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民居

  • 壮族特色饮食与特色民居资料。

      【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与女装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余下全文>>

  • 壮族民居的文化特征是什么?100字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围龙屋   围龙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

  • 彝族民居的彝族禁忌

      禁忌是人们关于“神圣”的东西与“不洁”的事物等约定俗成的一种禁制。彝族禁忌与其原始宗教观念有着密切不可分离的关系,它是这种宗教观念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历史上彝族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文化事业的不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万事万物和一切社会现象都有神灵在主宰,是各种神灵(鬼怪)意志的体现,因此产生了敬畏、崇拜心理,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和祖先有灵的观念。随着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人们基于生存的需要和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在生活中对人的行为作出了种种限制,明确规定了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从而产生了各种禁忌。存活于彝族社会中各种古老的禁忌习俗,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都起着某种制约的作用。兹将各地彝族有关的禁忌事例,梳理简述如下:一、生育方面的禁忌:女子妊娠期间禁去参加他人的婚礼、当伴娘。忌孕妇食用兔。认为兔子有三瓣唇,如果孕妇食用兔肉所怀胎儿将会成兔唇。因此看着兔子笑亦犯忌。孕妇忌食鸭、鱼等。忌去焚场或丧家,忌摸死人、寿衣、祭品、嫁妆、喜床。忌坐门槛、跨越炉灶。忌走开山、伐木、修造、埋葬处。忌在桃树上晒衣裙,忌到铁匠铸铧口、漆匠煮桐油、染匠上色处。孕妇忌跨马缰绳。跨马缰绳会使腹中胎儿超月不产,甚至同马一样怀胎12个月;孕妇禁跨秤砣,犯禁会导致胎儿畸形或成肉团,或此后不会再怀胎生育。孕妇就餐时忌换碗。否则所怀胎儿会成大肚汉。妇女产前要实行隔离、不允许在娘家生孩子,认为不吉利,遭族人遣责。遇特殊情况在娘家生孩子的,只能在外搭棚生子,满月后方能回家。生子时婆婆要在产妇头上按一下,生孩子才会顺利。生下孩子,以锋利的竹片或陶片割断脐带。生男孩胎盘埋于堂屋左边中柱下,生女孩埋于右边中柱下。孩子生后3天内外人不能入家。未满月的孕妇忌走村串寨。产妇不满百日不准串门、到井里打水、河边洗衣,参加他人婚丧礼。忌去神前庙后。生孩子忌生人进门。据说女人坐月,与生人接触就会绝奶,婴孩饥饿生病,故家有婴儿出世,在大门框上插挂黄泡刺条,同时悬挂1个空瓶,瓶内插三角形小旗(俗称产娱蛤旗)。生男挂2面,生女挂1 面,以此警示外人不可人内。倘若有人不知误入,若是男性主人会让他吃1块红糖,认他做婴儿的干爹,或者给婴儿取名字。若是女性,特别是孕妇,则认为不吉利,会踩断新生儿的奶水,须给产妇家挂彩封门补救。忌产妇走亲串戚。认为产妇身上沾有污血晦气,若产妇满月前串门人室,会使家中人畜欠安或蚀财。忌产妇接近炉灶;认为产妇身上不洁净,若炉灶被产妇的手脚或衣服摩擦着与将会得罪灶神而招灾。产妇忌食瓜、茄子丈葱、蒜、生姜、花椒和菜油,忌吃母猪油肉。若犯禁忌,孩子将会发“母猪疯”病和皮肤瘙痒。忌吃大甑饭,若犯忌,孩子将从事苦力劳动而一生气喘吁吁。产妇用的碗忌正立,要反扣着,否则小孩常吐奶,成人后也是个败财之辈。婚姻禁忌忌单月提亲、定亲,犯之则不成或中途分手;忌嫁娶犯红沙日和执夫执妻;忌发亲时父母目送;忌新娘未满月走亲串门;忌进亲时新娘面向太白星和天狗星,若犯之则子女夭折;忌新娘上马时,马拉屎或狂奔乱跳,预示夫妻不到头或家庭破败。忌雷雨嫁娶,嫁娶遇雷鸣电闪是大凶之兆。发亲时雷电轰鸣预兆新娘不久于人世;进亲时有此凶兆,则将成为半路夫妻。故民间嫁娶一般在农历十月至第二年三月底基本无雷雨的时节举行。属虎的人忌配属羊的人,兔忌狗,龙忌鸡,蛇忌鼠,猴忌牛、狗忌蛇、猪忌龙、鼠忌龙、牛忌马。男婚禁忌:虎年生的人虎年忌娶。兔年生的人鼠年忌娶。龙年生的人猪年及13、19岁忌娶。蛇年生的人蛇年忌娶。马年生的人10、15、25岁忌娶。羊年生的人20、25岁忌娶。猴年生的人猴年忌娶。鸡年生的人鸡年忌娶。狗年生的人13、15、20岁忌娶。牛年生的人15岁忌娶。女婚禁忌:虎年生的人牛年及25岁忌嫁。兔年生的火狗年、鼠年及18、23岁忌嫁。龙年生的人猪年及15、25岁忌嫁。蛇年生的人狗年及21、26岁忌嫁。马年生的人16岁忌嫁。羊年生的人猴年及15、20岁忌嫁。猴年生的人羊年及15、20岁忌嫁。鸡年生的人15、20岁忌嫁。狗年生的人蛇年及13、20岁忌嫁。猪年生的人龙年及20岁忌嫁。鼠年生的人兔年、鼠年及16、l9、27岁忌嫁。牛年生的人虎年及28岁忌嫁。丧葬禁忌父母去世当年,忌办喜事。孝子在3年内遇事须忍让,忌招惹是非,打架斗殴。忌杀牲狩猎,因已故父母不定直接投生鸟兽动物转世为人,可能几经周折方成。忌犯重丧。忌孝子在吊丧期坐凳睡床、忌坟向过人房顶。忌安葬上土时有恶雷。忌安葬日犯执子、孙、客。忌孝子泪滴入棺内和坟墓里,更忌泪落在死者尸体上。忌抬丧途中跌在棺木之下。忌在坟地有“不发、不好”等不吉利语言。忌平整地基地挖出蛇、鼠、青蛙等动物,更忌将其打死。埋葬忌金属物人墓穴。忌砍伐灵堂树,烧灵房木,彝族民间认为灵房周围树林是保护族人安宁的神灵居所,随意砍伐会得罪神灵;修建灵房用料为祖先所用之物,尽管因腐朽而修缮时换下的朽木,亦不能用之取暖或作它用。饮食禁忌忌食猴、虎、熊、豹、灌肉。传说猴、虎、熊、豹、稚等几种动物与人类祖先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因而以上动物有的只能取其毛皮,、不能食肉。‘彝族各宗支中的长房子还禁食爪类动物,如虎、豹、狮、狐狸、猫、马肉及鹰又大雁、:白鹅汀鸽子等6言长子是执行供祭较常接近祖灵者,需要洁身洁灵,以免触怒阴间地府里的祖灵而遭到惩罚矿如有时路遇虎、豹只能驱赶,遇猴不能射杀。反映了彝族古代原始崇拜信仰遗俗对狩猎的影响。忌食狗肉。认为狗是脏的动物,厌气大,吃了会做事不顺协称口。忌食猫食,猫虎共祖,食用猫食会招灾。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做客猛吃不留肉。过年3天内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是对祖先最大不敬。忌食病死或难产死的家畜肉;忌肉露天进屋,俗则鬼魂会附其上;伤筋骨者忌食糯食、公鸡肉。女子禁吃双生水果、生有饼指趾的牲畜肉,否则认为日后自己会生类似的孩子。

