅、李峤、李颀、李贺、李商隐等,还有书法家李邕,画家李昭道、李思训,史学家李百药,军事家李靖等人,都是李氏中的英才俊杰。唐之后的李氏仍然代不乏人,例如,五代时有词人李煜,画家李成;宋时有女词人李清照,文学家李昉,画家李公麟;元代时有数学家李冶,画家李衎;明代时有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医药学家李时珍;清代有文学家李调元,戏曲理论家李渔,小说家李汝珍,李宝嘉,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则有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都是李姓中的杰出代表。     1 李氏来源   一、李姓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 帅氏的来源

      帅氏的起源比较简单。帅由师姓所改。晋武帝司马炎纂夺魏权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代,他追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并令天下避“师”字。以尚书师□为代表的师氏家族为避名讳,只好减去姓氏“师”字中的一笔,改为“帅”姓。后来,过了晋朝,帅氏的子孙有的又恢复为师姓,有的则依旧为帅姓。广韵:晋有尚书师□,避晋讳,改为帅氏。晋代有尚书帅,清代有文学家帅我,诗人帅念祖。 师姓起源资料:商朝和周朝时,朝中有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称为师。如商纣王时有师延,春秋时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郑国有师融、师慧、师悝等。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先辈的官名为姓氏的,称为师氏。由于,师官中出了不少精通音律的行家,后来喜爱音律的文人们也改姓为师,尽管他们即不是师官,也不是师官的后人。师氏除了源于乐官之外,也有史实证明师姓也出自宫中侍卫之官。师丹,西汉大臣,琅琊车武(今山东诸城)人。他主张限制族、官僚。富豪占有土地和奴婢的数目,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师叔,晋国有大夫师服。宋代有翰林学士师颃,明代有吏部尚书师逵,清代有甘肃提督师懿德。

  • 广东电白崔氏的来源

      《电白姓氏渊源考略——霞洞崔氏》历史学家李爵勋写的书有讲 电白霞洞崔氏始祖本厚,世系出于唐博陵王崔玄晖,乃崔玄晖后代的一个分支,原籍福建闽县(另一说是江西虔化),随父和叔入粤开基。 崔本厚的父亲崔焕之,居南海沙头北村沙涌坊。其叔父崔与之,南宋进士,原居于增城,被宋理宗任命为右丞相,和被任命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府事,致仕后,住在广州崔府街。 崔本厚,字植松,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任廉州府灵山县知事,敕授文林郎。南宋临灭亡时,他从灵山解组告归,过神电卫(今电城)之西海滨渡头村(今属旦场镇),即在那里安居。同来南迁伯叔祖妣卢墓亦在渡头村,该地后名崔家园. 崔本厚晚年号九九公,享寿八十有九。逝后与妣黄氏合葬旦场上三里许北葛岭,坐壬向丙。他的三世孙讳甫,又名文彬,系南宋咸淳癸酉(1273)解元(举人第一名)。其后,择吉于新一个癸酉年,建解元祠于电城西门的一隅,坐癸向丁兼子午。 九九公的曾孙崔融,元朝至正辛已(1341)举人。融兄友兴生吴佐(五世)。吴佐字时益,号日盛。元末时,他迁霞洞开族环居。其姻亲王万选(五世)、缙 (六世)父子则从双村仔(今电城镇海头村),也一同迁来霞洞开族环居。吴佐是崔氏来霞洞定居的第一人,而以首先来电白落籍的崔本厚为崔氏始祖。 崔本厚(九九公)下传七世(即吴佐之孙)才分元、亨、利、贞四房。《周易》“上经”的开头,说:“乾、元、亨、利、贞”。意是说:乾卦,包涵有原始的伟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贞洁的德性。这里,则是依次以之为四个房(儿子)的序号。镇符(长房)为元房之祖,镇助(二房)为亨房之祖,镇保(三房)为利房之祖,洪惠(四房)为贞房之祖。而吴佐之长孙江淳则无后嗣传下来。他们祖先各代,对初期开发霞洞,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元末至明,至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霞洞崔氏已繁衍到三十余代,三万余人,主要散居在霞洞镇一百五十多条村庄。     希望采纳

  • 韦氏老祖宗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韦氏的主要来源主要有:1、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元哲于涿韦(今河南省滑县妹村)立国,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2、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3、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4、成吉思汗后裔。元末明初北元皇族一部分被圈降后,编入明朝军籍,因靖难之役有功受封,且赐汉姓韦.二、迁徙分布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三、郡望堂号【郡望】:京兆郡:汉初元年设置京兆尹,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相当于今之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堂号】:1扶阳堂:西汉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是为此号。2京兆: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郡望。四、家乘谱牒1江苏:江都韦氏族谱八卷、丹徒京口韦氏族谱四卷、丹徒韦氏族谱六卷、宜兴韦氏宗谱十二卷2浙江:东阳东春韦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阳韦氏宗谱卷、太湖县韦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3湖南:姜华韦氏宗谱三卷4广东:韦氏族谱一卷、韦氏族谱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宗谱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族宗谱十三卷5广西:宁明思陵土州韦氏家谱、容县水源里覃韦氏族谱二卷、容县自良韦氏族谱不分卷、延陵韦氏家乘十八卷6山东:单县韦氏族谱举5代"昌统安钦修"7山东临沂韦氏族谱六卷五、历史人物1、韦孟:彭城人,第一个出现于史籍上的有影响的人物。西汉诗人,他精通鲁诗,其子孙传

  • 李氏字辈朝廷宗祖德

      真心没看懂是什么

  • 叶氏家族的来源

      叶(Yè 叶)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②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 今四川南充赵氏的来源

      赵姓家谱介绍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姓族谱的基本格式   赵姓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就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赵姓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序。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是谱例,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领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20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三是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这方面,民国年间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赵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四是恩荣录。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御印、御押,东莱赵氏有“诰命”、“封赠”、“荫袭”、“旌表”四项。   五是家法族规。清末民初所修的赵姓族谱中,一般都是旧规、新规分列,内容庞杂,财产婚姻、祖业管理、家族往来,举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且各个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但都不离敬宗收族这一核心内容。   六是祠堂坟墓。赵姓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历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详尽记载,有些谱中配有简单的绘图。其中大量内容是有关宗祠的管理规章,如山阴华舍赵氏谱中有“宗祠条规”、“陵祭条款”、“宗祠禁约”、“宗祠祭典”、“宗祠仪注”、“六陵仪注”、“宗祠仪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联额”,另外还有历代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七是世系。这是赵姓族谱中的主要内容,占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世系传录,即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情况;另一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承情况。在笔者所见的赵姓族谱中,后一种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传记,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体例大体一致。   九是仕宦录,或称科第录,登载赵姓族内历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业绩及著述。   十是族产,包括祀田、祖山、义庄、庙产、房屋等。赵姓族谱对......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