  •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壮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   壮族的春节习俗育汉族相同,于此不再多说。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来客,就必须要吃粽子。     2、陀螺节: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   陀螺节,是每年举行一次的体育盛会。陀螺,是一种游戏,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3、吃立节:正月三十日左右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陇端节,是壮族人相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最适合找对象。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5、娅拜节:四月属兔那一天   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6、牛魂节:每年农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举行。   相传四月初八为牛王诞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为人间种草绿化,玉帝规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种,可它却一步撒三把草种,这么一来,地上的草比禾苗还多。玉帝便把它罚到人间去吃草。牛到了人间,以草为食,为人耕种,一年辛苦到头。人们感激它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是日,农家给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栏修整一新。寨老们对全寨的牛评头品足,激励各户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五色糯饭喂牛,有的在屋外摆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饭桌打转,然后全家人才吃过节饭。     7、药王节:农历五月端午   节日内容各地不尽相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壮族群众上山采回乌柏、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煎汤来洗澡。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一带壮族有专门的药市。各家各户还包“羊角粽”,在屋里煮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驱邪。     8、爱猴节:农历五月初五   届时,家家户户派人带着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岭中,或到弄场上摆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看着它们一只只吃足嚼饱,又活蹦乱跳地将大南瓜搬进山洞里之后,人们才悄悄地离开。传说这一习俗与农智高起兵反宋有关。一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靠挖草......余下全文>>

  • 云南省除了汉族以外的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居民的民居?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省份,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南部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西北面是青藏高原,形成了大体是西北部高,南部和东南部低的地势。全省山地和高原约佔总面积的93%,其中山地佔80%以上,海拨最高的地方是德钦县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拨6740米,最低的是河口市海拨76米,而两地直线距离仅约950公里, 高差却有6664米。云南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以山地为主,高山峡谷并列。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怒山)、梅里雪山、云岭等大山系,夹伴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由北向南而下形成了著名的滇西纵谷区,山高谷深,危崖耸立,高差可达3000多米。而云岭到了大理以南分成两支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东部的叫哀牢山,西部的叫无量山,个别高峰也超过三千米。滇中滇东是一片起伏的大高原,即云贵高原的西部,南盘江、元江、把边江流经这一地区。一般的说,滇南滇东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而滇西、滇西北则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每年一月份,滇南河口一带已是水稻返青,春意盎然的时候,滇西北的中甸却是白雪皑皑的隆冬季节。这种垂直变化的气候,甚至在一个区域性地区,从山脚江边到山顶由于高度的变化,也呈垂直的气候变化, 如:由卡格博峰到澜沧江边的西当铁索桥( 海拔1980米)两地直线距离约12公里,高差竟达4760米,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腰百花,山顶雪,河谷炎热穿单衣”,这是云南山区气候的真实写照。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注:参见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编《云南地理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云南省教育厅教研室编《云南地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云南的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一千多万人就是千百年来生长、繁衍、开发,建设在这块土地上的。 一、原始的民居及其遗韵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历史是非常久远的,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在大理洱海地区和金沙江中游地区,先民们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建造了半地穴式房屋和平地木构建筑村落。在大理洱海地区发现的半穴式房屋平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半穴式房屋一般长6米,宽4至5.7米,穴深一米左右, 屋内有炉灶和窟穴是一种可以躲避风雨冬暖夏凉的建筑。这可能是一种由北方迁来的氐羌民族的居住习性的承袭现象,而平地木构架建筑,平面为长方形,面积一般为十一平方米左右,墙基平整后先挖洞立柱,柱间编缀荆条,两面涂草拌泥抹成木胎泥墙。有的房屋并不挖柱洞,而是用偏圆形的石头为柱础。屋顶已无实物可考,估计是用杂草,树叶一类的植物来遮盖的。与半穴居式建筑相比,这可以说是一种先进的建筑了。在漾濞县赤水箐巖画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房屋的较大的屋顶和较矮的柱子的造型。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古代黄河中上游的氏族部落不断由西北通过横断山脉向西南迁徙,带来了氐羌文化,并与本地土著民族固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时至二十世纪云南个别民族中仍存在有穴居、树居(巢居)和大房子(家族聚居)的,如近代史籍对独龙族的树居和穴居就有记载:“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更有居崖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8),夏瑚到独龙族聚居区考察后写的《怒俅边隘详情》中说:“……且多结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民者,考其巢居之由,在昔野兽较多……抵御无方,故其先人创此巢居,以避虎患……有就地以居者,必其族大丁繁也”。这些记载基本是属实的。因为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独龙族仍有巢屋或就石洞而居的,这也反映了他们生产技术落后,人丁不繁,因而与自然抗争的力量十分薄弱的历史状况。本世纪五十年代,民族工作者王均对独龙族的树寨树屋遗址进行考察,复原一间树屋作为研究物件,并在《独龙族......馀下全文>>

  • 广西壮族 壮族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 求壮族的传说,是关于民族的传说,不是节日的传说。。。。急

    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叙述天地原来是一团旋转着的大气,后来变成一个三黄蛋,爆为三片,一片飞昇为天空,一片下沉为海洋,一片留在中间,成为人类居住的大地。 布洛陀《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 相传布洛陀与母勒甲是上帝派到凡间造人造物,创造凡人世界的始祖。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也是他创造的。这里曾经是他栖身生息,繁衍子孙后代的圣地。下面的故事,便是关于布洛陀与敢壮山的传说。 很古很古以前,田阳这个地方和其它地方一样,没有草木,没有人类,没有生灵,广渺的大地空空无物。而早就有了生灵的苍天,上帝看到大地仍死气沉沉,很早就盘算着派人到凡间繁衍人类,创造人间世界。终于有一天,上帝决定派布洛陀与母勒甲下凡,创造新的世界。   布洛陀与母勒甲受上帝的派遣,于二月初一启程。那天,布洛陀挑着一对大萝筐,萝筐的一头装着五个孩子,另一头装着被褥和衣物;母勒甲肩扛一把锄头,手拿一把开山镰,乘着大帝宫殿前摘下的两片树叶,缓缓地飘流而下。……一天,二天。到了第十九天,布洛陀和母勒甲飘到了田阳上空。这时乌云突变,大地上从没有过的电闪雷鸣伴随着大风大雨,震耳欲聋地炸响在大地上空。雷劈声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担断了。霎时,两只箩筐飞奔着向大地坠落。布洛陀和母勒甲一见慌了神,他们立即甩掉手中的断扁担、锄头和镰刀,没命地扑向孩子。但是迟了。仅仅一眨眼的功夫,两只箩筐便分别落在东西相距十里的那贯和三今两地。装被褥的箩筐掉在东面的那贯,被褥落地的地方,突然间耸起了一堆土,很快便形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壮家第一山“敢壮山”。那一孔一孔的被褥缝隙,后来成了山上的巖洞。 布洛陀夫妇落在“敢壮山”上,双双搜寻了半天也不见了孩子的踪影,他俩立即奔向敢壮山顶,站在西头的最高处遥望四周,仍然不见那只坠落的箩筐和五个孩子。于是又搬来石块垒成一个台子,这座台子后人叫“望子台”。布洛陀夫妻登上望子台往南一看,只见锄头镰刀坠落的地方挖开了一道弯弯的大缝沟,天上的雨水落下后都汇流进地沟里,形成了右江河。布洛陀和母勒甲无心留览河山,抬眼又朝西头望去。只见十里开外的平川上,有五个孩子在蠕动着。母勒甲一见激动地喊了一声“孩子”。喊声刚落五个孩子立即一动不动地坐在地上,一袋烟的功夫便变成了五座小山,人们叫做“五子山”。因为“子”和“指”谐音,后人都叫“五指山”。   “哇……” 突然间,活生生的五个儿子变成了五座山,再也听不见父母的呼唤,布洛陀夫妇失声地哭喊着,双手疯了似的刨起脚下的土块,“哗啦、哗啦”地往敢壮山四周抛去。该知这些土块所到之处,很快又成长了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峰,与五子山连在一起,环绕在敢壮山的周围。 从此,壮乡的大地上便有了“敢壮山”为主山的敢壮山山脉。 在广西红水河流域、龙江流域、右江流域部分地区,以及云南文山地区流行的神话说:“花”,是一位女性,名叫“妹六甲”(有写作“姆六甲”、“妹洛甲”,还有称“花婆”、“花婆奶”、“花王”、“花王圣母”、“床头婆”、“床头妹”、“床头批”,等等)。在太古洪荒时代,宇宙中有一个在旋转着的蛋,后来爆开分成三片,一片飞到上边变成天空,一片下地底成水,留在中间的一片,就成为现在人们居住的大地。那时,各片什么东西也没有。突然,在中界的大地上,长出一朵花来。 这朵花说不上是什么颜色,花一开,中间却长出一个女人来。这个女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人。她披头散发......馀下全文>>

  •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的由来是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   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编辑本段建筑材料   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编辑本段结构   客家民居大多为3至6层,100至200多间房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园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状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编辑本段土楼形态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其次为四角楼,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优美的客家民居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

  • 少数民族的民居名称 15分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蒙古包 "井榦式"住宅 等 在中国西南方(包括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的苗,瑶,侗,傣族等等,由于气候炎热溼润,所以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住宅多以穿斗式木结构房屋为主,在承重柱之间的围护结构通常不用砖瓦等砌筑,而主要以竹编成栅栏,或者在在竹栅栏上糊泥,这就是所谓的"木骨泥墙",这样在夏季时不容易挡住凉爽的穿堂风,由于我国西南地区普遍溼润多雨,故少数民族兄弟还经常将住宅架高,用以抵御地上的潮溼地气,也就是所谓的"杆栏式住宅",另外由于多雨的气候,该地区还有很多"风雨桥"--即在桥上搭建亭子一类的建筑物,用以遮风避雨.此地区的住宅尤其是傣族,侗族的建筑,它们的屋顶坡度很大,簷角起翘亦很显著,目的就是方便雨水迅速由屋顶跌落地面,加速排水.另外这种建筑形式也使建筑外型更加轻巧美观。 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区生活的藏族,羌族同胞也发展出了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特色民居,由于该地区处于高原,且广布高山,羌族同胞就地取材,用当地极易获得的石材建造了"碉楼式"住宅,而青藏高原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印度洋的潮溼水汽很难输送上青藏高原,故而该地降雨极少,所以藏族民居多为平屋顶,呈稜台状的堡垒式建筑,而平屋顶也方便人们平时晾晒衣物和食物,材料多为石材.布达拉宫就是这种建筑样式最为经典的范例。 在西北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以及山西的部分地区),回族同胞由于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建筑多模仿伊斯兰教的模式,穹顶成为当地建筑的显著特色,当然,普通回族民居多用黄土夯筑而成,通常也做成平顶式样,这与当地少雨水,且位于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也是相适应的,另外,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同胞也因地制宜的发展出了"窑洞"式住宅,土族同胞的"地窨院"(在平地上开掘竖井,在井内的垂直面上向内开凿居室,严格说应该算做窑洞的一个形式)也是中国民居历史中的伟大创造。 位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同胞,创造出了特色的"阿以旺",就是以夯土夯筑成平顶房屋,并以多个单元组合成院落的形式,这种夯土建筑冬暖夏凉,很好的抵御新疆地区白天的酷热和晚间的严寒,也是维吾尔同胞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总结出的十分有效的建筑形式. 居住在东北地区(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如满族,鄂伦春族等,由于生活在茫茫大兴安岭的林海之中,丰富的木材资源使他们发展出了"井榦式"住宅,即用粗重的原木以"井"字形层层叠垒,直至房屋成形,这种房屋坚固厚重,能够很好的抵御东北地区冬季刺骨的严寒以及熊,虎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威胁。 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达斡尔族同胞,由于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住宅可拆卸性和重组是否方便是他们的首要条件,所以诞生了"蒙古包",到了适宜放牧的地方,只要支起木架,在木架上蒙上毡毯和兽皮,就成了简易的住宅,要到下一个牧场的时候只要很轻松的拆解,放在一个大车中就能拉走,十分方便。 在我国东南地区(福建,广东,江西,台湾,香港),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客家人",他们的祖先是东晋时期由于战乱陆续南迁的中原汉族,由于初到南方,人生地不熟,出于自我保护和强烈的宗族观念,客家人创造出了土楼式建筑,通常为圆形或者方形,外墙为坚固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并有射击孔,可以抵御外敌的侵扰,房屋全部向内部敞开,表......馀下全文>>